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的制作方法

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7-30 09:08:49

相关推荐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井下测试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

背景技术:

稠油中轻组分含量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直链烃含量少,因此大部分稠油具有高粘度和高密度的特性。目前用于井下测试的测试仪的下放主要依赖于钢丝或者电缆,由于辽河油田多个区块稠油占比较大,在测试仪器下放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由于稠油溢出井壁而形成的死油帽,导致仪器下放时遇堵,无法下入到测试目的层,导致施工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以加热的方式将固体死油帽溶解,实现井下解堵,易于加工制作,适用性广,提高了施工的成功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包括:

第一外壳、第一内腔、隔断、第二内腔、电池、两个上金属片、弹簧、两个下金属片、两根电线、第二外壳和加热棒;

隔断将第一外壳划分为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

第一内腔的上端设有开口,与外部的井下测试仪器连接;第一内腔的下端通过隔断内的两个孔道联通第二内腔的上端;

第二内腔的上端设有分别与两个孔道对应的两个上金属片,第二内腔的下端设有径口,径口的直径小于第二内腔的直径;

电池位于第一内腔中,通过分别位于两个孔道内的两根电线连接两个上金属片;

第二外壳的上端通过径口卡接在第二内腔中,第二外壳的下端为锥形;

两个下金属片位于第二外壳的上端,分别与两个上金属片相对以实现接触通电;两个下金属片还通过两根电线分别与两个上金属片连接;

弹簧位于第二内腔中,弹簧的一端连接第二内腔的上端,弹簧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外壳的上端;

加热棒位于第二外壳内;两个下金属片分别通过第二外壳内的两根电线连接加热棒。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外壳的上端为底座,第二外壳的下端为锥形尖头;

底座的直径小于第二内腔的直径,底座的直径大于径口的直径以卡接在第二内腔中上下移动;

第二外壳还包括杆体;

底座通过穿过径口的杆体与锥形尖头连接。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密封圈;

密封圈位于杆体上并与径口接触,用于密封第二内腔。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两个下金属片均为半环形金属片。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两个半环形金属片互不接触,且相对拼接为一个环形金属接触点。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弹簧的另一端位于环形金属接触点的中心。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加热棒为螺旋形加热棒。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内腔设有螺纹,用于与外部的井下测试仪器螺接。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电池为锂电池。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外壳为管状的绝缘外壳,第二外壳为导热外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包括:第一外壳、第一内腔、隔断、第二内腔、电池、两个上金属片、弹簧、两个下金属片、两根电线、第二外壳和加热棒;隔断将第一外壳划分为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的上端设有开口,与外部的井下测试仪器连接,下端通过隔断内的两个孔道联通第二内腔的上端;第二内腔的上端设有分别与两个孔道对应的两个上金属片,下端设有径口,径口的直径小于第二内腔的直径;电池位于第一内腔中,通过分别位于两个孔道内的两根电线连接两个上金属片;第二外壳的上端通过径口卡接在第二内腔中,第二外壳的下端为锥形;两个下金属片位于第二外壳的上端,分别与两个上金属片相对,还通过两根电线分别与两个上金属片连接;弹簧位于第二内腔中,一端连接第二内腔的上端,另一端连接第二外壳的上端;加热棒位于第二外壳内;两个下金属片分别通过第二外壳内的两根电线连接加热棒。本实用新型安装在井下测试仪器下方,与井下测试仪器一起通过电缆或钢丝下入井内,通过重力与井下堵塞处的阻力之间互相作用,以加热的方式将固体死油帽溶解,实现井下解堵,易于加工制作,适用性广,提高了施工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金属片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井下测试的压力计防刮落保护器与井下测试仪器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鉴于在测试仪器下放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稠油溢出井壁而形成的死油帽,导致仪器下放时遇堵,无法下入到测试目的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以加热的方式将固体死油帽溶解,实现井下解堵,易于加工制作,适用性广,提高了施工的成功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如图1所示,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包括:

第一外壳1、第一内腔111、隔断112、第二内腔113、电池2、两个上金属片3、弹簧4、两个下金属片5、两根电线6、第二外壳8和加热棒9;其中,每根电线6均用于依次连接电池2、上金属片3、下金属片5和热棒9。

隔断112将第一外壳1划分为第一内腔111和第二内腔113;其中,第一外壳1可以为管状的绝缘外壳。

第一内腔111的上端设有开口和内螺纹,内螺纹用于与外部的井下测试仪器11螺接;第一内腔111的下端通过隔断112内的两个孔道联通第二内腔113的上端。

第二内腔113的上端设有分别与两个孔道对应的两个上金属片3,第二内腔113的下端设有径口,径口的直径小于第二内腔113的直径。

电池2位于第一内腔111中,通过分别位于两个孔道内的两根电线6连接两个上金属片3;电池2可以为锂电池。

第二外壳8的上端通过径口卡接在第二内腔113中,第二外壳8的下端为锥形;其中,第二外壳8可以为内部中空的导热外壳。

两个下金属片5位于第二外壳8的上端,分别与两个上金属片3相对以实现接触通电;两个下金属片5还通过两根电线6分别与两个上金属片3连接(图1中未示)。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金属片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两个下金属片5均为半环形金属片。两个半环形金属片互不接触,且相对拼接为一个环形金属接触点。因此两个半环形金属片上任意相对的两点均可与上金属片3相对,实现接触通电。

弹簧4位于第二内腔113中,弹簧4的一端连接第二内腔113的上端,弹簧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外壳8的上端。具体地,弹簧4的另一端可以位于环形金属接触点的中心,用于缓冲第二外壳8。

加热棒9位于第二外壳8内,为一根通电加热的金属棒;两个下金属片5分别通过第二外壳8内的两根电线6(图1中未示)连接加热棒9。加热棒9可以为螺旋形加热棒,以增大散热体积。

一实施例中,第二外壳8的上端为圆形的底座,第二外壳8的下端为锥形尖头;

底座的直径略小于第二内腔113的直径,底座的直径大于径口的直径以卡接在第二内腔113中上下移动;

第二外壳8还包括杆体;底座通过穿过径口的杆体与锥形尖头连接。

一实施例中,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还包括:密封圈7;

密封圈7位于杆体上并与径口接触,用于密封第二内腔113,以保证液体不会影响下金属片5与上金属片3的接触通电与分离断电。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井下测试的压力计防刮落保护器与井下测试仪器连接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1、将电池2插入第一内腔111后,将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12开口处的内螺纹与井下测试仪器11底端的外螺纹相连,并通过连接井下测试仪器的器件10下入到井内;其中,连接井下测试仪器的器件10可以采用电缆或钢丝。

2、待遇到死油帽13的时候,井下测试仪器11受阻,死油帽13给位于最下方的第二外壳8一个向上的力,使第二外壳8底座上的下金属片5与上金属片3相接触,实现通电。

3、通电后,加热棒9开始加热,死油帽13开始融化,待死油帽13由固体融化成液体时,井内通道被打开,由于重力的作用,第二外壳8向下运动,下金属片5与上金属片3分开,实现断电,继续下放井下测试仪器11。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包括:第一外壳、第一内腔、隔断、第二内腔、电池、两个上金属片、弹簧、两个下金属片、两根电线、第二外壳和加热棒;隔断将第一外壳划分为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的上端设有开口,与外部的井下测试仪器连接,下端通过隔断内的两个孔道联通第二内腔的上端;第二内腔的上端设有分别与两个孔道对应的两个上金属片,下端设有径口,径口的直径小于第二内腔的直径;电池位于第一内腔中,通过分别位于两个孔道内的两根电线连接两个上金属片;第二外壳的上端通过径口卡接在第二内腔中,第二外壳的下端为锥形;两个下金属片位于第二外壳的上端,分别与两个上金属片相对,还通过两根电线分别与两个上金属片连接;弹簧位于第二内腔中,一端连接第二内腔的上端,另一端连接第二外壳的上端;加热棒位于第二外壳内;两个下金属片分别通过第二外壳内的两根电线连接加热棒。本实用新型安装在井下测试仪器下方,与井下测试仪器一起通过电缆或钢丝下入井内,通过重力与井下堵塞处的阻力之间互相作用,以加热的方式将固体死油帽溶解,实现井下解堵,易于加工制作,适用性广,提高了施工的成功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外壳(1)、第一内腔(111)、隔断(112)、第二内腔(113)、电池(2)、两个上金属片(3)、弹簧(4)、两个下金属片(5)、两根电线(6)、第二外壳(8)和加热棒(9);

