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三个月学懂中医:著名中医解读“阴阳”本义

三个月学懂中医:著名中医解读“阴阳”本义

时间:2023-07-18 05:26:04

相关推荐

搜狐读书频道 10-17 13:43

书名:三个月学懂中医

作者:姬领会

商标转让需要多少时间,怎样公证和过户的?

广告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作者简介:

姬领会,男,44岁,汉族。中医师。自幼喜欢中医,199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临床专业。工作后,曾拜两位名医为师,继续学习临床,亲眼见证了民间中医的实效,真正体悟到大家常说的“中医的根基在民间”,于是,决定行医于民间。1999年,研制成治疗乳腺增生的外用膏药——乳康宝,获陕西省卫生厅批准,取得“健字号1999(0302)”。2002年,被山东省淄博市作为人才引进,于周村区行医,开办绿云堂周村领会中医诊所至今。,拜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曹东义先生为师。其独创的“十秒针刺法”,取效快捷,立竿见影。

先后在书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已经出版书籍6部:《其实中医很简单》、《其实中药不难学》、《厨房里的中医》、《中医师秘藏的小验方》、《读医案学中医——中医是怎么看病的》、《超实用的按摩老偏方》。

悬壶济世德为先,在师父曹东义先生的鼓励下开始带徒,并在网络上宣传中医,每周三在“绿芸堂”QQ群中讲中医,每周六在“儒风讲堂”读中医。

内容简介:

《三个月学懂中医》是中医入门系列之一,作者为了让更多的人在三个月内学懂中医,对中医理论解构进行了重建,使其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拿来就能用。本书将引领读者升堂入室,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领悟岐黄奥旨,掌握中医实用技能。本书为所有中医学子及众多中医爱好者指出了一条学懂中医的捷径。

名家推荐:

精悟医理 执简驭繁

深入浅出 举一反三

启迪心智 引领精进

弘扬岐黄 造福民康

——国医大师朱良春

三个月,说起来似乎有些短,但是,如果每天几个小时都用来学习中医知识,其“课时”累积起来不亚于中医学院两个学期的课程。“带着问题、带着感情”学习中医,有三个月的时间一定会大有收获。本书内容简要而不简单,精炼而不乏独到见解,是一个很好的科普读物,属于中医的入门捷径书。

——河北中医研究院副院长曹东义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想学中医的入门捷径书,妙就妙在“大道至简”上;又是一本难得的老中医悟道书,很适合有一定资历和临床经验的中医来读。姬先生说:“中医之理就是生活之理,只要我们懂得了生活,就能很快地懂得中医。”我觉得反过来说,也很得当---“生活之理就是中医之理,只要我们懂得了中医,就能很快地懂得生活”。

——高远行者的博客(博主:着名中医药专家张年顺)

我对到底三个月能不能学懂中医仍然是半信半疑,但是等到读完书稿,我的疑虑顿时就消除了。本书使初学者用较短的时间就能够轻轻松松学懂中医,确实是一件大好事,也是中医学子、中医爱好者的福音。

——中医药论坛记者刘世峰

我就是去年在华夏中医论坛认识姬老师的,后来跟着姬老师在绿芸堂学习《其实中医很简单》再到《三个月学懂中医》。姬老师讲得通俗易懂。很多同学都学会了辩证,甚至有同学已经会开方。姬老师不是说大话。这次买了三本书,其中两本送给朋友。将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姬老师。如果想要快速学中医的朋友,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当当网用户

目录 第一个月 学习中医基础知识

阴阳不难懂

认识阴阳

一、阴阳的本义

二、阴阳的关系特点

三、阴阳的延伸含义

四、阴和阳的特性

阴阳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一、人的阴阳划分

二、病邪的阴阳划分

三、药物的阴阳划分

四、如何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治疗人体之病

五、阴阳病症诊治

五行很简单

五行的本源五行的含义

五行字义的延伸

五行之间的关系概述

一.相生

二、相克

三、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五行在中医上的应用

一、五脏的自然归属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三、五脏病变的治疗

脏腑理论很实用

一、肾的职能

二、脾的职能

三、肺的职能

四、肝的职能

五、心的职能

气是脏发挥功能的物质

经络不神秘

定性而很少定量的中医学

经络是古人虚拟出来的

经脉的起源很简单

经脉的发展很有必要

一、为了符合阴阳的特点而发展了经脉

二、更多穴位的发现,使得经脉线发生了变化

经脉的命名有说道

运用经络知识防治疾病很简便

第二个月 清楚中医的诊断

诊什么?

