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小细胞肺癌有了新疗法 免疫+靶向治疗指引新方向

小细胞肺癌有了新疗法 免疫+靶向治疗指引新方向

时间:2019-07-28 17:53:09

相关推荐

点击

教你正确抗癌

公众号:feiai996

抗癌指南点击下方

↓↓↓

零星的片段闪过眼前

仿佛听见有人在呼唤我的名字 却又那么不真实

一段 一段 回忆 被埋葬的过去

我遗忘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实在想不起

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我耳边不停回响

是梦吗 为什么有这么真实的梦

身旁的场景瞬间变换 好熟悉 又好陌生

到底是谁 谁在叫我的名字 又或许那不是我的名字

响起了柔和的钢琴声 静谧中我的头却越来越痛

在阴影中好象有很多人 他们在等我想起他们

可是我实在想不起 一张张陌生的脸庞 记忆的深处却不停告诉我他们是我的归处

他们在说 “回来吧!那个世界并不属于你!”

瞬间 一股殷红流过眼前 那是鲜血的味道

如红绸缎般缠住我 越裹越紧 越裹越紧

河鲀,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河鲀体呈圆筒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一般体长在25—35厘米!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背鳍1个,无腹鳍。无鳞或有小刺。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体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种类很多,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它们在水中吹动水和空气,使泥沙飞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牙齿和颌骨很坚硬,可以咬碎极硬的贝壳。

分布范围编辑

河鲀

河鲀

河鲀在我国资源极为丰富,中国沿海产54种,年产量约达300~400万吨,沿海一带几乎全年均可捕获。在长江、珠江则在春、夏之间出现汛期,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渔业对象之一。在我国,从辽宁至广东沿海共生活着30多种河鲀,其中的暗色东方鲀进入长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

生活习性编辑

洄游

河鲀

河鲀(8张)

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色东方鲀(Fugu obscurus ,英文名:Obscure 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海马属头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

海马

海马(7张)

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物,眼睛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胸腹部凸出,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一般体长15-30厘米左右;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常呈卷曲状;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顶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状;口小,端位;鳃孔小;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无刺的背鳍,无腹鳍和尾鳍。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它的鳍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但用高速摄影,注意观察,可看到一根根活动的棘条。这些棘条能在一秒钟内,来回活动七十次的速度。依据从背鳍端传到另一端的波浪,海马能乘着此进行波,自由自在地作前后或上下的移动。雄鱼尾部腹侧具育儿囊,卵产于其内进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

栖息环境编辑

在自然海域中,海马通常喜欢生活在珊瑚礁的缓流中,因为它们

海马干

海马干(17张)

不善于游水,故而经常用它那适宜抓握的尾部紧紧勾勒住珊瑚的枝节、海藻的叶片上,将身体固定,以使不被激流冲走。而大多数种类的海龙生长在河口与海的交界处,因而,它们能适应不同浓度的海水区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海马和海龙的嘴很小,并且只宜觅食活饵,而不善于游水的它们又不能迅捷地捕食。 [1]

生活习性编辑

活动

海马

海马(5张)

海马因其拟态适应特性,习性也较特殊,喜栖于藻丛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带海区。性甚懒惰,常以卷曲的尾部缠附于海藻的茎枝之上,有时也倒挂于漂浮着的海藻或其他物体上,随波逐流。即使为了摄食或其他原因暂时离开缠附物,游泳一段距离之后,又找到其他物体附着之上。海马的游泳姿势十分优美,鱼体直立水中,完全赖以背鳍和胸鳍高频率地作波状摆动(每秒钟10次)而作缓慢的游动(每分钟仅达1~3米)。海马的活动一般多在白天(上午和下午),晚上则呈静止状态。海马在水质变劣、氧气不足或受敌害侵袭时,往往因咽肌收缩而发出咯咯的响声,这给养殖者发出“求救”的信号,但在摄食水面上的饵料时也会发声,应加以区别。 [2]

捕食

在鱼类当中,海马很独特地具有弯曲的颈子,与长长的口鼻头部,外观看起来和马相似。海马的整体外形,加上没有尾鳍,使它们成为地球上行动最慢的泳者。它们游不快,通常只像海草一样,以卷曲的尾巴系在海底。

