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乌梅丸与任督二脉有何关系?— 附失眠10余年 腹泻2年医案

乌梅丸与任督二脉有何关系?— 附失眠10余年 腹泻2年医案

时间:2018-07-15 03:35:28

相关推荐

作者/张芳芬

整部《伤寒论》中仅乌梅丸一方用到乌梅,而且是方中用量最大的君药。乌梅丸方剂出自《伤寒论》厥阴篇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从《伤寒论》条辨中可看出,乌梅丸无疑可治疗蛔厥、久利。

仅仅如此吗?乌梅丸与任督二脉有何关系?

下文医案及分析或可抛砖引玉:

患者孟某,女,45岁,主诉失眠10余年、腹泻2年余于1月15日就诊。患者诉经常腹泻,能看见大便中未消化的食物两年多,伴心悸、血压低;半夜两三点钟易醒,醒后再也不能入睡10余年,伴醒后出汗;不能食凉,否则腹泻难止。

近两年多处就诊中西医,从未间断服药,除服中药汤药外,还先后服过附子理中丸、人参健脾丸、六君子、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以及西药,效不显。仍然腹泻、失眠。比较怕冷,不欲饮水。纳可,小便正常;月经量少。因此病所累,患者只能提前办理病退。

刻下:患者面色苍白如盐,语音发飘;舌暗苔白滑,脉沉迟、偏涩,尺脉不及。

首诊处方:乌梅丸(汤)

乌梅35g 黄连24g 椒目6g 当归6g 桂枝9g 细辛6g 干姜15g 黑顺片9g 黄柏9g 生晒参6g

7剂 水煎服

二诊(1月22日)患者诉服药后诸症大减,而且并不觉得药难喝。

服药第一天感觉腹部发热,

第二天肚脐、以及肚脐往上有热乎乎的感觉,

第三天感觉胸部也热了(以前一直是凉的),

第四天后颈、后背也热乎了…。

服药第二天未再腹泻,大便已成型6天;

服药第四天出汗消失,睡眠明显好转,近三天未再出现半夜易醒,能整夜入眠了。

遂处方乌梅丸原方继续煎服7剂。

经随诊,患者目前失眠、腹泻均已向愈。

医案分析

下文将分别从任督二脉的升降、以及厥阴病之乌梅丸方义两个方面来讨论:

01

任督二脉的升降与五脏的关系:

此患者服用乌梅丸后,出现自腹部热→肚脐热→肚脐以上热→胸部热→后颈热、后背热的现象,这个逐渐温热的路径正是任脉、督脉巡行由不通至通畅的表现。

任督二脉是人体前后两条重要的经脉,同冲脉皆起于胞中,中医称之为“一源三岐”,常人本来相通,无需再刻意打通。

任脉行于胸腹部的正中,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为"阴脉之海"。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除主脉外,还各有分支,分布在腹部或脊柱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按照中医阴升阳降、一气周流的理论,常人之任督二脉本就是交通的,并升降、循环不息。

《伤寒论》厥阴篇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上文提到“藏寒,蛔上入其膈”,说明中下焦俱寒,导致蛔虫无法安身而上蹿至膈肌,进入上焦。中下焦含有肝、脾、肾三藏,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条辨中说的藏寒中的藏。

此条辨中不仅提到藏寒,还提到了藏厥,为什么?

厥,有逆、反之意。人体十二经气的正常升降,形成人体的圆运动。足太阴脾经巳土之气、足厥阴肝经乙木之气、足少阴肾经癸水之气均应上升,如果应升不升,则为逆、反,故称之为藏厥。

藏寒影响到了藏气不升,即为厥。

藏气不升,最终导致任脉也不升。因为任脉为“阴脉之海”。

故乌梅丸的主要作用是解决藏气不升、尤其是肝气不升的问题。

本案患者半夜两三点必醒,恰是子午流注肝经之丑时,结合《伤寒论》“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故示厥阴病,肝寒(湿)至阳不入阴而失眠,示病机主因肝气不升;患者下利,大便中可见到不消化的食物,结合脉沉迟、偏涩,尺脉不及,示脾肾皆寒。此为木克土、土克水所致。

从既往的治疗结果也可得知,患者如果仅仅是脾寒(湿),那么以前用附子理中丸就会有效了,但却罔效。

用乌梅丸(汤)后,藏寒得解,藏气得升,终使任脉得升,任督二脉得以正常升降、巡行。

02

厥阴病之乌梅丸方义:

乌梅丸为何能祛藏寒、升提藏气?

为何乌梅作为君药,且用量最大?

因为厥阴,已是阴之极。此时一丝春气将至未至,种子蓄势待发,无奈冰封三尺难以破土而出。如何助木气发生?重在乌梅。

乌梅的花期在每年的正月里盛开。即大寒之后立春的前后几天开花,正是阴极阳生之时,乌梅具有冲破寒冬升发开花的爆发力。故乌梅虽然味酸,得东方之木味,然其耐寒、升发的爆发力却极具木气生升之性。

大寒之后

乌梅花开

然而不少中药书却忽略了乌梅的生发之性,多阐发其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功效。

从《辅行诀》五行互含之义,更易理解乌梅丸组方之妙:

《尚书·洪范》文:木曰曲直。大意为树木向上生长、舒达、弹性有活力;

《辅行诀》文:味辛皆属木。在其所列的五行互含属木的五位药中,除生姜外,乌梅丸方中用了木味中的4味:桂枝、附子、细辛、干姜。

而方中蜀椒、当归辛温,也属木,皆为木之用味;加上乌梅酸、平,主要为木之体用,乌梅兼木之生发之性亦可为木用,故乌梅丸全方10位药,属木占了7味,可见该方直取辛散扶木、破阴回阳之用意。

而乌梅,酸在木位为体,在金为用,酸收作用正常,肺金才能制约肝木欲散的作用过亢……。故乌梅用量最大,以制约以上大队属木的辛散用药(6味药)。

方中黄连、黄柏味苦皆属水(为水中火),助癸水生乙木,为肝木之源;祛湿助肾气上升;人参味甘属土,实脾以防肝木发散太过克伐脾土。

故乌梅丸主要用于祛藏寒、起阴气、顺接阴阳之用。是厥阴病的重要方剂。而不只是用于驱虫。

纵观乌梅丸全方,用药主次分明,生克制化有序,故可破阴寒、升任脉而诸病得愈。本案患者服药1剂即久利止。并逐渐出现由腹部肚脐上升的热乎乎的感觉,一直热到胸部、后背、后颈,任督二脉相通,使阴阳顺接;厥阴病解,故10余年的失眠得以向愈,腹泻止、能整夜入眠了。

本案提示,《伤寒论》一书在近两千年的传承中可能有遗失部分,导致书中有一些方剂或理论部分不完整,使后人不易理解,难以应用。故可以结合临床实践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完)

(作者:张芳芬(古今独步),主治医师,西学中,北京博爱堂中医医院执业中医师。学习中医主要师从张东老师,曾跟随薛伯寿国医大师、麻柔老师学习。)

如果觉得《乌梅丸与任督二脉有何关系?— 附失眠10余年 腹泻2年医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