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河北赤城:独石口长城

河北赤城:独石口长城

时间:2019-10-07 00:12:49

相关推荐

7月27日,随品味长城户外平台到河北赤城的独石口爬长城,北京已是大蒸锅的天气,不宜爬山,而这里比北京气温低3~4度,而且空气干爽,山上的小风有个3~4级,今天的行程没怎么出大汗,也没什么难度,比较休闲。

这次我们队伍里有10岁以下的孩子,所以分成了两队,强队从北栅子村上山,弱队从北青羊沟村上山。最后定于晚6点一定发车回京,因为途中将近4小时,再晚了赶不上末班车。

这是我们今天的路线位置图,红1是独石口镇,红2是北青羊沟村,弱队上山的位置,红3是北栅子村,是强队上山的位置。红4是独石口楼的位置。红5是我们弱队下山的位置。红6是强队走全程下山的位置。我们的终点是红1独石口镇。

我和带小孩子的等5人选择了弱队,我是为了有时间看独石口堡和独石,所以少走了一段。

我们在北青羊沟村口的公路(S241省道,从呼和浩特到广西北海)上下车,过了这座水泥桥乡村里走去,桥下是白河。

白河,海河水系支流潮白河上源西支。古称湖灌水、沽水、沽河、潞水等,因河多沙,沙洁白,故名白河。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经赤城县,北京市延庆县、怀柔区、注入密云水库,与潮河汇合后称潮白河。白河流域沽源~赤城段在历史上是与草原部落的重要通道,很多重要事件发生于此。

前面右边的就是北青羊沟村,其实这里本地叫青羊沟,但是地图上是北青羊沟,也许附近还有一条青羊沟,为了在地图上区分而叫北青羊沟。

独石口镇位于赤城县西北的白河上游,北与沽源县接壤,现属赤城县所辖。

这是青羊沟村委会,标牌上写的是独石口镇青羊沟村,没有“北”字。由于我们是脱离大队而走的一队,又没走过,于是问了老乡怎么上长城,说是从北面的山沟往西上去。

这是北面的山沟,顺着山沟往西走。

我们在这个崖壁处,开始往南面的山顶上切,去寻找建风电机时修的简易路,队里有人下了轨迹,说是顺着简易路能到长城。

炎炎烈日下我们向山顶爬去,这里的山势比较平缓,爬起来不难。

这是当时建风电场时修的临时简易公路,碎石铺平,为了安全,路边立有各种交通提示牌。

山顶上高大的风电机直插云霄,这是神华集团的作品。

每个风电机下面都有一个小门,有梯子相连,下面有个通风口,有鼓风机散热去湿。

据说独石口长城始筑于北魏和北齐,后不断修缮,到明嘉靖年间方修筑完备,历经百余年,全长460 余里。

旁边山头上有个碎石垒砌的烽燧残墩,为了节省体力没上去看。

据说明代修独石口长城最初是由明代兵部给事中朱纯(1417~1493)第一个提出主张,正统元年(1436年),朱纯建议修筑独石长城,防范北部瓦刺部落的侵扰。当时的宣府镇总兵官谭广(1363~1444)却提出反对,他认为工程实在过于浩大,仅增建22座墩台进行防守。

天气预报说是有雷阵雨,天上的阴云开始增多,光线一会亮一会暗,拍照时不太好掌握,有时还得等阳光从云中出来。

成化初年,鞑靼部落常常骚扰边关。成化九年(1473年),终于在右副都御史、延绥巡抚余子俊的多次请求之下动工修起了东起清水营(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西到花马池(宁夏盐池),总共1770里的边墙,墙内的土地全部分给军队屯垦,一年收获粮食六万石有余。明史称称其“尽心边计,数世赖之”,影响后世深远。

后来,这几位官员又奏请以把边墙修到大同、宣府。不过,因为年景不好,国库缺钱,这个想法也没能实施。

顺着轨迹走,果然看到了长城,远处的独石口楼出现在眼前,一阵喜悦的心情涌动而出。

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兵部右侍郎翁万达被任命为宣大、山西、保定军务总督。由于边关常常遭到俺答部落的骚扰,造成了重大损失,于是,翁万达奏请修筑边墙。明史载:“山西起宝德州黄河岸,历偏头,抵老营二百五十四里。大同西路起丫角山,历中北二路,东抵东阳河镇口台六百四十七里。宣府起西阳河,历中北二路,东抵永宁四海冶千二十三里,凡千九百二十四里,皆逼巨寇,险在外,所谓极边也。”

