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黄檀硐-------世外桃源古村落

黄檀硐-------世外桃源古村落

时间:2022-11-11 02:28:36

相关推荐

黄檀硐村位于乐清市城北乡山区,我们一行从柳市,到白石,再从城北乡沿着幽深蜿蜒的公路,向着犹如一条方向不明的箭头,迂回曲折地指向道路的终点---黄檀硐古村落景点。

介于北雁荡山与南雁荡山之间的中雁山坳里,黄檀硐实属典型的“谷底村落”。北雁“盛名天下”,中雁也“不负众望”它巍峨伟岸,又不失温柔妩媚。黄檀村虽然身藏中雁深闺,但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每逢佳节人声沸鼎,今天刚抹去五一节的喧闹,又迎来一拨拨驱车而来的游客,惊叹之余的游客们,不失时机把古村落的茂林,绿水,奇石,怪洞尽收镜头。

村庄前面两条溪流自北向南呈“丫”字形贯穿村间,为村民送来取之不尽的生命源泉。村子对外藏匿很深,入口处隐避在陡峭的山崖之间,只由一条崎岖的小路通向外界。村内南面是田畴,田间里老农正用小型翻耕机备耕细作迎春播。北面是村民聚居的地方,鳞次栉比明清时期的老房屋遍及溪边,大小高矮,错落有致。最具特色的是用石块或石片砌成的房屋墙壁,色彩青绿凝重,纹理天然自成,或如“玉米”,或像“凤尾”,典雅古朴,堪称一绝。我们来时许多农家乐屋顶还透着淡淡的炊烟,恰似一层薄雾轻云笼罩在村庄的上空,让人感觉如入仙境一般。就此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说,确实不失为一处幽雅胜地。

令人惊奇的是黄檀硐古落村里的老人,至今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乡里的公路已通进村中,但村民们依然很少同外界接触,甚至有的七,八十岁的老人,未曾出过大山,尤其是他们对摄影存在着极大忌违,以为会被“摄”去魂灵,我在古村一座桥的溪水旁举机对着休闲村民拍照,对岸的老人挥手拒绝,我就顺从民意,马上收回镜头,这种情形与二十多年前楠溪江流域的纯朴民风有点相似。古老封闭的黄檀硐村不愧是当代的“世外桃源”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早的乐清市,还遗留着这样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罕见!

一块遗世的“桃花源”,在民族精神与历史文化的社会发展中,对这样的生态古村落景观,应该有效保护,文明延伸。可是目睹游客在古村落烧,烤,吃,喝聚餐弥漫的烟熏火燎,不禁感叹:环境保护,崇尚自然,任重而道远啊。

原生态的古村落挂上红灯笼更显妩媚多姿。

---------------------------------------------

黄檀硐古村落座落于四周群山环抱之中,布局要素由寨门、村口、街巷网络、溪河沟渠、宗祠、庙宇、院落构成,形成了“两溪穿村,石桥横卧,巷道纵横交错,院落毗邻相接、寨门险要狭窄”的肌理形态。村落布局巧妙自然,高处俯瞰古村落,山色、石质及黑瓦、石墙、木板壁的古屋浑然一体,其完整性和原真性实属罕见。

-------------------------------------------

黄檀硐古村落

11月4日,中国首届景观村落评选活动在北京落下帷幕,乐清市城北乡黄檀硐村入选首批“中国景观村落”,浙江省仅黄檀硐村和兰溪市诸葛村入选。

黄檀硐古村落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地方——

黄坦洞村有着800多年历史,海拔400多米,历史上盛产靛青,现以种植水稻、番薯、生姜和茶叶等农作物为主。该村村古、林茂、水美、石奇、洞怪,村内古屋、古庙宇、古祠堂、古匾、古木雕装饰,以及古老的习俗文化存留尚好。这里分布的大大小小的建筑,均采用来自周边山上扁平如年糕的石块砌墙。这些丝毫未经人工雕凿的石块,以一副原生态垒出自己的风格,美名其曰“凤凰尾”,日后又叫“玉米墙”。难以置信的是,这里还保存有堪称印染工艺活化石的靛青提炼行当,只是濒临消亡。

封闭的黄檀硐古村落,如今还自成一家——

地处山谷底部,环村皆山,悬崖峭壁。除东南西北各设一处寨门外(目前仅存西寨门与东寨门),别无途径可以进入。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许正是这种全封闭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至今仍有一股世外桃源的意味。

