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肌肉血管瘤的X线表现

肌肉血管瘤的X线表现

时间:2020-03-11 23:03:51

相关推荐

肌肉血管瘤的X线表现,由于血管瘤早期无明显和特异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使许多患者被误诊。下面为医学生们简述血管瘤的x线检查方法。

1肌肉血管瘤的X线表现

肌肉血管瘤的X线表现大家了解吗?了解这些知识很重要的,那么如果还不了解的话,请看下文详细解说,相信你一定可以了解到你所不知道的问题。

肌肉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为主,海绵状血管瘤质地柔软,因血窦组织内充满血液,随体位改变,肿块大小随之改变,蔓状血管瘤同样表现为柔软肿块,压之缩小,但因小动脉、小静脉组成,瘤体张力高,一般不随体位的改变而缩小,两者的X线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别。

1、肌肉血管瘤的X线检查方法

对于部位较浅、隆起明显、触诊能发现的局限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用局部直接穿刺造影就能清楚地显示其范围、大小、形态,此方法简便有效,是浅表局限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对于范围大海绵状血管瘤用肢体静脉造影较好,其优点是能显示整个肢体的静脉及大范围的血管瘤,而静脉造影未能显示瘤体的,需要做局部穿刺造影。

2、肌肉血管瘤的X线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多样,可表现为:①团块状:边界清晰呈团块状影,密度均匀;②绒球状或草莓状:瘤体边界毛糙,形似草莓或绒球;③葡萄串状:由多个点条状扩张的血窦聚集呈葡萄串状;④云絮状:常在病变范围相当广泛的病例中出现,瘤体的造影剂浓度较团块状要低,边界不清。

蔓状血管瘤造影呈现血池样组织和蚯蚓状曲张的血管,通过X线检查,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了解血管瘤的范围和类型。

以上我们为大家解说的血管瘤知识。如果大家能够过早的认识到这些知识的话,就可以避免血管瘤的发生,如果发现家中有以上类型的血管瘤疾病的话,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2医学生的宝库:血管瘤的x线检查

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及其不同的病理变化,对X线有不同的吸收力而形成X线影像。自临床应用以来,就用于骨肿瘤的诊断及胸部肿瘤诊断,由于软组织器官X线影像不易分辨,利用不同密度的造影剂充盈器官的空腔以显像,称造影检查。目前身体各部位及器官均可进行造影检查。

常用造影剂如下

(1) 气体: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用以显示脑室、脑池、椎管、纵隔、腹腔、后腹膜等。现在体层成像技术开展,大部分已不用。

(2) 钡剂:用以显示胃肠道病变,口服和灌肠均可,利用气体混合进行双对比检查,大大提高早期胃肠道肿瘤的发现率。

(3) 碘剂:种类很多,使用广泛,有碘油或酯类,片剂及水剂。无机碘化物用于直接充填管腔,如逆行尿路造影,以显示脏器功能,脑室、椎管、淋巴系统、血管等均可用于酯类或水剂,静脉注射剂有经胆道与尿路排泄两大类,还可用于动脉、静脉造影,能精确显示动脉,较明确显示血管肿瘤及肿瘤位置。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如下

1.血管瘤 系由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或静脉所组成的良性骨肿瘤。血管瘤的X线表现根据所在的部位及其内部结构不同而不同,但不易从X线表现中区别病理分型,发生于脊柱的血管瘤常累及单个椎体,一般先起自椎体而后波及附件,典型的X 线表现是骨质呈肥皂泡状破坏或呈栅状垂直排列的骨质纹理。晚期可发生压缩性病理骨折,可引起脊髓压迫国。

3医学生的宝库:血管瘤的CT检查

电子计算机体层照相术(CT)

其能源来自体外的X线故又称X-CT或TCT(transmissionCT),用高度准直及稳定的X线环绕身体的某一部分做轴向模切扫描。重建的矩阵影像密度代表与衰减系数成正比的CT值,密度(亦称对比度)分辨率很高。CT值以0为水,-500~-1000为气体,+500~+1000为骨骼。人体中钙化或骨化病灶为80~500,凝血块为30~85,血液为20~65,软组织为40~80,脂肪为0~-100.扫描的一般方法有2种:平扫和增强。后者扫描时给病人注射静脉照影剂,以增强不同组织间的对比度,提高诊断质量.近来有动态、薄层、快速、高分辨扫描和CI影像,以缩短检查时间和提高检查质量。模切面扫描可避免前后重叠器官互相掩盖,可同时观察多个器官。利用上下相邻切面形成三维影像,也可做经皮细胞针抽吸活检的引导。对颅内新生物,肺癌,腹腔和盆腔及腹膜后腔的实质器官,特别是肝脏原发和继发肿瘤,肺门和纵隔及腹膜后的淋巴结,显示敏感性很高,对肺、肝、肾瘤的影像学分期被誉之谓金标准。它使用的限制:腹部检查时胃肠道需充以不产生伪影的造影剂,影像仅限于横切面,囊性和实质性变化因部分容积效应不易鉴别,体内存留的金属夹和其他植入物易产生伪影,恶病质病人成影质量不佳。