明史赞曰:“万达精心计,善钩校,墙堞近远,濠堑深广,曲尽其宜。寇乃不敢轻犯,墙内戍者得以暇耕牧,边费亦日省。”

我们终于找到了长城——一堆碎石组成的、逶迤在山脊上的曲线,这些石堆没多高,就是复原了也就1米多高,这能起到什么御敌的作用,真是不得而知。

由上文所知:这里的长城最初可能是北魏和北齐时修的,明嘉靖年间增修。这段长城从张家口大境门一路向东,经过宣化、崇礼、赤诚三县交界处的大尖山,沿着崇礼、赤城的交界处往北走,到独石口再向东转而南下,经过镇安堡、龙门所、后城镇马道梁,最终进入北京市的延庆县永宁四海冶和八达岭段相链接,总长462里。

这是从北栅子村上墙的队友拍的独石口关遗址,可以看到十分厚重的砖石结构的关城遗构,还有条石铺就的古道,说明了当年这里曾经人流熙攘,关隘巍峨。

据考证:北栅子村北的长城关城、水关和附墙墩台遗址,是明代的北栅子关口,也称独石台。宣德五年(1430)六月,因为鞑靼屡犯开平,加上国力不济,宣宗下令将开平卫(内蒙古元上都)迁至独石城,弃地300里。于是独石城成为京师前沿,“控驭制南北”,而北栅子则是独石城防御的前沿阵地及咽喉要道。

关口的城门遗址。

《畿辅通志》(清雍正成书)曰:北栅子,在独石口城北,为边门大口。东至万胜楼五里二百余步,西至镇冲墩三里。口外通多伦诺尔、开平城、土城子、张家口等处地方。系独石口协左、右二营分营防守,专司启闭。蒙古朝贡往来,商民贸易出入,均由驻防旗员稽查验放。额设防守尉一员,防御二员,骁骑校二员。口东有东栅口,西有西栅口。三栅口外今无险可恃。东有蛇沟砦(寨),西有保安沟,北有乔家店,可以防守。

强队队友还能看到一座高大的圆形烽燧,真是漂亮,我们这些弱队的无缘眼福。

据上文载,独石口北有三处关口,为西栅子、北栅子和东栅子,由独石口协左、右二营分营防守,专司启闭。口外无险可守,可见独石口战略位置的重要,也是贸易通商的主要干道。

我们弱队的到达长城时,强队还离着挺远,在这里我们停留了较长的时间,互相拍照留念。

《宣府镇志》载,独石口城北八里“北栅口”,坝上门户,“两山夹峙,只容单骑。”

碎石城墙后面的风电机显得硕大无比,转动的扇叶在风中发出呼呼的声音,十分震撼。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开平卫:洪武三年(1370),常玉春、李文忠率师攻克元上都,明太祖朱元璋始设开平卫。卫所据说建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多伦西北元上都原址,并建有8个驿站,分东西两处:东边为凉亭、泥河、赛峰、黄崖,西边的是桓树、威虏、明安、湿宁。

我们沿着城墙,继续往那座唯一的砖楼——独石口楼前进。

从此开平卫成为北方边塞要地,成祖(朱棣)4次北征都经过开平。他曾说:消灭此地残寇,只要守卫开平,则兴和,辽东、甘肃、宁夏边防就可永远无忧。但在永乐元年,为报答兀良哈“靖难”出兵相助之恩,成祖以其中三卫相赠。永乐二十年(1422),兴和又被阿鲁台所攻陷,开平失去了后援。于是就发生了宣德五年(1430)撤开平卫至独石城,弃地300里一事,自毁长城矣。

阴云中一线阳光洒下,碎石墙向敌楼延伸着。

朱棣在永乐年间因为国力收缩了北部防线(让出三卫),同时又迁都北京,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说明这时明朝的边疆战略,已经从全面进攻变为重点防御。也由此才有了今天精彩的明长城和一整套缜密有序的防御体制。同时也为今后大明的灭亡埋下伏笔,祖坟(明十三陵)的后面不远就是游牧部落。