形体

一、精

二、骨

三、脉

四、筋

五、肉

六、皮

功能

一、运动功能

二、神志活动

饮食物的进入利用和代谢

一、饮食物的进入

二、饮食物的下降

三、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四、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

五、浊物的外排

六、营养物质的利用

空气的进入利用和外排

一、空气的进入

二、气的分类

三、气的特性

四、清气的输送

五、清气的利用

六、浊气的外排

如何诊?

断什么?

病因

一、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病位

一、结构定位

二、功能定位

病性

病态

一、虚性病态

二、实性病态

表象

病势

如何断?

直接诊断法的运用

寻根诊断法的运用

一、舌脉寻根法

二、推理寻根法

三、排除寻根法

四、归纳寻根法

第三个月 掌握中医的基本治法

中医治疗的原则

一、正常平衡原则

二、治病求本原则

三、扶正抑邪原则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

五、简廉原则

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一、准确诊断是前提

二、治疗必须到位

三、患者配合

针灸刺法

一、什么是针刺疗法

二、针具

三、练针

四、针刺前的消毒

五、持针方法

六、针刺角度

七、针刺的深度

八、针刺后的手法

九、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十、针刺治疗部位的选择

艾灸疗法

一、什么是艾灸疗法

二、艾灸的功能

三、灸法的种类

四、艾灸时的注意事项

火罐疗法

一、什么是火罐疗法

二、拔罐的种类

三、拔罐的方法

四、拔罐时的注意事项

五、火罐疗法的禁忌症

六、常见病症的拔罐部位

捏脊疗法

一、什么是捏脊疗法

二、捏脊的方法

三、捏脊时的注意事项

刮痧疗法

一、什么是刮痧

二、刮痧的工具

三、持板方式和刮拭方法

四、刮拭顺序和方向

五、刮拭后的反应

六、刮痧的补泻

七、刮痧的作用

八、刮痧的注意事项

九、刮痧的禁忌

刺血疗法

一、什么是刺血疗法

二、刺血疗法的作用

三、刺血疗法的适应症

四、刺血时的禁忌

五、刺血时的注意事项

六、刺血疗法的做法

七、从血色辨病情

八、从出血动态辨病情

九、刺血治疗后的反应

十、异常反应的处理

十一、刺血之秘

推拿疗法

一、什么是推拿

二、推拿的作用

三、推拿的手法

四、推拿的补泻

五、推拿的适应症

六、推拿的注意事项

七、推拿的禁忌证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

药物疗法

一、中药功效的来源

二、中药的治病原理

三、中药的应用原则

四、中药的炮制

五、中药的剂型

六、中药的配伍

七、中药的应用注意和禁忌

八、八纲用药法

九、五脏用药法

十、症状用药法

十一、传统用药法

十二、中药剂量的把握

附录 访谈实录

书摘正文

阴阳不难懂

溯本求源,阴阳的理解就很简单。

认识阴阳

一、阴阳的本义

阴,古时候写作“阴”,阳,古时候写作“阳”。

阴,是“阝”加“侌(yin)”组成的;阳,是“阝”加“昜(yang)”组成的。

“侌”的意思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的意思为“发散气体”;“阝”是“阜”字作左边偏旁时楷书的写法,而“阜”字的本义为土山。

由此可以知道:阴的最初含义为“土山旁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阳的最初含义为“土山旁的雾气正在发散”。这也许就是《黄帝内经》中谈到的“阴成形,阳化气”。

