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樊代明院士:医学的反向研究

樊代明院士:医学的反向研究

时间:2019-08-17 18:26:19

相关推荐

医学发展过度细化带来了大量问题

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向技术化发展,向微观领域深入,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导致了专业过度分化(over specialization)、专科过度细化(over division)和医学知识碎片化(fragmented knowledge),可称之为 O2F1。这种现状已经造成很多医学发展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基础医学研究是用来揭示生命真谛和疾病本质的,但目前医学界以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作为学术进步评判标准来衡量。「SCI 论文中,大约只有 3% 有临床应用价值,约 97% 未发现有应用价值。全世界花 10 年时间找到 15 万多个靶点,到现在只有不到 50 个有临床应用价值。」对此,樊院士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包子是面粉和馅做的,假如人人都把精力放在面粉上,那么谁来将其整合成真正能吃的包子」, 他认为医学成功与否应以治疗疾病有效无效作为唯一依据。

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知识越来越碎片化。专科医生只能看一类疾病,甚至专注于一种病灶。某一个专科领域的病灶治好了,但病人却致残或死亡了。例如,一位老人出现骨科问题,关节骨科看关节,脊柱骨科看脊柱,把一个病人分成几个来治,顾此失彼,就会出现问题。再比如,从肝炎-肝硬化-肝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在传染科、消化科、肿瘤科治疗,把一个病分成几个病来治,治疗前一个阶段会影响后一个阶段,也会出现问题。美国 年发布的数据称,就医院里的死因来分析,第一为心脑血管疾病,第二为肿瘤,第三死因就是医源性死亡。因此,将一个病人分成好几个部分,把一个病分成若干个阶段治疗是不可行的,现代医学需要把现有的知识、现有的经验加以整合。

药品应用越来越多,效果却不太理想。樊院士当住院医生时只有 5 个抗癌药,他老师一辈子就用 20 多种药给病人治病。但现在心血管有 200 多个药物,消化科有 100 多个药物,肿瘤科抗肿瘤药有近 1000 个。这么多药品,疗效怎样? 年美国 FDA 发布的消息称,当时的九大类药品,疗效最好的是抗抑郁药品,但对 40% 病人没有效果,抗癌药对病人 75% 没有效果,在美国有 30% 疗效就可进入临床,甚至有的抗癌药只对 19% 的人有效。药品越来越多,病人越来越多,医生越来越累,效果却不是越来越好。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樊代明院士

从医学史看导致医学发展固化发生的原因

樊代明院士强调医学是多元的、生命是非线性的、病人是异质的、病情是变化的,因此不能单纯用单元的、线性的、同质的和固化的方法去研究。科学重点是求同,医学重点要求异。

以上问题是怎么发生的呢?从医学发展史可以看得更清楚。200 多年前,人类遭到了传染病的残酷打击。当时的一大批科学家把科学引入医学,救了人类这场劫难,功不可没。但那是一种病因导致一种病,一种药品就治好,所以这套方法更多适用于传染病。慢性病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多数没有找到确切病因,单一治疗方法所引起的弊端显而易见。樊院士从三位科学家留下的知识遗产进行分析,阐述了某些理念对于现代医学的影响。

1.

首先是培根

培根曾经提出科学是万能的,无所不能;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世界上知识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可经科学求证,可用语言表达,可用符号表示;还有一种知识是隐形知识,是心中了了,纸上难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樊院士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方法学,不能用一种方法学要求所有的方法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少数交叉,但不能互为标准。所以,樊院士认为知识有时不仅不是「力量」,碎片化的知识还可能把人导入歧途,知识只有通过有机整合才是力量。

2.

第二位是科赫

科赫是伟大的病原学家,首次发现霍乱杆菌。他提出了证实 A-B 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科赫定律。但科赫定律用到多病因多阶段的慢性病则行不通,所以现用的统计学方法和流行病学方法要加以改变。樊院士认为传染病是单一因素,用现有统计和流行病学方法可行,而慢性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绝非单因素分析即可认识彻底的。

3.

第三位是笛卡尔

笛卡尔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医学研究,引发了医学革命。樊院士指出笛卡尔的科学研究方法:身心二元论、我识我在、把人体剖分到最小单位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若干小单位之和就是整体,这些方法直接引入到人体研究是会出现问题的。

第一,脱离了生命的细胞学、组织学研究是不能代表生命整体研究的,身心不能分离。

第二,如暗物质人体不能察觉,但确实存在一样,医学上也有一些「非常识」的现象。类似于医学的「意外」这样的低概率事件,特别是需要医生处理和重视的。

第三,医学所有的局部加起来并不等于整体。爱因斯坦曾说过,理论物理追求明晰性、纯粹性和精准性是以牺牲完整性为代价的。对于生命来讲,则是靠完整性而存在。

走「医学的反向研究」之路,解决整合医学发展难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樊代明院士提出「医学的反向研究」的新概念。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开车,要从北京去上海,不止一条路,没有路标,也没有 GPS,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问对面的车,是不是从上海开过来的。如果是,沿着对方的反方向开,肯定能到上海。对我们来说,他们是反向;但对他们来说,我们是反向,互为对照。其实双方都是向前,都是创新。闭环式的研究才容易获得真理。

樊院士进一步提出医学上只有用这种方法研究出来的诊疗方法才能有效和持久。目前的研究方法都是先发现机制或靶点,并据其研制药品,然后进入临床试验。但慢性病并没有发现只有一个确切的病因,常常有多种机制、多种靶点。只抓住其中一个机制或者一个靶点是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应该换一种思维,从经验到临床,再到机制或靶点,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藿香正气液为例,在婴儿洗澡水中滴入可以治疗痱子、洗头时滴入可以缓解头屑,还可用于部分湿疹外用止痒。这是一种疗效先行的理念。再举个阿司匹林的例子,除了作为解热镇痛药外,还可以用做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现在有研究表明可以在肠癌治疗中发挥作用,这就是一药多用的思维。在临床中,还会存在这种情况,有的复合药物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机体的某种靶点,在机体内分解的单体可能会作用间接的靶点起到治疗效果;但很难找到单体,或者直接使用单体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这就是间接靶点的思维。另外,就是整合用药的问题。很多时候起作用的不是单一药物的影响,而是联合用药的效果,就像传统医学的「配伍」。药品也是形成一个团队,各司其职,方能全面有效。樊院士还分别列举了板蓝根治疗感冒,青蒿素治疗疟疾,砒霜治疗血液病等医学实践成功的例子,提出「没有药理有道理」、「没有药效有疗效」、「先治疗后研究」、「先经验后理论」等新思路。

樊院士最后强调反向的医学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多,所用的方法、评价结果也有不同。如果将现在从事的研究路线看成正向研究,一定要想一下反向的结果。比如搞结构的要想到功能,搞体外研究的要想到体内……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只认为自己的路线才是正确的路线,自己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其实路线和结果都不是唯一的。樊院士还送给青年人一句话,「If you don't change your direction soon, you will end up where you are heading(在前进道路上,如果不随时改变方向,你将终止在起点,一辈子一事无成)」。对于医学研究,因为疾病谱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一定要重新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整合考虑正反双方向的结果,也就是整合型的研究方法,才能全面正确地推动医学持久发展。

(本文整理自樊代明院士在首届东方变态反应会议上的发言《医学的反向研究》,峻和 整理,樊代明院士 审核)

如果觉得《樊代明院士:医学的反向研究》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