这是独石口楼的东面(这是我的感觉),上面只有一个小小的瞭望孔,一条裂纹从上而下,贯通整个墙体。

明·王汝梅有诗一首《夜月登独石台 》,以饷各位。

“地角边连瀚海头,龙沙形胜一拳收。

为台昔尔真奇略,把酒今余亦壮游。

千嶂影涵霜月迥,两河声控朔方流。(左为黄龙河,右为青龙河)

暂开立塞酧明主,未许青门学故侯。”

诗中最后一句点中要害:我的理解是不要学前朝当官的,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让。

作者王汝梅(1531~1593),直隶安肃人,曾任明朝延绥巡抚,右副都御史。

敌楼的东北角(我的方位感觉)被人为的刨开了,里面的碎石流了出来,我估计是有人想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而故意为之,从豁口的边缘看不像是自然崩塌。

这是敌楼的西北角,北面有两个瞭望孔。为什么说是瞭望孔而不是箭窗呢,一是它很小,二是只有两个,三是窗口是平直开的,没有向下射箭的角度。

这是敌楼的西南面。从这里可以发现,这个敌楼与洗马林敌楼(教堂楼)同曲异工,同曲是指使用的方法相同,都是采用软梯进出。防守方式近似,都是底部为实心高台,空心敌楼高高在上。异工是指两个敌楼的建筑方法不同。

这是敌楼楼口处支撑软梯的条石,应该是一左一右有两块,但是缺了一块。它的作用是把软梯撑离墙体,方便攀爬。

这是洗马林教堂楼的楼口,下面两块突出的石柱,其作用与独石口楼楼口的条石作用一样,把软梯撑离墙体,方便攀爬。洗马林敌楼的建筑方式是利用原有的夯土墩包砖而成。

我分析独石口楼的建造方式是这样的:先是用城砖砌出敌楼的墙体,在南面留出一条自下而上的豁口,犹如拉链(见图片所示)。然后从下面的豁口往里面填碎石,填满一层就用条石堵上一层,如此方式,一直填满到所需位置,再建上面的空心敌楼。

我们看完独石口楼继续沿着残墙往南走,翻过前面的山头时,我们出现了分歧。山头那面的城墙往右(往西)拐了一道“之”字形,并有不小的爬升,而左手(往东)是一个平缓的山梁,可以下到山沟里,走出大山,到达终点——独石口镇。按照计划的行进轨迹,应该是往右沿着长城走,而我是为了尽快到独石口堡看古迹,所以选择了下山,因为这时已经是下午3点左右了,而且还有4公里的出山路。我们这个队后来都随我下了山。

这时队友拍的我们没走的后一段长城,这里的长城有4~5米高,碎石垒砌的干插墙,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居然完好无损的挺立着,真是奇迹。

队友还拍了一张长城文保碑,三棵树长城2段。简介为:该段位于赤城县独石口镇马厂村西的高山上,明嘉靖年间进行修筑,属于明代宣府镇北路长城的一部分。

下到山下,沿着冲积的河沟一路往东走,4公里的这种路走得让人心烦,我是第一个,以前又没走过,心想只要大方向对就行。

路边还有个小窝棚,里面放着两辆摩托,顶头还刨了一个土床,铺着褥子。外面还停着一辆摩托,估计是放牛放牧人休息的地方。

终于来到了独石口镇西门,左手停着我们的大巴车,高兴!

独石口一带古燕国称造阳,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一曰”上谷”,今赤城、龙关均属上谷郡地。汉代属斗辟县的造阳,以北区域西汉不再设县,西汉放弃斗辟县以北九百里土地,这一带是西汉最北方的县置。

独石口堡西门城楼已废,做了一个牌楼立在这,正面为“镇朔”二字,北面为“延恩”二字,上款同为:大清光绪九年仲秋月毂旦。

独石口,因南卧孤根“独石”,北通险绝“隘口”合而得名。独石口最早出现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郦道元历沽水(白河)平野,见有“孤石孤生,不因阿而自恃”,“其周围才百余丈,高不及二丈,与园囿中假山相似。”城南里许有独石,“突兀孤秀”、“一石飞来”。

