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消失” 的这半年 我开始远离 “无效社交”

“消失” 的这半年 我开始远离 “无效社交”

时间:2023-03-20 04:56:11

相关推荐

这是头哥侃码的第292篇原创

最近身边不少朋友有意无意之间都在问我是不是要退休了?

奇怪,为啥你们要这么问?

因为感觉好像平时不怎么见到我了,不管是一些会议还是线下碰面交流等等,好像都没了我的踪影。朋友圈什么的也不怎么发了,平时线上也不见我出来活跃了等等,问我是不是准备「隐退」了。

不是,现在每天工作都很忙,没有多余的精力出去搞之前那套社交罢了。

前段时间我发布了那篇 #运营2000天之后,我把微信读者群解散了!#,其实那里边已经提前透露过我目前的一些精力安排等等,包括工作和家庭上的。说白了,到了我这个年纪,你会发现有些东西真的不是你拼时间能拼来的,人的精力就那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得了。

至于网络上的那些心灵鸡汤,无非是为了流量博人眼球罢了。

其实除了解散作者群这种比较明显的动作外,在这 “消失” 的半年里,我正在逐渐远离 “无效社交”。

经过这三年的疫情,再加上ChatGPT的加持,这半年的线下会议可以用“井喷式”来形容。不光是技术领域,什么医疗、金融等行业全都这样。每到周五、周六,各种会议都赶着上架,这架势就跟放开后大家出去旅游的热度一样疯狂。

当然,我作为一名自带流量的 “技术网红”,也一定会收到各项邀请,但基本都被我拒绝了。

为什么突然开始不参与这些会议了呢?那肯定不是说我不热爱技术了,而是很多现实因素导致的。

一是现公司的一些规章制度会对我的对外分享产生一些限制,二是我现在工作半径比较大,不仅要做好一款产品而且还要用它服务好客户,再加上我还要抽时间去健身房装逼,这样算下来真的就没有额外的精力和热情去参与这么多分享。

另外,多年的持续输出让我产生厌倦,除非学着去编故事、骗读者,否则自然会逐渐失去热情与动力。

说到这,我想大胆的问下,你会不会有时在心里莫名其妙浮现出愧疚感?

嗯,这些年我经常会,并不是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而是觉得这么多年在技术领域拼搏,不是封闭开发就是没日没夜的发版、出差,所以感觉亏欠老婆、孩子很多。

今年,我想把仅有的空闲和时间留给最爱的人。

利用周末的时间,陪儿子骑个车,陪老婆健个身,喝杯咖啡,聊聊家常,我觉得比参加这些大会更有价值。

当然,前几年我也参与了不少技术大会的线上和线下交流,通过这些活动我也慢慢发现了,确实有很多人常年泡在技术社交上。

比如时不时地晒出参加各种技术大会的现场照片,或是与某某技术大咖在某会场的亲切合照,评语还必须写成 “某某大会圆满闭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才方显霸气,够上档次。

记得《蝴蝶效应》中说过,人做任何事都有其目的性,而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对自身或他人产生影响。

对于普通程序员而言,参加技术大会不仅有助扩展视野,了解行业的动态及发展方向,预览头部公司的研究成果,也有利于加深对技术行业新的理解,调整自己在技术研发的方向。

对于技术供应商来说,由于现在的技术会议参会人数基本都在五百人以上,而每个分会场人数均接近百人,出于商业的考虑,正是口碑传递的最佳时机,加个微信,混个脸熟,说不定一传十,十传百,瞬间变成全国人民皆知的品牌。

尤其是大型的技术展会,也会有一些媒体或者出版商等,借着这么大的流量机会,自然是要抓住每一个有可能挖掘到的素材,为后续更多合作打下基础。

当然,作为曾经的“输出狂人”,我很能理解那些与我有着相同经历的朋友们。

之前在金融领域工作的时候,因为老板不重视(或不懂)技术价值,所以我在公司就得不到什么重视与反馈。

对我来说,对 “成就感” 的渴望是必须的,所以只能通过参加各种技术大会来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并从其中获得一些认可和反馈,进而可以给自己带来相关的情绪价值。

说得直白一些,或许就是那种感受到 “被爱” 的感觉。

对于资深技术者而言,很多人是把大会现场当成基友聚集地,他们希望结交更多的讲师与不同领域的同行,因为这有助于拓宽自己的交际圈,更给了解不同公司的技术文化创造了契机。当然,如果有幸成为讲师,便能通过一次精彩的演讲获得更多的粉丝与追随者,因此有经验的老司机都跃跃欲试,对这种线下会议尤其重视,毕竟谁都不愿意放弃这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声望的好机会。

这也难怪,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写出一手好文章的功力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而胡乱讲个好段子的本事却是与生俱来的。

总而言之,在爱凑热闹的小伙伴眼里,参加技术大会等同于私房菜调味剂,每天在高耸入云的商务楼中,看着冷冰冰的电脑,面对不讲理的产品经理,如能时不时将视角重心放在舞台上,把目光聚焦到那些光鲜亮丽的讲师身上,先不管他们说的好与坏,分享的干货是否有用,就算只是与素不相识的一群人看场演出,只要志同道合,哪怕它满路风霜,内心也是艳阳高照的。

无论参会的目的源自于以上哪种,只要你认真对待,相信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可是,凡事都应适度,凡事都应取舍。

如果你对质量有所追求,每年QCon与ArchSummit是你不二选择,如果你对某细分领域有所青睐,大可选择区块链专题、GOPS等专题类大会。虽说这些大会地点均集中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但时间相对集中,无论精力还是必要性,都应合理选择,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技术圈内有那么一批人,他们既不是技术供应商,更不是领域代言人,却几乎逢会必参,大到几千人规模,小到几十人圆桌讨论,内容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甚至是神经网络这样的探索性话题,你都能在朋友圈看到他们在现场晒出的照片。

他们常年泡在技术大会上,能学到些啥?

可能是我格局小了,至今无法理解,所以只能狭义的理解为 —— “他们愿意时常与具有专业背景且有情怀的人在一起,听他们说话就能受用无穷,看他们吃饭就能获取高质量内容。”

除了不参与各种技术大会分享外,最近有关注我朋友圈的小伙伴应该也看到了,我也在逐渐退出各种技术社交圈。之前可能还会负责一些人员的吸纳或者活动的组织,今年开始就完全不管了,基本只参与一些很小的事情。

这半年多其实我也想明白了很多东西。大家平时都很忙,根本没人有时间关注你,所以别把自己想的太重要。现代人这种职场层面或者说是业务层面的交朋友,有几个是不带目的的?

你说你跟张三接触,是不是因为你们之间存在一些后续业务上的利益?跟李四打交道,是不是看中了一些他自身的资源价值?说白了就是都是利益,都是交易。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进行一些所谓的“社交”。

累不累?累。那又怎样,好像人人都这样。

我现在算是想明白了,开始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专注在自己身上。去把自己的一些喜好保持住,比如坚持看书、持续写作,以及好好健身。

这些东西对我的反馈,不比之前那些“社交”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如果觉得《“消失” 的这半年 我开始远离 “无效社交”》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