------------------------------

11月4日,乐清市乐成街道黄檀硐村入选首批“中国景观村落”,浙江省仅黄檀硐村和兰溪市诸葛村入选。黄檀硐村海拔400余米,有着800多年历史,山清水秀,历史上盛产靛青,现以种植水稻、番薯、生姜和茶叶等农作物为主。该村村古、林茂、水美、石奇、洞怪,村内古屋、古庙宇、古祠堂、古匾、古木雕装饰,以及古老的习俗文化存留尚好。这里分布的大大小小的建筑,均采用来自周边山上石块砌墙。黄檀硐村甚至被称作中国古村落的“入口”。这些足以吊起我的胃口了。为了探访它的古,我们不妨去看一看。

----------------------------------------

温州网讯黄檀硐村坐落在素有乐清市后花园之称的城北灵山景区,西连中雁荡山风景区,北接永嘉县,距离乐清市区约6.4公里,处于峡谷凹陷地带。

黄檀硐村域面积约20.7公顷,除景区、山体、道路和水域外,古村落重点保护范围约5.1公顷。黄檀硐地理位置偏僻,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大部分村民外迁谋生。全村人口1500左右,以卢姓为主,现仅有80余老人留守村中,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习惯。因此,当代建筑极少,古村落整体上未受人为破坏。

卢氏:两个传说

关于黄檀硐村落来历,村里的卢氏后裔有两个传说,一个是南宋时期他们的祖上——温州府通判卢尧盛,因避北方战乱,带着家族子弟来到这荒山僻壤,成为黄檀硐村的开山鼻祖;另一个传说是他们的先祖卢可穆,在明初迁移此地,现在黄檀硐村东入口建有一座卢可穆墓,1993年重修。据《浙江省名村志》的记载:明朝初年,卢可穆从清江镇蔡岙迁此,因在黄土高基上构屋,故以黄坛为地名。上世纪50年代初曾称黄檀,后又因当地多硐穴,所以改名黄檀硐。从清江镇坎头下村的卢氏族谱中可发现,卢可穆是从明朝宣德年间迁居黄檀硐,这与黄檀硐村起源的第二种说法是相吻合的。黄檀硐村落是否于南宋时期开始形成,卢尧盛其人之迷,还待进一步考证。但从黄檀硐遗存的卢可穆墓址和卢氏宗谱传承来看,黄檀硐古村落起源与先人卢可穆有密切关联,卢氏开发黄檀硐应是明代初期。

古屋:东不大宅

黄檀硐村环境封闭幽静,四面环山,环观山体悬崖绝壁,植被茂盛。村内流淌着一条“T”形溪流,与古民居屋顶上的清一色的黛瓦相辉映,显得格外古朴。黄檀硐历史遗存十分丰富,明、清时期的建筑就有40多栋,其中清代为多,包括坛庙祠堂5座,有卢氏宗祠、五福古庙、赤黄神庙、下庙等;古桥梁6座,有硐桥、祠堂桥、步溪根桥等;石矴步6座;寨城门2座;古井6口;还有上百年的樟树、罗汉松、红豆杉和红楠等参天古木……

如此众多的古村落遗存,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和功能。村落布局巧妙自然,古民居背山面水,与周边的山峦、溪流、田野等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构成“小桥流水人家”之境界,充分展示了传统山村的质朴之美。

黄檀硐古村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风采依旧,实在难得。现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有“二进屋” 、“东不(dǔn)大宅”和“卢文周宅”,艺术性较高的为“高屋下座屋”,规模较大的为“下垟大宅”。古民居大都有台门、厢房、正屋组成三合院式建筑,只有“二进屋”和“卢氏宗祠”为四合院式。村落内的古建筑就地取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墙体采用山石叠成各式花纹或玉米状图案,古朴粗犷。门窗、梁柱、斗拱、插镜和神龛等木构件雕刻精致,屋檐瓦当花纹各异。

“二进屋”是黄檀硐村唯一的四合院式民居,坐北朝南,由倒座、厢房、正屋组成。倒座二坡顶木构建筑,外墙由块石垒砌。明间面阔三间,入口开二扇木门,入口处做成卷棚顶,正面立屏风,两侧为出入口。天井由不规则石板墁地,前置三级踏步,四周用长条阶沿石。正屋面阔三间,带耳房,硬山顶。东厢房面阔二间带有阁楼,西厢房面阔二间单层,厢房南侧屋面三坡顶。正屋与东厢房方形柱,木质柱础,体现明代建筑风格。除“二进屋”外,建筑年代较早,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的还有“东不上屋”和“洞桥底老屋”二座老宅,风格相似,台门用自然块石垒砌,墙垣式。正屋硬山顶,面阔三间带耳房,前带有厢房,整座建筑使用木柱础,额枋上置平身科,月梁、斗拱做工精致。

