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精选9篇)

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精选9篇)

时间:2023-04-22 11:18:49

相关推荐

总结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都需要重视的话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篇一

藏象学说是和一定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关联的,在此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在各个发展时期医学家发展完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尤其是建国后通过与西医融会贯通,对藏象学说的也更加深入,同时也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治疗;藏象学说;脏腑辫证。

藏象学说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最为丰富宝贵的治疗方法就是将脏腑学说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脏腑辫证作为最常用、最实用的辫证方法,是祖国医学各种辫证方法中比较具体的辫证方法,辫治疾病,最终要落实到损及何脏腑,这样才可将病因病机阐述得更为透彻,更能明确地指导治疗;这样在用药时才能有鲜明的针对性。

调畅气化以治肝病。由于张锡纯强调肝主气化,肝病多关系气化,因此治疗肝病必须调畅气化。调畅气化的关健是个“通”字,肝虚补之以通,肝实泻之以通,疥则活之以通,疾则化之以通。万变之中,无非疏通气化,气化一通则诸病皆除,如肝虚助人生发之气,黄茂振奋肝气,补益肝气;肝郁以柴胡升举。不任升举,代之以茵陈、生麦芽条畅;若肝郁、肝火,则或培中宫,或位金平木,皆以条畅气化为务。

敛肝救脱。脱证系指阴阳相离,其气脱越,生命垂危的病理反映。张氏主张以山芡肉浓煎顿服以敛肝救脱,并立有既济汤,来复汤等方,皆重用山芙主将。山芙肉“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湿滑脱”故善救脱。可见,张氏在救治脱证方面独具一格,在肝胆学说上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境界。

肝胆同治。施氏观察111例慢性肝炎患者,超声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增大者23例,胆囊壁增厚、毛糙者37例,胆囊区回声增强、出现光团者8例,胆囊s型扭曲11例,胆囊姜缩17例。根据肝胆同治、疏肝利胆原则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时,超声波检查所见胆囊病变亦相应好转。严氏等发现3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异常者占64.02%,治疗结果显示肝胆兼治组较单纯治肝组疗效为佳。

蒲辅周认为凡病之发生、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提出:察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先顾脾胃盛衰,如果脾胃生气受找,则损怯难复,所以治疗外感、杂病,处处要注意保护胃气。谆告:胃气的存亡是病者生死的关键,而在治疗中,能否保住胃气,是衡量一个医生优劣的标准。施今墨治内伤病,在崇尚东垣学说,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基础上,自拟治脾胃十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等。以上十法,临证时,当结合有关具体情况,可“数法并合”。务求辫证准确,方药无误,才能奏效。董德愚对脾胃学说深有研究,且多有阐发,治病以调理脾胃为主,以量老先生为代表应用脾胃学说自成一家。董氏执简驭繁,便于掌握,将脾胃病治疗分为益气、养阴、升举、温中、清热、理气、祛湿、攻下、消导、固涩十法。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十法以益气为首,针对脾胃气虚,首先当以益气为法,主以四君子汤。益气之为用,非止一端,及脾为生化之源,五脏之本,故益气亦可生血,益气亦生精,益气亦可固脱。益气之法,化栽活用,层出不穷。而后升举法,养阴法针对脾胃阴虚、以养阴为法,针对脾阳不足、以温中为法等十法。至于肝脾不和、心脾两亏、脾肾两虚、脾病及肺、肝气犯胃等脏腑相关病机,或调他脏以治脾,或治脾以调他脏,或两者并调,皆贵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标本先后,轻重缓急,均应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因“心本于肾”,故心血管系统中的肺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常出现肾阳衰、肾气不足,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等病理现象,可用温肾命,或滋肾阴,以及阴阳双补等治法。北京西苑医院综述肺心病治疗中指出:肾命虚型是常见的类型,而温补肾命等法,是治疗肺心病水肿、哮喘的常用方法。