如果把阴阳两个字合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其表明的最初含义是“雾气聚散”的这一变化过程。

透过现象看本质:雾气团聚是“有”的变化过程,雾气发散则是“无”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因为“团聚”才“有”了雾气,因为“发散”才使雾气消失至“无”。故而,阴阳两个字合在一起的本质含义就是“有无”的变化规律。

古代先哲们通过长久的观察发现,世间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无”的变化过程,所以,《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就谈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聚散”这种“有无”的变化是自然界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普遍法则,是认识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发展和衰退、消亡的根本变化。由于中医认为是“心主神明”,所以“神明之府”的意思就是说这些都需要用心才可领会得到的。

关于对阴阳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其他的篇章里谈的也是相当的多。

如《灵枢经·营卫生会·第十八》中谈到“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看看自然界任何事物和现象,哪一个不是“无、有、无、有”的连续转化?而“无、有、无、有”的连续转化,就是阴阳的连贯,就和无缝的环一样。

在《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谈到“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阴阳,也是“有无”的自然变化规律,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黄帝)问天师岐伯说:听说古时候的人其年龄都能够超过百岁,动作却不显得老;可现在的人,年龄刚刚过了五十便动作衰退了,这是因为时代变迁的缘故还是由于今天的人们违背了自然规律而造成的?岐伯说: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自然的有无变化规律而加以保养,合乎正确的养生标准,饮食节制,作息常规,不妄操劳,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统一,活到应该活到的寿数,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看看我们现在的人,按照自然有无变化规律来保养身体的有几个?虽然有些人是身不由己地要违背这个规律来生活,比如夜班工作,但是,更多的人是明知有害,却偏要行之。

如何按照有无的变化规律来养护身体?

首先,根据太阳的变化规律来养护身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们人类一直遵循的规律,故而,白天工作,晚上休息,这是养护身体第一要。其次,根据人类食物的四季变化规律来养护身体。天人合一,我们平时要多吃时令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平时更应该多吃本地菜。

二、阴阳的关系特点

对于雾气而言,阴是“团聚”,阳是“发散”,“团聚”是“有”的过程,“发散”是“无”的过程。很早以前,《老子》就对“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说得很详细、很到位,这里,我简单地从阴阳的本义及有无的变化过程来谈谈阴阳的关系。

1.阴和阳是相互对立制约的

什么是对立?对立就是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和/或互相抵触。

阴是“正在团聚的雾气”,阳是“雾气的发散”。 对于“雾气”而言,由于“团聚”和“发散”这两种现象本身就存在着相互排斥、互相抵触的关系,故而,阴和阳具有相互对立的关系。

制约,是限制约束之义。阴和阳在相互对立的同时又相互制约,阴制约着阳,阳制约着阴。

为什么要相互制约呢?

这是因为要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态,就必须相互制约。拿雾气来说,要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态,就必须使雾气的团聚和雾气的发散达到一个相对的稳定平衡。一旦团聚的雾气增多,即“阴”盛的时候,为了要保持先前的相对稳定态,这时就要用“阳”来制约,即加速雾气的发散;一旦团聚的雾气减少,即“阴”虚的时候,为了要保持先前的相对稳定态,这时,也需要用“阳”来制约,即减少雾气的发散。同理,一旦雾气的发散增多,即“阳”盛的时候,为了要保持先前的相对稳定态,这时也需用“阴”来制约,使团聚的雾气增加;一旦雾气的发散减少,即“阳”虚的时候,为了要保持先前的相对稳定态,这时也需用“阴”来制约,减少雾气的团聚。

现在,我们再从有无的变化过程来谈谈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首先,有和无是对立的,这点,我们都知道;其次,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有”为增加,“无”为减少,增加能抑制和抵消减少,减少同样也能抑制和抵消增加,即增加能限制约束减少,而减少也能限制约束增加,这就是阴阳的制约。

