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典型 楷模」32年坚守初心 “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典型 楷模」32年坚守初心 “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时间:2019-04-02 22:36:18

相关推荐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

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

导弹火箭,载人航天,

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

就像手中的刀,三十年锻造,

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这是央视“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

大国工匠 时代楷模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人大代表

......

无数的荣誉、奖状和奖杯

颁给了这位30年坚守一线的航天技能工人

他就是 徐立平

徐立平

1968年10月出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三车间固体推进剂药面整形组组长。

徐立平同志先后被评为和授予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年“十大感动人物”、最美航天人、航天技术能手、航天基金奖、三秦工匠、中国好人、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月,徐立平作为全国工业系统和陕西省唯一获奖人,被评为度“感动中国”人物;8月,陕西省委授予徐立平同志“三秦楷模”荣誉称号,并做出在全省向徐立平同志学习的决定。3月,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选树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时代楷模”。

自1987年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参加工作以来,徐立平一直从事危险的固体燃料发动机推进剂药面的微整形工作。30多年来,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不变承诺和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炸药堆里”拼命工作,置生死于度外,书写了一段以国为重、奉献航天的虽平凡却壮丽绚烂的人生。

初心如磐 危险岗位他是“整形专家”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导弹、火箭等航天装备的“心脏”,发动机推进剂燃面尺寸和精度直接决定着航天产品的飞行轨道和精准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

30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们就用心做着一件事——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按工艺要求用特制刀具对已经浇注固化好的推进剂药面进行精细修整,以满足火箭和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要求。

徐立平从事的工作需要极高的精准度。而与精准相比,这个岗位的高危险性则更令人生畏。固体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员在整形时犹如躺在炸药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属壳体,或摩擦过大发生静电放电,就会瞬间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从航天技校毕业后,在母亲的建议下来到她曾经工作过的整形车间工作。虽然心里做足了准备,但进厂第一课的点火试验,现场巨大的轰鸣声和腾起的蘑菇云,还是把徐立平看呆了,他没有想到会这么危险。

师傅对他讲,火药有很强的韧性,用刀的力道很难把握,一刀下去药面很难保持平整,整形药面精度如与设计不符,发动机点火之后,火药就不能按预定走向燃烧,发动机就可能偏离轨道,甚至爆炸。

这堂课,给徐立平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规避危险,唯有胆大心细,练好手中这把刀。

为了练好手上功夫,空闲的时候工友在休息聊天,徐立平就不停地琢磨和练习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划着切、削、铲等基本功,揣摩着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酸痛还不放下,上岗操作时更是一丝不苟,虚心请教。徐立平不知道练坏了多少把刀具,手越来越有感觉,药面平整度也越来越高。

到后来,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经过他整形的产品保持了100% 的合格率。他是公认的“整形一把刀”,固体推进剂药面整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是0.5毫米,而他整形的产品最大误差绝对不超过0.2毫米,一张A4纸的厚度,堪称完美!

匠心逐梦 生产前沿他是“创新达人”

由于国防建设需要,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使用的燃料含能量愈来愈高,一位专家这样形容其风险:“用一个小钢球顺着药面滚上半米,这些高敏感的火药就会被点燃,而其燃烧的温度可达数千度。”

怎样更好改进刀具,提高整形效率,确保安全,是徐立平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工厂发生的一次意外事故,让徐立平的这个想法更为迫切。

一个同事就在给一个不大的发动机进行药面整形操作时,刀具不小心碰到了发动机金属壳体,擦出的火花瞬间点燃了发动机,同事当场牺牲。

这起事故给了徐立平极大触动,他暗暗发誓,只要还在整形岗位,一定要研制出更好用、更科学的刀具,规避危险。

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他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三十多种刀具,其中九种申请了国家专利,两种已获授权,一种获得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职工创新大奖,一种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使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操作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都得到了有力保证。

尽管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操作,工厂也一直在努力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数控技术,目的是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和人机“面对面”操作危险系数。

,工厂引进了国内最大的立式整形机,然而,要将如此先进技术应用于药面整形,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熟悉和使用过程远比想象艰难得多。

徐立平从设备安装之初便参与其中,他根据自己的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改装吸屑装置、加装连锁装置等20余项改造建议,并编写了整形机整形程序,使设备性能更好的满足岗位需求。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整形机操作控制知识,承担了最核心的整形程序编制任务,白天蹲在整形机边反复琢磨,晚上通宵达旦的计算各项参数。

经过不懈努力,徐立平逐步摸索出适用于各种燃速推进剂的整形参数,并针对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整形刀具,而他带领下实现的数控整形机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的成功应用,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工作中,他不断总结,编写了十余种工艺规程和标准,确保了规范操作。在同事和家人眼中,他就是一台冲劲十足、不知疲倦的“永动机”。

使命在肩 关键时刻他是“无畏先锋”

选择整形岗位,就意味着选择与危险为伍。药面微整形的特殊性,要求操作时,工房里最多不超过两个人。戴上护具,开始工作后,只有眼睛在注视,双手和刀具在移动,绝不能出现一丝疏忽和纰漏。

