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策略与技巧 | The Neurosurgical Atlas全文翻译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策略与技巧 | The Neurosurgical Atlas全文翻译

时间:2024-06-23 13:41:34

相关推荐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侯坤医师编译,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朱卿教授审校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策略与技巧,欢迎观看、阅读!

图1:图示一个桥脑后部的CM,合并明显的囊外出血(上排)。患者表现为急性轻偏瘫与颅神经功能障碍,最终行显微手术(下排)。切除的细节请参阅下面的插图。

手术的目标是完全切除CM,对周围的重要组织损伤最小或无损伤。无论选择何种手术入路,手术者必须对经各种后颅窝与颅底开颅进入脑干的安全区了然于胸。

图2:对于手术计划,T1加权序列最适合于用“两点”法建立最短的经神经手术通路。第一点是病灶的中心,第二点是最接近软脑膜或室管膜表面的病灶边缘。这两点的连线直指病灶长轴,被认为几乎是到达病灶的最佳硬膜下通路。

表2列举了采用“两点”法到达脑干病灶的总体原则。应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解剖特点来确定入路。若须穿过功能结构,最短的经神经距离可能并不是最理想的;应选择更长的、穿过更少功能结构的手术通路。

若要经第四脑室底且不损伤任何神经组织而干净利落地到达CM,膜髓帆入路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只要有任何完整的神经组织覆盖在CM的背侧面,无论多薄,都会影响膜髓帆入路的安全性。这种情况下,笔者采用乙状窦后开颅,经三叉神经与面/听神经之间的小脑中脚到达病灶。小脑中脚对有限的损伤耐受性良好。

图3:图示一个桥脑后部的CM,有一薄层完整的第四脑室底(左向箭号)。尽管最短的手术通路明显是沿第四脑室底进入,但最终选择经小脑中脚的外侧入路(右向箭号)。第四脑室底的薄层组织有重要功能,包含面丘。注意T1序列在检测神经组织方面优于T2序列,而T2序列容易被含铁血黄素引起的晕状伪影所干扰。

表2:基于病灶部位的手术入路

入路

病变部位

眶颧

中脑腹侧,桥脑腹侧上部

乙状窦后

桥脑腹外侧

远外侧

延髓腹侧

枕下

桥脑背侧,延髓背侧

幕下小脑上

中脑背侧

图4:图示到达不同部位脑干病灶的相应手术入路。膜髓帆/枕下入路、乙状窦后、小脑上、眶颧入路适用于大多数病灶。

注:Combined Supra- and Infratentiorial:幕上下联合入路。Orbitozygomatic:眶颧入路。Pterional:翼点入路。Subtemporal/Kawase:颞下/Kawase入路。Transpetrosal:经岩骨入路。Retrosigmoid:乙状窦后入路。Suboccipital:枕下入路。

图5:图示切除脑干CM的安全进入区。位于三叉神经与面/听神经之间的桥脑外侧切口是到达桥脑病灶的有效与安全的区域,而经第四脑室底并不容易到达。

注:The Safe Entry Zones for Brainstem Lesions:脑干病灶的安全进入区。Lateral view:侧面观。Posterior view:后方观。The Midbrain:中脑。Lateral mesencephalic sulcus:中脑外侧沟。Supracollicularapproach:四叠体上方入路。Infracollicular approach:四叠体下方入路。Perioculomotor zone:动眼神经周围区域。The Pons:桥脑。Ventral:腹侧。Peritrigeminal zone:三叉神经周围区域。Dorsal:背侧。Suprafacial approach:面神经上方入路。Infrafacial approach:面神经下方入路。Acoustic area:听神经区。Medial sulcusabove the facial colliculus:面丘上方的内侧沟。The Medulla:延髓。Anterolateral sulcus:前外侧沟。Postolivary sulcus:橄榄后沟。Dorsal medullary sulci:延髓腹侧沟。Posterior medial sulcus:后内侧沟。Posterior intermediate sulcus:后正中沟。Posterior lateral sulcus:后外侧沟。

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

笔者对大多数脑干内CM患者行切除术时,使用手术中影像引导与神经电生理监测,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SEP)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RS)。运动诱发电位仅选择性应用于下行运动通路有损伤风险的患者。第四脑室底的刺激描记对指导室管膜切口以及到达桥脑后部病灶是必需的。

