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团队为胰腺肿瘤规范化治疗提供新证据

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团队为胰腺肿瘤规范化治疗提供新证据

时间:2022-01-12 22:16:18

相关推荐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教授赵玉沛团队在《Annals of Surgery》上发表论著,回顾性比较了45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或局部切除手术后的预后情况,并通过横断面调查展现了SPN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据悉,这是国际上较大宗、单中心、外科诊治的SPN队列,有力提升了全世界对这种疾病的认知水平,并为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证据。

研究背景

SPN是一种低级别恶性肿瘤。该肿瘤由黏附性差的上皮细胞构成,结构上表现为实性、假乳头状结构,且并无特异性胰腺上皮分化。大部分SPN临床无明显症状,一般为影像学检查偶见。部分病例中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厌食、疼痛等。肿物较大者可因肿瘤自发出血而导致急腹症。肿瘤标志物正常,因此对于诊断无帮助。

目前外科临床针对SPN有两种疗法:一是根治性胰腺切除加胰周淋巴结清扫,二是局部切除术。关于这两种疗法的适应症和优劣性,学界尚有较大争议。

研究过程

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团队回顾了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间收治的454例SPN患者诊疗数据。其中其中18.5%为男性,81.5%为女性,平均年龄31岁,15.9%的患者未成年,36.6%患者未婚。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6个月,394例患者规律随访。

总的来说,61.3%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肿瘤大小为5.38±3.70厘米;83.4%为实性囊性肿瘤,40.1%为钙化。局部切除、远端胰切除术伴或不伴脾切除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伴和不伴幽门保留的比例分别为29.7%、28.9%或22.9%和11%或6.8%。多年来,从开放手术到微创手术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所有外科手术中,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至4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高达32.3%),而远端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发生率为6.7%(P<0.001)。

研究结果

在组织病理学方面,组织侵袭、神经侵袭、癌性微血管栓塞、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分别出现在16.5%、2.2%、0.7%、2.0%和3.1%的患者中。60名患者失访。390名接受切除的患者中有16人(4.1%)在手术后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总共有361名患者接受了电话调查。近80%的患者声称他们的生活质量在手术后没有受到显著影响;然而,其余20%的患者在术后3-6年的随访中抱怨生活质量较低。没有任何临床病理因素能够可靠地预测切除后的临床复发或转移。在至少两个肿瘤样本中,共检测到28个驱动基因发生突变,前三个频繁突变的基因是CTNNB1、ATRNL1和MUC16。

上述数据提示,SPN术后预后好,局部切除术可达到根治性手术的相似肿瘤学效果,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均无明显差异。保留胰腺功能的局部切除术应成为SPN的首选术式,绝大多数患者无需清扫淋巴结。

本文链接:/medical.article-3770-12.html

如果觉得《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团队为胰腺肿瘤规范化治疗提供新证据》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