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广东吴一龙团队肺癌治疗研究登世界顶尖期刊!誓将肺癌变慢性病

广东吴一龙团队肺癌治疗研究登世界顶尖期刊!誓将肺癌变慢性病

时间:2020-05-03 05:42:45

相关推荐

肺癌,至今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也是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

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的临床研究成果,给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近期,他们在世界顶尖医学期刊《临床肿瘤学》(JCO)发表文章,宣布采取“靶向—手术—靶向”的新治疗模式,能有效降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61%的复发风险。

团队带头人、63岁的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已致力于攻克肺癌近40年,是学生眼中的“医侠”。他对肺癌的深入研究,让中国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到3年多,也改写了全球多个国家的肺癌治疗标准。

但这对他来说还不够。吴一龙的奋斗目标是:“未来5到,肺癌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可控的慢性疾病。”

吴一龙。

中山医“黄埔一期生”矢志肺癌研究

1956年出生的吴一龙,在高考制度恢复的1977年考入中山医学院医疗系(今为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由于这批学生中,后来诞生了诸多南粤医坛的领军人物,有人称他们是高考恢复之后,中山医的“黄埔一期生”。

大学期间,吴一龙的学业成绩始终保持在院系前列,毕业之际参加原卫生部属十三所院校的正式统考,更取得了全国第十名。分配时,同学之间正流传着“金眼科、银外科”的说法。吴一龙原有很多选择,但他最终去了学校附属的肿瘤医院,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的同班同学兼舍友杨华章后来记起:“我们刚实习的时候,一般都还没有明确的定位,他就一定要做胸外科医生。”

吴一龙说,吸引他选择胸外科,并专攻肺肿瘤的,其实是大学生时代的特殊记忆。他住的宿舍楼与肿瘤医院仅有一条窄窄的马路相隔,几乎每天都听到那片低矮的楼内传出哭声。于是他想:“如果是我在这里工作的话,可能我做一点小小的努力,都可以带来改变吧?”

就这样,吴一龙成为国内第一批专攻肺癌诊疗的医生。上世纪80年代末,他被肿瘤医院派往联邦德国西柏林肺科医院访学1年,为国内同行带回多种全新的外科术式和检查手段。他也因为精湛的技术,在岭南名医谱中得名“吴一刀”。

声名鹊起的吴医生并非没有过疑惑。那时,不论在德国还是在中国,肿瘤医师们普遍追求将手术做得更大、更好,可当吴一龙翻阅了肿瘤医院胸外科自1960年代成立以来保存的近2000份病历之后,却发现这些肺癌病人的术后生存率,连续30年都没有明显改观。问题的症结何在?这是不是意味着肿瘤的外科诊治,已经被人们推到了尽头?

国际医疗界似乎也出现了变革的迹象。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然而1995年,吴一龙偶然看到了一篇英文文献,其作者也是通过对过往大量病例的整理,却得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如若在外科手术之后加上通常认为“保险”的放疗,肺癌患者的死亡率反而增加了21%。

“这个研究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吴一龙后来说,“因为我们习以为常拿来治病的武器,实际上等于是害了一部分病人哪!”但是当时他并没有完全看懂作者的研究方法。直到致信请教了他在德国的老师之后,才明白,原来这叫“循证医学”,是一种摈弃片面经验、遵循大量实证而得出结论的新兴研究方法。吴一龙领会到了它的要旨,当即决定将它移用到中国来。

1998年,他在国内首开“循证医学”课程,轰动一时;两年后,又创办了《循证医学》杂志,向国内肿瘤学界吹开严格实证之风。

与此同出一脉的是,2002年,吴一龙开始着手癌症药物的国际肺癌临床试验,这在国内也属首次。起初少不了收到“人体试验”、“将病人当成白老鼠”的质疑声,但是吴一龙很坚定:“一定要做这样的先行者,用科学的方法找到癌症治疗的规律。”

研究靶向药精准治疗癌症

就在吴一龙开始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探索药物治疗的最佳方案时,2002年,全球第一种针对肺癌的口服靶向药物“易瑞沙”(吉非替尼)成功问世,将人类与癌症的战局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吴一龙这样解释这一划时代进展:如果将人的身体比作一片花园,肿瘤是生长在其中的杂草,那么传统的化疗就像大范围喷洒除草剂,不仅可能没将杂草除尽,还杀死了花园中的花朵;新出现的靶向治疗,则像是直接对着杂草喷洒药剂,它的疗效很快被证明不低于大剂量化疗,造成的副反应却大大降低。

这种先进的药物能否造福中国的肺癌患者?吴一龙深知,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唯有足够数量、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后续的跟踪结果令他大喜过望:“易瑞沙”在欧美临床试验的成功率不到10%,但对于中国肺癌病人,却具有“特殊有效性”!