西门原来的两面门匾还在,很可能是清光绪年间重修时做的门匾,以前各个城门另有名字(见后文)。

北魏时期为防柔然入侵,沿阴山自东向西设六军镇,后又增设三镇。沽源为御夷镇,治所今大宏城子,后南徙至独石口。元代是此地为连接大都(北京)和上都之间的重要驿站。明代万全都司在这里设开平卫(将旧开平卫移至此地),为宣府镇北路,为时263年。清雍正至民国初年,设独石口同知理事厅,与张家口、多伦同为口北三厅。民国后,先为独石口县,后为沽源县治地。独石口在辽、金、元、清时期是坝上草原游牧民族与关内汉民贸易的通道,物流集散地,而明朝这一带是边关。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宣府镇总图”中的独石城位置图。城中文字:独石城参将驻扎。红1为独石城(参将驻扎),红a是北栅子关,红2为旧开平,红3为张家口堡,红4是居庸关,红5是岔道城,红6是永宁城(参将驻扎),红7是柳沟(参将驻扎)。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独石口的战略位置,从山海关到偏头关,它在最北面的小尖角上,三面受敌。

独石口建城源于明将右都督、武阳侯薛禄,《明史·薛禄传》载:五年(宣德五年1430)遇敌于凤凰岭,斩获多,加太保。上言永宁卫团山及雕鹗、赤城、云州、独石宜筑城堡,便守御。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宣府巡道上北路总图”中的独石城位置图,红a为北栅子独石口关。

《宣化府志》曰:(独石口)"北路绝塞之地,三面孤悬,九边之尤称冲要,乃上谷之咽喉,神京之右臂"。《畿辅通志》叹曰:"宣镇三面皆边,汛守特重,而独石尤为全镇咽喉。其地挺出山后,孤悬绝塞,京师之肩背在宣镇,宣镇之肩背在独石。"《赤城县志》载“独石诸城,外为边境藩篱,内为京师屏障,尺寸进退,安危所系。”可见历代对于独石口战略位置的重视。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独石城一节,由于原版印刷问题有缺字。大致原文:“本城上谷北路绝塞之地,宣德五年移旧开平卫于此,依边为界,外直抗青酋大部,得虏东西谋犯,情形常易,即蓟镇侦探犹籍之九塞孤悬称最焉。城周六里二十步,高四丈,正统己巳陷于也先,景泰三年恢复之后节次重修,至万历十年始易以甃内(砖包),本路参将驻扎,原设锦衣卫及守备官,分管大边沿长一百六十三……,边腹墩二百一十五座……”

这是独石口堡西门的残墙,道路两侧做了好多有关独石口历史的介绍,但是弄的太花太碎,看起来很费劲。

据《宣府镇志》载,明宣德五年(1430年),右都督、武阳侯薛禄奏允迁上都开平卫于独石口城,委指挥杜衡筑城,包甃砖石,以扼宣镇都司北路。城方九里十二步(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有差),城楼四,角楼四,城铺八,门三:东曰常胜,西曰常宁,南曰永安(这是老城门的名字),极冲。城北八里“北栅口”(前文有述),坝上门户,“两山夹峙,只容单骑”。

这是独石口堡的西墙一段,由于在个人的院子里,所以保存的尚好,其余的很多都把砖拆了。

清康熙五年(1666)设独石口副都统,兼管军台事务。康熙三十二年(1693)设独石口管驿站部员,管理在城驿并蒙古六台站钱粮事务。《口北三厅志》记,独石口驿“驿马二十九匹,马扛夫四十三名,书手一名,兽医一名”。

在西门内路边有一尊方振武的雕像和纪念碑,上刻:“驱寇安边”四个大字。

方振武(1885~1941),抗日英雄,爱国将领,1933年与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前敌总司令,1941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方振武雕像。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召集各方将领举行会议,决定立即成立民众抗日同盟军,公推冯玉祥为总司令,发表通电,坚决抗日。9月9日方振武和吉鸿昌在独石口会合,在独石口开誓师大会,方振武亲笔“驱寇安边”四个大字,由工匠镌刻于一通旧碑(“镇朔将军杨公之祠记”明正统十三年立石)的阴面,右下方刻“民国二十二年九月一日”左下方刻“抗日救国军总司令方振武”。最初石碑立于城南的独石之上,后被移至南城门一侧,1986年被县里文史工作者发现,现存于赤城“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这是独石口镇的中心十字街。明·汤兆京有诗《登独石城楼》:

“北去更无地,南来另有天,

日中飞冻雨,寒极澹炊烟。

部落分常□ ,羊驼满合川,

玉关真不闭,戍士只高眠。”

