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丨临床及影像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丨临床及影像

时间:2020-08-08 16:45:52

相关推荐

相关链接:

【WHO分类】肾脏肿瘤(版)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

最早在被WHO作为一种新的肾细胞癌亚型增加到肾癌病理组织学分类中。新版分类将t(6;11)肾癌和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renal carcinomas associated with Xp11.2 translocations / TFE3 gene fusions,Xp11.2 RCC)一起归入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

临床及病理

Xp11.2 RCC总体发病率较低,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约占儿童和年轻人肾细胞癌的1/3。在成人肾癌中发病年龄年轻化,以青中年尤以女性多见。

研究发现Xp11.2 RCC在成人中的发生率可能被严重低估,原因是本病与常见的肾细胞癌在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肿瘤大体形态及HE染色检查结果上类似,而细胞遗传学检测不是常规检查,这可能导致较多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被漏诊。

本病临床症状与常见肾癌类似,同时具有肾癌三联征(肉眼血尿、腰痛、腹部肿块)罕见,大多数无症状,但出现肉眼血尿较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常见。预后较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差,其治疗首选肾癌根治术。

最初Xp11.2 RCC被认为是一种惰性肿瘤,随着认识的深入、病例数的增加,人们发现该型肾癌在儿童患者中呈现惰性过程,即使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依然较理想;而在成人中则表现为进展较快、侵袭性强、预后较差。

Xp11.2 RCC组织病理学多为由透明细胞组成的乳头状结构,常伴有由嗜酸性颗粒胞质的瘤细胞组成的巢状结构,间质内偶见砂粒体。

在组织病理学方面,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需要与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相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常发生于成人,癌细胞胞质透明,形态学缺乏乳头状结构。乳头状肾细胞癌具有一致的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缺乏大量的透明胞质。对镜下表现典型的切片应高度怀疑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并加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查。

Xp11.2 RCC在发生易位时形成新的TFE3融合基因,导致TFE3蛋白特异性的高表达,使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核时TFE3蛋白阳性,故免疫组化染色检查中TFE3阳性被认为是Xp11.2 RCC的特征性标志物。

影像学表现

病灶部位、大小、形态:

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呈浸润性生长,病灶较小时局限于肾髓质,病灶较大时易累及肾盂,肾皮质受压并伴有破坏,但肾积水少见。其发生部位与生长方式可作为与常见肾癌的鉴别点之一。常见肾癌大部分肾脏轮廓增大,肿瘤部分可局限在肾实质内,但以突出肾轮廓向肾周生长常见。

肿瘤最大径1.3~21cm,形态多样,可为实性或囊实性,囊性区域可见乳头状结构。

CT表现:

CT平扫表现为混杂密度或均匀等低密度、稍高密度。有研究认为病灶呈等、低或高密度,与细胞排列方式、是否合并出血坏死、有无炎性细胞浸润及问质纤维成分有关。

肿瘤细胞胞浆透亮,常合并小片状坏死,可能是其密度稍低的原因;

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结构,部分合并出血可能是其密度稍高的原因。

CT增强扫描其强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强化程度为轻至中度的病灶,肿瘤细胞排列方式以乳头状结构为主,肿瘤细胞以透明细胞为主;强化程度为明显强化的病灶,肿瘤细胞排列方式以巢状结构为主,也有巢状及乳头状兼具,肿瘤细胞以嗜酸性细胞为主。肿瘤强化程度的差异与肿瘤细胞的成分及排列有关,可能还与肿瘤的血供有关。

钙化及假包膜:

钙化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亚型,有学者认为病灶内钙化灶的形成与镜下砂砾体的存在相关。CT发现钙化可能对其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肿瘤假包膜发生率高,所有假包膜与肾实质接触缘显示不完整,提示局部浸润性生长,假包膜的不完整可作为与常见肾细胞癌鉴别点之一。

MRI表现(3种类型):

以短T1短T2信号为主,表现为少血供,此型与乳头状肾癌相符。病灶大部分信号欠均匀,T2WI可见“瘤中结”样改变(病灶低信号背景中结节样稍高信号,皮质期结节中度至明显强化),或“条纹征”改变(线条样高低信号相间伴行)。

以等T1等T2信号为主,表现为相对少血供,此型与常见的透明和非透明细胞癌均不相似,可以做出提示性诊断。

以稍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表现为相对富血供,类似透明细胞癌。但病灶平扫均可见片状或结节状短T1短T2信号,皮质期强化幅度低于肾透明细胞癌,髓质期持续强化并廓清较慢,以上几点可与透明细胞癌相鉴别。