运用肾命相火理论,在妇科许多疾病中,都可用益肾的方法治疗。有学者提出:月经不调、闭经、子宫功能性出血、带下、不孕、先天流产等疾病都与肾命有密切关系,而用滋补肾命的治法取得疗效。上海有人报导用地黄丸为主,治疗无排卵性功血100例,全部病例均获控制周期,有72.8%出现排卵,有23.2%怀孕。绝经期综合症,有人用温肾清上汤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从50年代开始已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当时以补气养血为主;60年代始从脾肾论治,至70年代摸索出以补肾为中心治疗疗效最佳。脾肾二者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需借肾中阳气的温煦;肾藏精气又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补肾为主治疗再障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脾的作用。若脾失健运,即使投以补药,药效也很难发挥效用,因为药物必须由脾来转达,补脾药既可使脾气健运,以增加药物的利用率,又可侠患者的食欲增加,精血生化有源。所以,补肾应兼顾健脾,投补脾药以多少为度,唐容川的“血家属虚劳门,未有不议补者也。当补脾者十分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的论述仍有实用价值。

此外,近年对老年性痴呆(sdat)的治疗,根据其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的病因病机,而分别从心、从肾、从肝等论治,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以心为本,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邓铁涛教授认为,冠心病其病位在心,但与他脏相关密切,治一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此即张景岳五脏之气互为相使之意;邓教授治疗心衰的两个中药制剂-暖心胶囊、养心胶囊,就是在“以心为本,五脏相关”的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广东省中医院内科六病区运用邓教授上述方药,以理脾法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初步取得良好疗效,并成为治疗常规。

[1]吴华强,藏象学说研究进展述评[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05。

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篇二

中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其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作为医学专业学生,我们需要在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写一篇中医论文,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发扬中医文化,提高中医治疗的水平。

与西方医学论文不同,中医论文注重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中医论文的主题一般围绕中医理论、临床应用、诊疗技术、医药学等方面展开,要求严谨科学,数据真实可靠,分析深入透彻,内容翔实。结合中医临床实践,论文中需要体现出诊疗思路的完整性和治疗方案的可行性。

写中医论文需要仔细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实践。首先,需要找到研究的主题和方向,细心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书面记录和质性分析。其次,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和实验设计,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统计和分析数据,撰写相关实验报告。最后,需要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完善论文的结构和论证。

中医论文是中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推动中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中医学科与其他医学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中医论文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有效工具,能够指导中医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中医治疗的水平和效果。

第五段:总结。

学习中医理论和写中医论文是医学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中医论文的写作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医理论,发扬中医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中医论文写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中医学科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篇三

中医理论既包括抽象的基础理论、独到的诊疗技术,同时现代医学的知识也应包含于其中。

传统中医理论研究和应用在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医理论和内容应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注重临床的应用。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追溯其渊源,相当遥远。

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全面的健康科学的活动。

中药的现代化,因为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思维去理解的偏差,中医中药的特点和优势的概念的局限性过程中不能完全实现。

抛开或偏离中医理论,不仅猛烈地冲击中医的基础地位,也使得它很难得到适当的中医临床的发挥,对传统中药在国内医药市场竞争产生严重影响。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中医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再到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诸多学派、各家学说盛行于金元时期直至晚清,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

从一个或多个简单、粗糙理论,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包括如:阴阳,气血,五行,八纲,六经等。

在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也进入了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对一些列中医理论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编辑,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珍贵古典医书,如《中药药理学》、《中医方法学》、《中医时间医学》、《中医心理学》等,使中医理论研究获得较大进展。

诸多学者在利用多种方法解释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表现出当代中医理论新的风格。

在诊断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脉诊和舌诊,脉诊仪或电脑绘图脉搏,研究脉冲机制等。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两种医学走向不同发展道路的基础和关键,二者无论在理论或实践各环节均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它们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和诊断治疗方法的不同,导致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始终难于沟通与融洽。