(公元?年~16前后)字伯闳,宜兴人。生年不详,约卒于明神宗万历末年前后,曾出按宣府大同。

我从西门走到镇中心的十字街,然后往右向南走到独石口堡的南城门遗址处,这里有个不大的瓮城。

康熙玄烨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统六军亲征噶尔丹,出塞、班师皆走望云古道,并驻跸独石口,巡察了这里的险绝形势和边关防务。

独石城的卫星图,红线框是独石口老城,红1是独石公园,独石所在地。

康熙帝还写下《过独石口》七律一首:

“关名独石插遥天,路绕青冥绝嶂悬。

翠壁千寻标九塞,黄云万叠护三边。

霓旌晓度长城月,毳帐春回大漠烟。

总为民生勤战伐,不辞筹划在中权。”

这是南城门瓮城的门洞,开向东面,门洞一端被老乡堵住,另一端开门作为仓库。

清乾隆七年(1742),直隶总督孙嘉淦又对年久失修的独石口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整。

这是南门瓮城的东门,老乡把它圈在院子里,作为库房用。

清雍正元年(1723),独石口外始招民垦种。雍正十二年(1734)9月,设独石口理事同知厅,与张家口、多伦诺尔并称“口北三厅”。管理察哈尔东翼四旗,和延庆、怀来、龙门、赤城四州县钱粮刑名等事,其防以协领节制云州、赤城、镇安、龙门所、滴水崖、马营、松树、君子、靖安(延庆白河堡)十堡。

这是独石口老城的南城墙,城门两侧有马面,四角有角墩,角墩上应该有箭楼(古地图上有显示)。

光绪七年(1881)改称抚民同知厅。沽源隶属直隶省口北道独石口厅,独石口厅即沽源县前身。中华民国据《察哈尔省通志》记载,洁源县原系独石口厅所辖,属宣化府。民国3年,改厅设县。废宣化府后,直属察哈尔特别区。

南城墙基本完好。

清代,独石城里有居民3000户,常住人口有4万3千多人,店铺上百家。人口众多的独石城里官府、庙宇样样俱全,经历了180多年的繁华鼎盛。民国时期,这里还设置了独石县。

这是南城墙的豁口,可以看到城墙的结构,外包砖,内夯土。

1956年建独石口乡,1958年属长城公社,1961年析置独石口公社,1984年复设乡,1995年改独石口镇。

独石图(明代古籍中的插图)。红1是独石城,红2是西栅子关,红3是北栅子关,红4是东栅子关,红5是独石,上建一小亭,与今同。图中还可以看到独石城南面和东面各有一个瓮城,南面的瓮城是个斜角的,别具一格。

出了独石口老城南门往前走将近2公里,在公路西侧就是独石公园,这里还没开放,一片荒草,无人打理。

独石口还与|“土木之变”有很大关系。据清代孟思谊修《赤城县志》:“赤边垣(边墙,即长城)居全府(宣化府)之半,纵横所直,皆古战场也。明初徙治开平(即将开平卫治迁至独石),外藩自撤(把抵御外族的藩篱自己撤掉),已巳”土木”之变,马营、独石,实先蚁溃。嘉靖中,边臣缮备,尺列寸守。于北路(即独石路)尤三致意焉。然则县境,实全府(宣府)之首领,神州之锁钥矣……。”

独石公园的大门,还有人搭窝棚收费,每位5元。我到的时候没有人,看到侧面的铁网围栏有豁口,就从那里进去游览一遍。

上文的意思是:赤城的边墙(长城)占宣化府所有长城的一半,处处都是古战场。明初将防卫回撤,把抵御外族的藩篱自己毁掉。土木堡之战中马营、独石两地,实先溃败。嘉靖年间开始,边防军事重整,寸土必守。尤其是独石路守段防守严密,在全县,乃至全宣化府都是头份,(感叹)神州之锁钥矣。

这是通往独石的甬道,把遗存的文物排列在两边,像石像生一样。

史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秋七月,北虏寇(进攻)独石、马营。杨洪之子俊(杨俊)为独石、马营守备,惧不敢战,乃弃城而遁,虏遂陷其营。土木之变根于此路之不守。最后杨俊在明英宗复辟、于谦遇害后也随之被杀。