夏天,厂房闷热难耐,推进剂的特殊味道吸引着大批蚊虫,给操作带来很大影响。冬天,长时间一个姿势会让冻僵的双手麻木,只能放在暖气上烤烤,再重新拿起刀具操作。

1989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进入研制攻坚阶段,连续两台发动机试车失利,又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再次出现药面脱粘。为了彻查原因,当时在没有先进检测设备条件下,专家组毅然决定,就地挖药寻找“病根儿”。 就地挖药,意味着要钻进已经装填好烈性推进剂的发动机燃烧室内,挖出浇注固化好的火炸药,而且挖药量极大,这在工厂历史上是头一次。

艰难可想而知,危险不言而喻。没有丝毫犹豫,一支平均年龄三十岁出头的突击队迅速组成。院、厂领导第一个钻进去查看情况,经验丰富的班组长打孔探明位置,车间主任当起了“首操作”…… 在他们带动下,当时不到21岁的徐立平主动请缨加入。

狭小的空间,半躺半跪在成吨的炸药堆里,忍着浓烈而刺鼻的气味,突击队员们用木铲、铜铲小心翼翼一点一点抠挖。

所有人都清楚,他们是在与死神比肩!为防止用力过大引起强摩擦,每次最多挖四、五克药。高度的紧张和缺氧,使得每人每次在里面最多只能干上十几分钟。作为最年轻的突击队员,在领导和师傅们的感召下,徐立平每次进去总要多坚持几分钟。

就这样,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历时两个多月,挖出300多公斤推进剂,成功找到了故障原因,修复后的发动机地面试车圆满成功。更重要的是,由于查明了原因,后续发动机试车连战连捷。

在这场攻坚战中,徐立平和队员们经受住了巨大的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挖药过程中,他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等各种身体不适和病痛……任务结束后,徐立平的双腿疼的几乎无法行走。所幸的是,在高强度的物理训练下,徐立平的双腿逐渐恢复了过来。

这次工作经历没有让徐立平退缩,冬,为查明某重点型号发动机质量问题,急需在发动机特定部位打孔取样,技术过硬的徐立平又主动挑起了这份重任。时值寒冬,发动机内空间狭小、操作不便,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钻进发动机内操作,即便这样,徐立平在浑浊的空气里仍是满头大汗,他不停钻进钻出进发动机,测量、取样、调整设备,刺鼻的气味让他头痛欲裂,饭也吃不下,但仍没有停下工作。

由于徐立平的精准判断和操作,预定样块被准确取出,故障顺利找到。像这样艰难危险的任务,徐立平不记得自己承担过多少次了,只要组织和任务需要,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上,100%可靠、100%成功,是他对国家和事业的坚定承诺。

为国铸剑 追梦路上他是“大国工匠”

长年一个工作姿势,加上火药的刺激性,使得徐立平的身体向一侧倾斜,双腿一粗一细,头发也掉了不少。

家人除了担心他岗位的危险,更多的是心疼。妻子有时劝他,你这么辛苦,为了我和你儿子,也把自己放到安全点的岗位上吧。徐立平每次的回答都是,等把这块的活儿干完再说吧。这一等,近30年就过去了。

徐立平全家11口人,除了三个还在上学的孩子,8口人都是航天人。弟弟和他一样,也工作在危险的岗位,在一次工作事故中全身大面积烧伤。尽管如此,母亲温荣书仍是兄弟俩工作上义无反顾地支持者。作为航天固体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职工,母亲默默地给了兄弟俩最大的关心与支持。

现在的徐立平,除了把工作安全细致的干好,更多操心的是如何让更多青年人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他把业余时间表排的满满当当:编写培训教材、整理个人掌握的绝技绝招、组织技术攻关……一边耐心地、手把手教班组的年轻人如何握刀、下刀、用力,一边一有空闲就在发动机旁比划,或者抱着一堆机械书籍写写画画,总结思考工作要领和工作经验。

他把数十年摸索和掌握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教给青年职工,给他们讲航天前辈们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故事,讲挑战者号爆炸、运载火箭发射失利也许就是一个密封圈的实效或一枚螺钉的漏装;他带着班组职工一起研究、改进、创新,开展手工和机械整形技术的双向培训,使全组成员都掌握了手工整形和机械整形相结合的整形方法,完成了30多项技术革新。

他担任班组长的整形组先后被授予厂、院“金牌班组”,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命名为“徐立平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授予陕西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由他培养的七名徒弟,两人已分别担任重点班组副组长,两人成为国家级技师,其他人也都成为生产骨干。

多年来,徐立平一直行走在危险边缘,甘于奉献和寂寞。有人问徐立平图什么,他说,再危险的岗位也总得有人去干哪。他说,每当看到飞船上天、火箭上天,心中的自豪感那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那些守护着共和国和平的“利剑”上,凝结着他一名普通一线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正是有了徐立平这样的航天人们的坚守和奉献,才助推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强国梦一步步走向现实。

徐立平的事迹真实感人、生动震撼,是航天“三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反映了航天人的“严、慎、细、实”和“以国为重”的优秀品格,诠释了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他也因此被人们由衷地赞誉为“大国工匠”。

撰 稿:四院宣传处、7416厂党工部

图片来源:新华社 航天科技集团官微等

如果觉得《「典型 楷模」32年坚守初心 “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