比如长时间地下暴雨,水库的水位急剧上升,对于水库里的水来说,这是增加,是“有”的变化过程,为阴;水位上升过高,就要开闸排水,这是减少,是“无”的变化过程,为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阳是制约阴的。

公园里的小湖,一般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加水一次,这是因为湖水的蒸发而导致水量减少的缘故。蒸发,是“无”的过程,为阳;注水,是“有”的过程,为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要让小湖的水位保持相对的稳定,我们就要用阴来制约阳。

生活当中,人们更多时候都是在不自觉地应用着“阴阳的制约”来行事:吃饭是补充人体能量的过程,相当于“阴”,干活是消耗人体能量的过程,相当于“阳”。吃饭之后,我们就要干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工作”;干活之后,我们就要吃饭。为了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我们的人生就在吃饭、干活、再吃饭、再干活中度过的。这就是以阳制阴或者以阴制阳。

夏天,天气炎热,室外工作的人在不停地出汗,为了防止虚脱,人们每隔一小会儿就要喝水。这里的出汗,就相当于“雾气的发散”,为阳;喝水,就相当于“雾气的团聚”,为阴。为了防止人体因出汗过多而出现虚脱,我们就需以“阴”制“阳”。

生活当中,吃一顿或者几顿饭之后,就会去厕所排泄。对人体而言,吃饭,是“有”的过程,为“阴”;排泄,是“无”的过程,为“阳”。如果只吃不排,结果,我就不多说了吧。这就是以“阳”制“阴”。

赚钱、花钱;花盆里的水分由于蒸发的原因变少了,我们来浇水;钢笔里的墨水用完了,我们给里面重新加墨水;家里的粮食快用完了,我们赶快再买粮食;地里的庄稼收割之后,我们重新再种;手指甲长长了,我们进行修剪,等等。这些都是以阴制阳或者以阳制阴的实例。

一旦对立的阴阳其制约关系减弱了甚或没有了,那么,有可能就会“摊上大事了”。比如出汗太多,而没有及时地补充水分,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虚脱而亡的情况;只饮食而不能排泄,则会出现“活人让尿憋死”的情况。

生活当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老鼠磨牙。由于老鼠的牙齿生长较快,一旦没有把过长的部分给磨掉,想想看,过长的牙齿还能正常地咬吃东西吗?肯定不能,上下牙齿咬合不到一块儿,怎么进行咀嚼?这也是以阳制阴的实际应用。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根,是来源之义;用,就是利用。

阴阳的互根,其中一个意思就是说阴是阳的来源。我们想想看,没有阴,即没有“团聚的雾气”,何来阳,即“雾气的发散”?所以,阴是阳的来源。

阴阳的互根,另一个意思就是说阳也是阴的来源。古人通过观察看到:太阳出来了,雾气化为水湿,晚上,水湿又凝聚成雾气;如果没有白天散掉的水湿,也就没有晚上凝聚的雾气。想想看,如果把雾气化成的水湿取走,不久之后,局部还能再形成雾气吗?肯定不能,为什么?因为这个局部的空气和土地干燥,不可能出现雾气。

由于雾气的发散为“阳”,凝聚的雾气为“阴”,故而,通过上面的推理可知,阳也是阴的来源。

记得以前有段时间,相当多的人在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过程是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结果却是不了了之,为什么?就是因为蛋生鸡,鸡生蛋,没有蛋,何来鸡?没有鸡,蛋又是怎么来的?这里,我们不参与讨论,不过,关于鸡和蛋的关系,就像阴和阳的互根互用关系:蛋是鸡的来源,鸡又是蛋的来源。

现在,我们再从有无的变化关系来谈谈阴阳的互根互用问题:阴阳是“有无”的变化过程,早在《老子》时代就已经提出来“有无相生”,即“无”是“有”的来源;“有”又是“无”的来源。

我们常说的“无中生有”,就是“无”产生了“有”,“无”是“有”的根。看看世间万物,机器的生产、房子的落成、人的出生等等,哪一个不是从“无”到“有”的?

