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民间中医牛方华孙世山与牛方华这对师徒俩人对中药麻黄的认识与见解……

民间中医牛方华孙世山与牛方华这对师徒俩人对中药麻黄的认识与见解……

时间:2023-03-12 23:06:29

相关推荐

麻黄……

不仅仅是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的一味解表药,我们多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临床医学家的经验,总是能汲取很多点点滴滴的知识,形成感悟,从而又反哺临床,深化我们对某一味药的认识。本文就是这么一篇组合起来的文献,拿出来供大家一起学习!

麻黄用于呼吸系统等

麻黄传统的应用经验为发汗、利尿、平喘。杨树千老大夫在其所编《中药学简编》(人卫版1960.9)中突出了“起阴疽”(P.21)的作用,这是来源于阳和汤中用麻黄的作用,确是如此。笔者经多年应用,效果确切,尤以痈疽初起为好。中医外科用此多取其轻扬之性,能使肌肉间郁积之邪毒透泄于皮肤之外。宣散肿毒,通调血脉。水煎外洗,可用于脂溢性皮炎、斑秃等症。

北京过去协定处方中有“斩毒剑”一方,药仅三味,即麻黄、地丁、一枝蒿,民间医治疮毒疙瘩。多外用,亦可内服。

陈苏生老中医经验方“二麻四仁汤”由麻黄、麻黄根、桃仁、杏仁、白果仁、郁李仁组成,治疗过敏性哮喘,我多次试用效确。

麻黄治遗尿,取其通阳化气,因遗尿为膀胱气化不利,用麻黄可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使开阖有度,则遗尿自止。麻黄配蝉衣治荨麻疹效亦好。

王伯岳老中医曾告诉我,小儿用炙麻黄,也可与甘草等量并用,是为了防过汗伤阴,因生品发汗力强。小儿用量不要超过3克。

宣肺平喘首推麻黄,不论虚喘、实喘,麻黄直接调节肺气之宣降,有助于恢复肺气的正常功能,应用时可与葶苈子、杏仁相配,调畅肺气,止咳平喘。且有润肺之功。故发汗解表宜生用,平喘止咳多炙用。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二者并用,发汗力缓,因此虚喘也不忌麻黄。

麻黄与前胡并用治小儿泻痢,称为宣肺止泻。麻黄宣通肺气,调整大肠气机,急开支河,分利肠中水湿,利小便则实大肠。前胡宣肺降气,肺气得宣则肠中之气顺,里急得缓,便意得除,泻痢自止。麻黄与前胡用量比为1:2。

我用麻黄一般量为2~9克。姚正平老大夫喜欢用大量,是取其利尿消肿,如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我曾见他用至15~30克,但石膏也相应加大用量为45〜90克(麻黄与石膏比为1:3),用于急性肾炎的全身浮肿、发热等症。

麻黄用于循环系统及妇科病证等

麻黄除常用于呼吸系外,尚可用于循环系统等。临证吾常以麻黄配活血养血、通经化瘀药物,治疗血压偏低的大寒之证,疗效较为显著。

曾于1979年冬治一女性雷诺氏病患者,前医投当归四逆汤加减,先后服药20余剂,疗效不著,转诊于余,测血压发现仅为85/55毫米汞柱,忖思再三,遂以前方加黄芪30克,5剂后仍不尽人意,血压无明显改变,肢端寒凉如冰。忽想起麻黄升压,且善祛大寒,即以上方加生麻黄6克,投药3剂,肢体末梢转温,血压见升,又投5剂,血压升至105/70毫米汞柱,病去大半。之后屡用,效果均佳。

看来麻黄收缩血管与西药升压机理殊也,尽管收缩末梢血管,也不因此而恶化微循环功能。似乎有一种偏见,认为麻黄升压必慎用。实际上,麻黄在复方中,特别是在大剂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复方中,并非皆然,只不过是夙病高血压者慎用而已。

麻黄不仅走表,亦可用于里证,祛内里之寒不乏其效。

曾治一虚寒胃痛患者,始投小建中汤加减治之,其效甚微。患者遇寒辄重,无奈之际,加入炙麻黄6克试用。3剂后疼痛大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多次验证,均有明显疗效,证明麻黄不仅有解除支气管痉挛作用,而且有解除胃痉挛的作用,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在治胃痛有效的提示下,笔者用其治疗腹型荨麻疹。常用方:麻黄、苏子、萎仁、防风、地肤子、槟榔、生白术、生地、蝉蜕等,治疗数十例,收到满意疗效。无论对缓解腹痛还是治疗其本,均较迅捷,近几年可谓遇之必用,颇感得心应手。

麻黄在妇科运用亦相当广泛。治疗产后病症,一般不主张选用麻黄辛散之辈,但是,产后病并非绝对虚候,实证相当可观。如产后身痛,多系产时不慎,罹患风寒所致,其病失治,易酿沉疴。凡其大寒脉证,尽管夹有虚候,笔者亦常于补剂之中投之。

