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名老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名老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时间:2019-12-17 22:55:38

相关推荐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上皮腺体萎缩、黏膜变薄、肌层增厚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主要特征。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症状为主要治疗方案,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缓解疾病症状甚至逆转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病在中医领域多归属于“胃痞”、“胃痛”、“嘈杂”等病。

上图来源于:

李玉奇教授主张从“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认为本病的产生发展,多咎于胃腑直接感受寒冷刺激、积聚不消或因于火热、或因于瘀血、或因于壅遏、或因于痰湿、或因于情志不抒,致使胃肠遏阻,胃失所养,有碍于化生水谷精微,久之肉腐血坏,胃腑萎缩使脾难以同功,因而胃气日趋衰败。治疗初期,宜于平肝理脾和胃;中期施以益胃养阴、化郁散结;晚期采取消痈化热、去腐生新之法,李老称本病为“胃脘痈”,治疗总则在于调补和升降胃气,临床分为九型:肝气犯胃型、情志不抒伤胃型、胃阴虚型、胃虚寒型、胃郁热型、胃脘积聚型、胃痰火型、酒胃癖型、胃血癖型。

上图来源于:www.

董建华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主症特点和病位所在,应称之“胃痞”。其病机特点是一虚二实,虚指脾气虚弱、胃阴不足;实指胃气壅滞,湿热中阻、胃热内蕴、胃络瘀阻。董建华教授提出通降论胃气以和降为顺,指出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上,即降则和,不降则滞;胃的病理特点突出在一个“滞”字上,因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湿、火郁等。胃病的治疗要着眼一个“通”字,即调畅气血,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导引食浊瘀滞下降,给邪以出路。对胃病的治疗,从调和气血入手,采用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及和血以养阴四法,取得良效。

上图来源于:www.

路志正教授在脏腑辨证中以脾胃为中心,形成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系统的调理脾胃学术思想。路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属气阴两虚,以阴虚为主,多兼湿邪。其病机演变:先有胃阴不足,阴虚火旺,然后阴病及阳,津不化气,损及胃气及脾气,脾虚湿困则形成气阴两虚或兼湿邪之候。治疗上路老常分三个阶段进行辨证:1.祛邪治标清利湿邪,路老认为脾胃阴虚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内在基础,但大部分患者在整个病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邪实证候,其中以湿热毒邪最为常见,邪去方能安中,且“脾居中土,易留湿邪,欲除邪气,首当健运脾胃”。2.通补兼施,理气健脾,路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始终不忘顾护胃气,攻邪不忘护胃,用药不过分克伐,邪去六七即转为调和,慎用滋补,常佐理气。3.扶正固本益养胃阴,路老认为“在湿热得除,升降复常后,应立即固本,治以益气升津之法”。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很少反酸或不反酸,大多为胃酸分泌不足。路志正教授在临床上多采用酸甘养阴法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胃酸自生。常用酸敛生津之白芍、乌梅等配合甘草共奏酸甘化阴之效。

公众号声明

如果觉得《名老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