鉴别诊断:

①透明细胞癌:在肾癌各亚型中最常见,病灶大小不一,可见假包膜,平扫多呈混杂密度,可见出血、坏死、囊变,透明细胞癌为富血供肿瘤,皮质期强化最显著,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而Xp11.2 RCC罕见,病灶体积较大,假包膜多不完整,增强后无“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

②乳头状细胞癌:为乏血供肿瘤,其与Xp11.2 RCC的病理和影像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增强扫描均可呈轻度或轻中度强化,但乳头状肾癌CT平扫密度常较均匀,而Xp11.2 RCC CT平扫多呈混杂密度,常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

③嫌色细胞癌:病灶假包膜常见,密度均匀,很少出现出血、坏死、囊变,可有钙化,部分肿瘤中心有星芒状或轮辐状瘢痕,嫌色细胞癌为乏血供肿瘤,多呈轻中度强化;

④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极易误诊为肾癌,一般无假包膜,密度较均匀,囊变、坏死及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延迟强化。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如遇到儿童、青中年女性患者CT平扫图像上可见钙化、出血、囊变及坏死的肾脏占位性病变,其增强扫描表现为髓质期中度或明显持续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多样伴有不同范围短T1短T2信号,需考虑到Xp11.2 RCC的可能。

↓ 可点击图片后放大查看

图1A~D女,45 岁,右肾Xp11.2 RCC。A.CT 平扫示右肾体积增大,肿块边界不清,呈等密度,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和斑片状钙化;B.皮质期示肿块中度不均匀强化;C.实质期示腹膜后肿大淋巴结;D.病理示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呈管状或腺泡样排列,胞质透明或嗜酸性(HE×200)。

图2A~D男,27 岁,左肾Xp11.2 RCC。A.CT 平扫示左肾巨大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呈稍高密度,内见片状低密度影和点状钙化,患肾轮廓明显改变;B.皮质期示肿块中度不均匀强化,内见多发条索状血管影;C.实质期示肿块持续强化;D.皮质期示肿块浸润左侧腰大肌、L5 椎体,部分骨质结构破坏。

图3A~D男,8 岁,右肾Xp11.2 RCC。A.CT 平扫示右肾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欠清,呈稍高密度,内可见斑片状钙化;B.皮质期示肿块中度不均匀强化;C.实质期示肿块持续强化;D.动脉期示右侧肾门旁软组织密度影,内有片状钙化,其强化程度及方式同肾实质内肿块相似。

图3 (右肾)Xp11.2 RCC 女,38岁。a)CT平扫示右肾下极一囊实性痛灶.边缘可见软组织结节影;b)增强扫描动脉期示左肾病灶边缘实性结节(箭)明显强化.呈结节状(岛屿状);C)增强扫描实质期病灶(箭)内对比剂退出.病灶较正常肾实质呈相对低密度。

图4 (右肾)Xp11.2 RCC 男,51岁。a)CT平扫示右肾体积增大.中下极见等一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b)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块边缘实性成分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央见低密度无强化区;c)增强扫描实质期病灶内对比剂稍退出。

Xp11.2 RCC6例(性别年龄分别为:F65、F25、F36、F22、F25、M26) CT平扫表现:肿瘤主体位于肾髓质,大小不一,密度不均,较高密度为主,可见囊变坏死区、多发钙化。

7岁女孩,左肾Xp11.2 RCC。左肾髓质较高密度肿物(56HU),皮髓质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分别为145HU、164HU、106HU。斜冠状MPR示肿瘤累及肾皮质,肾盂略受压。

21岁男性,右肾Xp11.2 RCC。CT平扫及增强三期CT值分别为:42HU、120HU、118HU、86HU。

46岁女性,右肾Xp11.2 RCC。肿瘤信号混杂,可见短T1短T2信号,弥散受限,不均质强化,右肾静脉癌栓形成。

30岁女性,右肾Xp11.2 RCC。右肾巨大占位,T2较正常肾实质呈较低信号,信号混杂,瘤内可见短T1短T2信号。实质期仍明显不均质强化。肝脏及腹膜后淋巴结多发转移。

参考文献:

Xiao Chen. Renal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Xp11.2 translocation/TFE gene fusion: imaging findings in 21 patients. Eur Radiol, .

东洁.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六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雷逸.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CT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放射学实践, .

高凯波.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CT与MRI表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 .

邵兵.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的CT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 .

感谢大家对熊猫的关注和支持!

你的阅读就是知识存在的意义!

你的经验就是医者仁心的基石!

如果觉得《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丨临床及影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