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读片时间】第0398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读片时间】第0398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时间:2022-05-15 17:00:07

相关推荐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资料】

男性,40岁。1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锁骨上肿块,大小约4 cmx3 cm,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尚可,局部皮肤无红肿、压痛,无明显伴随症状。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后肿块稍缩小。病程中,一般情况可。外伤手术史:6年前行胆囊切除手术,前行阑尾手术切除。

图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A

B

C

D

E

F

【影像学检查】

A.CT扫描定位片示左上纵隔增宽,外缘k糊,左膈面上抬,气管向右侧移位;

B.C.CT平扫见左前上纵隔及左侧锁骨上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CT值约60 Hu,大小约为12.5 cmx8 cmx4 cm,其内可见脂肪密度,测CT值约为-88 Hu;

D.肺窗肿块向肺野突出,邻近肺组织见少许斑片状密度增高模糊影;

E.F.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CT值约77 Hu,与纵隔分界不清,大血管受压推移部分被包绕,气管受压右移,周围骨质未见明显破坏。纵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影,左侧胸腔少量积液

【最后诊断】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

淋巴瘤(lymphoma)是源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全身性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肿大可以是淋巴瘤的全身性病变在纵隔的表现,也可以是原发于纵隔的淋巴瘤。病理组织学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HD多见,占2/3,NHL占1/3。HD的发病年龄以20?30岁和60?80岁多见,NHL主要见于青少年,其次为老年人,常为无序跳跃式发展。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型,约占NHL的30%,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较少见。

1.临床表现:淋巴瘤起病较缓慢,早期常无症状,或表现为发热、乏力、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或增多等全身表现,多伴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邻近结构引起呼吸困难、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等;淋巴瘤对放疗、化疗效果较好。

2.X线表现:以前上纵隔多见,纵隔影增宽,向肺野内突出,边缘呈分叶状,肺门影可增大,侵及胸膜、心包时可见胸腔、心包积液。

3.CT表现:

1)纵隔淋巴结肿大,一般以血管前间隙和气管旁最常见,常与颈部周围淋巴结病变同时存在,很少单独侵犯肺门淋巴结和后纵隔淋巴结;有时可见肿大的淋巴结融合成不规则的肿块。治疗后肿大的淋巴结可出现钙化。

2)HD85%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常多组受累;NHL约40%仅累及单组淋巴结,以前上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另外,NHL结外受累比霍奇金淋巴瘤多见。

3)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气管、上腔静脉等邻近结构。

4)增强扫描淋巴瘤呈均匀强化,中心坏死区呈环状或间隔状强化。

4.MRI表现:

1)肿大的淋巴结呈长T1、长T2信号。

2)放疗后肿大淋巴结在T1、T2上均呈低信号,提示非活动性纤维化肿块,如残留纤维化肿块在随访过程中出现长T2信号表示肿瘤复发。

【分析思路】

诊断依据:

1.患者为男性,40岁。无意中发现左锁骨上肿块,局部皮肤无红肿、压痛。

2.左前上纵隔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其内有坏死、脂肪密度,考虑系肿大的淋巴结融合形成;气管前、隆突下见多个肿大的淋巴结。

3.增强扫描肿块及肿大淋巴结轻度强化,大血管部分被包绕,气管受压右移,周围骨质未见明显破坏。

鉴别诊断:

1.淋巴结核:多见于儿童,常位于气管、支气管旁,多数有钙化。增强扫描多呈环状强化。

2.结节病:发展缓慢,纵隔内肿大淋巴结较少融合形成肿块,肺门淋巴结肿大常呈对称性,且与纵隔分界清楚。

3.胸腺瘤:良性胸腺瘤包膜完整,CT表现为前上纵隔内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晰,脂肪间隙存在,无侵犯胸膜征象。恶性胸腺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与相邻纵隔内结构无明确分界。而淋巴瘤肿块多为融合性软组织密度,边缘呈分叶状或波浪状,且绝大多数伴发其他区域淋巴结肿大。

4.转移瘤:转移性肿瘤绝大多数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以淋巴引流途径的淋巴结组转移为主。而淋巴瘤较少侵犯后纵隔淋巴结,此点与转移瘤不同。

如果觉得《【读片时间】第0398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