重要的是这块石碑:《独石新建东岳庙记》,碑额为篆字:东岳庙记。落款:宣府等处游击将军右参将都指挥使杨□□宗道立石,有明正统的年号。

这里的立碑人杨洪可是个明代著名将领。杨洪(1381~1451),字宗道。正统十三年(1448),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宣府。自永乐初至正统末年,杨洪在边戍守四十余年,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对他十分畏惧,称其为“杨王”。史称杨洪“自百户至封侯,威名闻岭北,未尝专杀一人”。

这是杨洪像,上面的题字为于谦亲笔手书的画赞 。

《明史》对他的评价是:“时先朝宿将己尽,洪后起,以敢战著名,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朝中大臣皆知其能。”又说:“自宣德以来,洪在边陲独以敢战至大将,迤北诸部皆惧之,称其为杨王。未曾大举入寇。”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独石,一块巨大的石头突兀而起,独石城就是以此为名。此石高有二丈多,周百余步,因为它称奇,人们赋予了这座巨石许多美名,如:“镇星石”、“丈夫石”等,历代墨客也对此写下了不少诗词。

关于杨洪的事迹可查百度,他与独石口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这里不多赘述。但是这样一位功臣,身后却遭不测。在明英宗复辟之后,本人虽已过世,但他的儿孙却遭到报复:儿子杨俊在于谦遇害后也随之被杀,弃尸北京菜市口;孙子杨珍则被流放广西,家业随之凋敝。

独石侧面有阶梯登顶,上面建有一个小亭。

元代高僧楚石梵琦有诗《独石站西望》:

“塞北逢春不见花,江南倦客苦思家。

千寻石戴孤峰驿,一望云横万里沙。

去路多嫌葱岭碍,归途半受雪山遮。

张骞往往游西域,未许胡僧进佛牙。”

梵琦(1296~1370),俗姓朱,字楚石,一字昙耀,晚号西斋老人。浙江象山人。

小亭子下面有个标牌:独石庙遗址。这里原建有一座精巧的独石庙,据说庙中有四大景,即无梁殿、无影塔、无孔桥和无耳钟。四大景尤以无影塔巧夺天工,据说晴天从日出到日落都不会有塔影投入地面。

明·刘溥有诗《使回过独石》:

“边城二月暗飞沙,吹遍东风不见花。

天远玉京旋日骑,水通银汉繁星槎。

云中路出高山险,上谷云连独石斜。

正是旅愁消未得,夕阳楼外又鸣笳。”

刘溥(约1436年前后在世)明代太医,工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十才子”之首。

小亭子里躺着一块残碑,前几字是“独石有亭……岁久催败,”后面有“拳石窥星汉,突兀亘千古”的字样,估计是重建独石亭的咏诗碑,没有年款,但是老物。

明·马鸣銮有诗《独石晚眺》 :

“已届清明节,仍飞六出花。

孤城悬绝塞,叠嶂拱京华。

壮士非无勇,胡儿不敢哗。

登楼明月满,风送数声笳。”

马鸣銮(1548~1610),四川内江民籍,历官右都御史、兵部侍郎、总督宣大,卒于官。

这是独石西侧下面的摩崖石刻:“一石飞来”。

明·刘良弼有诗《咏独石》

“孤城荒漠戍烟笼,夷夏中分一水通。

山拂白云晴亦雪,地邻玄朔夏还冬。

千年灵镇重关外,百代雄关上谷中。

铜柱铁镖犹在望,顿令飞剑倚崆峒。”

刘良弼(?~1583),江西南昌人,字眘卿。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巡按福建、畿辅,上《防边六渐略》。累迁光禄寺卿,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

独石西侧上面的石刻:“突兀”和“孤秀”。

清·王天益有诗《归独石道中》

“久客他乡心事违,他乡翻作故乡归。

边关岁暮行人尽,匹马千山朔雪飞。”

这是队友给在途中我拍了一张,69岁了,在此留念。

清人李思邺题五律诗颂独石雄关:

“突兀临边隘,横空势最雄。

双流千里合,重驿八旗通。

远障寒烟外,孤亭夕照中。

丈夫真杰出,坐镇奏虏功。”

这是我当天的轨迹,软件开的晚了,起点是在青羊沟村里,总长估计约有17公里,仅供参考。

全文完。

如果觉得《河北赤城:独石口长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