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语文未央265期】游成都杜甫草堂——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赵萍

【语文未央265期】游成都杜甫草堂——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赵萍

时间:2022-04-03 14:58:11

相关推荐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人们提到杜甫诗,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冯至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因其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知名度高而且极具特色,成为后人拜谒诗圣杜甫、追寻其行踪遗迹的首选。

据史料记载,公元759年冬,唐代大诗人杜甫为避战乱,携家人赶赴当时远离战火的成都避祸,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在西郊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生活终于逐渐安定下来,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颠沛流离的生活。茅屋虽然简陋,生活依然困顿,但在成都草堂先后生活的三年零九个月,可以说是杜甫自安史之乱开始后度过的最为安宁一段时光,他在此创作了240余首诗篇,佳作频出,其中包括《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蜀相》《赠花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绝句》等脍炙人口的诗作。后因好友去世,杜甫失去了在成都唯一的依靠,只得离开草堂,携家流亡,自此草堂倾覆。唐末诗人韦庄辗转寻觅草堂遗址,在原址上重建茅屋,使杜甫草堂遗迹得以保存。后来虽几经战乱损毁,但宋元明清各朝均有修缮扩建,尤其是建国后,在政府和文化界人士的关怀重视下,杜甫草堂修缮后已成为集纪念祠堂与诗人旧居为一体的古朴典雅清幽秀丽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杜甫草堂,现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共有东西南北四门,其中西门为其正门。正门匾额上书“草堂”二字,下书一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借杜诗为我们准确点明草堂所处位置。

步入正门即见大雅堂。堂前杜甫坐像形体清瘦,微微颔首,双眉凝蹙,似在沉思。见圣人如此,如织的游人也渐渐肃穆。大雅堂内陈列着一幅巨型磨漆壁画,生动地展示了杜甫少时漫游、困居长安、遭乱流离、草堂岁月、漂泊湖湘等重要人生阶段,堂内包括屈原、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在内的十二位着名诗人雕像带我们走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如同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上河中,感受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受诗词歌赋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大雅堂之后就是杜甫草堂纪念性中心建筑诗史堂。杜甫一生传世作品为一千四百余首诗篇,其中二百四十余首在成都草堂创作。他的诗歌因为真实地生动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唐代社会生活风貌及变化,反映了唐王朝由盛世走向衰亡的惨痛历史,被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位于厅堂正中的杜甫半身像清癯瘦弱,两侧为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不仅使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具象化,而且道出了他在人们心中不朽的地位。现代诗人学者冯至曾在诗中向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样吐露情感:“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是啊,杜甫虽然官阶不高,生活困顿,身体病弱,但他的心里承载着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故而他的诗歌具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具有了乱世百姓的真实渴求,具有了芳华永驻的不朽魅力。

穿过柴门,路经少陵草堂碑亭,我们就来到了茅屋景区。恰逢雨天,茅草为顶,泥砖垒墙,面对茅屋,让人不禁想起了现实主义诗歌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连孩子也忍不住低吟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能是为造景需要,茅屋墙壁上洞穿漏风处很多,更显简陋。屋内陈设简单,一应生活必须之物,别无其他。可想杜甫一家人当时生活何其艰难。可是为了黎民百姓过上平静安康的日子,杜甫不惜发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壮阔的胸襟,济世的情怀,使之成为后人心目中儒家的典范,堪为“诗圣”。

行进在草堂景区内,小桥时现,流水潺潺,翠竹茂密,古木参天,一派肃穆典雅之气,自觉走出草堂的我们也沾染些许雅气。

遥想身处风云突变、忧患重重的时代转折点,诗人杜甫阅尽人间疾苦,身处困顿,饥寒逼命,依然守拙思仁,心系天下。这位在忧苦困顿中不忘人民的大爱仁者,有着对饱受苦难的人民的无限同情,对战乱不绝民生潦倒的忧愤憎恶,因其表现社会苦难、时代苦难,情感真挚,千百年来一直激荡在我们心中,在困境中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沣东阿房路学校】

如果觉得《【语文未央265期】游成都杜甫草堂——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赵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