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害虫抗药性治理措施)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害虫抗药性治理措施)

时间:2020-10-13 10:34:23

相关推荐

害虫对能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药量所具有的耐受能力,在种群中逐渐发展的现象。这是195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与“自然抗药性”和“健壮耐药性”的区别在于:这种抗药性是在多次用药后,害虫对某种药剂的抗药力较原来正常情况有明显增加的现象,是药剂选择的结果。自然抗药性是指害虫对杀虫剂具有一种天然的低敏感性(高耐药性),是先天性的,不是药剂选择产生的。这两种均可遗传;而健壮耐药性是由于营养条件或其他环境条件的改善而出现的耐药力增高的现象,是不稳定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消失,不能遗传。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

根据昆虫对杀虫剂的反应,抗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一般可分为生理、生化和行为三种抗药性机制。

1、生理机制:由于昆虫生理作用原因引起抗药性。包括:①表皮和神经膜穿透作用降低,延缓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抗药性昆虫比敏感昆虫有更多的机会来降解这些化合物,从而减少到达靶标部位的药量;②脂肪体等惰性部位贮存杀虫剂的能力增强;③靶标部位对杀虫剂的敏感度降低,此类又称靶标或击倒抗药性。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靶标部位主要是乙酰胆碱酯酶(AchE),因此具有AchE敏感度降低的昆虫,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可产生交互抗药性。滴滴涕和拟除虫菊酯的靶标部位是轴突的神经膜,因此具有神经膜敏感度降低的昆虫,对滴滴涕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可产生交互抗药性。

2、生化机制:农药在虫体内代谢过程中,生化作用引起抗药性。生化作用主要包括活化作用降低和解毒作用增强。活化作用是指马拉硫磷、对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只有在多功能氧化酶(MFO)作用下变成更毒的马拉氧磷和对氧磷(即P=S变成P=0)时,才呈现有效的毒杀作用。当活化作用降低时,到达作用部位的有效杀虫剂的量便会减少。另一方面也可因MFO、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DDT-脱氯化氢酶等解毒酶的量或质的变化,或量和质同时发生变化而对杀虫剂的代谢加速。

3、行为机制:指杀虫剂对昆虫行为的有利性的选择,使昆虫减少或避免与杀虫剂接触造成抗药性。例如具有行为抗药性的蚊子对滴滴涕等杀虫剂具有过兴奋性,只要较低的剂量就能使某些个体产生兴奋作用,从而逃离处理区而存活,主要是这些昆虫的受体比敏感昆虫能更好地识别杀虫剂。

害虫抗药性治理措施

采用各种手段阻止和延缓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发生和发展。抗药性是一种微进化(microevolution)现象,它的发展不是像种群增长那样立即表现出来的,只有在防治失败时才察觉。杀虫剂的使用虽然暂时降低了害虫的种群数量,但与此同时却增加了抗药性基因的频率,使用杀虫剂的代价是消耗了一部分“自然资源”,即害虫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在一次又一次地使用杀虫剂的过程中逐步丧失,而一旦消耗殆尽时,再想恢复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甚至是不太可能的。影响抗药性形成的因子众多,其中有遗传学因子,如等位基因数目、起始基因频率、基因显隐性程度、基因的适合度(fitness)、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等;生物学和生态学因子,如每年的世代数、生殖方式、活动性和隔离性、食性和“庇护所”(refugia)等;药剂和用药方面的因子,如药剂的理化性质、以前用药的历史、药剂的残效期、剂型、施药方式、施药阈限(application threashold)、选择阈限(selection threashold),防治虫期和防治区域等。

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出发点应是:①降低抗药性等位基因频率;②减少抗药性显性;③降低抗药性遗传型适合度。害虫综合治理(IPM)为抗药性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科学用药、保护利用天敌、选育抗虫作物和其他非化学防治等措施降低杀虫剂选择压,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控制抗药性发展的目的。

从化学防治出发,以下策略对延缓和阻止抗药性的发展是有效的:①限制使用药剂,降低药剂的选择压;②换用无交互抗药性的杀虫剂;③合理混用(包括应用增效剂)和轮用;④选择敏感靶标虫期;⑤镶嵌式防治(mosaic control)。

抗药性天敌

天敌与害虫一样同处于药剂选择的状态下,但迄今为止,发生抗药性的害虫已有500多种,而天敌只有31种。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个学说:食物限制学说(food limitation hypothesis)和前适应学说(preadaptation hypothesis)。食物限制学说是基于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药剂防治后存活下来的害虫会有丰富的食物(作物等),而与此同时存活下来的天敌却难于找到食物(被捕食者/寄主)。这样,天敌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即使是已发生抗药性的天敌也可因找不到害虫为食物而死亡。前适应学说是基于植食性害虫对杀虫剂的解毒有一定的适应性,因为它在取食的进化过程中必须对其食料中的植物次级化合物进行解毒才能生存。许多证据证明,植物产生次级化合物是为了免受昆虫为害,而植食性昆虫在此相应的进化过程中,增加了自身的解毒能力,使它们取食时免受次级化合物之害。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因不直接接触取食植物而缺乏这种前适应。所以天敌就不能像植食性害虫那样容易发生抗药性。

世界各国对天敌抗药性的潜在价值和应用日益重视,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捕食螨。美国和新西兰等已对植绥螨的抗药性选育成功,有三种抗药性植绥螨:伪钝绥螨Amblyseius fallacis、后绥伦螨属中一种Metaseiulus occidentalis和梨盲走螨Typhlodromus pyri在果园释放获得成功。

如果觉得《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害虫抗药性治理措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