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乾隆年间的探花 王文治行书真迹《致啸崖手札》赏析

乾隆年间的探花 王文治行书真迹《致啸崖手札》赏析

时间:2023-04-06 21:34:46

相关推荐

王文治 (1730-18) , 字禹卿, 号梦楼, 江苏丹徒人。少年聪慧敏学,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科考中被点为探花。初为翰林院侍读, 后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因官场失意, 38岁即归故里不出。王氏以书法著称, 但于诗、文、画、音律、戏剧及佛学皆有较深的造诣。其书法初学米芾、赵子昂。

王文治传世墨迹颇多, 此行书手札端庄雅静, 为其典型之作。从笔法来看, 王氏力追前贤, 并不苛求己意。用笔挺健, 内敛外纵, 既宁静端严, 又颇具动势。笔触灵动、流畅, 绝无凝滞扭动之感。其笔力通过毫尖笔笔送到, 故又圆健滋润、骨力峻挺。其作品, 反映出王文治对于二王一脉笔法及风格的熟练把握和深厚功力。如细审王氏之线条, 轻巧圆转, 气脉贯注, 质感极强。

可以想见, 这位“淡墨探花”在挥写时, 对毛笔锋毫的控制与运用是极为熟练的, 这也正是人讥其“媚”与“巧”的来处。王文治笔法的另一个特点, 是重提多折。注重提笔, 即要求书写过程中时时保持一种悬意, 下笔要果断、准确, 不可拖泥带水, 这样就可使线条流畅无碍, 保持足够的纯度。因此, 通观此札, 字字精神抖擞, 处处流露出风流倜傥的才子气。

其转折处, 虽方圆兼备, 但明显折多于转。这样, 线条虽略嫌纤细且多尖锋顺锋起笔, 但果敢有致, 干净利落, 以其圭角分明、瘦硬险峻的折笔掩其弱处, 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王太守的高明。再从结构来看, 王氏虽宗法二王, 承袭赵董, 个性特点并不十分突出。但细细比较, 自家面目也是显见得:其一, 中宫紧缩而外部放逸;其二, 夸张捺脚;其三, 字形略呈扁势。以上结构特点, 使王文治的笔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弱、细、巧的缺憾。

不可否认, 王文治行书未能脱离赵董窠臼, 缺少创意。其线条的“薄”、“滑”、“轻”, 及某些点画的轻佻与纤媚, 也是显而易见的。评者往往将其原因归咎于学张即之所致, 如清钱泳《履园丛话》:“……中年得张樗寮 (张即之) 真迹临摹, 遂入轻佻一路, 如秋娘敷粉, 骨骼清纤, 终不庄重耳”。执此论者, 或认为张即之既非正宗的二王风格应力避之, 或者意为王氏作些开脱。

窃以为, 一位书家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还是在于自身的个性禀赋, 不同的人即使临习同一碑帖, 最终面目也各不相同, 甚至大相径庭。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今天研究和临习王文治的行书, 既不应因其个性不强甚或偶有媚巧之态而轻视, 也不必为怕被“同化”而过于担心。应该看到, 王氏规范精到的笔法及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古淡优雅的书卷气、才子气, 恰恰是我们今天的弱项。认真研究和临习王氏行书, 对于矫正当前粗俗浮躁的流风时弊应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觉得《乾隆年间的探花 王文治行书真迹《致啸崖手札》赏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