“东不大宅”是黄檀硐村的三合院式代表建筑之一,位于村北边,坐西北朝东南,悬山顶,由门台、厢房、正屋组成三合院式,外墙均为块石垒砌。台门石构建筑,悬山顶。天井呈长方形,由块石墁地,前置三级踏跺,三面游廊,四周用长条阶沿石。正屋面阔五间,东、西厢房两开间带阁楼。檐柱与金柱之间穿轩月梁,上置坐斗加荷包梁,中间刻有蝙蝠图案,承托望板。正屋的门窗上雕刻各不相同,浮雕精美。该宅为黄坦硐村保存最好的民居,现做为民俗文物展览厅。村内卢文周宅,由台门、厢房、正屋组成三合院式,它的独特之处是,正屋坐北朝南,而台门入口处在东侧,墙垣式,上置三根长条石,台门上有骑楼。进入后右转为天井,天井由不规则石板墁地。东、西厢房面阔三间重檐有楼,分别为悬山顶和三坡顶。正屋和厢房的门窗上雕刻各不相同,浮雕精美。

卢氏宗祠位于村西的古树脚下,龙游溪南侧,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坐南朝北,呈方形,歇山顶。由台门、戏台、正殿组成四合院式。正殿面阔五间,明间五架抬梁,后檐与山墙做成神龛,置先祖卢可穆公容图与神位灵牌。正殿前置戏台,戏台四柱落地,三面敞开,戏台后立屏门隔宕,周边置雕饰栏遁,左右两侧设“出将”“入相”门,屏门后设有副台,柱头和额坊上施有斗拱,内斜撑七层,层层收分,做成复杂的穹窿八角藻井,井心施彩画。外围墙自然块石垒砌,门台面阔五间,立面砖砌,抹灰,两侧各开两扇窗,明间入口,壁柱方形,内凹刻有对联,柱头上雕有花鸟,壁柱内侧做成圆形倚柱,大门拱劵形。卢氏宗祠建筑充分展示黄檀硐村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是卢氏宗族祭祀祖宗、议事、聚会、演戏的场所,也是黄檀硐村村民的公共活动中心。

古桥:朴拙风情

黄檀硐溪涧上横跨多座古桥,最有代表性的是“祠堂桥”,它位于卢氏宗祠的东北边,跨架龙游溪上东西走向,墩式单孔石板平桥,桥面平铺三条石板,通长约7米,宽1.53米,桥面离溪底高2.86米。桥两堍为块石和条石交叉垒砌九层,下至上第六层开始出跳。桥下溪底块石平铺南北三坛,两侧坛高于中间27厘米,宽约1.9米,中间坛宽2.64米。桥墩四向各置条石踏步通向溪涧。最有特色的是硐桥,位于村东北边,跨架于西南至东北的小溪上,属于单孔石拱桥,桥面用自然块石平铺,通长5.3米,宽2.9米。桥洞拱劵,矢高2.73米。石矴步是过溪涧最简便,最原始的设施,为典型的“龙游石矴步”,位于村口龙游溪东首,南北走向,由23块不同规格的块石铺成,一般是上大下小故名“石矴”,通长13米。矴步宽23~36厘米,长46~80厘米,高32~40厘米,相隔17~38厘米。石板桥、石拱桥、石矴步这三种不同风格的石构设施的建筑,更增添了山村独特的朴拙风情。

黄檀硐村庄外围的寨城门,原有四座城门,分别在村的东南、西、西北、北边入口的山坡上,现西北边的城门年久失修已毁,东南边的城门前几年建路时被拆。现留二座,分别为西、北入口的山坡上。西城门利用天然岩嶂凿出通道,依势在岩石上垒砌石块,做出拱形劵门,矢高3米,离地坪2.18米高处横置条石,做为门槛,西北一侧天然耸立一块巨大岩石。北城门的南侧为陡坡,北为岩嶂,城门为石头垒砌,宽约5米,高3.7米,城门洞拱劵形,进深约3.3米,内宽约1.9米,矢高3.3米。寨城门利用自然地形和岩体屏障为城墙,构造牢固,造型别致,是古村落先民抵抗海盗山贼,确保安居乐业的文物实证。

