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病人来源的肿瘤类器官为癌症患者带新转机

病人来源的肿瘤类器官为癌症患者带新转机

时间:2021-06-29 08:21:16

相关推荐

6月8日,「类器官大讲坛」第一期已经完美播出,引发了热烈反响,吸引近万名观众观看。

邓初夏教授围绕精准肿瘤研究、对鼻咽癌患者的基因组学和药物敏感性的综合分析、病人来源的类器官在乳腺癌研究中的运用以及逆转癌症多药性的策略等话题带来主题为“病人来源的类器官及其在肿瘤精准医学研究中的运用”的精彩分享。

邓初夏 教授

生命科学领域顶级科学家

澳门健康科学学院院长/讲座教授

创芯国际首席科学家

曾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高级生物医学研究员、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病与肾脏疾病研究院(NIDDK)哺乳动物基因学研究组组长、NIDDK发育与疾病遗传学实验室研究员、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以及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邓教授为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核心成员;位列全球华人科学家学术影响力第九位;已发表论文 400 余篇, 总被引 65,000 余次,H 指数 133。

全球癌症发病形势不容乐观

精准医疗成为主流

癌症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从至的8年时间内,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占癌症新发人数的比例由59%降至52%,但全球癌症新发人数和死亡人数却连年攀升,新发人数由1400万增加至1930万,癌症死亡人数由的820万到的996万,形势不容乐观。

1月20日,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提议在向该计划投入2.15亿美元,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1月,美国前副总统拜登提出癌症登月计划,旨在通过预防、诊断、治疗和治愈来降低癌症负担。

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等技术的出现为癌症治疗带来转机,随之而来的准确率低、耐药性出现快、副作用明显等问题使精准医疗陷入困境,人们期待着更敏感、可信的技术出现,以助力癌症治疗。

类器官“横空出世”

有效助力癌症治疗

类器官是个体干细胞培养的离体“微器官”,与对应的器官拥有类似的空间组织并能够重现对应器官的部分功能的特点,在新药开发、药敏检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邓教授在分享中提到,至今,他和他的团队对100多例鼻咽癌进行了基因组学和药敏试验方面的综合分析,以找到鼻咽癌的基因靶点,成功率达到99%以上,类器官在鼻咽癌的RNA突变重现和表达方面表现相当优秀。而乳腺癌分型多,恶性程度高,邓教授和他的团队做了不同亚型的乳腺癌类器官,用来进行乳腺癌的类器官药敏检测,得到显著成效。一位经过多轮治疗仍无成效患者经过类器官药敏检测之后找到了敏感药物且治疗效果明显。

多药耐药癌症患者

治疗新策略

邓教授在多年研究中发现,并不是经过多轮治疗的患者才会出现耐药,甚至一些初发癌症的患者也会存在耐药,虽然其机理仍不清楚,但这无疑为癌症治疗增加了新难题。

邓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例乳腺癌细胞(MD-MBA-231)对40多种药物都存在耐药,而用类器官药敏检测介入后筛选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之后该细胞的死亡率和死亡速度明显提高。这为类器官技术广泛进入临床应用提供了正面反馈。

直播间交流踊跃。关于互动区观众提出的问题,邓初夏教授抽空进行一一作答:

1. 左侧的图是说明的什么?(药敏曲线图)

A:药敏曲线图反应不同浓度下抑制率的变化,即杀死癌细胞的程度变化。

2. 如何判断药物在类器官上面有效?若以IC50数值高低判断,IC50低的可能临床上可以用的剂量比IC50高的低,是否仍然依据IC50数值?

A:不同类型的药物的临床IC50值可能是不同的,对于不同药物,需要进行动物或临床试验,确认IC50检测范围才能更精确地对临床疗效进行预测。

3. 类器官药敏结果是否仅仅依据IC50值?其结果与人体实际一致性如何?

A:目前IC50值仍然是药敏试验最客观也是最准确的结果,与人体实际的一致性,按照前期文献报道和临床试验,已可以达到较高水平。

4. 有些药物即使随着浓度变化肿瘤活性也不会被抑制,体外模型浓度是否不影响体内模型的药物剂量?

A:当体外实验药物剂量达到甚至超过体内最大耐受剂量时,仍无法抑制肿瘤类器官,则在体内也将大概率无效。

5. 联合用药的药敏检测浓度如何设置?IC50检测重复性好吗?

A:联合用药有多种不同浓度设置方法,需要按照研究目的进行设计。类器官IC50检测的重复性是很高的,在传代、冻存复苏后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CV值会略大于细胞系

6. 不同药物对不同患者肿瘤类器官敏感性是否不一样?

A:肿瘤类器官可以代表肿瘤异质性,因此不同药物对不同患者肿瘤类器官的敏感性不同,类器官模型可以体现药物敏感性的个体差异。

7. 不同类型的药物作用机理不一样,有效浓度不一样(如抗体药的有效剂量低),这样和细胞毒类的药物是否每次都有效?

A:需要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有效浓度、安全浓度,结合体外药敏结果,判断药物可能的优效性。

8. 类器官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和RNA数据与原代肿瘤数据的重合度如何?差异有多少?

A:类器官在测序突变信息结果上与来源组织有较高的一致性,基本可以达到80-90%甚至更高。

9. 使用类器官进行联合用药的药敏检测如何操作?同时一起加进去吗?

A:需根据临床指南确定给药浓度及方式

10. 药物剂量是怎么计算的?

A:参考药物说明书、细胞系结果、临床试验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估。

11. 后续有没有相关具体的案例?

A:后续大讲坛将结合临床案例,为大家分享类器官临床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

“衡山论健”组委会

中国微循环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隶属中国科技协会,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微循环领域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首任理事长是原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修瑞娟教授,詹启敏院士、刘乃丰教授分别为前任和现任理事长。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为中国微循环学会下属专委会,学科方向包括:肿瘤血管微循环,心脏血管微循环,脑微循环,消化系统微循环等,目前正在会员招募中。会员可以免费享受 批量患者高效管理、个人品牌运营协助、在线会议策划服务、SCI及核心论文写作指导、医患纠纷法律咨询等福利。

关于我们

与全国同道交流探讨

致力于推动医院科普

推进同道医生的新见解

促进医学事业发展

如果觉得《病人来源的肿瘤类器官为癌症患者带新转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