有一个笑话,讲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成了。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把本来不存在的“无”变成双方都想要的“有”,这就是“无中生有”。

而“有”产生“无”的现象更是常见:炒股之人,前几天还是百万富翁,可大跌之后,瞬间就所剩无几;白天还在房子里睡觉,晚上就下起了暴雨,形成泥石流之后,瞬间房子被冲毁;刚才碗里还有饭,饥饿的你狼吞虎咽之后,饭没了;昨天还在和你聊天谈话的一个人,晚上突然出了车祸,来不及抢救就身亡了,两天之后火化埋葬,等等。这些都是“有”产生了“无”的例子。

明代医家张景岳谈到:“阴阳之理,源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提出阴阳病症的治法是“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张氏基于阴阳互根理论,创制了许多着名方剂。例如左归丸以滋阴补肾为主,方中有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龟胶、牛膝以滋阴养精,又有鹿胶、菟丝子以补阳,是“阳中求阴,阴得阳而泉源不绝”之意;右归丸温补肾阳为主,方中有肉桂、附片、菟丝子、杜仲、鹿胶以温补肾阳,又有熟地、山萸肉、枸杞、当归以滋阴,即“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义。其他如左、右归饮,温散与补益营血兼用的大温中饮,附子、人参与熟地、当归同用的六味回阳饮,以及归、地与二陈同用的金水六君煎等着名方剂,都是阴阳互济观点的体现。

3.阴阳的长消

长消,就是盛衰的意思,比如苏轼在《获鬼章二十韵》中就谈到:“帝道有强弱,天时或长消。”

从阴阳的本义来看:阴是“团聚的雾气”,而“团聚”是“盛”的过程;阳是“雾气的发散”,而“发散”,是“衰”的过程。故而,阴阳本身就存在有长消的关系。

从有无的变化过程来看:我们知道,一切物质都是以运动的形式而存在的,只要运动,就会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只有增多和损耗两种情况。增多为“长”,是“有”的过程,为阴;损耗为“消”,是“无”的过程,为阳。所以,世间万物均是在阴阳的长消中存在的。

比如对人体而言,摄入的饮食,是身体受纳变强壮的过程,为“长”,犹如“雾气的团聚”,是阴;劳动,是身体消耗的过程,为“消”,犹如“雾气的发散”,是阳。人的一生,就是在这个阴阳的长消中度过的。

城市道路,应该是平整的,可是,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道路上总是会出现垃圾和凹凸不平之处,这时,我们的环卫工人清扫垃圾和平整凹凸的路面,这就是随时在调整着相对于路面的“平衡”,使“长”者“消”,“消”者“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成阳,阳也可以转化成阴。

首先,我们从阴阳的本义来看:阴,即“团聚的雾气”,在太阳出来后,就慢慢地发散,而“雾气的发散”就是阳,这就是阴向阳的转化;在雾气发散的过程中,太阳落下去了,寒湿之气再次团聚,又出现了雾气,这就是阳向阴的转化。

这里,我多说一点,阴向阳的转化,即团聚的雾气在太阳出来后开始发散,我们能直观地看到,而发散的雾气再次团聚,也许有人还是不好理解,我更深地解释一下:我们买来的新衣服,穿一段时间后变脏了,然后,我们用水来洗,不管你加多少洗衣粉,最后的洗涤结果是污渍变淡,甚至肉眼根本就看不出来,但是,不可能完全消失(这里不谈脏东西在洗的过程中经过化学变化而形成其他的物质)。不管是晾晒还是继续穿用,衣服又会慢慢地变脏。同样的道理,早上,太阳出来后,团聚的雾气开始发散,不管速度有多快,晚上,太阳下山后,总有一些雾气还是在继续发散。虽然,这个雾气也许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由于太阳下山了,寒湿之气又可以再次团聚了,当团聚之力超过了发散之力,于是,我们又感觉到了雾气的存在。这就是雾气“发散”向“团聚”的转化。

