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如何诊断早期大肠癌

如何诊断早期大肠癌

时间:2019-10-26 23:35:13

相关推荐

直肠指检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因为大肠癌中60%发生在直肠。在直肠癌中75%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肿块。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要检查一次,尤其出现便血、便频、大便中有黏液以及里急后重等排便习惯异常者,

1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有那些

直肠指检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因为大肠癌中60%发生在直肠。在直肠癌中75%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肿块。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要检查一次,尤其出现便血、便频、大便中有黏液以及里急后重等排便习惯异常者,均应做直肠指检。直肠指检一般能了解距肛门8厘米范围内的病变,如做屏气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则可能查到更高部位。

内镜检查: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有条件者从50岁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检查一次。如阴性,以后每四年检查一次。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者,应常规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这种检查操作简单,能在直视下观察病灶,同时能采集活组织标本,还可通过电灼摘除腺瘤等癌前期病变。是早期大肠癌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手段。纤维结肠镜可以观察其位置、大小、形态、侵犯肠管的范围,癌肿以上肠管有无其他瘤变等。目前纤维结肠镜检已能发现1厘米以下甚至0.5厘米以下的早期癌,对比较小的早期癌及有蒂型早期癌,经纤维结肠镜还能完成全瘤活检,了解其病理分化程度。因此,凡有大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40岁以上者应每年进行一次全结肠检查,有利于发现大肠腺癌、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癌前期病变及早期癌。

大便隐血试验: 简便易行,费用低廉,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检查一次,可作为大肠癌大规模普查的初筛方法。因此,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行大便隐血检测:中老年人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症状或乏力者;大肠癌患者直系亲属;大肠癌高发区50岁以上人群。如阳性,则进一步做纤维结肠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还可提示胃溃疡、胃癌、大肠息肉等消化道疾患,特别是大肠腺瘤的癌变率可达10%~20%。

钡灌肠检查:灌肠与气钡双重造影、高质量的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可检查到大肠中直径0.5厘米微小癌灶,它能提供大肠癌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类型。可以作为大肠肿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另外,还有CT、B超、超声结肠镜检查都对大肠癌的诊断、手术方法、发现转移灶等等有一定帮助。

2如何诊断早期大肠癌

早期大肠癌是指病变仅限于大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大肠癌。目前人们认为,大肠黏膜组织从轻度增生演化为重度异型增生是早期大肠癌的病理基础。因此,尽早发现这些病变,对该种肿瘤的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沈阳军区总医院夏玉亭教授在此次会议上,从内镜、生物标志物及病理学等方面,介绍了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方法。

内镜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技术手段

近30年来,随着内镜的普及以及各种内镜器械的开发、创新,使得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成为可能。为了便于发现病变,更清楚地观察黏膜的细微变化,以及确定病变的深度和范围,现在人们已相继开发出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内镜以及相关技术:放大内镜(亦称扩大内镜),可将黏膜影像放大100倍以上,可重点观察结肠隐窝开口的改变;内镜色素洒布(亦称色素内镜,通常用靛胭脂、美蓝及甲酚紫作为洒布剂),通过色素的分布对炎性病变、微小息肉及息肉癌变等做出诊断;荧光法(亦称荧光内镜),利用卟啉衍生物在肿瘤组织中的蓄积,用激光使其发生荧光,以显示需要重点观察和活检取材的部位,提高阳性发现率;超声内镜(EUS),通过内镜超声设备测定肿瘤部位、范围及浓度,对肿瘤浸润深度的判定准确率可达80%以上,同时还可测定淋巴结及远处脏器有无转移;磁共振内镜,可把扫描所得图像用于术前分期,对于远端大肠癌的术前分期诊断是一种简便方法;CT重建结肠镜影像(CTC),简称CT"结肠镜"。该项技术并非应用结肠镜,而是用CT将其得到的结肠各角度(即二维、三维)数据成像,此检查无痛苦,易为患者接受。