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此。

西医是随着解剖学与化学的发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起点远离了直接的生命体验,导致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机械主义倾向。

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

中、西医学在基本概念、理论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的、全面的、深刻的,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简单地判定其是非优劣。

其根本分歧在于: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上产生的医学,物质实体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范畴;相反,中医不重物质实体,而重关联实在。

医学的发展以适应人们抵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需求为前提,传统的中医理论创新,以解决中医临床的实际问题为目标。

目前,中医药研究的基本理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抛弃了传统的中药和综合知识、方法,人体机能和病理外观被机械化隔离。

无论怎样,未来医学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结合中国和西方医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有中西医相互学习和有益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

临床研究,传统中医对一些常见的疾病,甚至一些重大疾病,都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例如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功能紊乱等,中医疗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结合传统的方法,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

研究证明,中医疗法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使许多患者免除了手术的痛苦,并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在治疗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脑血管意外等,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在药剂方面,近年来逐渐由片剂、水剂、糖浆、冲剂、注射剂、栓剂等取代了传统的“丸、丹、膏、散、汤”。

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抗感染中药静脉注射的使用和中药大型输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在经络和针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功效享誉海内外。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

参考文献。

[3]任德全.中医理论的学科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药现代化2002,4(1):1-5.

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篇四

本科生论文中常见问题之一是体裁单一,论文类型大多是文献综述,研究型的论文较少。达不到鼓励创新、鼓励思考的目的。同时,作为最为常见的论文类型,文献综述的撰写本身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复制粘贴”和“综而不述”。我们常看到论文冗长,基本都是复制粘贴了参考文献的摘要或者是结果数据,甚至很多是整段文字的复制。这样的论文除了锻炼查文献,没有其他的作用。其实综述并不好写,国际知名杂志的综述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级人物才能写的。对于本科生写综述,当然要求全面查找文献,但更重要的是分析文献的特点,总结规律,提取精华。

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求能反应出作者的想法。这就要求撰写者除了“综”,要“述”。这—点是目前本科生文献综述最为缺乏的。当然这和本科生阶段的培养水平有关,不能指望学生能写出多么前瞻的观点。但作为导师,更应该做的是指导学生去仔细分析每篇参考文献,不只关心文献的数据结果,还要关心论文中的研究方法,一是学习其方法,二是分析其方法有何特点,或者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也要学习论文的研究思路,分析论文逻辑是否合理,结果是否能说明问题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汇总整理的目的,并且能够启发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

上述的这些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反思。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于本科生毕业是有着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的。但这一点其实也一直面临着争论。因为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正值临床实习期间,而且有很多学生在紧张地复习考研,因此有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额外的负担。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医学本科生尤其是中医学本科生,3~4年的理论学习加1年多的`临床实践,尚不足以对本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多少理解,更勿论探索,因此本科毕业论文也属可有可无。最终学生上交的论文大多质量平平,甚至是凑合一篇了事,流于形式。网上也有传言四川大学等高校拟逐步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制度。

反观其他国家的本科教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的确没有我们意义上的毕业论文[3]。资料称美国本科生大多是不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但平时课后会经常写一些类似论文的东西(essay)。澳大利亚本科生是不需要写论文的;韩国本科生是不需要写论文的,但你也可以选择写论文,如果最终通过答辩,你还可以获得荣誉毕业生的称号;意大利、德国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规定,有的专业要写,有的专业不写;荷兰、芬兰、爱尔兰和西班牙的本科生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关键在于认识的角度。首先,我国的本科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灌输为主的问题,课堂讲,课后背,和我国的中小学其实是没有多少本质区别的。尤其是在医学教育上,基本是死记硬背。但其实无论哪一门学问,包括现代医学、中医学,都有着大量的盲区、误区、热点、疑点,每一门学问都有着发生发展、自我完善的曲折历程,而这些内容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本科生能够把对专业中某一点的兴趣加以挖掘、总结、表达,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就是毕业论文。

