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中风”的“风”从何而来?由何而“中”?

“中风”的“风”从何而来?由何而“中”?

时间:2021-04-05 16:09:03

相关推荐

和大家梳理一下中医为什么把急性脑血管病叫“中风”,这是个经常提起却几乎从未被了解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通过了解“风”的前世今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策略。

中风,是中医名词, 现已广泛认同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同义词。中华中医药学会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对中风的定义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 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 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因其发病突然,临床表现以脑功能障碍为主,故又称脑卒中。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 。

中医为什么把急性脑血管病叫做“中风”?这与风的两个特点有关,① “风”是中医理论中六大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之首,认为“风为百病之长” ,风的特点是善行而数变,《黄帝内 经·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与脑血管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的特点相符。②风性轻清,“高巅之上,唯风可至”,脑部处于人体最高的部位,最容易受到风邪的侵害。

您可能会问,这“风”是指字典里说的“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吗?中医所说的“风”为何物?从何而来?

中医历史上,关于 “风”指何物,经历了从外风-内风-非风的漫长过程。在唐宋以前,主流观点是以 “外风 ”学说为主,即 “风邪中人” ,可能古人也观察到,和现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的相同,脑血管病在冬季高发、北方寒冷地区比南方高发。但毕竟不是受了风寒就会导致脑血管病,而且中老年人高发,因此,并 不认为外风能单独致病,而必定存在内虚的基础。《灵枢 · 刺节真邪 》指出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正如内经 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第五》中以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对中风进行了阐述,是对病位 的辨证。古人的外风观点,对治疗中风病时的立法、遣方和用药 产生了直接影响——唐代孙思邈提倡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其中除了用麻、桂发表 ,配合益气、温养、活血、清热外,仍有独活、防风这类祛风的药,驱邪扶正的立意颇与“内虚邪中论”相符。

自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最早是刘河间大胆地否定了外风的旧说,认为中风为火盛生内风,以火为本,以风为标,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认为中风既不是外风之中伤,亦非肝脏有实邪,而是 由于将息失宜,情志过激所导致;中风病机的本质是心火暴甚, 肾水虚衰,水不制火,火化内风,因此中风往往表现出“风”性主动,善行数变的特点,发病前常有眩晕欲仆,发作间半身麻木,一 过性偏身瘫软等先兆症状。之后,又有李东垣, 朱丹溪、刘河间这金元四大家虽各执一说,一致推翻了外风论,却均未否定风邪的存在,这造成了后来“真中风”与“类 中风”的思想混乱。

到明代以后“非风论”出现,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开始跳出 “风”的字面局限,如薛立斋认为前人中风之论“亦未尝必指于风”;赵养葵则主真水竭,真火虚,肝郁脾伤,提出“只补正气,不必祛邪”。到民国初期,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等将中西观点融合,提出中风病发病原因是“气血不足”,“肝阳肝风挟气血并走于上”的结果,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得到逐步完善。

国家很重视对“中风”的研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 风 病 诊 断 标 准 的 研 究 ”也提示风证在急性脑血管病的超急性期发生率高达79.13% ,但维持时间很短暂,发病3天后其发生率和强度就明显下降,并逐渐降低,4周时已经几乎消失。现代医家对脑血管病病因学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如毒损脑络学说等等。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已基本达成共识 ,即风 、火 、痰 、虚 、瘀 、毒导致的气血逆乱 、气虚血瘀 、升降失司、痰瘀互结。

如何看待中风之“风”

?综上所述,中风之“风”的概念在逐渐弱化,现代中医的理论早已超越了唯“风”是论的桎梏,对“中风”这类从古沿用至今的诊断名称,没有必要再纠结于字面之意,更不能不能望文生义。 也可看出,中医和西医对急性脑血管病的很多方面是不矛盾的:超急性期,如疾风骤雨,时间就是大脑,应积极采用现代的溶栓、取栓等开通血管的治疗措施,恢复脑灌注,截断钙离子超载、自由基损伤、炎性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等缺血瀑布链反应;病情平稳至恢复期,同一个患者的中医证型也会变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反映了中医的精髓。因此,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的是分期、分型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如果觉得《“中风”的“风”从何而来?由何而“中”?》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