生物标志物检测是一条新的途径

内镜、影像和病理学检查虽然能从形态和结构上为发现大肠早期癌变提供一定参考,但这并不一定能达到早期发现、早期确诊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相关抗原、激素、受体、酶类、肿瘤基因及其产物等的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基因(FAP)、错配修复基因(MM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k-ras基因、p53基因等,将这些标志物单用或联合应用于早期大肠癌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高于潜血试验的结果。这两种检测方法对大肠腺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70%和90%以上。

病理学诊断应量化诊断标准

通过病理学检查得出的诊断结果,主要依据病理医师的肉眼观察、判断,但不同的病理医师对同一标本所做出的判断往往有一些差异。所以,应尽可能量化病理诊断的标准,如腺体异型度、胞核/胞质比例计算、核高度及核面积标准均值等,这样才有可能减少人为的诊断误差,从而进一步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断的水平。

另外,在应用组织学原理诊断早期大肠癌的同时,不能忽视细胞学诊断的作用。正常肠黏膜上皮每72小时更新一次,1立方厘米的大肠肿瘤一天则有1×108的细胞脱落。因此,从粪便中查找瘤细胞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无创、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

${FDPageBreak}

多种检查技术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当前,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手段主要靠内镜、特殊内镜、病理及其它检查法。这些技术的发展,无疑会增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大肠癌的几率。然而,内镜检查虽可直接观察到病变,且易于发现病变大、黏膜颜色明显改变的隆起性病变,但对Ⅱ型表面型病变则难以发现。放大内镜结合色素或荧光技术虽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但这毕竟是肉眼观察的结果,加之内镜医师的经验和水平的不同,难免会有判断误差和漏诊。另外,活检部位的深浅及准确程度都是直接影响病理结果的因素。即使病理检查对绝大多数病变能给予肯定的诊断,但对于个别病变,特别是对于异型增生的等级以及对于严重异型增生与早期癌的界限等,病理医师们的判断有时亦有差异,其结论也往往不同。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对大肠癌的有关标志物作了不少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基因标志物的发现已为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但迄今为止,理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肿瘤生物标志物还很少。目前,即使医生在检测中发现反应阳性的标志物,也只能做出疑为癌变的结论,若要进一步确诊,尚需内镜及病理检查的帮助。

由此可见,当前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仍需多种检查技术相配合,方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3控制大肠癌发病率,筛检是关键

大肠癌主要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在美国常见的癌症中排第3位,居死亡原因的第2位。我国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虽低于美国,但近年呈逐年增加趋势。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各期大肠癌患者可以存活5年的几率分别是:Ⅰ期95%以上,Ⅱ级80%,Ⅲ级50%~60%。令人遗憾的是,得到早期确诊的大肠癌患者只占全部患者的5%,而60%~70%的大肠癌在被发现时已是Ⅱ级或晚期了,手术后的复发率高达30%。然而,筛检可以明显降低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一、对平均危险人群的筛检

据资料表明,中国人直肠癌75%以上为低位直肠癌,能在直肠指检时触及。因此凡老年人体检时,应将直肠指检列为常规,遇病人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等症状,也应行直肠指检。许多患者发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但未能及时进一步检查,结果延误诊断,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应引以为戒。一般人在40~50岁时,结肠癌、直肠癌发病率开始明显上升,大约75%的大肠癌发生于这些平均危险人群中。对这些平均危险人群,应从50岁开始,每年行大便潜血检查,连续3次,无症状阳性者的癌肿发现率在1%以上。如任何一次标本阳性,则行乙状结肠镜及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另外也可采用每5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5~进行一次气钡对比灌肠造影,或每进行一次全结肠镜检查。

二、高危人群的筛检

对大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检包括:

1.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有一人患大肠癌,则本人患该病的危险性增加,应于40岁时开始行乙状结肠镜、粪便潜血或二者兼施的标准筛检。

