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神经鞘源性肿瘤有哪些典型症状

神经鞘源性肿瘤有哪些典型症状

时间:2020-12-04 22:08:42

相关推荐

神经鞘源性肿瘤有哪些病因,神经鞘源性肿瘤有哪些典型症状?,生活中患上神经鞘源性肿瘤的人日渐变多,可见要极早防治。生活中很多不良习惯都会造成神经鞘源性肿瘤的发生,因此从现在开始你就要注意了。今日无忧尘埃向大家普及一些神经鞘源性肿瘤的知识,分享神经鞘源性肿瘤有哪些典型症状?。神经源性肿瘤是成人和儿童最常见的纵隔肿瘤,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如神经鞘瘤、黑色素沉着施万瘤、颗粒细胞瘤及神经纤维瘤,其中恶性肿瘤有恶性施万细胞瘤和神经源性肉瘤。

1神经鞘源性肿瘤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神经鞘瘤:来自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生长缓慢。肉眼上,神经鞘瘤包膜完整与起源的神经纤维紧密粘连,比较坚硬,灰黄色或粉红色。切面上呈年轮样。显微镜下可看到两种细胞:Antoni A是纺锤状细胞,呈致密无血管的栅状排列,Antoni B有黏液瘤的改变及多发囊性区,血管壁增厚并有透明变性。电镜检查Antoni A细胞有许多从细胞体发出的小胞质突,Antoni B细胞缺少这些胞质突,但胞质丰富并有复杂的细胞器。

含黑色素的施万细胞瘤除发生在脊柱旁沟外,也发生在椎管内。粒细胞瘤是神经鞘细胞起源的,Aisner等(1988)报道了一例两侧脊柱旁沟同时发生的粒细胞瘤。

2、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较神经鞘瘤少,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鞘组成。肉眼上,似乎有包膜,切面灰白半透明,有小圆凸或梭形肿胀,但显微镜下看不到真正的结缔组织界限。组织学上,增生的神经膜细胞鞘及许多轴突构成了交错的网络,细胞不呈栅状排列。电镜下观察,肿瘤是由伸出少数粗大胞质突的长形细胞构成,在广阔的胶原基质中偶尔可看到有髓鞘的或无髓鞘的轴突。

丛状神经纤维瘤是神经的弥漫性梭形增大和(或)沿着神经走行分布的多发性肿物,脊柱旁沟的交感神经干、迷走神经、膈神经均可见到,但左侧迷走神经的近侧端,即主动脉弓以上或主动脉弓水平更为多见。

3、神经源性肉瘤(恶性施万细胞细胞瘤):成人神经源性肿瘤中,不到10%为神经源性肉瘤,肿瘤多位于后纵隔,偶可在前纵隔见到;附近的结构常受侵犯,并能发生远处转移。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数异常增多,核多型性及有丝分裂。

二、发病机制

神经鞘瘤来源于神经鞘细胞,好发于脊神经后根和肋间神经,也可发生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喉返神经。男女发病相似,多发于20~50岁者,左右胸腔发病率无差异。发生于胸部上方者多于下方。肿物大小不一,通常直径3~15cm不等(中位值5.0cm)单发多于多发。良性神经鞘源性肿瘤可分为两类:神经鞘瘤(良性施万细胞瘤)和神经纤维瘤,少见的还有黑色素沉着的施万细胞瘤及颗粒细胞瘤。恶性者为恶性神经鞘瘤或神经源性肉瘤。神经鞘瘤多位于神经干之一侧,包裹在神经外衣或衣内,使神经干呈偏心性梭形膨胀,但神经不穿入肿瘤内,因此手术易切除,不会损伤神经。神经纤维瘤多发于20~40岁,多为神经纤维瘤病VonReckling-hausens病的一部分,其主要细胞成分也是神经鞘细胞,是由周围神经纤维成分局限或弥漫性增生所形成的瘤样肿块,胸内纵隔神经纤维瘤往往是单发,这类病人神经纤维瘤的恶变率可高达4%~10%。脊神经根和肋间神经的神经鞘源性肿瘤可在椎间孔内外膨胀性生长,呈哑铃状,椎间孔外部分的肿瘤往往大于椎间孔内部分。纵隔内偶尔亦可见二种不常见的神经鞘源性的肿瘤:黑色素神经鞘瘤、粒细胞肿瘤。后者被证实起源于神经膜细胞,为恶性病变,归类为恶性神经鞘瘤。神经源性肉瘤(恶性施万细胞细胞瘤)占成人神经源性肿瘤不足10%,多见于10~20岁的年轻人或60~70岁的老年。肿瘤附近的结构常受侵犯,并能发生远处转移。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数异常增多,核多型性及有丝分裂。