夹缬:靛青染料

黄檀硐村除了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民居建筑外,还蕴含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和农耕特色文化。特别是靛青与蓝夹缬工艺,以土纺棉布为主要布料,以蓝草炼取的靛青为染料印染夹缬,称为蓝夹缬。蓝夹缬所用的布料、染料、工具,都源于人工制作。蓝夹缬工艺用于印制的被单,民间称之谓“夹花被”,一条“夹花被”由12幅雕版染成方块图案,有“百子图”、“百花图”等。中间留一掌宽的纯蓝底色,拙朴美观。旧时乐清一带凡姑娘出嫁,总要一床这样的夹缬被子陪嫁。历史上黄檀硐村的靛青与蓝夹缬生产,一直是温台地区重要的生产基地,现在村间还见到炼制靛青的染缸。我市的蓝夹缬技艺,成功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黄檀硐村还保留手工纺织、酿酒等传统工艺,还专门创办戏曲民俗园、农耕馆、婚俗馆等,几乎失传的手工织布机、纺纱机、糯米酿造等技艺又得以传承。

在“东不上屋”的民俗文物展览厅,陈列着百多件历史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具,造型别致,雕刻精细。有木制家具床、柜、椅、梳妆台、面盂架等;有过节送礼用的提篮、双格盒、六格盒;有日常生活用的木制面盂、饭桶、花鼓桶、帽笼、茶盘、水桶、米桶、斗、升等和竹编的鞋栳、考篮、饭篮、酒抽等;还有农村几乎绝迹的织布机、纺车等等。这些半世纪以前的农家生活场景又重新走进现代人们的视野,让人回味无穷。

--------------------------

村古石奇 林茂水美(中国最美古村)

吴海燕文/图

黄檀硐属浙江省温州的乐清市城北乡辖区,位于东部沿海乐清城西北的温州市级风景名胜区——灵山境内,海拔400多米,距城区约一小时山路车程。被评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

黄檀硐地处山谷底部,环村皆山,悬崖峭壁。除东南西北各设一处寨门(目前仅存西寨门与东寨门)外,别无途径可以出入。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封闭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村东有五龙谷瀑布和关公洞,西有西龙瀑和古城门,南北两边均为高耸百米的陡峭石壁,因风化形成千姿百态的象形山石、山峰和洞府。古村落空间布局上村、田一体,分区清晰,形态完整紧凑,城门、村口、街巷、沟渠、宗祠、庙宇、院落相映成景,溪流穿村,石桥横卧,巷道纵横交错,院落毗邻相接。俯瞰古村落,山色、石质与黑瓦、石墙、木板壁的古屋宛若天成,其完整性和原真性较为罕见。

黄檀硐村有着800多年历史。该村村古、林茂、水美、石奇、洞怪,村内古屋、古庙宇、古祠堂、古匾、古木雕装饰,以至古老的习俗文化尚存。这里分布的大大小小的建筑,均采用来自周边山上扁平如年糕的石块砌墙。这些未经人工雕凿的石块,以一副原生态垒出拙朴的风格,美其名曰“凤凰尾”,后又叫“玉米墙”。村落内建筑仍大多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民宅,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多为三合院,具有木石的天然本色。院墙多以原始石块叠置而成,有花式纹理,浑厚、封闭。建筑门窗、石雕门楼开启一律面向各自院内。建筑石材基部,木结构屋身,屋顶为小青瓦。从群体布局看,古民居因势而造。石台阶在原始山石墙民居间折上或折下,形成夹道小巷,时而闭塞,时而开敞。

历史上黄檀硐村曾在乐清富甲一方,其经济发展主要靠靛青染料制作。千百年来,按照生产流程,夹缬(蓝印花布)在温州形成几大中心。而作为染料的靛青,公认以产自乐清黄檀硐的为上乘。其原因有二:一是黄檀硐人在打浆的时候,具有用舌头辨别靛青水的酸碱度的技能;二是黄檀硐山高、风凉、水好。据说历史上黄檀硐种植蓝靛最盛时达到200多亩。这种堪称印染工艺活化石的靛青提炼工艺,在当地因后继无人已濒临消亡,村民现以种植水稻、番薯、生姜和茶叶等农作物为生。

如果觉得《黄檀硐-------世外桃源古村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