腰椎穿刺或腰大池引流有助于缓解后颅窝压力;在切开脑干前进行。到达脑干的目标位置后,可见表浅的CM为一紫黑色病灶,周围有一薄层被含铁血黄素黄染的胶质环。若病灶深在,应使用影像导航来精确辨认安全进入点。

然后,笔者在脑干表面做一个短的直形软脑膜或室管膜切口(与脑干下行纤维平行),用精细钝头剥离子与镊子的张开动作扩大朝向病灶的实质内通路。动态牵拉脑干,禁用固定牵开器。通路的范围小于病灶的大小。

一旦找到CM,笔者按以下步骤进行切除:

1.笔者首先吸除相关的血肿,为通过最有限的软脑膜或室管膜切口推移血管巢与分离病灶囊四周创造充足的操作空间。

2. 然后,笔者用双极电凝烧灼、显微剪刀分离,完全分开进入病灶囊的细小供血血管。

3. 用精细剥离子轻柔地钝性分离,推移病灶囊,同时保持病灶囊完整。胶质边缘具有重要功能,不要过度处理。

4. CM可整块切除或分块切除(用垂体咬骨钳),这取决于所用的显露通路与病灶的大小。大多数深部脑干CM需通过脑干表面的小切口进行分块切除。

5. 需轻柔电凝手术残腔壁进行彻底止血。用凝血酶浸泡过的小棉片填塞可避免电凝损伤。

6. 必须仔细探查手术残腔。CM实质部分的色泽与胶质边缘的表现可能很类似。可用精细镊子牵拉可疑组织。发育性静脉异常(DVA)无需处理。

7. 胶质边缘尽可能保持完整,以免出现神经功能并发症。

这些重要步骤在下面进一步图示讲解。

图6:显露CM后,用吸引器或垂体咬骨钳清除CM内与周围的血肿(A)。然后游离小的供血动脉,电凝并切断(B)。推移减压的病灶囊与胶质边缘分开(C )。仔细保护DVA,与病灶分开(D)。

图7:这个桥脑后部的CM经膜髓帆入路到达,在第四脑室底刺激描记面丘(上排的照片)。清除血肿可创造额外的空间;电凝并切断供血动脉(中排)。然后将病灶囊从手术残腔的胶质壁上钝性分离下来(黄色箭号),在切除结束时保留DVA(蓝色箭号)(下排)。

以下步骤描述经膜髓帆入路切除桥脑后部的CM。

图8:图示膜髓帆入路的手术分离通路。注意枕骨大孔已打开,小脑扁桃体、小脑蚓部与小脑半球内侧面已显露。内嵌图显示第四脑室结构与其表面小脑的关系。

图9:若CM在脑干表面明显可见,就能开始切除病灶。但若CM在表面不明显,需描记面丘来避免损伤。应避开舌下神经与迷走神经三角,除非病灶有外生部分,并已使这些结构移位。

图10:双极电凝镊的动态移动能避免手术残腔在分块切除CM时塌陷。需轻柔地固定牵拉小脑扁桃体,从而能在脑干内双手分离。

图11:这个延髓后部的CM经枕下开颅显露,早期确认了CM的终末供血血管(上排图像)。CM内的血肿已清除减压,显露起源于对侧PICA的其他终末供血血管(中排,箭号)。CM可有分隔(左下图),因此必须彻底、谨慎地检查手术残腔,才能做到完全切除病灶(右下图)。

图12:这个桥脑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主要位于脑干中央。病灶后缘有一薄层环状的正常第四脑室底,无法采用后正中入路(红色箭号)。笔者采用左侧乙状窦后入路(绿色箭号)在三叉神经与面/听神经之间切开软脑膜进入病灶的上段。此外,病灶在桥脑延髓交界水平已到达软脑膜表面,也经这个第二手术通路(蓝色箭号)切除病灶的下极。

手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应转入神经重症监护单元,根据脑干内病灶切除的部位以及与后组颅神经及其核团的密切关系,手术后可能需保留气管内插管至少24小时。手术后短期内,脑干水肿可导致呼吸衰竭。许多功能障碍都是暂时性的,均由颅神经与周围神经传导束的牵拉所致。

大多数患者有暂时性神经功能恶化,但大多数能恢复到手术前的水平,或表现出神经功能改善。有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潜在风险的患者在拔除插管或经口进食前,应进行耳鼻喉科的评估。

翻译:侯坤

审校:朱卿

如果觉得《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策略与技巧 | The Neurosurgical Atlas全文翻译》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