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微视河南过年征文|年味里的幸福(魏亚东)

微视河南过年征文|年味里的幸福(魏亚东)

时间:2018-12-01 10:54:05

相关推荐

作者:河南省济源市沁园街道升龙城A区 魏亚东

厨房里雾气腾腾,姨夫姨姨们烧菜的烧菜,摆盘的摆盘,忙而不乱,而客厅里的“吃客”们已经坐定。两张四方桌上红烧大菜已经端上来了,小炒菜肴还在陆续出锅。这是一大家族,围在桌边的人塞得满满当当。本来一桌八个人是宽松的,但近年大家响应国家政策,姨姨们大多生了二胎,小朋友都吵着要有自己的座位,桌子周围就没有空隙了。

开席前,发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里讲究,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压邪祟寓吉祥。这段时间,孩子无疑是最欢喜的,一大早就盘算起今年的“收成”,嘴巴甜的多得些压岁钱,木讷扭捏的,脸一红也能拿个红包。

每块有一寸见方的烧肉,在盘中堆成“小山”,烧鸡烧鱼,色泽红亮诱人……还没有开席,小朋友们盯着满桌子的菜肴,不时望向家族里的“大家长”。姥爷姥姥最有权威,他们分坐两桌的主座位置,随着一声令下“开席。”我的耳边却响起熟悉的闹铃声。我突然一惊,瞬间,眼前的景象不见了。打开床头灯,我又回到公司的房间里。这场梦里年饭让我睡意全无,我翻开手机,一眼看到“腊月二十”几个字,难怪梦到这哩。

有农村成长经历的人,都知道一跌入腊月的门槛,农活轻松了,家里的事忙了起来,年味也一天天浓了起来。腊月,家家户户贴红纸、穿红袄、挂红灯,好不喜庆热闹。杀猪宰羊、煮牛肉、炸丸子、炸油菜、蒸花馍,一些平时嫌麻烦不做的吃食,都要在年前办齐备。一般农家人的嫁娶喜事都要安排在这个月,村里人重“热闹”,一家有喜事也带动了全村人跟着乐呵。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过年这个最大的习俗,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愿望和情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漂泊在外的脚步,每逢这时,照样是情切切地盼着放假。团圆,是过年永恒的主题,回家,是亲人间最好的礼物。中国人历来重视团圆,从呱呱坠地起,就被故乡烙上深深的印记。无论身处天南海北,老家门上红红的对联,梦中母亲喃喃的叮咛,都呼唤着游子归来。于是,每年这个时候,我们打包起一整年的思念,融入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如候鸟归巢般踏上回家的路。

在交通闭塞的年代,为了回家过年,人们早早收拾好行囊,天还没亮就守候在车站、码头。无论旅途多么辛苦曲折,推开家门那一刻,父母亲一个久违的拥抱,便可以洗去一路的疲惫。如今,交通日益便捷,乡愁化身成一张张机票或高铁票,回家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但归乡急切的心情却从未改变。我们对故乡的强烈眷恋,是华夏儿女骨子里铭刻的情感。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已经极大丰富,甚至无需那样为过年而忙碌了。用老人的话说,现在的日子天天像过节,过节像过年,过年的期待好像平淡许多。加之文明过年成为新风尚,缺少了爆竹阵阵、烟雾缭绕,大城市的年味好像越来越淡。人们愈发觉得乡村老家年味更足,因为那里保留着完整的传统习俗。“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儿时的童谣,在记忆深处回响。从北方看冰灯、逛庙会,到南方逛花市、游乡村……形式看似简单,却都是大家最珍视的时光。因为,过年是华夏儿女集体的记忆,扫尘、写春联、包饺子、守岁、祭祀,这是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对春节最浓厚的印象。

帮母亲往灶膛里添一把柴火,帮父亲贴一副对联,陪亲朋老友喝上两杯,侃侃大山、叙叙乡情,让年味充盈整个心房。除夕夜,全家人欢聚一堂,包饺子、祭祖先、通宵不眠,每个人都要听到新年的钟声。在这个一年当中最难忘的日子里,用一夜的守候照亮来年的红火生活。

过年回家,是一种心灵的治愈。现在的我们,大多生活在钢铁林立的城市,可是自己的根却在家乡,如同移植城市的麦苗,需要故乡泥土的滋养。每一个新年,都是希望拔节的使者;每一次过年,都让我们的生命再一次汲满能量。年后,我们和农人一样,又要开启新的劳作,带着家人亲朋的祝福,踩着满地的“红红火火”,去认识有趣的朋友,遇见美丽的景致,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河南省济源市沁园街道升龙城A区 魏亚东)

编辑:《党的生活》专题部潘国亮

如果觉得《微视河南过年征文|年味里的幸福(魏亚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