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听神经鞘瘤_神经鞘瘤的治疗_为什么有听神经鞘瘤

听神经鞘瘤_神经鞘瘤的治疗_为什么有听神经鞘瘤

时间:2020-04-13 01:53:51

相关推荐

听神经鞘瘤起源于,是一典型的神经鞘瘤,此瘤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本瘤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最年幼者为8岁,最高年龄可在70岁以上。发生于小儿的单发性听神经鞘瘤非常罕见。肿瘤多数发生于听神经的前庭段。那么为什么有听神经鞘瘤呢?下面就告诉大家吧。

1为什么有听神经鞘瘤

听神经鞘瘤引起小脑脑桥角症候群,症状可轻可重,这主要与肿瘤的起始部位、生长速度、发展方向、肿瘤大小、血供情况及有否囊性变等因素有关。肿瘤初起时,其前庭部分最先受损,因而在早期,都有一侧前庭功能的丧失或减退及耳蜗神经的刺激或部分麻痹现象。随着肿瘤的生长,其前极可以触及三叉神经的感觉根而引起同侧面部疼痛、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或丧失、舌尖及舌的一侧感觉减退,如果三叉神经的运动根亦受影响则可出现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下颌偏向患侧,咀嚼肌及颞肌的萎缩等。

在病理学方面,肿瘤多数来源于听神经的前庭部分,3/4起源于上前庭神经,少数来自耳蜗部分。前庭神经内听道部分(外侧部)长约10mm,脑桥小脑角部分(内侧部)15mm,总长度约25mm。其神经胶质髓鞘和Schwann细胞髓鞘之间存在分界带,此分界带恰在内耳孔区。肿瘤常常发生在内听道,是由于其起源于Schwann细胞。约3/4的肿瘤发生在外侧部,仅有1/4发生在内侧部。随着肿瘤的生长增大,肿瘤可引起内听道扩大,突向小脑脑桥角部,充填于小脑脑桥角内。肿瘤大多数为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如伴神经纤维瘤病时,则正相反。

2神经鞘瘤的诊断

有典型桥小脑角综合征和内耳道扩大者,即可确诊。但多已发展到相当大的程度。为了降低手术死亡率、病残率,提高全切除率,提高面、耳蜗神经的保留率,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耳鸣和听力进行性减退的患者,除进行一般神经系统检查外,尚需做下列检查。

1.岩骨平片:听神经鞘瘤在岩骨平片上的主要表现为内耳道扩大,可通过前后位、汤氏位及斯氏位来显示。两侧内耳道的宽度相差lmm为可疑;若内耳道的顶或底有骨侵蚀,或内耳孔后唇有骨侵蚀,两侧内耳道的形态不对称,即有诊断意义。

2.CT扫描:大于1.5~2cm的听神经鞘瘤用对比剂强化扫描均能发现,尚能显示脑池和第4脑室的变形与移位,不必再做其他放射学检查。但小于1.5~2cm者则难以发现,可采用大剂量对比剂强化后,用重叠扫描技术,以5mm厚度和半速扫描的方法进行,可发现0.6cm的肿瘤。

3.脑脊液检查:2cm以内者蛋白定量多属正常,大于2cm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3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

听神经鞘瘤的首要症状多为听神经的刺激破坏症状,表现为患侧耳鸣、耳聋或眩晕,占74%。耳鸣为高音性,连续性,听力减退多与耳鸣同时出现,但常不能为病人所察觉,不少病人因其他症状做听力测验时才被发现;眩晕多不伴恶心、呕吐,少数病人有类似美尼尔氏病的发作。其他首发症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14%)、三叉神经症状(8%)、小脑功能障碍(5%)、肢体乏力(5%)和精神异常(3%)。

肿瘤向小脑桥脑隐窝发展,压迫三叉神经根,引起同侧面部麻木、痛觉减退、角膜反射减退、少数病人发生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肿瘤大小在2cm以内者多无三叉神经受压的症状。而神经受压可引起面肌抽搐、同侧流泪减少,少数病人可有轻度周围性面瘫。如压迫外展神经则出现复视。

