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北京305医院地址 北京305医院是什么医院

北京305医院地址 北京305医院是什么医院

时间:2022-11-28 03:29:54

相关推荐

这张罕见的彩色老照片拍摄于1975年9月7日,照片的拍摄地点是北京的305医院。这一天,病重的周恩来总理在医院中拖着病体会见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主席伊利耶·维尔德茨为首的访华团。陪同周总理一同参加会见的还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前排左三)、中联部部长耿飚(前排右三)、中组部部长郭玉峰(前排左一)以及中联部副部长张香山(前排右一)。当时的周总理已经病重,中央已经决定周总理将不再会见外宾,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已经移交给担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主持。然而得知是罗马尼亚贵宾到访,周总理仍旧不顾身体虚弱的实际情况,坚持与客人见一面,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周总理生前最后一次接见外宾,4个多月后,周恩来总理病逝。

天地与史话 周总理去世之后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因病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逝世,享年78岁。

周恩来追悼会之后,灵车开往八宝山,十里长街上挤满了来送总理的人。全国各地人民,眼含热泪,通过电视观看送别仪式。

总理留下遗嘱,不他的骨灰撒向了四个地方:北京上空,密云水库,海河入海口,黄河入海口。

总理去世了,他永远留在人民心中。#天地史话#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总理因病在北京305医院逝世。这位为中华民族遮风挡雨的伟人逝世的噩耗传出后,举国陷入悲痛之中。

周总理去世前,作为最亲密的战友和伙伴,毛主席没能去三号院见总理最后一面。主席没有参加定于1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追悼会。

毛主席为什么不去见他的革命老朋友最后一面?这件事在毛主席的卫士长陈长江的回忆录中有解释:

自从周总理入院以来,毛主席一直关注着总理的病情,每次手术和治疗的报告他都要亲自看。

得知病情恶化,毛主席多次指示医疗专家组认真会诊,想尽一切办法治疗。

然而,此时毛主席已经全神贯注于自己了。由于长期患病,主席起床都需要别人搀扶,更不用说走路了。

曾经为山川指路的伟人,现在只能躺在床上,吃饭也需要喂,有时甚至是通过鼻饲。

尽管如此,主席心里仍然十分关心总理的病情,他多次要求张耀祠为他在医院里看望周总理的健康状况,而且每次他都要求张耀祠把情况讲得非常详细。

那段时间,张耀祠做得最多的就是往返于医院和毛主席住所之间。

1975年10月,周总理病情急剧恶化,迅速扩散的癌细胞迅速压垮了这位人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长者。

次年1月8日9时57分,周总理逝世。当总理去世的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时,毛主席一边听秘书念老朋友的讣告,一边闭上了眼睛,但眼角的泪水却止不住地流。

没有人能理解毛主席此刻的心情。他们于1925年在广州初次相遇,并在井冈山会师后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同样的革命理想,他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最悲惨的岁月。在革命的道路上,这两个人互相帮助,用他们巨大的身躯为中华民族遮风挡雨。他们之间的友谊比天还厚!

面对周总理的逝世,主席的内心一定是极度悲痛的。他没有用任何语言表达出来,但是流下来的眼泪证明了一切。

回忆起那些一起走过我们生活的日子的人,那些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毛主席怎么会不想送他的老朋友最后一程呢?但是时间不等人。此时,生病的主席无法这样做。#我要上微头条#

毛主席和周总理把他们的一生都献给了人民的幸福事业,人民会把他们记在心里。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标杆和榜样。

现在,伟大的人们已经离开我们四十四年了。我还记得周总理曾经说过:“我愿遇见中国,腾飞于世界。”现在中国起飞了,这盛世如你所愿吗?

1967年,周总理被诊断出心脏病,5年后又诊断出患有膀胱癌!

1974年6月1日,周总理最终因病离开了居住多年的中南海西花厅,住进了北京解放军305医院。

此后,周总理的余生都在医院中度过,再也没回到西花厅。在生命最后的1323天中,他每隔30天左右就要进行一次手术,即便身体情况差到这种地步,他还是关注着国内外情况。

1975年国庆是周总理最后一次出席公众活动,尽管国庆庆典上在场所有人都盼望着周总理的身体尽快康复,但周总理的病情已经不可逆转。

这年12月,周总理的病情再度加重,精神状态极差,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到了12月中旬,周总理已经连饭都吃不下了。

但就是这种情况下,他心中考虑的仍不是自己,而是国家和人民。

其他领导人前来看望他时,要是能说话,他就和他们说说话,问问医院外面的情况。

不能说话时,这些老朋友就在一旁静静地陪着周总理。

1976年1月7日23时,周总理忽然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对值班的护士说了他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去照顾其他人吧,那里更需要你们……”