通过运用专利技术对数百例肺癌确诊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吴一龙率团队揭示了差异的背后原因: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体内的EGFR基因癌变率远高于欧美人群,而“易瑞沙”正是抑制EGFR基因突变的药物,自然会对中国的患癌群体更加奏效。

在此基础上,,吴一龙又联合亚太地区的7位临床医生,领衔完成了“易瑞沙(吉非替尼)泛亚洲研究”,第一次明确了在东亚人种中,EGFR基因发生突变的情况确在非吸烟肺癌患者中占有畸高的比例。研究结果一出,震烁了业界与学界,著名肺癌专家、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前主席谢波德(Frances A. Shepherd)称其“堪谓肺癌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研究之一”,为全世界建立了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治疗的新标准。

吴一龙也终于参破了肺癌治疗的有效率多年来难有寸进的原因:原来,肺癌并非单种疾病!患者的致病“驱动基因”不同,就应适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沿着这一思路,在他手中,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有效率达到了70%以上,晚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被迅猛提升至29个月;之后,他又牵头研究描绘中国人肺癌驱动基因图,寻找更多癌症“驱动基因”与靶向药物的对应关系,让“一刀切”的抗癌用药成为过去式。这种“驱动基因”检测技术,如今已经被推广到了国内大多数三甲医院,帮助医生为肺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有了“特效药”,还要让患者吃得起。经过为时2年的奔走协商,吴一龙说服广州市医保局,将价格不菲的“易瑞沙”和另一种已在国内上市的靶向药“特罗凯”(厄洛替尼)纳入市医保试点,并在试点成功之后,于底正式纳入公费医疗,极大地减轻了肺癌患者的负担。

吴一龙为自己立下了奋斗目标:让越来越多的肺癌基因突变患者接受最佳的靶向药物治疗而痊愈;再过5到,让肺癌能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真正成为可控的慢性病。

带出中国肺癌研究“第一团队”

,吴一龙因多年来在癌症靶向治疗方面的引领工作,在美国丹佛举行的第16届世界肺癌大会上荣膺“杰出科学奖”。这是大会主办方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成立40年来,第一次将这项大奖授予中国的临床肿瘤医学科学家。

吴一龙团队。

之后,他也没有停止脚步。随着世界肿瘤学科的不断演进,吴一龙正带领团队涉足大热的“免疫治疗”,即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的扩散。他领导并参与了中国首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欧狄沃”的临床研究,这种新药已于获批在国内上市,让更多癌症患者看到希望。

如今,吴一龙已是国际知名的肺癌研究专家。但让他享誉业界的,不仅是他个人在该学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老同学杨华章现已从广东省人民医院荣休,他对南都记者称:“吴一龙是少有的在临床、科研、教学、行政领导能力各方面都非常强的全才。”近些年中,他历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等职,联合十余家医疗机构组建了在国际上备受尊重的“CTONG”(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他于创立的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肺研所),短时间内已在中国肺癌临床试验研究中创下了多个“第一”,学术成果令同行频频侧目。吴一龙对此也十分自豪:“我从1990年开始组建团队,到今天可以说,在我这个领域里,全国极少有一个团队像肺研所一样人才辈出。”

他的学生自建了一个联谊群,名叫“龙的传人”,如今已有近200人的规模。其中还包括不少“龙二代”——据肺研所在读博士刘思阳统计,自1997年至,吴一龙共带出了89位研究生或博后,有些亲传弟子如今已经成长为硕导甚至博导。杨华章介绍:“现在省人民医院最年轻的一批博导都是他的学生。”

吴一龙团队有一个标志性的习惯——查房时相互之间都用英语交流。为的是日常锻炼国际交流能力,同时也起到医疗信息保密的作用。这一做法延续多年,在省人民医院已经引起了多个团队的学习借鉴。

身为终身教授,63岁的吴一龙至今仍是永动机一样的存在。

被问及持续工作的动力时,吴一龙说:“还有什么比看到患者渴求的眼光,更能让你感到肩上沉沉的责任呢?”

吴一龙

1956年生,广东汕头人,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今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中国肺癌诊断治疗领域领军人物。现为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理事会核心成员。当选为美国外科学院院士,被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授予“杰出科学奖”。带领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团队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摄影:南都记者 陈辉 李琳

如果觉得《广东吴一龙团队肺癌治疗研究登世界顶尖期刊!誓将肺癌变慢性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