2神经鞘源性肿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神经鞘瘤 来自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生长缓慢。肉眼上,神经鞘瘤包膜完整与起源的神经纤维紧密粘连,比较坚硬,灰黄色或粉红色。切面上呈年轮样。显微镜下可看到两种细胞:Antoni A是纺锤状细胞,呈致密无血管的栅状排列,Antoni B有黏液瘤的改变及多发囊性区,血管壁增厚并有透明变性。电镜检查Antoni A细胞有许多从细胞体发出的小胞质突,Antoni B细胞缺少这些胞质突,但胞质丰富并有复杂的细胞器。

含黑色素的施万细胞瘤除发生在脊柱旁沟外,也发生在椎管内。粒细胞瘤是神经鞘细胞起源的,Aisner等(1988)报道了一例两侧脊柱旁沟同时发生的粒细胞瘤。

2.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较神经鞘瘤少,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鞘组成。肉眼上,似乎有包膜,切面灰白半透明,有小圆凸或梭形肿胀,但显微镜下看不到真正的结缔组织界限。组织学上,增生的神经膜细胞鞘及许多轴突构成了交错的网络,细胞不呈栅状排列。电镜下观察,肿瘤是由伸出少数粗大胞质突的长形细胞构成,在广阔的胶原基质中偶尔可看到有髓鞘的或无髓鞘的轴突。

丛状神经纤维瘤是神经的弥漫性梭形增大和(或)沿着神经走行分布的多发性肿物,脊柱旁沟的交感神经干、迷走神经、膈神经均可见到,但左侧迷走神经的近侧端,即主动脉弓以上或主动脉弓水平更为多见。

3.神经源性肉瘤(恶性施万细胞细胞瘤) 成人神经源性肿瘤中,不到10%为神经源性肉瘤,肿瘤多位于后纵隔,偶可在前纵隔见到;附近的结构常受侵犯,并能发生远处转移。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数异常增多,核多型性及有丝分裂。

(二)发病机制

神经鞘瘤来源于神经鞘细胞,好发于脊神经后根和肋间神经,也可发生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喉返神经。男女发病相似,多发于20~50岁者,左右胸腔发病率无差异。发生于胸部上方者多于下方。肿物大小不一,通常直径3~15cm不等(中位值5.0cm)单发多于多发。良性神经鞘源性肿瘤可分为两类:神经鞘瘤(良性施万细胞瘤)和神经纤维瘤,少见的还有黑色素沉着的施万细胞瘤及颗粒细胞瘤。恶性者为恶性神经鞘瘤或神经源性肉瘤。神经鞘瘤多位于神经干之一侧,包裹在神经外衣或衣内,使神经干呈偏心性梭形膨胀,但神经不穿入肿瘤内,因此手术易切除,不会损伤神经。神经纤维瘤多发于20~40岁,多为神经纤维瘤病Von Reckling-hausens病的一部分,其主要细胞成分也是神经鞘细胞,是由周围神经纤维成分局限或弥漫性增生所形成的瘤样肿块,胸内纵隔神经纤维瘤往往是单发,这类病人神经纤维瘤的恶变率可高达4%~10%。脊神经根和肋间神经的神经鞘源性肿瘤可在椎间孔内外膨胀性生长,呈哑铃状,椎间孔外部分的肿瘤往往大于椎间孔内部分。纵隔内偶尔亦可见二种不常见的神经鞘源性的肿瘤:黑色素神经鞘瘤、粒细胞肿瘤。后者被证实起源于神经膜细胞,为恶性病变,归类为恶性神经鞘瘤。神经源性肉瘤(恶性施万细胞细胞瘤)占成人神经源性肿瘤不足10%,多见于10~20岁的年轻人或60~70岁的老年。肿瘤附近的结构常受侵犯,并能发生远处转移。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数异常增多,核多型性及有丝分裂。