话说完,就一直盯着门口看,护士还以为周总理在看邓颖超,就向他解释邓颖超已经回去。

第二天,噩耗从周总理病房中传出,这位为国家人民鞠躬尽瘁的伟人再也没醒过来,任凭邓颖超和医务人员在他耳边怎么呼喊,他都不再做任何反应。

众多领导人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停下工作,赶来医院和周总理做最后的告别。

此时周总理眼眶和颧骨凹陷,脸色青紫,再也不复以往的丰神俊朗,给周总理理发多年的朱殿华师傅本想在周总理病中给总理理发,却被周总理拒绝了,他不想让人看到自己的病容为他担忧。

再次见周总理,竟然是周总理的遗体,朱殿华努力平复着自己的心情,强忍着泪水,抬起颤抖的手给周总理整理遗容。

修理好周总理遗容时,朱殿华师傅偷偷剪下了总理的一撮头发,留作永久的纪念。

上午11时,邓颖超向前来见周总理最后一面的众人说了周总理的遗愿:遗体捐出用于癌症的解剖研究;骨灰火化撒向江海;死后不办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

周总理还特别嘱咐邓颖超:不要让在外工作的家属亲戚回北京祭奠,在外好好工作就行了。

这些遗嘱一出,一些领导人就对其中的“不搞遗体告别仪式”表示了不同意,李先念当众表示:就算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也不能拿周总理开刀,不然对不起全国人民。

1月8号中午周总理的遗体被送入了北京医院太平间,医护人员和身边警卫两头行动,一路人马在医在这里解剖周总理遗体,另一路人马则去准备骨灰盒和寿衣。

解剖周总理遗体的参与人员事后回忆时,仍记得那时的情形:周总理体内的癌细胞扩散严重,各内脏都有癌细胞转移,肝、肺、大脑内甚至都形成了恶性肿瘤,在场解剖人员得知解剖结果后哭出了声。

1月11日下午4:50,周总理的遗体前往八宝山火葬场,准备在那里火化。

首都人民知道这个消息后,数百万人自发赶来送周总理一程,街道上肃穆,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周总理的灵车从眼前经过,久久不愿离去。

周总理骨灰供首都人民吊唁之后,邓颖超恋恋不舍地将周总理的骨灰交给总理生前的警卫,请他们代劳撒在了北京城内、密云水库、黄河入海口及海河入海口。这天夜里,邓颖超一整夜都没合眼,等两名警卫到来后,她向二人表达了感谢。

一代伟人周总理就此谢幕,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1974年6月1日下午,由邓大姐陪同,周总理登上红旗牌防弹车,行车10分钟到了三零五医院。

总理没有去北京医院,也没有去北京协和医院和三零一医院,而选定了三零五医院。当时三零五医院的医疗设备实属一般,为总理治病的仪器设备是临时从外院借调过来的。

总理之所以选这所医院,可以不间断的主持中央工作;患病要保密,不能流向社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医院离中南海只有一路之隔,遇有突发事件便于及时处理,邓大姐往返医院较方便。

中央政治局决定由王洪文,叶剑英,张春桥,汪东兴为周总理医疗领导小组成员,后期又增加了邓小平。又组成了全国最著名专家的医疗班子,当天下午为总理做了第一次手术。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

1988年春天,当西花厅的海棠竞相开放时,84岁的邓颖超写下了最后一封无法寄出的情书。那个唤她“小超”的人已经离开了许久,但她从未停止,为两人共同的理想继续精彩的活着。

1925年,新婚不久的邓颖超发现自己怀孕了,身为何香凝秘书的她,全神贯注于做好革命工作,于是她瞒着周恩来将孩子偷偷打掉了,一个人在床上疼得死去活来。

周恩来知晓此事后大发雷霆,这是他第一次对邓颖超发那样大的火,邓颖超后悔极了。

后来邓颖超又怀上了一个孩子,可惜胎大难产,孩子缺氧夭折。1927年“四·一二”政变,邓颖超带着寥寥无几的药物离开广州前往香港,由于太过劳累,邓颖超再也无法怀有孩子。

周恩来和邓颖超凤协鸾和、相敬如宾。不过没有孩子的家庭,总归有些冷清。周恩来案牍劳形,二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有时一天都见不着面。

安然的生活在60年代一个宁夏的夜晚被打破,一名护士看邓颖超熟睡许久觉得不对劲,着急大喊:“大姐!大姐!”周恩来听到立马赶来,焦急呼唤邓颖超:“小超,小超啊!你怎么了?快醒醒!”

