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 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 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时间:2019-02-02 06:39:48

相关推荐

垂体腺瘤

【临床表现】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60岁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但泌乳素瘤多见于女性。临床表现依腺瘤性质而不同,有分泌功能的腺瘤早期主要表现为内分泌亢进,如泌乳素腺瘤出现闭经、泌乳,生长激素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出现库欣病等,无分泌功能的腺瘤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等压迫症状,发生垂体卒中时有突发头痛、呕吐、视力急剧下降、昏迷等急症。

【MRI表现】

1.垂体微腺瘤(pituitary microadenoma)需行冠状位和矢状位薄层(3mm)检查,尤以冠状位重要。必要时行动态增强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1)。

(1)微腺瘤多位于垂体一侧,大多数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或等信号,内部信号较均匀。

(2)间接征象包括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鞍底骨质变薄、塌陷或侵蚀,垂体柄偏移或变短。

(3)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见肿瘤信号低于正常强化的垂体。

2.垂体大腺瘤(pituitary macroadenoma)肿瘤大于1cm,多有囊变、坏死或出血。

(1)鞍内肿块,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伴有蝶鞍扩大,鞍底下陷。向上生长突破鞍隔出现典型的“雪人状”或“束腰征”;向两侧鞍旁生长,可压迫或侵犯海绵窦;向下可突入蝶窦。

(2)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及T2WI显示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DWI呈稍低信号,正常垂体结构多不能显示。肿瘤坏死囊变多见,呈长T1、长T2,在囊变区内可出现不同信号的液液平面,合并出血时出现相应高信号(图2)。

(3)较大肿瘤时可伴有鞍上池受压变形、闭塞,视交叉及垂体柄移位,室间孔受压可致梗阻性脑积水;向后生长可压迫脑干。

(4)增强扫描可见实质部分呈明显均匀性强化,坏死、囊变及出血区无强化。

A.冠状面T1WI,垂体右侧缘隆起,与正常腺垂体信号比较呈稍高信号;B.冠状面T2WI,病灶呈等信号;C.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见正常垂体明显均匀强化,右侧缘病灶呈相对低信号,垂体柄略左偏;D.延迟扫描,病灶呈相对低信号

图2垂体大腺瘤

A.矢状面T1WI,蝶鞍扩大,鞍底下陷,视交叉上抬,鞍区病变呈等信号,后下缘见正常垂体后叶高信号;B.横断面T2WI,病变呈略高信号;C.DWI示病灶呈等信号;D.增强扫描冠状面,病灶呈中度强化,呈“雪人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多见于30~60岁,起源于鞍内,可见蝶鞍增大,正常垂体结构消失,鞍底凹陷,常向两侧生长侵犯海绵窦,向上生长典型者呈“束腰征”,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

2.鉴别诊断

(1)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鞍上,肿瘤多呈囊实性。典型者CT可见蛋壳样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均匀或不均匀性明显强化。

(2)鞍区脑膜瘤:多呈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可见钙化,向前生长,宽基底,邻近颅骨多呈骨质增生改变,增强扫描多明显、均匀,可见“脑膜尾征”。

(3)Rathke囊肿: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少部分出现内分泌紊乱和视力减退。体积小的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类似“三明治”。其增大时,易通过鞍隔的裂隙延伸至鞍上区,形成“葫芦状”,一般不会造成蝶鞍的扩大。增强扫描囊壁无强化或呈环形强化。

如果觉得《“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 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