3周围神经系统肿瘤是怎么引起的

恶性神经鞘瘤多原发于周围神经鞘膜中的雪旺氏细胞,少数可以有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恶变所致,以四肢和颈部发生率较高而颌面部少,见其生物学行为属低度恶性术前往往不易确诊,术后容易复发尤其是循血运行转移。

一、神经节细胞瘤:是良性肿瘤,分化好,由节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好发于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脊神经后根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纵隔的神经节细胞瘤比神经鞘瘤发病年龄低,是幼年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神经源性肿瘤,明显高于神经母细胞瘤。女性稍多。好发于交感链,多位于后纵隔,向前突出,比较远离中线。可推移胸膜和肺,但无侵犯性。此瘤生长缓慢,当肿瘤生长较大生长后始出现症状,故临床所见瘤体常在5cm以上。

二、神经节母细胞瘤:也称成神经节细胞瘤,由成熟的和未成熟的节细胞组成。很少见,其恶性程度介于神经母细胞瘤与神经节细胞瘤之间。Stout(1947)认为它在自然病程中有两种不同的组织类型:

1、混合型神经节母细胞瘤:成熟的成神经细胞占优势,在局部区域有未成熟的成神经细胞。

2、弥散型神经节母细胞瘤:是分化良好的和未成熟的成神经细胞的弥散性混合。混合型神经节母细胞瘤,有很高的转移率,在绝大多数报道中,转移率为65%~75%。相反,弥散型病人转移不足5%。男女发病率相似。1/3病人见于2岁以内,半数见于3岁以内,4/5见于是10岁以内,20岁以后者少见。大部分肿瘤皆位于后纵隔,来自交感神经干,占据脊柱旁沟。肿瘤常沿着神经血管束发展。左右侧相似,少数瘤体跨过中线。

三、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分化极差的高度恶性肿瘤,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因此可发生在任何有交感神经组织存在的部分。神经母细胞瘤最常见的部位在腹膜后,但有10%~20%的肿瘤可原发于纵隔。这类肿瘤有高度浸润性,常在诊断前早已有转移。通常转移的部位有区域淋巴结及骨、脑、肝和肺。这类肿瘤大都发生在儿童,75%的病例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儿童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50%以上是神经母细胞瘤,而儿童神经母细胞瘤20%发生于纵隔内,成人很少发生这类肿瘤。肿瘤由小、圆、不成熟的细胞聚集成玫瑰花结状。在超微结构的检查中,见到神经分泌的颗粒具有特异性。神经母细胞瘤好侵犯邻近组织,位然,而菊形团(一般认为是分化较好的表现)以骨转移为多的意见也被人怀疑,因初生儿肿瘤内有很多形成良好的菊形团,而年龄稍大的婴幼儿肿瘤也可全无菊形团表现。除骨肝转移外,淋巴结转移也较常见,肺转移甚少,脊髓转移罕见。骨转移中以颅骨转移最多(包括眼眶),使颅压增高,颅缝开大,长骨转移常无症状,且常呈对称性。骨的广泛转移,伴骨髓破坏,造成严重贫血,在疾病晚期几乎皆出现贫血。骨转移早期可侵犯骨膜和邻近软组织以及骨髓腔。颅骨内板骨膜受累可推移硬脑膜,但突入蛛网膜下腔者实属例外。神经母细胞瘤偶见分化成嗜铬细胞瘤,而有些功能性嗜铬细胞瘤中含有神经母细胞瘤的成分。Mason等(1952)报道1例5个月婴儿患胸腔神经母细胞瘤,并有阵发性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手术后症状消失,瘤体内见到嗜铬性细胞,并证实存在胺的前身。实际上,除神经母细胞瘤外,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节母细胞瘤也有相同的情况,尤以神经母细胞瘤为突出。病人尿中排出的胺是儿茶酚胺的降解中间产物,即多巴胺,5-羟吲哚乙酸和香草扁桃酸(VMA),神经细胞分化愈成熟,胞质内儿茶酚胺颗粒的数量亦有增多。