幸好有惊无险,原来是因为邓颖超食用安眠药助眠,药性发作后进入深睡眠状态。周恩来已经很久没有喊过妻子“小超”了,在情急之下激发了本能的关切和紧张。

一声“小超”,唤起了年轻时的热血沸腾,唤起了数十年的相濡以沫。

19五四运动二人相识,周恩来是觉悟社负责人之一,邓颖超是社内骨干。19,周恩来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出狱后被南开大学开除学籍,之后他决定出国深造,邓颖超惘然若失,离别之际,她怕周恩来无法适应欧洲的寒冷天气,通宵达旦为他赶织了一件毛衣。

留学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直保持书信往来,从未间断。不同寻常的是他们大多探讨新思想和政治动向,很少互诉离愁衷肠。

1924年,周恩来留洋归来,1925年8月8日,相识六年,相恋两年的眷侣在广州结婚。

在他们彼此心中,对方先是一个战壕之中的“战友”,而后才是组建家庭的爱人。

1955年4月7日,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途径昆明,与此同时,台湾特务正在密谋“1号”暗杀计划。

周恩来离京三天,邓颖超忧思难耐,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

“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人类进步崇高的事业,为了你能做更多的工作,你必须善于保卫你自己……请你放心,我不会因为这些致引起我的悬念不安……”

她再三叮嘱,祈祷周恩来能够顺利处理活动中各方面的难题,并坚信周恩来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护好自己的安危。

这封信写好的第二天,印度航空公司飞机克什米娅公主号在飞往印尼的途中爆炸,周恩来去往缅甸幸而免遭此难。第二天,周恩来回信写道:

“来信收阅,感你的好意和诤言。现将来信捎回,免得失落。有这一次教训,我当更加谨慎,更加努力。”

历经了这场触目惊心的劫难后,周恩来更加谨小慎微,时刻保持着异于常人的冷静和胸有成竹。这两封特殊时期的情书,也成为了见证历史时刻的宝贵资料。

夫妻多年,二人琴瑟和鸣,给对方书写的情书数不胜数。但生活工作中,他们互相尊重彼此之间千千万万的秘密。

邓颖超和周恩来的入党时间和地点截然不同,入党之后,他们互相隐瞒,即使是在最亲密的情书中也从未提到过任何和工作相关之事。直至周恩来从欧洲返回国内,在组织的沟通下,彼此才知晓对方是共产党员的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邓稼先、朱亚光等人开始研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期间各类消息周恩来未对身为中央委员的邓颖超提过半字。

总理办公室保险柜的钥匙,周恩来24小时携带,仅在出国时交由邓颖超保管。待周恩来回国,交接钥匙成了两人见面的首要之事。邓颖超熟识周恩来身边的每位战友,但他们寄来的信件,只要上面写着“周恩来收”,邓颖超从不拆封。

这对革命夫妻相濡以沫,却又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他们互敬互爱,即使走到生命尽头,都没对彼此彻底袒露心扉。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305医院永远地停止了呼吸,病房里原本隐忍的哭声瞬时成了一片哀嚎,邓颖超颤抖的双手抚摸着周恩来的脸颊,轻轻地吻了一下他的额头,不无悲伤地哭着:“恩来,你走了……”

1975年9月,在北京的305医院,周总理正在接见外宾,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里,周总理已经身患重病,身体极其消瘦,拖着沉重的病体会见了罗马尼亚的访华团,这也是周总理一生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前排中方人员,依次为:郭玉峰同志、纪登奎同志、周总理、耿飚同志、张香山同志。

在当时,纪登奎同志是国务院副总理、耿飚同志是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郭玉峰是中央组织部部长。

在当时,周总理病情极其严重,一切的外事活动都已经暂停。当得知是罗马尼亚的“兄弟”访华,周总理一再坚持要与外宾会面,几个月后,总理在北京病逝。

“东方红,太阳升......”1974年1月7日这首歌在北京305医院病房的收音机里响起,周恩来在病床上收听着这首歌,闭上眼睛默默流泪。次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闭上了眼睛,再也未曾睁开。司马南的视频

司马南:主席为什么没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李慎明论党不变质一

司马南

周恩来到底牛在什么地方?

