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电报大楼的市民记忆

电报大楼的市民记忆

时间:2019-01-01 10:10:16

相关推荐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电报大楼TAKEFOTO供图

近日,北京电报大楼正式宣布,6月16日起作为电报电话的业务大厅关闭。

在很多北京人的记忆中,北京电报大楼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走过长安街,人们都会被这栋朴实无华又极具美感的建筑吸引;人们到这里发电报……甚至大楼清脆的钟声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帮手。清晨伴着钟声,人们走出家门。晚上伴随着这钟声,人们进入梦乡。

北京电报大楼不仅见证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市民生活的见证。如今,再次提及北京电报大楼时,很多人会想起与它相关的诸多故事。

建筑风格朴实无华

从小我住在北京电报大楼对面的六部口胡同南面,上学在大楼的西面,天天听电报大楼里传出来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这成为我们那一代北京市民心中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1958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北京电报大楼,是长安街上的第一幢高层建筑物。主体7层、加上钟塔5层共12层,全高37.37米,比天安门城楼还要高出4米。

北京电报大楼是我国第一幢自行设计的中央电讯枢纽工程,在我国邮电建筑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历史地位。主持北京电报大楼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林乐义功不可没。林乐义(1916-1988),1937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后曾获美国南方各大学建筑设计比赛一等奖。1948年曾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深造,并任特聘讲师。1950年回国后,林乐义长期从事国内和援建国外重点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设计了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北京东郊使馆区和紫光阁改造工程、郑州二七纪念塔等。

除了北京电报大楼,他还在北京留下了几座建筑艺术作品:首都剧场、北京国际饭店(1988年建成),每个建筑都为北京的城市风貌增添了时代的浓墨重彩。人们或许感到奇怪:北京电报大楼前后建的许多建筑,都用大屋顶或者斗拱等建筑形式,为什么北京电报大楼选用平屋顶的设计?这与该建筑产生的时代以及设计者个人的文化修养有关。当时正是提倡“反浪费”之际,而且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加之林乐义见证了美国上世纪40年代流行的“保守的现代建筑风格”思潮,受此启发,使这个作品成为北京现代建筑风格的先声。

电报发错字引困惑

由于从小家住得近,上下学回家老要经过它门前,每次见到它感到特别亲切。后来学了建筑学专业,才明白是因为建筑师高超的建筑艺术修养所致:立面上下三段的划分;门窗大小的比例,包括整体大面积的杏黄的温暖色调,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里讲一个我与电报大楼的小故事。那是49年前的事情了。当年,我在新疆的南疆军区工作,每次出差到京,通信需要7至10天时间。那时与军区的联系主要靠电话和电报。我坐在大楼的营业大厅里,在大理石的桌面上写电报稿以及在小电话隔间里与首长通话的画面,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有一次从新疆出差来京买煤,军区给我和同行的战友打电报说“没法解决回疆”。我们看不懂,直纳闷。后来搞清楚了,是对方发报时写字比较潦草,发报员把“设”字误认为是“没”字发给了我们,差点闹出笑话。顾孟潮

补白

在电报大楼办理国际业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民收发电报都要到北京电报大楼,处理国际业务更离不开北京电报大楼。

1979年3月至1980年9月我参与了北京汽车厂与美国汽车公司AMC合资项目的谈判,并承担谈判小组的翻译工作。这是我国汽车工业第一个谈成的与国外合资项目,前后经历了4年多谈判。

谈判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双方的联络方式,那时还没有传真(FAX),只有电传电报(Telex),而且有电传电报机的单位很少,北汽就没有电传电报机。美方的电传电报由邮局直接送到北汽,中方的回复只能到西单的电报大楼办理。每次接到美方的电传我先翻成中文,谈判小组回复的中文稿经领导批准后,由我译成英文,全体小组成员陪着我一起到西单的电报大楼。我用打字机打英文稿,打字机连着打孔机,我必须小心翼翼,一旦打错一个字母,整条纸带必须重打。打完满是电码孔的纸带后就交电报大楼工作人员,由后者接通线路发出去。等到发出后我们才如释重负。杭三八

如果觉得《电报大楼的市民记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