2.曾行大肠癌根治术者,发生复发性癌或新癌的危险性增加。术后要动态观察癌胚抗原(CEA),若CEA持续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复升高者,要考虑切除不完全或复发的可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探查肿瘤的存在。如果行大肠癌切除术者术前未进行彻底检查,则推荐术后1年内行结肠镜检查。如果本次或术前结肠镜检查显示正常,则下一次结肠镜检查可在3年后进行,以后每5年检查一次。

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先天或获得性缺陷所致。该基因的突变多发生在20~30岁时,可导致结肠发生成百上千个腺瘤。40岁以后,携此基因者几乎100%发生癌变。对于这种家系成员,应接受遗传学咨询,并从青少年时期即进行定期的结肠镜检查。

4.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与息肉的大小相关。息肉愈大,癌变机会愈多。初次检查发现腺瘤,一律电切活检,证实为腺瘤者,3年后应随访进行结肠镜检查。如第一次随访检查显示正常或发现单个小型(整理)管型腺瘤,则下次随访检查可延至5年之后;相反,如息肉体积大,数目多,则检查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5.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直肠癌,是一种在同一家族中有多个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凡疑及该病的个体,应从20岁~30岁开始每1~2年,40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6.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这种危险于患病后8年开始,以后持续稳定增加。对全结肠炎患者应于患病8年后,左结肠炎患者于患病后,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7.过去一直认为黑斑息肉病患者息肉不会癌变。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黑斑息肉病病人患癌的几率大大高于正常人,一项调查显示黑斑息肉病病人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0%~23%。因此,对于黑斑息肉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随诊和检查治疗。对10岁以上患者,常规每两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20岁以上患者,每两年还应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

8.对于大于1厘米的息肉,尤其有腹部症状者,应尽可能经内镜电灼,择期剖腹手术或在纤维结肠镜的辅助下经腹腔镜切除息肉或病变肠段;25岁后,每年接受包括腹部、盆腔的全面检查;女性患者还应行乳腺检查、宫颈涂片和盆腔B超检.

4“二高一低”吃出大肠癌

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大肠癌已成为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更引人关注的是,这一过去专属于中老年人的癌症,已悄悄“盯”上了30多岁的年轻人。

过去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大肠癌病人中最为常见的,但现在30多岁就得大肠癌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见,甚至有才20出头就患了结肠癌的年轻人。

大肠癌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作为一种消化系统肿瘤,大肠的病变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而大肠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与当下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发现,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结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在城市中,体力活动少的人发病率又高于体力活动多的人。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人群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导致肠胃蠕动速度减缓,很容易引发便秘。长期便秘会使毒素在体内长时间停留,从而被人体再度吸收,而这其中就含有许多致癌物质。

长期过多吃高脂肪食物的饮食习惯,还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对肠道黏膜形成刺激和损害。身体长期处在这种刺激和损害之中,就容易诱发大肠癌。

经过腌熏等加工的食品也是当今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这类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而诸多致癌物质又是脂溶性的,会很快溶解于脂肪中。从饮食中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5学会忌口让你远离大肠癌

近十多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球每年新发病人达93万,在大肠癌高发区的欧美国家,小于40岁的年轻人患大肠癌占总数的2.2%-4.5%。我国目前是46.8人/10万,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3万~16万人,尤其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发病年龄多在45岁左右,在消化道肿瘤中大肠癌仅次于胃癌的发病率。为何大肠癌频频向人们发起攻击呢?科学家们指出,贪吃美味食品是重要原因之一。

●高脂肪食物是祸首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北美、新西兰、澳大利亚及西欧是大肠癌高发区,如美国的膳食多为高脂肪,摄入脂肪占总热量的42%。在富含脂肪的食物中,肥瘦均有的猪肉脂肪含量比大黄鱼高75倍,肥瘦均有的羊肉比虾高4l倍,猪、牛、羊肉中的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也多于鱼、鸡、虾。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就越大。胃肠道在消化高脂肪类食物时,需要更多的胆汁,多余的胆汁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黏膜,就容易使肠黏膜发生癌变。通过对喜吃高脂肪食物大肠癌病人粪便检测中发现,胆酸含量高出低脂肪膳食者和正常人许多倍大肠癌病人粪便中胆固醇含量比健康人高一倍以上。动物实验发现,在高脂肪饲料与低脂肪饲料中加入同等剂量的致癌物,饲喂高脂肪饲料组的动物比低脂肪饲料组癌发率高出倍。证实了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与大肠癌密切相关。