周总理这一生,是党和国家的总理,是人民的大管家,把国家理得井井有条。他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惊人的智慧,在众人未看清形势之际,他早已明了于心,共产党只有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革命才能成功。他于遵义会议上坚定地拥护毛主席的领导,推动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并于日后协助其工作,成为其强有力的左臂右膀,由是二位伟人互相配合,共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可以被称为政治家的,有许多共性。例如,有高大的志向,具备奉献精神,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擅长做群众工作。那些个心目中的高尚与美德,全都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去了。他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恭谦有礼,一身正气;他身为国家总理,勤俭异常,别人“缝缝补补又三年”,他却是“缝缝补补又十年”;他淡泊名利,“志”大而不自大;他极富组织纪律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他心系群众,铮铮铁汉,却在听到有关人民贫困生活的工作汇报时落泪;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工作起来十几小时都不休息,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除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这些早已为人民熟知的称号,总理其实还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思想家。他主张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思想;他的人民群众和武装斗争在革命中极其重要的军事思想;他的高度重视人才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的教育思想......他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产阶级世界观使他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始终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在人民管家的岗位上尽心竭力;他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驰名中外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不仅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而且其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对国际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无不彰显着他的博学多识和惊人的知世智慧。若没有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各方各面的造诣以及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是不可能有如此高明的见解的。

人格魅力及智力是成功的基础,周恩来在幼年时受养母影响较大,养母知书达理、聪明睿智,在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影响了周恩来。周恩来在沈阳、天津求学时皆受其伯父帮助。这种家族关怀让周恩来形成了博爱的人格魅力。周恩来十五岁在南开中学上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成为学校免费生,并依靠学校的奖学金生活。在十六岁时,曾经作诗“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由博浪一词可察其知识积淀之深厚。这些充分证明了周恩来过人的智力,在先天因素方面胜人一筹。

信仰、机遇是其成功的关键。在周恩来二十一岁时邀请李大钊来天津讲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二十二岁时受南开校董严范荪的资助赴法国留学四年。在法国周认识了蔡和森、邓小平、聂荣臻等,后人称为法国帮。二十六岁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林彪罗瑞卿等都为学员。这些机遇不仅让周开拓了眼界更为以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强的毅力是其成功的支柱。无论在革命中还是建国后,周始终保持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在一九二七年上海的白色恐怖中,周化装逃离;在七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周留守武汉疏散同志;在建国后,常常每天工作二十小时,睡觉时间仅仅是从上午的九点到中午,工作强度让人望其项背。 周总理是才是当代年轻人真正的偶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辈学习之楷模。

周恩来总理坚持支持毛主席的路线,这也对毛泽东主席能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起到很大的作用。周恩来总理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他对党和人民一直都是无限的忠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的核心便是人民,而共产党也便是能更好领导人民走向成功的领导者,这也便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他的理想信念,周恩来总理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事业以及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一直都是充满必胜的信心,不管遇到大大小小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

令人敬佩的是周总理的国家情怀。他认为国家需要改变,他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他数次拒绝荣华富贵,毅然投身革命,不怕千辛万苦,这就是因为家国天下的情怀具象为救国救民的追求,来指引他前进。在长征过程中,即使周围同志都蓬头垢面,他依然干净整洁、衣着得体,这是自我要求,他认为保持整洁是对的,所以他坚持,这是追求美的情怀;成为总理后,他本不必日夜操劳,但他认为国家人民需要他努力工作,所以他通宵达旦,这是事无巨细、追求完美的情怀。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8分,北京305医院,周总理逝世,这一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一天举国哀悼,全国人民无比悲恸,首都人民自发聚集在长安街头,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一幕。到今天,已过去四十三年。

1898年3月5日至,152年的岁月时光,周恩来总理未曾缺席。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75岁左右,152年的时间里总理的身影没有消失,等于平凡人在世了两次。

毛主席和周总理最后握手告别,摄影师拍下了这个让人泪目的瞬间。

镜头里的毛主席忧伤地耷拉着眼皮,头稍稍地低着,苍老的脸上布满愁容和病容。

周总理用温馨睿智的双目凝视着他的革命战友毛主席,心情沉重。

或许他们已经明白,这是此生最后一次见面了。

照片拍摄当晚,周总理就住进了北京305医院,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毛主席与周总理,惺惺相惜,心心相印,风雨同舟,携手走了半个世纪,而立于不败之地。

#我要上头条##历史人物#

1971年10月,毛主席与吴旭君、张玉风、周福明在一起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右一是周福明,他是毛主席卫士兼理发员;

右二是吴旭君,她是毛主席专职保健护士长兼305医院副院长;

左一是张玉风,她是毛主席纪要秘书兼生活秘书。

如果觉得《北京305医院地址 北京305医院是什么医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