其次,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对某一领域的认识得到加深,这一方面可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助力。人才难得,真正的人才都醒悟得早。让本科生写论文,对于有头脑有远见的学生来说,可以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探索方向。

另外,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对于学生也是极好的锻炼机会。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学生基本是不爱说话不爱表达的。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到了硕士甚至是博士,还有部分的学生文章写作思路不清,上台答辩心慌口拙。从这个角度来说,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由于上述应试教育、灌输教育的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因此经常遇到的现象是,学生不知道该写什么。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引领学生找到兴趣点。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以及临床科研人员,笔者觉得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引导。

第一方面是留心临床工作的疑点。

不论是哪一科哪个疾病,都有临床疑惑的地方,都有下级医生需要向上级医生请示的地方,都有着上级医生需要讨论并且拍板的地方。这些地方很可能就是研究题目所在。例如一个肝癌患者反复发热,无感染表现,并出现乏力、纳差,请示上级医师后用小柴胡汤治疗效果很好,可以引发诸多疑问:肝癌患者是否均属中医肝病?”、“经方在癌症患者治疗中应用情况如何?”、“小柴胡汤与柴胡针剂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在西医科室轮转时也会遇到诸多临床问题,这时也应多与中医联系、联想、对比。

第二方面是关注当前研究的热点或争论。

大多数的研究论文都是围绕着各自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的,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热点会有较丰富的材料可以利用,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化教育的机会。近年来有关中医价值的讨论较多,很多学生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应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的困惑在某一点上查找论据、汇总进展,形成论文。有观点认为本科学生尚处在打基础的阶段,更适宜于进行宽泛话题的讨论,而针对一点的论文不适于此阶段来撰写。这一观点的确无可厚非,但是本科生毕业向研究生转化这个时期值得就培养方式进行变化。一方面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有助于学生未来的研究生涯;另一方面现在我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本科生啥也不会,到了研究生让他啥都会干,得自己找题目、做综述、写开题,这样的培养往往是有脱节之嫌。在本科生毕业这一阶段,从专业研究角度对其进行培养有利而无弊。

第三方面是鼓励临床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以掌握临床技能为主,很少有从事系统的基础研究的可能。因此很多老师学生都感觉无法写出较好的研究型论文。其实研究型论文不必都是基础实验,临床研究也大有可为。本科学生可以开展调查类研究、访谈类研究以及观察性研究等。这些方法技术条件要求低,实施简单,而且能够锻炼科研思维,对学生日后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毕业论文是一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科研思维逻辑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上述问题体现了教育培养设计的欠缺、定位不够清晰,因此质量不高。笔者认为,应当把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学习能力的扩展机会,科研思路的锻炼机会。抛开为了毕业编一篇综述了事的想法,给学生一些机会,开展一些适合本科学生的科研活动,为后续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篇五

1、从经络系统,认识新生的血管。

祖国医学的古代典籍中没有“血管”一词的明确的记载,然而有内经中有“血脉”一词。

《离合真邪论》中以“地有经水”类比“人有经脉”,以“温,寒,热,风”四种自然天气下的经水的状态类比邪气客于脉中,出现的“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等的病理现象。

又有“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之说。

表明血脉与经络关系密切。

1.1经络系统与血管形态和功能。

《灵枢血络论》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对于血脉的描述与血管的解剖极为吻合。

《灵枢经脉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明确指出经脉与络脉在走行上的区别。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其描述与现代血管的形态特征高度相似。

《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又有《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表明血管的部分功能应隶属于经络系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有指出“经主气,络主血。”明确了经脉与络脉功能上的区别,表明络脉系统与血管功能具有同一性。

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篇六

您好!首先真诚地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简历,这对一个即将迈出校门的学子而言,将是莫大的鼓励。扬帆远航.赖您东风助力。作为一名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我热切希望能与贵单位的同事们携手并进.共同扬起生命的风帆.创造生命事业的辉煌。请允许我向您毛遂自荐。我是一名来自于xxxxxx“临床医学”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名字叫做xxx,现居住于xxxx。五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不论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深知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在学好医学专业的同时.还注重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综合性人才。我将在校5年生活经历总结如下:

在思想品德上,在校期间,本人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与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学习上,本人圆满地完成了本专业的课程,在校期间,主要系统学习了基础化学,医用物理学,组织胚胎学,有机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局部解剖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流行病学,医学影像学,外科学,内科学,神经病学,眼科学,口腔科学,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传染病,精神病,皮肤性病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全科医学,急诊学等专业学科,还选修了医学心理学、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及微机应用系统visulfoxpro等课程,进一步完善了知识结构,掌握了扎实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在医学领域工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获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isualfoxpro)”合格证书。在生活上,本人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作风,有学校的各类文体活动。

大学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乐园,更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天堂,而是一个锻炼人的大火炉。回顾大学五年,通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本人已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医学知识进行一般医学工作,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通过五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在心理和能力等方面都做好了走上工作岗位的充分准备,希望能成为贵院医疗队伍中的一员,我将以高尚的医德,热情服务,倾我所能,不断学习我所不能,救死扶伤,为贵院医疗发展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若能成为贵院的一员.我将用我的智慧和才能为贵院的发展和壮大献上一份绵薄之力。为我心中的卫生事业谱写新的篇章。再次感谢您留时间来阅读我的自荐书,衷心祝愿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同时诚恳希望得到贵医院的接约或面试机会,以进一步考查我的能力。谢谢!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x。

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篇七

根据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实践教学的几点体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提高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操作技能的措施和方法。

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操作技能。

美容师操作技能是中医美容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容师从事美容护理工作的基础。标准熟练的操作不仅使顾客感到舒适,也有利于美容师与顾客建立和谐关系。因此,熟练掌握美容师操作技能对中医美容专业学生来讲尤为重要。笔者从事美容师操作技能教学多年,就如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谈几点体会。

美容师进行按摩操作时,手指要有一定的力度、柔软度和灵活度,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基本功练习。刚开始学习美容师操作技能的学生,手指、手腕动作都比较生硬,手指灵活度和柔软度不够,手臂、手掌力度控制不均衡,美容师基本功对他们来讲尤为重要。美容师基本功是美容师赖以生存的基础,一名美容师如果连最基本的手法、服务流程都搞不清楚的话,很难赢得顾客信赖。美容师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手操和指压两种。

1.1手操。

主要训练手指的灵活度和柔软度。包括甩手练习、抓球练习、按摩手指练习、绕腕练习、弹琴式练习等,每天训练30分钟。

1.2指压。

主要训练手掌和手臂力度。包括前手掌及8指撑地、10指指腹撑地,每个动作持续1~2分钟,手臂伸直不可弯曲。一名优秀的美容师,除了仪态端庄、态度和蔼,还应掌握高超的美容技巧。现在除了一些美容设备的使用,各种美容手法和美容技巧在美容师工作中占了很大比例,因此,美容师要着重练习基本功,训练手指灵活度和柔软度,锻炼手掌、手臂力量,通过训练拥有过硬的手法及操作技术。

职业技能竞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理论学习有时非常枯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职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中职教育被认为是“次等教育”,中职生大多比较自卑,学习上缺乏目的性、积极性,而技能竞赛为其提供了技能展示和找回自信的平台。学生会自觉进行技能操作练习,希望在竞赛中取得成功。比如面部护理项目,比赛按照企业标准流程设定为:操作前准备(5分钟)—皮肤清洁(5分钟)—面部按摩(15分钟)—敷膜(15分钟,包括5分钟倒模,敷膜后头、肩、颈部按摩7分钟,起膜3分钟)—护肤后整理(3分钟)。平时操作练习时,学生会出现操作随意,动作不符合标准等问题。为了参加技能竞赛,学生努力提高技能水平,按照行业要求练习,希望能代表学校参加竞赛。学生在积极备赛的同时工作能力也得到提高,为日后进入美容企业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为使中医美容专业学生进入美容企业后能快速适应美容师岗位工作,尽快由学生转变为美容师,实习前会进行为期两周的美容师实践技能强化训练。中职学校中医美容专业多与美容企业合作办学,实践操作以生活美容的保健按摩为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掌握国家初、中级美容师技能外,还要掌握美容企业的实践项目。在实践技能强化训练期间,邀请美容企业的专家指导学生进行企业实践项目强化练习,并用企业标准考核。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缩短学生企业实习适应期,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角色转换。

