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辟谣:“巴纳姆效应”不只是自欺欺人 合理利用可以帮你完善自我

辟谣:“巴纳姆效应”不只是自欺欺人 合理利用可以帮你完善自我

时间:2018-10-14 09:57:37

相关推荐

“本文为小贤爸爸育儿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收藏”

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经常被很多夸奖和批评包围,这些都是孩子认识自我的一种途径。也有很多家长会强制性为孩子设定性格、人生规划等等。家长和老师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告知孩子应该如何,目的是为了孩子好防止孩子走完了。但正是因为这些爱,让孩子失去了很多自我。

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提出来“认识自己”的观念,并将这一观念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虽然这一中确理念很早被人类发掘提倡,但能够做到的却不多。在这方面研究中,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起到重要作用。

“巴纳姆效应”是以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命名的,因为他成评价自己的演出:自己的表演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可以让节目包含所有人都喜欢的部分,因此每一时刻都有人上当。

01.什么是“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验证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又叫“福勒效应”。人们往往会将那些比较笼统和普遍性的描述人格的词汇与自己的特点非常温吻合相互对应。魔术师肖曼·巴纳姆就是借助这些含糊不清、使用广泛、非常普及的形容词等骗过了所有观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现在很多人都比较沉迷星座说,大部分人都认为星座上所描述的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自己十分相像,因此该效应又叫“星相效应”。

02.“巴纳姆效应”的产生

在心理学中,“巴纳姆效应”被解释为是由“主观验证”作用引起产生的。主观验证是指人们自身主观愿意相信。一般我们想要相信一件事情,就会搜集能够支持自己的一切证据。

即便是不相干的事情,也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建立起一个逻辑,进而证实支持自己的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巴纳姆效应”的暗示。

如我曾经的一个大学女同学,因为从小被家里宠着,应该是从小被夸大的,每学期考试能不挂科就不错了,因为我们是理工科专业,班里就两个女生。

有一次她居然说出:“我真觉得商涵没有我优秀。真的,各个方面。”那个叫商涵的女同学可是拿过几次奖学金的。

03.“巴纳姆效应”的局限性

换一种说法,“巴纳姆效应”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中,如我们经常会在看到一些评论性或定义性言语中,将自己对号入座,认为那些描述自己都或多或少的满足。

在1948年,由心理学家福勒通过对学生的人格测验结果前面分析了学生的人格特征。

然后,给参加人格测验的学生的个人人格特征分析的内容都是相同的,福勒内容中使用的都是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的笼统的、一般性的词汇。让学生就这一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在0-5分之间。

当让学生就自己的人格测试结果进行是否与自身特征相符的对比评分时,学生给出的评分,平均分达到4.26分。

关于巴纳姆效应,还有另一个测试,让学生们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进行测试。测试研究者对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评估,并将做出两份评估结果,一份是正确的评估,一份是虚假评估。经调查拿到两份报告的学生们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相信虚假评估结果。

由此得出:个体的“主观验证”是“巴纳姆效应”的主要本源。在生活中“主观验证”无处不在,如当你照镜子时,越看越觉得自己好看;当工作中同事的一句客气夸赞,也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被个体接受并建立起关联的逻辑来证实夸奖的正确性,并对此深信不疑;当工作受到批评时,也学会为自己的不认真找借口,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亦或是在内心深处质疑上司的能力,以此来自我肯定自己的能力。

咱生活中这样的心理暗示不在少数,我们总是更愿意去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并努力被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搜找各种支持自己的证据。

即便找不到相关证据,也会捏造出一个证据牵强的证明。以保证事实与自己设想的相一致。

在儿童教育中,“巴纳姆效应”的心理暗示作用也时常被家长和教育者们使用。

如一位奶奶在孙子上幼儿园前,为了哄孙子去幼儿园,说:“幼儿园里有很多玩具,随便你玩,你想玩什么就可以玩什么。”这句话误导暗示给孩子幼儿园的玩具都是他的,他想怎么玩都可以的认知。

当去幼儿园的当天家长就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因为跟小朋友抢玩具,打伤了小朋友,孩子当时一直嚷嚷着:“这些玩具都是我的!我不给你玩。”

04.避免“巴纳姆效应”,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

(一)让孩子学会面对自己,不要自欺欺人

培养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纠正错误理念,如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较,来判定自己的优秀;或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来否定自己能力。

一道情商测验题目:一个落水昏迷的女性被救起后,醒来发现自己的衣服不见了,问:第一反应会先捂住哪里?

正确答案是:先惊叫一声,然后捂住自己的双眼。通过这一测验揭露了一种心理现象,当人们发现或认为自己有缺陷时,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缺陷时,通常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掩盖缺陷。

但这种掩盖普遍与落水的女人一样,遮住自己的眼睛,以此来自欺欺人的认为自己是没有缺陷的。

①正面提出孩子的缺点,不要过于夸大。不宜用批评的方式指责孩子的缺点,这种行为会无限放大孩子对缺点的看法,否定自己的能力,变得不自信。

②对于孩子的优点,家长也无需吝啬,适度的夸奖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有底气。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孩子更进一步。并时刻注意避免孩子过于放大自己的优点,错误的认知自己的能力,变得自负。

③帮助孩子在自己的优缺点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因得到而骄傲,不因失败而灰心。

所以想要让那个还客观的认识自己,首先要教孩子学会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二)收集、识别信息

而想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就要学会从收集到的繁杂信息中辨别出可信的、有价值的信息。天生就有收集信息和敏锐判断力能力的人很少。

判断力是建立在大量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的一种决策能力,信息对判断的影响与支持的作用非常大。

如果一个人拥有信息收集能力,但却不能客观的处理信息,那么就会她的判断力;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判断力,却信息收集不足,那么他的判断也会出现偏差。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他的工作是帮人割草,他打给一位太太:“太太,您需要割草的工人吗?”太太:“我已经有了割草的工人,不需要。”孩子:“我可以帮您拔掉草坪里的杂草。”太太:“我的工人也会帮我拔掉杂草。”孩子:“我可以帮您把小道边的草也修得很整齐。”太太:“我请的工人也能做到。谢谢,我不需要新的工人。”孩子:“好的,打扰了,太太。”孩子挂掉电话后,坐在一旁的哥哥问:“你不是就在那位太太家工作吗?”孩子得意的说:“我只是想知道自己做的有多优秀。”

上述故事中还想要证实自己的工作表现,用很聪明的方式收集到了客观的信息,并正确的评估了自己的能力。

05.有效利用“巴纳姆效应”

老师和家长合理运用“巴纳姆效应”,引导孩子在成长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帮助孩子树立我行、我能的自信心。

通过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提高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和给予孩子坚持努力的动力。

遇到挫折或成功都能够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在孩子今后的发展中学会客观的认识自己,并乐观面对和克服自己的缺点,而不是选择遮掩缺点。

如果觉得《辟谣:“巴纳姆效应”不只是自欺欺人 合理利用可以帮你完善自我》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