因为所有海洋生物都喜欢吃桡足生物,所以它们对掠食者靠近产生的水纹波动极端敏感。桡足类生物一旦侦知敌人靠近,每秒游动的距离可以超过自身长度的500倍。相形之下,以飞快奔驰着称的猎豹,每秒的行进速度也不过是它们身长的30倍。

但是海马。海马必须利用弓形的颈子当弹簧,以扭动头部朝前捕捉猎物,这也限制它们捕捉食物的有效距离,只相当于颈子的长度,亦即0.1公分。然而,海马却能利用头部的特殊形状,悄悄地靠近猎物,然后加以捕捉,而且成功机率超过90%。海马的嘴位于长形口鼻的末端,朝猎物移动时,口鼻附近的水纹几乎不动,所以能够偷偷地靠近对方,成功捕食。 [3]

食性

海马

海马(8张)

海马是靠鳃盖和吻的伸张活动吞食食物,饵料的大小以不超过吻径为度。对饵料的种类和鲜度有一定选择性。海马的觅食视距仅为1米左右,所以饵料要投在经常群集处。自然海区海马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主要有挠足类、蔓足类的藤壶幼体、虾类的幼体及成体、萤虾、糠虾和钩虾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以摄食糠虾和樱虾效果最好,其次为足类和端足类。淡水枝角类等也可为食,但要注意避免因在海水中迅速死亡以污染水质。

海马的摄食量与水温、水质密切相关。在适温范围内,水温高,则摄食量大,消化快。水质不良时,摄食量减少,甚至停食。在正常条件下,海马的日摄食量约占体重的10%海马一次摄食量很大,同时耐饥性也很强,从初生苗到成鱼耐饥时间可达4~132天。

运动方式

海马尾部的构造和功能与其他鱼类迥异。栖止时的海马,利用尾部具有卷曲的能力,使尾端得以缠附在海藻的茎枝上。故海马多栖息在深海藻类繁茂之处。游泳的姿态也很特别,头部向上,体稍斜直立于水中,完全依靠背鳍和胸鳍来进行运动,扇形的背鳍起着波动推进的作用。

繁殖方式编辑

海马和海龙的雌雄鉴别很简单,就是雄鱼有腹囊(俗称:育儿袋),而雌鱼没有腹囊。

雄性海马确实从不跟它们的孩子一起玩耍,但是它们在另外一个方面胜过人类父亲———生育后代。海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由雄性生育后代的动物。

雄海马的腹部、正前方或侧面长有育子囊。交配期间,雌海马把卵子释放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

食性

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自卫

河鲀的体型浑圆,主要依靠胸鳍推进。这样的体型

相关图片

相关图片(8张)

虽然可以灵活旋转,速度却不快,是个容易猎取的目标。因此,河鲀演化出了迥异于一般鱼类的自卫机制。河鲀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棘鲀科的刺河鲀身上甚至带有刺,膨胀时全身的刺便会竖起,令掠食者难以吞食。

物种分类编辑

虫纹东方鲀

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光滑无棘,体背面灰褐色,具虫纹状白色花纹,胸斑小,其周围白色花斑状,体侧下方具一黄色纵带。全长30厘米左右,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横纹东方鲀

鉴别特征:背腹及体侧密布细小棘,体背深褐色,具多条细浅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黄色纵带。全长25厘米,中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铅点东方鲀

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具弱小棘,体背黄褐色,具浅色小斑点,5~6条深褐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条黄色纵带。全长25厘米,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月腹刺鲀

鉴别特征:全背部及腹部面具强小棘,体背褐绿色,尾鳍灰褐色或黄色,月牙形。全长达50厘米,中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红鳍东方鲀

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隶属于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因体形似“豚”,常在河口捕到,故江、浙一带俗称“河鲀”,北方俗称艇巴,南方称之龟鱼。红鳍东方鲀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我国沿海共发现有17种东方鲀分布,红鳍东方鲀是个体最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高、营养丰富,素有“鱼类之王”的美称,深受广大美食家喜爱。