来源于血管的肿瘤CT表现如下

1. 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 又称血管母细胞瘤,成血管细胞瘤,良性毛细血管瘤。肿瘤组织不具有恶性征,但与血管畸形不同,术后可能复发,可发生于小脑、延髓、脑桥,脊髓及大脑半球等。肿瘤呈局限性,边界清楚,胶质细胞增生可形成假性包膜,肿瘤大多数为囊性,少数为实质性。CT平扫多数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其CT值略高于脑脊液,其边界清楚锐利,内常可见细小的附壁结节,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注入造影剂后增强扫描可见瘤结节强化,囊性区域不增强,病变周围无水肿或有低密度水肿带,可见较粗大的血管伸入病灶。肿瘤较大时,可压迫第4脑室使之移位闭塞,可引起阻塞性脑积水,若肿瘤发生于下蚓部,则可伸入小脑延髓池内。若肿瘤出血时囊内为高密度影或混杂密度影。

2. 脊髓内网状细胞瘤 具有丰富的血管,有广泛生长倾向,常见于颈部,有些可长达整段颈髓范围,并向下进入胸部脊髓。近半数伴发髓内囊肿,可发生在肿瘤部位,也可与肿瘤完全分开,在囊壁上有时可见附壁结节,囊壁也偶尔可钙化。CT平扫在肿瘤区出现低密度,多位于颈胸段脊髓,范围较大,脊髓呈现不规则增粗,有时可见多发性致密条状钙化,囊变区域则不增强。除CT外,在脊髓造影可出现部分性或完全性梗阻,不完全梗阻时可发现蜿蜓的血管影,颇似动静脉形,但血管丛较为分散。

3. 眼眶内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种最常见引起眼球突出的良性肿瘤。CT平扫可显示球后眼窝或眼球旁有密度略高的软组织块影,呈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边界清楚,轮廓规整,密度均匀,较大时肿块可推移眼球,视神经和相邻的眼外肌等产生移位或变形,但分界仍清楚。眼眶扩大,骨壁变薄,但无浸润性破坏或异常增生。肿块内可见静脉石,形圆而光滑。增强后病变内均匀强化,将图像放大并调节窗宽观察,病变区可见斑点状和条状结构,但边缘仍十分清楚,有些病变在增强后密度可不均匀。

4. 纵隔内血管瘤 纵隔内血管瘤多为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高密度阴影。可发生在前纵隔,位于上腔静脉前方。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后,肿瘤密度增高,可清楚显示迂曲的血管影。

5. 肝脏血管瘤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4%~7.3%。以丛状毛细血管为主者称毛细血管瘤。以囊状扩张的血池或血湖为主者称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少见并且可向后者转化。临床和影像学上无法区分这两种类型而统称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①平扫出现低密度区,大多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也可在低密度区中出现较低密度区,结合病理所见,是由于瘤内血栓形成,有的血栓机化,形成纤维瘤结构,这种纤维瘢痕组织形成的较低密度区其特点是边界清楚锐利。②增强后立即出现边缘性增强,亦有少数病例在开始强化并不出现在边缘,可自中央开始,大多数呈团状造影剂充填。③连续扫描中表现为造影剂自边缘逐渐向中央延伸,或多数增强病灶互相融合,即造影剂在瘤样扩张的血管内弥散,是CT诊断血管瘤的可靠征象。④延迟扫描出现等密度或高密度,其中可伴有或无低密度区。这是肝血管瘤与其他肝内占位性病变鉴别的重要征象。尤其是与肝癌鉴别时,必须延迟5~10min再次扫描以观察病灶的充盈情况,绝大多数肝血管瘤在延迟扫描后均有不同程度造影剂充盈。⑤平扫和增强后均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这种情况少见。多见于组织学上表现为厚壁型者,即壁内有较多的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血管腔很小,有的甚至呈缝隙状,造影剂不易进入或很少进入,这样CT表现为增强不明显甚至不增强。⑥少数病例可见部分增强病灶位于原低密度病灶之外,这种瘤体外增强灶即病理学所见的瘤州肝组织中扩大的血管腔及与血管相通的扩大或较宽腔隙的肝窦。当快速注射立即快速扫描时,根据腔隙的大小,即有不同程度的造影剂充盈,几乎与边缘上的团状增强的病灶同时出现,说明瘤体内外血管相通。这征象在原发性或转移肝癌中一直就有,此一征象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具有特征性。根据上述征象,绝大多数肝血管瘤均可在CT检查中做出正确诊断,目前的CT术前诊断正确率>98%。肝血管瘤在注射造影剂后CT表现为瘤内不同程度增强现象主要取决于瘤体内的组织学类型。薄壁型者腔隙扩张显著,造影剂进入较多。由于腔壁内一般并无肌肉组织,进入腔内造影剂停留较久,且可逐渐弥散,在CT延迟扫描时最终可表现为等密度。厚壁型由于纤维组织较多,腔隙很小,造影剂很难进入,以至CT表现无明显强化。曾有人将肝血管瘤CT检查技术归纳为两快一慢,即快速注射造影剂和快速扫描以及延迟扫描。若能在检查技术上按规范操作,肝血管瘤的CT诊断并不困难。