美容师技能操作分为面部护理、身体护理、纤体、纹眉等,其中身体护理和纤体对体力有一定要求。学生在操作练习时往往不愿意吃苦,敷衍了事,操作手法不到位,技术不过关。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借鉴美容企业的“美容vip店”(即美容模拟店)管理方法,在学校建两间美容模拟店,各设店长一名,美容师若干名。然后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考核过关的学生,随机安排到两间美容模拟店中,按照美容企业管理制度排班、轮岗。两间美容模拟店的店长和美容师自行预约“顾客”(学校女性教师),按照企业服务流程和服务项目,服务“顾客”。相关专业教师每月对两间美容模拟店进行业绩评比,选出星级美容模拟店和星级美容师,并进行奖励。其他未能进入美容模拟店的学生,在认真练习后,找教师进行技能考核,考核过关就可以进入美容模拟店工作。开设美容模拟店后,学生都以进入美容模拟店工作为荣,以成为星级美容师为荣,激发了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技能操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我校中医美容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生既要掌握国家职业美容师资格考试的实践操作内容,又要掌握企业实践项目。笔者多次深入合作美容企业调研,并请教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专家,通过对中医美容专业典型工作过程进行调查,将美容师操作技能分成若干学习项目,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融为一体,最后确定24项技能操作项目,分为面部护理、身体护理、纤体、化妆、美甲、纹眉六大项。每个大项由若干个小项目组成,如面部护理包括正常皮肤(中性皮肤、干性皮肤、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护理,问题皮肤(老化性皮肤、痤疮性皮肤、敏感性皮肤、色斑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性皮肤、晒伤皮肤)护理,眼部及眼部常见问题(黑眼圈、鱼尾纹、眼袋)护理,唇部护理等14项。化妆包括日妆、新娘妆、晚宴妆3项。学生掌握24个项目后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美容师岗位实际需要。把每一个教学项目内容构建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综合训练。例如,将需要进行面部护理的新顾客作为实施项目交给学生,由学生讨论设置情境,分解项目任务,结合面部护理流程进行各项技能训练,包括新客接待、皮肤分析、制订护理方案、护肤后建议等。告知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从学生角度出发,对操作和目标设定加以指导,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24个操作项目。

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篇八

一以中医思维认识新生的血管及血管的新生。

1.从经络系统,认识新生的血管。

祖国医学的古代典籍中没有“血管”一词的明确的记载,然而有内经中有“血脉”一词。

《离合真邪论》中以“地有经水”类比“人有经脉”,以“温,寒,热,风”四种自然天气下的经水的状态类比邪气客于脉中,出现的“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等的病理现象。

又有“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之说。

表明血脉与经络关系密切。

1.1经络系统与血管形态和功能。

《灵枢血络论》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对于血脉的描述与血管的解剖极为吻合。

《灵枢经脉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明确指出经脉与络脉在走行上的区别。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其描述与现代血管的形态特征高度相似。

《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又有《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表明血管的部分功能应隶属于经络系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有指出“经主气,络主血。”明确了经脉与络脉功能上的区别,表明络脉系统与血管功能具有同一性。

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篇九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2.1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2.2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3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3.1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3.2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3.3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3.4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12.14。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如果觉得《精选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通用(精选9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