所述隔断(112)将所述第一外壳(1)划分为所述第一内腔(111)和所述第二内腔(113);

所述第一内腔(111)的上端设有开口,与外部的井下测试仪器(11)连接;所述第一内腔(111)的下端通过所述隔断(112)内的两个孔道联通所述第二内腔(113)的上端;

所述第二内腔(113)的上端设有分别与所述两个孔道对应的两个上金属片(3),所述第二内腔(113)的下端设有径口,所述径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内腔(113)的直径;

所述电池(2)位于所述第一内腔(111)中,通过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孔道内的两根电线(6)连接所述两个上金属片(3);

所述第二外壳(8)的上端通过所述径口卡接在所述第二内腔(113)中,所述第二外壳(8)的下端为锥形;

所述两个下金属片(5)位于所述第二外壳(8)的上端,分别与所述两个上金属片(3)相对以实现接触通电;所述两个下金属片(5)还通过所述两根电线(6)分别与所述两个上金属片(3)连接;

所述弹簧(4)位于所述第二内腔(113)中,所述弹簧(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内腔(113)的上端,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外壳(8)的上端;

所述加热棒(9)位于所述第二外壳(8)内;所述两个下金属片(5)分别通过所述第二外壳(8)内的所述两根电线(6)连接所述加热棒(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8)的上端为底座,所述第二外壳(8)的下端为锥形尖头;

所述底座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内腔(113)的直径,所述底座的直径大于所述径口的直径以卡接在所述第二内腔(113)中上下移动;

所述第二外壳(8)还包括杆体;

所述底座通过穿过所述径口的杆体与所述锥形尖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7);

所述密封圈(7)位于所述杆体上并与所述径口接触,用于密封所述第二内腔(1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下金属片(5)均为半环形金属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半环形金属片互不接触,且相对拼接为一个环形金属接触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环形金属接触点的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棒(9)为螺旋形加热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腔(111)设有螺纹,用于与外部的井下测试仪器(11)螺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2)为锂电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1)为管状的绝缘外壳,所述第二外壳(8)为导热外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包括:隔断将第一外壳划分为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第一内腔上端设有开口,与外部的井下测试仪器连接,下端通过隔断内的两个孔道联通第二内腔上端;第二内腔上端设有分别与两个孔道对应的两个上金属片,下端设有径口,径口的直径小于第二内腔直径;电池位于第一内腔中,通过两根电线连接两个上金属片;第二外壳上端通过径口卡在第二内腔中,下端为锥形;分别与两个上金属片相对的两个下金属片位于第二外壳上端,且通过两根电线分别与两个上金属片连接;弹簧一端连接第二内腔的上端,另一端连接第二外壳的上端;加热棒位于第二外壳内;两个下金属片分别通过两根电线连接加热棒,可以实现井下解堵。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琳;钱鹏;刘锦江;何寅;张鹏;李宁;董青峰;鲍洪涛;金璐;孟庆新;张大勇;于琛琛;王晶明;乔伟泽;闫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4.08

技术公布日:.02.14

如果觉得《用于井下测试的通井装置的制作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