6.脾血管瘤 一般认为是脾血管组织异常增生所引起。可以是原发性脾血管瘤,也可以是系统性血管瘤病的并发性病变。病变可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结节型可为单结节性或多结节性,往往无明显包膜,有时可见含血块的囊腔形成。单结节脾可不肿大。多结节性常伴随脾肿大。弥漫型整个脾脏显示为海绵样甚至是囊样外观,多伴有脾肿大。

脾血管瘤的CT表现特殊,可表现为腔内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低密度灶,弥漫型则表现为弥漫性细小圆形低密度,境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在40~55HU(HU为汉普森单位,相当于1/5红斑量—审注)之间,明显高于水的密度。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强化,可见造影剂充填逐渐变为等密度,这是与脾脏内的其他囊性肿块鉴别的要点。

7.肾脏血管性肿瘤

(1)肾血管瘤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由肾间质发生,肿瘤由不等量的平滑肌、成熟的脂肪组织和异常的血管组成。多见于女性,40%~80%伴有结节性结节性硬化症,病变小者仅2~3cm,大者直径可达20cm,可位于肾皮质或髓质,伴结节性硬化症者常为双侧性。生长缓慢,瘤体长大后可使肾盂盏受压变形,肿瘤也可越过肾包膜进入肾周围间隙,但无破坏与浸润现象,也不发生转移。

CT表现根据肿瘤内3种成分数量上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在多数肿瘤表现为软组织密度与脂肪密度混杂肿块。可呈分房或分隔,边缘清楚,可呈分叶状。CT可测出其中的脂肪密度,CT值约在¬—40~—120HU之间,由此点不难做出诊断。一般肿瘤内无钙化物质存在,当肿瘤主要由平滑肌和异常血管构成而脂肪成分很少时,或因肿瘤内有出血掩盖了脂肪成分。肿瘤仅表示软组织密度,此时难与肾脏其他肿瘤鉴别。偶而,此类肿瘤在CT上仅表示为完全是脂肪组织的肿块,而看不到平滑肌和血管的成分,此时不易与单纯的肾脂肪瘤鉴别,注入造影剂后除脂肪区域的低密度无增强外,其余部分均有明显的强化。

(2)肾血管瘤:临床上罕见,一般体积较小,大多位于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可为毛细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结构。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实质性肿块,边缘光滑,界限清楚,平扫时肿瘤密度较正常肾密度略高,瘤内或瘤周有时可见到细微的小钙化灶。注入造影剂后瘤体可呈不同程度的增强,但一般不如正常肾实质增强明显。

8. 软组织血管瘤 CT所具有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对软组织肿瘤的检查特别有利,因而不同原因引起的软组织肿块CT是除MRI以外最好的检查方法。由于软组织与脂肪之间的密度差异,CT可以由周围脂肪衬托下显示血管阴影,这种密度上的差异也可使每一肌肉之间具有清晰的分界。基于这种区分不同结构的能力,CT对排除或证实软组织肿瘤,寻找神经血管束并确定与肿块的关系,以及明确肿块在软组织中或骨附近的分布等均较敏感,并能提供肿瘤邻近组织情况。

CT的主要缺点在于对解剖上脂肪较少的部位由于缺少对比不易区分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另外,肿块与周围肌肉密度相等或两侧并不对称现象时,均不易发生肿块,软组织肿块的大小由于周围水肿或出血容易导致错误估计。