有一产后患者,四肢冷痛,少气乏力,冬日症剧,即使夏日也要身着秋装,间断治疗数载不愈,转诊于余时适值冬季,周身发凉,甚时手指发紫,舌苔薄白,脉沉迟,遂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佐以温经散寒、活血养血之品,另加生麻黄15克,药进1剂,肢体转温,疼痛骤减,复投2剂,肢痛若失,获此卓效,出乎意料之外。之后减麻黄至10克,又进7剂诸症悉除,先后用麻黄115克,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血压仍在正常范围。

寒湿带下之证,其病机多为寒邪凝聚,阳气受抑,水湿不能运化使然。笔者常用麻黄驱散寒邪,效果甚佳。此类带下,有脾虚见证者,可用完带汤加麻黄、莲须,我们曾系统治疗过多例,收到满意疗效,观察证明比单用完带效佳。

麻黄的活血作用

麻黄的活血化瘀作用早有记载,《本经》谓其有“破癥坚积聚”之功;《本草纲目》言其:可治“赤目肿痛,水肿及产后血滞”;《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阳和汤把麻黄与熟地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等积痰凝血之证。近代《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及《活血化瘀临床实践》(颜德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亦有用麻黄治疗肢端动脉作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与血瘀相关疾病的记述。今结合临床,试述麻黄的活血化瘀作用,供同道参考。

(一)活血通络

《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有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之论,据此,笔者用麻黄、熟地、葛根等药加入相应方中治疗中风后遗症属瘀血阻络者效果颇佳。尤其对病程在6个月以上,肢体功能恢复相对静止者,加用麻黄每可使肢体功能恢复产生一次飞跃。

如治一男性病人患缺血性脑卒中,抢救脱险后留有左侧偏瘫,语言不利。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3个月,能下地行走,左上肢亦稍能抬动,语言不利同前。续治3个月,病无起色。于方中加入麻黄、熟地、葛根,服五剂,左上肢顿感轻松,手能举过头顶,语言近乎流利。

(二)活血止痛

麻黄温而能通,具备止痛的条件,故《金匮》中治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时常用麻黄入方。笔者临床实践也证实,对于风寒湿邪痹阻所致的顽固性腰、肢、关节疼痛,或胸阳痹阻所致的心绞痛发作等症,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入麻黄,可明显提高止痛效果。

(三)活血祛风

麻黄辛温,辛能发散,血得温则行,故其集活血祛风作用于一身,对风邪痹阻肌肤经络所致的痒、痛之疾,用之有一举两得之妙。

如治一人,全身皮肤红疹瘙痒3年,多方治疗无效。用西药息斯敏治疗可取效,但停药辄发。遂取麻黄活血祛风为主,辅以桂枝、贯众、紫草、红花等药,服3剂而愈。

(四)活血通经

《本草纲目》明言麻黄可通“产后血滞”,但医家多畏其表散而不用。验之临床,麻黄不唯对产后血滞、恶露不尽有良效,对少女月经不潮,妇女宫寒经闭及痛经等病,配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均可获满意效果。

总之,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疏通肌肤经络,内可深入积痰凝血,实乃活血化瘀之佳品。但麻黄究属辛燥之品,对体虚血瘀者要适当配伍,若因热致瘀者则不宜应用。用麻黄活血化瘀时一般3~6克即可,并可配以熟地,其分量之比约1:4为妥。

凡喘之证麻黄均可选用

麻黄味辛苦性温,气味俱薄,轻清升浮。“轻可去实”,生用辛散发表、蜜炙宣肺定喘。一般认为麻黄多数使用于肺经病变。这里也略谈麻黄入肺定喘的问题。

由于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因而气喘证以肺与肾为主要病位。喘病的诊断,叶香岩氏主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处理上治肺宜降气,治肾宜纳气。在具体运用上,治肺宜降而不可纯降,应降中有升,寓升于降,此其一。

其二,喘病既久,则寒热虚实之病机常同时存在,而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因而理应温凉并进,补泻兼施。

对此,我用自拟麻黄葶苈汤治疗。麻黄辛散温升而葶苈苦泄寒降,二药同入肺经,以冀寒热互济互制,亦升亦降,升降有序则肺气通利。于是喘得渐平。此方适用于寒热错杂之喘证。

若为寒喘,则麻黄用量须大于葶苈,前者一日量为9~12克,后者为5克;若为热喘,则亭苈量大于麻黄,前者为10〜15克,后者为3克。

众所周知,实喘易治,虚喘难疗。通过多年实践,发现虚喘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参入一味蜜炙麻黄,确有立竿见影的近期疗效。

其中肺虚之喘,用生脉散加麻黄。如属肾虚之喘,则根据张介宾氏“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论点,结合临床所见,喘证中肺病而肾不病者有之,肾病而肺不病者实未之见。且昔贤谓喘证“发时治肺,平时治肾”,这一“发时治肺”之论,我认为非临床老手不能出此言,值得回味与效法。