暗纹东方鲀

暗纹东方鲀身体长椭圆形,前部钝园,渐向尾部狭小。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领各具2个板状牙齿(同人的牙齿形状),唇发达,咬合力大,细裂,鳃孔小,侧位,为一弧形裂缝。眼小,可闭合,侧上位。鼻孔1对,显着。背鳍靠后,与臀鳍几乎相连。无腹鳍,尾鳍平截,后端灰褐色。侧线明显,每侧2条,分别位于背腹侧。其全身无鳞,头部、体背及腹部均披小刺,小刺为倒钩刺。体背及上侧部具灰揭色横带纹4~5条,下侧及腹部桔淡黄色至白色。胸鳍上方及背鳍基部各有一块黑斑,臀鳍黄色。体色随体长及环境水质稍有变异。

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和东海。朝鲜也有分布。

江苏南通中洋集团养殖的中洋河鲀就是暗纹东方鲀。

刺鲀

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肉食性,以坚硬的珊瑚、贝类、虾、蟹等为食。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平时,刺鲀身上的硬刺平贴在它的身上,看起来与别的鱼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当它遇敌时,它立即大口吞进海水,强大的水压使全身胀大2~3倍,倒下的硬刺也竖立起来,形成一个大刺球,让敌人无法下口。刺鲀只有肝脏有剧毒。

绿河鲀

绿河鲀又叫潜水艇、金娃娃、狗头、鸡泡鱼,属于鲀科观赏鱼,可以叫做斑点-绿色-河鲀。学名Tetraodon nigroviridis。在野生环境中可以长到17厘米,但在水族箱中通常长不到那么大,市场上出售的多在5厘米左右,是热带观赏鱼中很受欢迎的鲀科观赏鱼,与河鲀属于一个品种,幼体无毒(约3厘米左右),成体有毒

黑斑叉鼻鲀

黑斑叉鼻鲀(Arothron nigropunctatus),俗称狗头、污点河鲀,是辐鳍鱼纲鲀形目四齿鲀科的一种鱼类,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社会群岛,北至日本南部

“以后你会知道的,我不会告诉你以后会怎样,你自己会慢慢懂得”

“懂得什么?”

“懂得初心,你看看现在的你,还像你吗?”

“......”

“没关系,你会开心起来的。”

“......”

“宝贝,记得你得先爱你自己再去爱别人,人心险恶,别人不会因为你人好而对你好,这没有不公平,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对吗?”

“......是。”

“去吧,重新整理你自己的生活。”

“我喜欢你!”

“我知道。”

“那我们还会再见吗?”

“会的。”

“真的?”

“真的!”

“好吧。”

近年来,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小细胞肺癌一直以来都是发展的盲区。小细胞肺癌令不少人闻风丧胆,虽然仅占肺癌15%,但是难以治愈,5年生存率仅为5%-10%。

小细胞肺癌往往在疾病发现时即发生了远处转移,而失去手术或根治的机会,此时化疗就成了标准疗法。除了传统化疗外,没有可供选择的靶向药,可供选择的免疫治疗也非常有限。

但是,就在近期JTO杂志报道了一个免疫(德瓦鲁单抗)+靶向(奥拉帕尼)治疗复发性小细胞肺癌的试验数据,让我们看到了PD-L1单抗与PARP抑制剂联合治疗的曙光。

PARP抑制剂联合PD-L1单抗治疗小细胞肺癌取得临床获益

一项登记号为NCT02484404的II期临床试验,展开了PARP抑制剂+PD-L1单抗治疗SCLC。本研究一共纳入了20例复发性的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年龄为64岁(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时,位于中间的年龄即为年龄中位数),60%的患者属于铂类耐药/难治性疾病。入组后接受德瓦鲁单抗(PD-L1单抗)+ 奥拉帕尼(PARP抑制剂)治疗。

研究数据显示,在19例可评估的患者中,2例(10.5%)达到完全缓解,包括一个肺腺癌EGFR突变转化为小细胞肺癌的患者;4例(21.1%)患者观察到临床获益,他们均被证实为疾病缓解或长期稳定(≥8个月)。直至试验数据截止,仍有两位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

在这个II期试验中,我们看到了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完全缓解达到了10.5%、临床获益达到了21.1%。也就是说,超过五分之一的患者的疾病得到缓解或者长期稳定。更有甚者,在试验数据截止时仍有2位患者病情处于长期稳定状态。