目前公认,CT对软组织肿瘤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Weekes等回顾分析了84例原发性和转移性软组织肿瘤的CT表现,原发性肿瘤中85%CT能清楚显示肿瘤的解剖关系,以臂、大腿、躯干显示最清楚,颈、肩部最差,84例中仅2例恶性肿瘤有骨侵犯;15例可见钙化,其中恶性10例,良性5例;6例有单发或多发似静脉石的圆形钙化,5例为动静脉畸形或血管瘤;6例不规则钙化均系恶性肿瘤,3例广泛钙化者见骨外骨肉瘤(2例)和滑膜肉瘤(1例);23例密度不均匀病例中恶性肿瘤17例;33例多组肌肉受累病例中,28例系恶性;有14例恶性肿瘤其附近脂肪层模糊不清;22例良性肿瘤边缘光滑锐利;边缘模糊不规则的42例中,恶心占39例。24例的血管和神经受累,但CT不能区分。转移性肿瘤与原发性恶性肿瘤者CT表现相似,大多表现为边缘不规则,脂肪线模糊不清,多组肌肉受累等。64例CT清楚显示解剖关系的病例中,56例(88%)可根据CT表现判断良恶性。有的可定性确诊,但不典型者不能区分良恶性,良性肿瘤通常边缘清楚或有包膜,密度均匀一致。而恶性肿瘤则边缘模糊不清楚,密度亦不均匀。

位于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血管瘤,由于血管瘤与脂肪组织之间密度差异显著,CT能清楚显示血管瘤病变阴影,但深部侵犯累及肌肉组织海面状血管瘤,由于两者组织差异不大,有时显影不清楚,在静脉注射造影后增强扫描,血管瘤立即出现边缘性增强,并向中央延伸显示清楚的血管瘤病变。

4医学生的宝库: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术

磁共振成像术(MRI):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加一激动(即射频脉冲),原子核吸收能量从低能状态到高能状态,由与静磁场平行的位置转到与静磁场垂直的位置,称为磁共振.成像中最常采用质子(氢核),因为它大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磁性最大,产生的信号最强,敏感度也最大,磁共振质子成像因素有3:质子密度,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质子在不同的组织中处于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的环境,引起共振的射频在激发时和激发后,其相应变化,能量传递后复原所需时间谓弛豫时间. T1即质子轴向磁化强度复原过程的时间常数, T2即横向磁化强度消失过程的时间常数.成像的脉冲序列最常使用自旋回波法, TR即脉冲重复时间,TE即回波时间.在质子成像中,组织单位体积质子密度大, T1短、T2长、TR长、TE短,则信号强,影像是白的,反之影像是黑的,磁共振影像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在各种成像技术中最高,空间分辨率稍差,无电离辐射,无生物伤害,无射线硬化伪影,各切面(横、矢、冠、斜)都可直接成像,一般情况下不使用造影剂,是惟一不使用造影剂显示心腔和血管的成像方法.它使用造影剂的机制是改变病变的弛豫时间而提高影像信息,对各部位的占位性病变的探测率很高,对实质性和囊性病较易区分,对肝癌及血管瘤的鉴别和区分,肾瘤的良恶性帮助很大,对显示脊柱,脊髓和肌肉骨骼系统有特殊意义.对肺、肝、肾、盆腔器官的癌变的分类和分期都有独到之处.有些部位用表面线圈以提高影像质量,使用的限制是:心脏起搏器,体内金属物都是禁忌,对钙化和骨骼不显影.病变的水肿、出血、坏死和脂肪浸润,常影响诊断质量.

来源于血管肿瘤的MRI表现.

1. 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 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来自幼稚的血管形成组织,为增生的血管细胞和成血管细胞组成的毛细血管瘤.肿瘤的边界清楚,较局限,无包膜或有胶质细胞形成的假包膜,多见于颅后凹.由于含有较多的异常血管,常发生囊变和出血,从而构成MRI的表现较为复杂.表现为脑内分叶肿块,异常血管常显示为纡曲管状流空现象,出血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强度区,而在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强度区;囊变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强度区,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强度区.在T1加权像上表现稍低信号强度肿块,肿块周围可显示血管组织.如血流速度慢,在偶数回波像上出现信号强度增高. T2加权像上肿瘤为高强度信号,

