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脑科学日报:血液检测准确鉴别不同类型脑肿瘤;“可食用”机器人

脑科学日报:血液检测准确鉴别不同类型脑肿瘤;“可食用”机器人

时间:2019-02-17 04:30:01

相关推荐

1,「Nature子刊」新进展:血液检测能够准确鉴别不同类型的脑肿瘤

来源:转化医学网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简单但高度敏感的血液检测,可以准确诊断和分类不同类型的脑瘤,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准确、侵入更少的治疗计划。这项发现在6月22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题为“Detec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intracranial tumors using plasma cell-free DNA methylomes”。

德卡瓦略博士之前开发了一种基于DNA甲基的液体活检方法来分析血液中成千上万的这些DNA分子的表观遗传改变。这些片段被称为循环肿瘤DNA或ctDNA。利用这种方法,他们能够将血浆循环ctDNA与肿瘤DNA进行匹配,从而证实他们能够识别这些患者血液中循环的脑瘤DNA。然后,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他们开发了一个计算机程序,仅根据循环的肿瘤DNA来分类脑瘤类型。

2,Nat Comm | 鲍仕登团队发现脑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新机制

来源:BioArt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 是成人中最常见和最致命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大量的研究表明GBM中存在着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 (glioblastoma stem cells,GSCs) 亚群。GSCs有超强的自我更新能力与多向分化能力,与肿瘤发生、持续生长和复发密切关联。在GBM浸润的免疫细胞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 是最重要的一个亚群,所占的比例最高。已经有研究证据显示TAMs可以与GSCs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GBM的发生和发展。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勒纳研究所癌症生物学系鲍仕登教授团队的成果Dual Role of WISP1 in maintaining glioma stem cells and tumor-supportive macrophages in glioblastoma。该团队发现了Wnt/β-catenin通路下游分泌蛋白WISP1在维持GSCs和TAMs存活中的双重作用,并揭示其作用机制及以此作为靶点对GBM治疗的潜在意义。

3,新型化学光遗传学工具实现操控线粒体损伤

来源:BioArtReports

近日eLife在线发表美国匹兹堡大学Edward A Burton教授研究组的论文Chemoptogeneticablation of neuronal mitochondria in vivo with spatiotemporal precision and controllable severity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的化学光遗传学工具(MG2I和远红光的组合),可以损伤活斑马鱼幼体神经元中的线粒体,并对其造成的伤害进行调控。这种新型光控工具可以帮助了解线粒体损伤的后果,提供了研究帕金森病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受损神经元的新方法。

4,成瘾行为形成的DNA甲基化调控机制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特异性敲减CA1中DNMT3a的表达抑制吗啡自给药行为的获得

成瘾性药物强化操作行为反应是药物滥用与成瘾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种操作式条件反射的获得过程中,环境/线索与药物奖赏效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是长期戒断后环境/线索会诱发复吸的重要原因。DNA甲基化主要通过在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胞嘧啶上添加甲基,阻碍转录因子的结合,从而长时程抑制基因表达,可能是成瘾行为长期存在的关键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隋南研究组的科研人员通过应用大鼠吗啡自给药的行为范式,证明了DNA甲基转移酶的一种亚型(DNMT3a)在吗啡觅药行为的获得中发挥关键作用。

5,网络科学前沿:寻找复杂网络中人类信息处理的普遍模式

来源:集智俱乐部

什么样的交流,能够言简意赅地传递信息?通过实验,结合对真实世界的文学、科学、音乐所呈现的网络特征进行的研究,6月15日,发表在Nature Physics的论文“复杂网络中的人类信息处理”,揭示了有效交流需要满足的两个特征。

6,科学家研发出“可食用”机器人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奥地利林茨约翰·开普勒大学的Martin Kaltenbrunner研究团队,利用安全、可食用的成分研发了一种生物凝胶,其中包含可以被人体完全降解的明胶、阻止细菌生长的柠檬酸以及柔软且防止脱水的甘油。该团队进而根据这种材料研发出一种“可食用”机器人。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材料》。

研究人员用这种凝胶制作了一个模仿大象鼻子的机器人,它能够承受超过33万次不间断的循环运动,而且不会干燥或破裂。通过给机器人增加一个压力传感器,他们让大象的鼻子可以抓取物品,以此实现反馈和控制。

前文阅读

1,脑科学日报:大脑如何清除病毒?城市越绿,人越长寿!

2,脑科学日报:巨噬细胞和神经“肝胆相照”,一同助力骨骼修复

如果觉得《脑科学日报:血液检测准确鉴别不同类型脑肿瘤;“可食用”机器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