从有无的变化过程来谈阴阳转化的问题,可以看看前面阴阳互根互用中的有关内容。不过,这里需多说一点的就是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如果不能满足所需的条件,阴阳就不可能转化。

生活当中,好多人都在喊叫着自己太胖了,需要减肥,但是,对于如何正确减肥,却知道得很少。

人们常说“胖人先胖肚”,我们的肚子,以阴阳来分话,属于阴中之阴,为什么这么说?前属阴,后属阳,肚子在人体的前面,故而,属阴;上属阳,下属阴,肚子在人体的下面,故而,也属阴,综合一下,肚子就属于阴中之阴。由于肥胖就如“雾气的团聚”一样,根据“同气相求”原则,这些堆积的脂肪首先就侵犯人体属阴的部位,由于肚子是阴中之阴,阴成形,故而,“胖人先胖肚”。看看腿和臂的脂肪堆积部位,是不是都是在“阴侧”?极少数人是阴侧的脂肪堆积过多,而向“阳侧”发展,以致于阳侧也有较多的脂肪。其实,减肥很简单,只要把“阴”转化成“阳”,即把堆积的脂肪“发散利用”,即“阳化气”后就可以了。

由于阴阳的转化需要条件,故而,当我们满足一定条件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正确而快速有效地减肥了。

三、阴阳的延伸含义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我们中国人更多地把文字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由于写字相当困难,故而,就经常用一个字来表示多种意思,于是,就出现了一字多义现象。

阴阳两个字,虽然它们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有无”变化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睁眼看的一瞬间,却是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时间点,是一个画面,这时,阴阳从合二为一的规律概念就延伸出一分为二的象意含义。

每一个字义的延伸都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应象”,应,是相应、相合的意思;象,是自然界事物或现象的外在表象或征象。

翻开《黄帝内经》,里面有一篇《阴阳应象》的文章,看后,我们就能知道根据阴阳的最初含义而“应象”推广延伸出其他的象意含义。

(1)团聚的雾气是在日落之后的晚上发生的,雾气的发散是在太阳出来之后形成的,所以,人们就把阳光的有无当作区分阴阳的一个指标。

如晚上为阴,白天为阳;背日为阴,向日为阳。我们国家位于北半球,其山脉更多的是东西走向,由于山的北面没有阳光,山的南面有阳光,故而,山之北属阴,山之南属阳。由于河流更多的是夹在两山之间,故而,水之南即山之北,属阴;水之北即山之南,属阳。古时候的人类是爬行的,由于胸腹部不能见太阳,所以,胸腹属阴;背部能见到太阳,所以,后背属阳。

(2)有阳光则温热,无阳光则寒凉,故而,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有阳光则明亮,无阳光则晦暗,所以,明亮属阳,晦暗属阴。四季当中,春夏温热,秋冬寒凉,所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对水火而言,水为寒,火为热,所以水属阴,火属阳。对地理位置而言,东南方温热,西北方寒凉,所以,东南方属阳,西北方属阴。

(3)雾气是从下由内而团聚的,从上向外而发散的,所以,下面的、内生的属阴;上面的、向外的属阳。

(4)由于“雾气的形成”相对为静,“雾气的发散”相对为动,故而,“应象”之后,人们就把相对静的东西看作是属阴的,把相对动的东西看作是属阳的。比如对男女而言,女性相对安静,男性相对好动,故而,女属阴,男属阳。再比如对虚实而言,由于“虚”这个字的本义是大土山,为静态;“实”这个字的本义为货物充于屋下,为动态。故而,虚属阴,实属阳。

(5)“团聚的雾气”是一个实体,“雾气的发散”是一种功能,应象之后,人们就说形体属阴,功能属阳。

总之,把阴阳二字分开之后,古代的思想家就将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都用阴或阳的属性来概括,凡是相对静止的、凉寒的、晦暗的、下面的、里面的都归属于阴;凡是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都归属于阳。

所以,我们现在谈到的阴和阳,更多的是延伸含义。

如果觉得《三个月学懂中医:著名中医解读“阴阳”本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