当然,不良反应也不容小觑。该研究显示,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贫血(80%)、淋巴细胞减少(60%)和白细胞减少(50%)。与其他免疫治疗肿瘤的常见不良反应大致相同。

PARP抑制剂、PD-L1单抗为什么能够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

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种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尼拉帕尼、卢卡帕尼等,这三种PARP抑制剂都由FDA获批用于维持治疗有卵巢癌患者,恰好PARP抑制剂能够抑制DNA发生损伤的肿瘤细胞的修复,给肿瘤细胞带来致命一击以达到抗肿瘤目的。

PD-L1在多种实体瘤中持续表达,如肺癌、肝癌、乳腺癌、鳞状细胞癌以及卵巢癌等。通过PD-L1与T细胞表面PD-1结合,就如同给T细胞使用了障眼法,对肿瘤细胞视而不见,使其逃避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及杀伤,继续逍遥法外。而PD-L1单抗则是揭开了肿瘤细胞“欺骗”T细胞、逃避T细胞识别的面纱,帮助恢复T细胞对肿瘤细胞识别和杀伤。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四种免疫抑制剂,分别是德瓦鲁单抗、阿特朱单抗、纳武单抗,派姆单抗。然而目前获FDA批准小细胞肺癌的PD-L1单抗阿特珠单抗(一线治疗)。

这二者看起来似乎不搭界,但是为什么二者联合使用能够擦出神奇的火花呢?是否有新的抗肿瘤机制呢?

PARP抑制剂是否能够作为维持治疗协助PD-L1发挥疗效?

值得单独提出的是,实验相关研究包括强制性的治疗前和治疗中活检,对CD8+T细胞进行免疫表型的分层分析发现,64%表现为免疫豁免型,21%和14%表现为免疫炎症型和免疫沙漠型,而在所有免疫炎症型的患者中都观察到了肿瘤缓解。

当然,这三个名词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免疫沙漠是指仅有少量或者没有免疫细胞(CD8+T细胞)出现在肿瘤微环境中,PD-1/PD-L1抑制剂对这个表型没有作用。免疫豁免是指肿瘤细胞周围有大量免疫细胞(CD8+T细胞)存在,但不能渗透到肿瘤细胞内核,这时候就很难发挥抗肿瘤效应。而免疫炎症是指肿瘤细胞内部、基质、周围环境均有大量的免疫细胞(CD8+T细胞)浸润,处于激活或半激活状态,容易在该免疫表型中发挥抗肿瘤效应。

从上文可以看出,免疫疗法治疗小细胞肺癌可以得到一定的解释,那PARP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呢?

就拿卵巢癌来说,这是一个不断治疗、反复复发的过程。然而PARP抑制剂作为维持治疗的出现,通过抑制DNA发生损伤的肿瘤细胞的修复,延缓了携带卵巢癌患者复发的进程,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PARA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能够像治疗卵巢癌一样,作为维持治疗取得疗效。

然而,PARP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DNA发生损伤的肿瘤细胞的修复达到抗肿瘤的目的。但是本研究呈现的材料缺乏类似BRCA突变的基因及相关的酶类,那么PARP抑制剂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呢?

到底是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基因能够使肿瘤细胞的DNA损伤修复功能受限,还是存在相关的酶类,还是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抑或是其他?然而,就目前的机制,我们暂时不能明确解答为什么PARP+PD-L1能够强强联手发挥疗效,期待接下来有循证医学能够证明二者的疗效。

就目前形势来看,免疫检查点阻断对小细胞肺癌(SCLC)的疗效似乎有限,我们该如何提高疗效。总的来看,虽然免疫+靶向的联合治疗方案有效率的提高不是那么明显,样本量也不够多,但对于缺少治疗方案的铂耐药/难治性小细胞肺癌,除了免疫治疗外,这也是一种潜在的选择。期待接下来的试验数据及其他研究能够为小细胞肺癌患者指引方向!

加入病友交流互助群,扫二维码

发送病种和报告给葫博士,即可邀请进群

↓↓↓↓

点击“阅读原文”教你正确抗癌

如果觉得《小细胞肺癌有了新疗法 免疫+靶向治疗指引新方向》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