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理论上有哪些宝贵见解?

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理论上有哪些宝贵见解?

时间:2021-04-25 02:46:00

相关推荐

浅析苏轼文学创作理论上的一些主张和见解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仅在散文、诗、词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书法、绘画方面造诣也很高,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

而且,他就文学创作的理论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主张和宝贵的见解。首先,他反对形式主义的不良文风。提倡“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强调“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反对“多空文而少实用”的倾向。在同形式主义的斗争中,不仅否定“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而且指出“余风未殄,新弊复作”,批判了当时某些古文家由于反对浮华文风走向另一极端而出现的新偏向,也就是那种“求深者或至于过,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的艰涩生僻的毛病。这完全切中当时的文弊,对进一步扭转当时的不良文风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苏轼非常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他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文章如金玉”。他不仅把文章看做是宣传“道”和反映现实的工具,而且也视为表达感情的手段。由此,他很注意创作的艺术性,认为“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技道两进”。他的一系列散文和词作如《江城子 . 密州出猎》巜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等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再次,苏轼提倡文章内容、形式与风格的多样化和独创性。他说:“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其意为肥美的土地,生长出各种不同的植物,显得蓬勃多姿;而贫瘠的不毛之地,一望而知是茅草芦苇,则显得单调荒芜,并以此为比喻,反对文章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和这相同,他还强调创新,不过这种创新,不是“好奇务新”,而是符合文艺规律的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文学创作的主张和见解,贯穿在他毕生的创作中;同时,他用他丰富、隽永的作品,印证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限于体式,在这里我们虽然只能略作解答,但或可能帮助我们对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大家、文化全才增加一点了解并给我们以启迪。

如果觉得《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理论上有哪些宝贵见解?》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