我治肾虚之喘,常用贞元饮(熟地、当归、炙草)加麻黄。以上肺肾虚喘,均主用补而辅用散,寓散于补,标本同治,最终收补不敛邪,散不耗气,相反而实相成之效。虚喘用麻黄的剂量,约为治实喘的1/2,一日量掌握在3~6克为宜。临床验证,虚喘用麻黄,既无不良反应,且常因喘势能及时缓解而病情逐步转机。

如上所述,喘证无论在肺在肾,为寒为热,属虚属实,麻黄均在选用之例。但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而麻黄乃温燥药,使用时宜扬其长而避其短,在炮制上除蜜炙外,我还伍以甘草,取国老药性和缓,合用后使麻黄虽温而不燥,不致动辄耗肺气,伤肺阴。但对额汗津津,心动应衣,息微有脱证预兆者,则麻黄不宜再用。

麻黄不仅有解除支气管痉挛作用,而且有解除胃痉挛的作用,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孙世山: 实际发汗解表的一个重要机理,就是扩张痉挛的微循环。也就是说,风寒表证就是突然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包括受凉等,而引发的微循环一时痉挛。因此解热镇痛的阿司匹林,就是能够扩张微循环,所以不但可用于感冒发烧,也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作用。实际这也就是中医的辛散解表药,也就既可用于发汗解表治感冒,也可用于肢体风湿痹症的疼痛,也可用于心脑血管病,也可用于扩张其他血管郁闭的诸多疾病,而不是只能发汗解表。供参考。

牛方华:发汗解表 祛风散寒 活血通络 疏肝理气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功效于一体的麻黄,最重要的意义是 消祛微观(微观=经络+毛细血管)之瘀……破癥坚积聚……供参考……

巧用善用麻黄治顽难病证……

百病诸方加麻黄,任何顽疾都赶跑……

—————————— 民间中医牛方华,字 得草

民间中医牛方华:日照市知名中医,针灸脑针资深专家,中药士,国家高级中药调剂员,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 ……

师承于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李莉、左振素、赵学印、孙学全……中国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 孙世山……中国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 刘月振……全国知名老中医 王幸福……

得之真传……

恩师教授,取得真经,各有所长,取长补短,为己所用……

中医改变命运……身残志坚通过努力钻研中医……实现了健康……拥有了技术……收获了爱情……开发了智慧……美满了家庭……成就了事业……彰显了才能……

拥有 中医针灸针刺九法:得阳供血通络针法……透刺六通平衡针法……通元醒脑得阳针法……通腑疏肝调气针法……通督温脐益肾针法……通督强心调中针法……脑针神经调衡针法……拨筋松解通络针法……刺血拔罐通络针法……

独创【元气———脑神———阳气阴精决定论】【中医九面一体治病论】【中医治病理法公式】【中医学术经验思想三十六字要略】【中医针灸针刺九法治病论】【通腑通络解表通元治病论】【中医九法治病论】【中医四焦轴】与【牛方华中医通元心道】……有自己独特的一专多能杂合以治九面一体中医学术思想与药力判定公式、针力判定公式、灸力判定公式、治病思路、治养观念、中医健康生活秘诀……

牛方华九面一体中医药治病思路学术思想=搜表里通内外+祛外邪+消内瘀+扶正气助运化+理脏腑助排泄+供经位达病位+明主次共同治+治未病+合中庸致中和……

牛方华中医治病理法公式=上通下达 × 气机升降 × 温阳补虚 × 健脾补肾 × 疏肝通腑 × 行气活血化痰利湿 × 消瘀通络 × 解表通元 × 中和中庸……

牛方华中医学术经验思想三十六字要略: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瘀者消之……虚者补之……引经达位……表里同治……未病共治……中和中庸……

牛方华药力判定公式————药力=药性+药量+配伍+用法+顺从……

牛方华针力判定公式————针力=刺经+得气+配伍+手法+顺从……

牛方华灸力判定公式————灸力=热能+透络+配伍+忌寒+顺从……

药力针力灸力,三力合一……

辨证论治加脑药脑针……

中医针灸药并用起沉疴……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牛方华中医通元心道……让中医走上道了……

病从阳气论治……扶阳以助精气血……温阳以散风寒湿……通阳以排痰瘀浊……

治病通腑为本……治病通络为先……治病解表为主……治病通元为首……

治病思路:扩张血管……促进循环……增加血流量……加快排泄……补充阳气……脑心同治(肝脾肾同治)表里同治……活血化痰解表通络通腑……祛风寒湿热……引经达位……调治未病……中和中庸……

中医健康生活秘诀:每晚一两温热酒……天天两壶热红茶……配上姜枣心情顺……健康长寿永久安……

倡导 中医健康观念治疗……中医中药瞑眩反应……中医针灸十针不如一晕……

治阳气+治风寒湿热+治络+治毛细血管+治微循环+治新陈代谢+治精血津液+治脏腑经络+治心理情志=贯穿始终……

中医……唯效从之……痰瘀为病……以通为用……

擅长运用针、灸、脑针、刺血拔罐、中药膏方、药食同源……在治疗各种中医内科与妇科常见病证及疑难病证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

如果觉得《民间中医牛方华孙世山与牛方华这对师徒俩人对中药麻黄的认识与见解……》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