5医学生的知识:血管瘤的超声检查

医学诊断中应用的超声频率为2~10MHz,通常3.2~3.5 MHz(声波频率>2万赫即超过人耳听觉上限)。超声在人体内传播时,各脏器及其病理的声阻抗差所产生的回声特点,可区别脏器和病理变化。超声影像构成因素,除此之外,还有脏器和病变的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周围脏器毗邻关系。按人体组织对超声传播时各脏器的特点可分3类:①实质性软组织、如肝、脾、胰、子宫及肌肉等。影像特点为均质回声,内有密度增强的管道网络,边缘轮廓明显,称为实质性回声。②含液体脏器:如胆囊、膀胱、心脏等,影像特点是无回声区的液性区,周界清晰,称为液性回声。③含气脏器:包括肺和胃肠道,声阻抗极小,影像特点是一串或一片强回声亮区。这种检查方法简便,利用率大,无电离辐射,无生物性损害,无创伤,无禁忌证,影像清晰,实时显影,诊断迅速,可以在各层面显影。价格便宜,是其最大优点。

超声检查对肿瘤诊断的优势性表现在能发现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观察其发展的动态,辅助肿瘤的介入诊断,引导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近年来发展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可检测肿瘤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从而观察中的生物学行为。

超声诊断是一种生物物理学检查方法,并列于医学影像如CT、MRI、X线血管造影,核医学等系列之中,各有优点和不足。在应用中须紧密配合临床表现,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来源于血管肿瘤的超声检查如下。

1.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单发占68.8%,多发占31.2%,高分辨实时超声广泛应用以来,肝脏血管瘤发病率增高,特别是中、小血管瘤发现率增多。

⑴肝脏小血管瘤(直径<3cm=:超声表现:①显示相对强回声结节,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有间隔,触之稍韧,含纤维组织较多,临床上最多见。②低回声结节,轮廓不甚明确,边界可辨认,挤压可缩小。③混合型:低回声伴有明确的边界,后壁回声增强,内部散在粗光点。病理证实的230个血管瘤中,强回声占79.6%,低回声11.7%,混合回声8.7%。Hisa在5年中对180000例上腹部检查发现血管瘤118个,80%典型强回声,瘤体积较大时中心可出现透声区,病灶>,倾向于混合性回声。

⑵中等大肝血管瘤:回声相对增强,边缘不整,边界清楚,其间多有网状或蜂窝状低密度透声区,触之柔软有弹性,肿瘤切面为大小不等的囊状血窦,血窦间为纤维分割。

上述两型血管瘤除瘤灶部位外,其他肝区结构正常,透声性好,血管纹理清楚而不同于小肝癌或亚临床肝癌。

⑶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呈实质性不均匀强回声条索,斑片与形态不规则的大小不得不等的液性及混杂,仅从图像难和肝癌鉴别,Mirk等认为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图像有变化快的特征,可能与瘤体内血管血窦的破裂出血,纤维化反复发生,血窦被纤维组织分割,其间又有血管和小胆管形成有关。Bruneton发现弥漫性血管瘤可有钙化、血管图像与病理的关系,强回声瘤体纤维增生,纤维间隔和纤维化突出,低回声含多量不凝固暗红色血液,大小不等扩张的血窦,有囊性多房改变,窦间有致密网状分割,在低回声中呈散在光点,透声好,后方增强;混合型瘤体有包膜,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伴纤维结节。肝血管瘤多普勒探查,脉冲式未收到血流频谱,连续多普勒2/5病例听到明显血流声。彩超显示血管瘤内部及周围除肝区原有门静脉、肝静脉外无明显增多的动脉血流,血管瘤内部由于静脉血窦的扩张流速甚慢,通常彩色显示困难。

大血管瘤可能出现临床症状,小血管瘤多无症状。

2.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为先天性病变,一般多无症状,以往认为仅在手术、尸检时发现,近年来超声体检广泛开展十发现脾血管瘤的主要方法。结节型脾海绵状血管瘤常见。超声显示与肝血管瘤相似,为边界清楚,边缘不规则的相对增强或强回声区,内部不均匀,呈卵圆形。结节可单发或多发,有时可见血管进入病灶,内部血窦较大,出现无回声区。小血管瘤脾不增大。

巨大脾海绵状血管瘤罕见,多属弥漫型,超声显示不规则无回声区,最大者达7cm,含浆液,其间血凝块呈强回声,其余脾区毛细血管瘤呈密集回声,脾窦扩张,脾肿大。当一些血管栓塞或腔内出血,腹痛腹膜刺激症状,也可伴有脾梗塞或感染。

3.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是由肾间质发生,肿瘤由不等量的平滑肌、血管、脂肪组成。超声图像为密集的强光团,不伴声影,常发生在肾皮质或髓质,边界轮廓清楚,肿瘤内可出血,反复发生形成或洋葱图像为其中特征,有助于鉴别。

如果觉得《肌肉血管瘤的X线表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