●煎炸熏烤和腌制发酵食品是帮凶

腌制食品中有较多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与肉中的二级胺合成亚硝酸胺,易引发胃肠道癌肿。在烟熏类食品中含有致癌性的3,4-苯并芘;在熏制的肉中及煎炸类食品还含有较多的杂环胺类化合物,越是焦黄有害物含量越高。汉堡包、炸薯条、薄脆饼、烤猪肉、糕点上的棕色脆皮以及油煎、油炸等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丙烯酰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千克食品中丙烯酰胺不得超过1毫克。而洋快餐炸薯条中丙烯酰胺高出规定标准约100倍,一包普通炸薯片超标500倍。丙烯酰胺可导致基因突变,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

此外,长期酗酒,包括啤酒,吸烟以及生活无规律、精神过度紧张、压力过大、不爱运动,这些直接导致大肠癌的因素远远大于遗传、种族因素的影响。

●管住嘴是预防大肠癌的有效途径

1.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研究表明,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显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明尼苏达大学对涉及20种癌症的40份研究报告进行的分析表明,全粮摄入量高可使发生癌症的危险减少21%~43%。其中全粮食品对减少发生胃癌、结肠癌、口腔癌和胆囊癌的危险最为明显。科学家通过对大肠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非洲人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他们很少患大肠癌;而以肉食为主的美国,因食物中植物纤维较少,10万人中就有42人患大肠癌,发病率高出非洲6倍以上。我国大肠癌流行调查显示,凡吃粗粮多的地区,大肠癌发病率低,反之发病率高。这是因为吃以高脂肪、高蛋白为主的饮食时,食物残渣往往需要在肠道中停留3天或3天以上才能被排出体外;进食以植物纤维为主的食物,粪便排出只需要1天的时间。缩短了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使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机会减少,从而降低了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饮食原则。成年人每天要吃400克左右谷类主食,最少也不能低于300克。在维持主食量不变的前提下,宜用部分玉米、全麦面等替代细粮。同时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食用菌及大豆及其制品,对预防大肠癌极有裨益。

2.注意摄入淀粉类食物。英国剑桥大学营养学家宾汉姆等曾分析研究12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和患癌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食用淀粉类食物越多,大肠癌的发病率越低。他认为,淀粉类食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抑制肠癌,一是淀粉进入肠道后,肠道细菌会因吞食淀粉而大量繁殖,这有助于增加粪便,促使排泄,加速致癌代谢毒物排出体外;二是淀粉在肠内经发酵酶作用产生大量的丁酸盐,抑制大肠内壁可能致癌的细胞产生,并能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如红薯淀粉在肠胃的消化过程中能产生一种脂肪酸,既能在肠道中起到消毒剂的作用,又有遏制癌症的功效。因此,常吃些红薯、土豆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可有效地减少大肠癌等癌症的发生概率。

3.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 研究表明,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D、β-胡萝卜素、钙及微量元素硒等在预防恶性肿瘤方面都有潜在的作用。只要常吃些新鲜蔬菜、水果、核桃、花生、奶制品、蛋类、瘦肉、海产品、麦芽、鱼类、蘑菇、葱蒜等,就能防止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维生素D可以通过每天晒太阳10~15分种得到。

4.提倡低脂肪饮食。不吃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油、肥肉、动物内脏、鱼子、鱿鱼、墨鱼,以及棕榈油和椰子油等;不吃或少吃煎炸熏烤食品;适量食用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限制在每人每天20~30克左右(约合2~3汤匙);烹调动物性食品忌温度过高及加热时间过长。

5.不酗酒、不吸烟;还要做到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坚持有氧运动,注重心理平衡,定期检查,及早发现隐患。文/杨锋

如果觉得《如何诊断早期大肠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