4神经鞘源性肿瘤有哪些症状

神经鞘源性良性肿瘤,多数无症状,往往在常规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而少数病人其症状常是由于机械原因引起,如胸或背部的疼痛是由于肋间神经,骨或胸壁受压或被浸润,咳嗽和呼吸困难是因为支气管树受压,Pancoast综合征是臂丛神经受累,Horner综合征是颈交感链受累,声音嘶哑是肿瘤侵犯喉返神经。

有3%~10%的病人因肿瘤伸入脊椎,在椎管内呈哑铃状膨胀生长可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下肢麻木,活动障碍,虽然患哑铃状肿瘤病人中,60%的病人出现与脊髓压迫有关的症状,但仍有一部分无症状,当肿瘤生长巨大或恶变时可占据一侧胸腔,使纵隔向健侧移位,病人的肺脏完全被肿瘤压缩而无功能,逐渐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症状加剧,并可导致喘鸣,肺受压后部分不张,可反复出现肺部感染,咳嗽,多痰,发热,有些可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并且可使气管移位,患侧呼吸音消失。

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由于心脏的移位,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压迫食管可出现吞咽困难,一般从无症状到有症状,为3个月~3年不等,有报道最长可达之久,纵隔神经纤维瘤恶变者很少见,恶性神经鞘瘤因生长快,症状出现往往较早较重,常因肿瘤侵犯邻近的组织而出现剧痛。

5神经鞘源性肿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神经鞘源性良性肿瘤,多数无症状,往往在常规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而少数病人其症状常是由于机械原因引起,如胸或背部的疼痛是由于肋间神经、骨或胸壁受压或被浸润。咳嗽和呼吸困难是因为支气管树受压,Pancoast综合征是臂丛神经受累,Horner综合征是颈交感链受累,声音嘶哑是肿瘤侵犯喉返神经。有3%~10%的病人因肿瘤伸入脊椎,在椎管内呈哑铃状膨胀生长可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下肢麻木、活动障碍。虽然患哑铃状肿瘤病人中,60%的病人出现与脊髓压迫有关的症状,但仍有一部分无症状。当肿瘤生长巨大或恶变时可占据一侧胸腔,使纵隔向健侧移位,病人的肺脏完全被肿瘤压缩而无功能,逐渐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症状加剧,并可导致喘鸣。肺受压后部分不张,可反复出现肺部感染,咳嗽、多痰、发热、有些可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并且可使气管移位,患侧呼吸音消失,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由于心脏的移位、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压迫食管可出现吞咽困难。一般从无症状到有症状,为3个月~3年不等,有报道最长可达之久。纵隔神经纤维瘤恶变者很少见。恶性神经鞘瘤因生长快,症状出现往往较早较重,常因肿瘤侵犯邻近的组织而出现剧痛。

神经鞘源性肿瘤的发病年龄20~50岁,偶尔见于儿童。男女之间发病相似。但神经源性肉瘤,多倾向于发生在患有良性神经鞘瘤的两端年龄的病人,10~20岁和60~70岁年龄段。了解病史后依据临床表现不易诊断。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

如果觉得《神经鞘源性肿瘤有哪些典型症状》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