肿瘤向内侧发展,压迫脑干,可出现对侧肢体轻瘫及锥体束征,对侧偏身感觉减退;脑干移位,压在对侧天幕切迹时则可出现同侧锥体束征及感觉减退。小脑脚受压可引起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辨距不良、语言不清和发音困难。

肿瘤向下发展,压迫第9、10、11颅神经,可引起吞咽困难,进食呛咳、声音嘶哑、同侧咽反射减退或消失、软腭麻痹、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乏力。舌下神经受累者少见。

脑脊液循环受阻则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等。如出现枕骨大孔疝,则有颈项抵抗,但克氏征阴性。肿瘤的局部刺激可引起同侧枕部疼痛。

病程一般较长,呈进行性发展,但也可有症状突然恶化或缓解的波动。

4神经鞘瘤的检查

神经耳科检查

由于病人早期仅有耳鸣、耳聋,常在耳科就诊,常用的是听力检查及前庭神经功能检查。

(1)听力检查 有4种听力检查方法,可区别听力障碍是来自传导系统、耳蜗或听神经的障碍。Bekesy听力测验,第Ⅰ型属正常或中耳疾病;第Ⅱ型为耳蜗听力丧失;第Ⅲ、Ⅳ型为听神经病变。音衰退阈试验如果音调消退超过30dB为听神经障碍。短增强敏感试验积分在60%——100%为耳蜗病变。双耳交替音量平衡试验有增补现象的属耳蜗病变,无增补现象的属中耳或听神经病变。

(2)前庭神经功能检查 听神经鞘瘤多起源于听神经的前庭部分,早期采用冷热水试验几乎都能发现病侧前庭神经功能损害现象,反应完全消失或部分消失,这是诊断听神经鞘瘤的常用方法,但由于从前庭核发出的纤维经脑桥交叉至对侧时位于较浅部,容易受大型小脑脑桥角肿瘤的压迫,健侧的前庭功能也有10%左右病人可以受损。

神经放射学检查

(1)X线平片 主要变化为骨质吸收致内听道扩大。岩骨断层片异常的指标:一侧内听道宽度较对侧大2mm以上;内听道后壁缩距3mm以上,内听道内侧端凹缘骨质轮廓消失或模糊不清;在筛极水平镰状嵴移位至内听道高度的中点以下。

(2)脑血管造影 所见病变的特征是:基底动脉向斜坡靠拢;小脑前中央静脉向后移,桥、中脑前静脉向斜坡靠拢;脉络点向后移;病变较大时还可见小脑前下动脉被来自内听道的肿块推移,基底动脉及桥、中脑前静脉均向后移;

(3)CT及MRI检查 听神经鞘瘤诊断的金标准是Gd-DTDA增强的MRI,特别是当肿瘤很小(<1cm)或在内听道内,CT扫描阴性又高度怀疑肿瘤存在时,应该进行GD-DTPA增强的MRI。CT与MRI两种检查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如CT发现有病侧内听道扩大时,增强CT可发现肿瘤,对于估计中颅窝入路时颞骨的气化程度及高颈静脉球与后半规管及底的距离有帮助。如果病人已作了CT,而肿瘤较大,MRI可提供对脑干压迫的范围、Ⅳ脑室是否通畅、脑积水是否存在的情况。对可疑听神经鞘瘤或CT检查难于确定时,全序列的MRI可做出鉴别诊断,但也要注意Gd-DTPA的可能假阳性,这与内听道内神经的炎症或蛛网膜炎有关;任何小的、接近底部的增强病变应该在六月后作MRI复查以评估其生长情况。

生理检查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或脑干电反应听力测定为一种无创伤性电生理检查,阳性所见为V波延迟或缺失,约95%以上的听神经鞘瘤有此表现,此方法广泛用于本瘤的早期诊断。

5神经鞘瘤的治疗

听神经鞘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要选择。手术有三种基本入路:即枕下入路、颅中窝入路和经迷路入路。

经迷路入路由于内耳破坏,无法保存听力。经颅中窝入路,首先需要处理的是内听道上壁,可以充分显露内听道内的耳蜗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和内耳的供应血管,这对于耳蜗神经和迷路动脉的保护非常有利。但这种入路视野狭小,骨性标致不易识别,小脑脑桥角的解剖结构显露差。出血不易控制,颞叶牵拉明显,所以该手术入路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研究者认为此入路只适合于年龄小、肿瘤位于内听道内或肿瘤在内听道外直径不超过1cm的病例,而且术前病人有良好的听力。枕下入路是常为神经外科医师所采用,主要原因解剖显露好,肿瘤与脑干和内听道的关系显示较为清楚,适合于所有不同大小的听神经肿瘤手术,加之高速电钻提供更为便利的工具来磨除内听道后壁,电生理对脑神经功能的监测技术,可望在21世纪初期降低小脑脑桥角这一危险三角的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同时还会有更高的提供面、听神经的保全技术。

听神经鞘瘤患者的处理主要有3种方案:显微手术全切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随访观察。

年轻患者且证实肿瘤正在不断增长者,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70岁及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无明显症状且系列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无增大者,应定期观察并行影像学随访。

手术需考虑一些内科危险因素及同时伴发的内科情况,如充血性心衰、尿毒症等。如果以前曾做过一次手术,如曾经枕下入路行肿瘤的不完全切除术,则本次手术最好改为经迷路入路(反之亦然),这样可以避免手术通过瘢痕组织或蛛网膜粘连。存在脑积水可影响听神经鞘瘤的处理。

老年患者伴有症状性脑积水需行分流术,肿瘤切除与否根据它对分流的反应再行决定。如肿瘤不再增长,治疗脑积水可能就已足够。相反,在年轻患者伴有脑积水,而且肿瘤在增长,应该同时治疗脑积水和肿瘤。在肿瘤大于2cm的患者,如对侧听力因中耳炎等情况而不是因听神经鞘瘤而丧失,则应在确定肿瘤再增长之后,再行显微手术切除。对这类患者,为了在术后较长时间内保留听力,可考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相反在肿瘤小于2cm的患者,因术后听力保留的可能较大,应考虑显微切除术。对双侧听神经鞘瘤患者(NF2),因为要保护听力,其处理方案及手术入路需特殊考虑。无论显微外科手术还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NF2患者的术后听力丧失的风险要比单侧肿瘤患者高。肿瘤的大小对显微切除术的入路选择尤其重要。对保存有用听力的小肿瘤患者,可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经枕下入路和经中颅窝入路切除肿瘤。

如果肿瘤局限于内听道,可应用经中颅窝入路。即便是管内肿瘤,也有作者倾向于经枕下入路。因此,对小于2cm的单侧肿瘤、保存了有用听力、年龄在70岁以下的患者,可选择经枕入路。Tator定义有用听力为:语言接受阈值<50dB,语言分辨得分≥50%。具备这些条件的患者,术后听力保存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对大型听神经鞘瘤,尤其是大于4cm的并向颈静脉孔扩展的肿瘤,倾向于选用经枕下入路,因为经枕下入路比经迷路入路更好地显示后颅窝。对肿瘤病变类型诊断不清者,尤其是有可能为血管性脑膜瘤时,也倾向于选用经枕下入路,因为脑膜瘤的基底通常为扩展性的,经枕下入路能提供一个较好的视野来处理脑膜的硬脑膜基底。如存在一个高位的颈静脉球,尤其是伴随一个前置的高位乙状窦时,经枕下入路比经迷路入路能更好地显示内听道内容物,因而比经迷路更安全。

总之,经枕下入路适用于大多数身体条件好的年轻患者、单侧各种大小的肿瘤以及正在增长的肿瘤。对老年有症状的听神经鞘瘤患者,肿瘤大小超过3cm,而且正在增长,可选用经枕下入路或经迷路行显微切除术。即使是肿瘤部分切除术也可能丧失残余的有用听力,因而在老年患者也要争取一期手术肿瘤全切。如果一期手术因其他因素如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等,不得不中途停止,应考虑二期手术。

如果觉得《听神经鞘瘤_神经鞘瘤的治疗_为什么有听神经鞘瘤》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