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漳州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漳州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时间:2023-01-23 07:15:13

相关推荐

原标题:共享“生态漳州”“魅力漳州”“活力漳州”——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漳州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9月25日上午,以“奋力赶超当先锋,建设富美新漳州”为主题的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漳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在一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上,就近70位境内外媒体记者聚焦关注的问题,市委书记邵玉龙、市长刘远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慧德进行逐一详尽地回答。

漳州城区夜景(资料图片)

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新华社记者:漳州是“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东山人民至今还保留着“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的习俗,谷文昌得到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当前全国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漳州市委如何用好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邵玉龙: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谷文昌精神是漳州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谷文昌,把谷文昌同志作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四有”县委书记的典范。谷文昌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常学常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几次集中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漳州市委都把谷文昌同志作为先进典型。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把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作为查找差距的对照标准,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照笃行,努力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

我们挖掘谷文昌精神的新内涵,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鲜活生动的历史教材。谷文昌同志是党员干部的楷模,他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和过硬作风,与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内涵是高度契合的。我们将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结合这次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对谷文昌先进事迹的挖掘力度和谷文昌精神研究力度,不断赋予谷文昌精神以时代内涵、时代特色、时代风采,为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征程中开拓前进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我们用好谷文昌干部学院新平台,全力打造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经过近三年的建设,9月12日谷文昌干部学院正式开学,学院被中组部列入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我们将依托谷文昌干部学院、谷文昌纪念园等红色资源,以党性党风党纪为重点,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党组织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各方面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宗旨意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我们掀起学习谷文昌精神新热潮,努力营造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浓厚氛围。集中开展“学谷公”系列活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对标先进、争当先进。同时,综合运用理论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等多种手段,放大典型效益,让做谷文昌式好干部成为全市党员干部的共同追求。

这个问题就回答这么多,谢谢大家!

探索形成了一批爱商亲商护商的“漳州经验”

人民日报记者:请问刘远市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您能不能介绍下漳州在营造发展环境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刘远:我非常乐意回答您的问题。漳州是机关效能建设的发源地,2000年3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漳州调研机关效能建设,号召全省“远学深圳,近学漳州”。近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以机关效能建设为重要载体,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探索形成了一批爱商亲商护商的“漳州经验”。,漳州获评“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这几年来,我们重点在打造四大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营造“真爱商、真护商”的政治环境。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始终把企业家当做自家人,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事,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爱商亲商护商成为漳州每一名干部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良好的政治生态带来的是招商引资的强大感召力和聚合力。,我市新增市场主体比增24.5%,近三年来全市共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121个、计划总投资2650亿元。

二是营造“更有序、低成本”的经济环境。主要盯紧三件事:第一是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我们倡导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守法致富,对假冒伪劣、强买强卖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第二是让制度成本更低。我们探索推出的“多评一表”“集中会审”“四检合一”“即报即放”等改革经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全市行政审批平均时限由38.5个工作日压缩到9.5个工作日。在减轻企业负担上,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减税降费的部署,仅今年1-7月,就为企业省下了各种税费近22亿元,真正以政府“过紧日子”换来企业“过好日子”。第三是让扶持政策更实。我们积极推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民营企业18条”“食品产业8条”“钟表产业8条”“中小企业9条”等专项扶持政策,以“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帮助企业爬坡过坎。,漳州食品产业产值超1500亿元;漳州从“中国钟表之城”晋升为“中国钟表名城”。和,我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营造“最舒心、最安心”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们致力于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20条措施,并在中心城区创新建设了用于安置人才的“安得广”工程。这对于许多青年创业者和企业人才产生了较大吸引力。近期发布的《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中,漳州入选最具“青和力”城市前百强,成为年轻人最钟爱的城市之一。我们坚持把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作为提升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平安漳州”建设。,全市群众安全感率达98.34%,居全省最高,为广大企业家在漳州安居兴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既赚钱又安全。

四是营造“高颜值、高品位”的生态环境。漳州城市定位就是“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近年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要求,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坚持做好“好生态+好业态+好项目”等“生态+”的文章,不仅“加”出了生态环境的“高颜值”,也“加”出了百姓生活的“高品质”,更“加”出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有很多老板因为爱上漳州,不仅来做生意,还把他的家人带到漳州安居扎根。如焙之道公司的董事长薛从福自来漳州发展后,不仅产值从创建之初的200多万元快速增长到现在的5.8亿元,企业营业额“一年一翻倍”,还把家人全部带来漳州定居,扩大了“产业圈”,也形成了“亲友圈”。可以说,现在的漳州是“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诗有景有远方”,我们竭诚欢迎更多企业家和媒体朋友到漳州走走看看,感受一下“诗和远方”。谢谢!

以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强动力激发活力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近期,漳州密集开展市属重点开发区“区地合一”体制机制改革,请说说这项改革的意义?它将为未来工业发展带来哪些红利?

张慧德: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责任所在。今年5月起,漳州市委、市政府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市属重点开发区“区地合一”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加快解决开发区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开发区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目前,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已实行“区地合一、委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实行“区地合一”管理体制,开发区管委会对辖区实施全方位的行政管理,“人权、事权、管理权”三权合一,不仅打破原开发区属于不同行政区划的限制,而且赋予了独立的财政、规划、审批等职能,建立起统一审批权限、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经济发展、统一财政结算、统一组织人事、统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六统一”机制,极大提升了开发区自主管理水平。以古雷开发区为例,将漳浦县的古雷、霞美、杜浔、沙西等乡镇成建制委托管理,开发区管委会书记、主任分别由市委常委、副市长两位副厅级领导担任,进一步配强了力量,更能协调各方资源和优势,统筹全局发展。

二是优化了资源配置。实行“区地合一”,将产业园区与行政区合二为一,坚持一体规划、一体运作、一体投入,既拓展了产业园区承载空间,又将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和经验向整个行政区扩展,有效解决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跨部门协调配合、政令不畅等问题。以漳州高新区为例,将原隶属于三个县(市、区)的255平方公里的管辖权成建制委托管理,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各类要素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三是提高了行政效率。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原则,赋予开发区更多自主权,将市级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行政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区内事区内办”。以古雷开发区为例,项目从进入审批程序到开工平均时间缩短53天(从平均98天缩短至45天),开办企业实现当天办结,为工业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围绕完善开发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赋予开发区相当于县一级党委的干部管理权限,推行“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打造“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

应该说,开发区改革创新,短期来看,是一个“蓄势”的过程;长远来看,必将对漳州未来工业发展带来巨大红利。改革后的开发区,资源更加集中、要素更加集聚、服务更加高效,具备承载工业大项目、好项目的条件,目前在谈及签约的几个重大产业项目都处在开发区范围内,开发区进入了大项目加快落地、大产业加快集聚的关键阶段。

邵玉龙:刚才张常务回答得很好,我讲两点体会。一是开发区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高新区、开发区是聚集要素的平台,也是政策支持的平台。我们要把开发区建设发展好,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也要求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效益,也是一种营商环境,漳州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今年上半年下大力气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促项目落地时间减少50多天,推动开发区真正成为产业,成为大工业的承载地。

旗帜鲜明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我们留意到您刚才讲话中提到“当好先锋,着力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建设工业新城”。请问今年来漳州做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战略部署,是居于什么样的考量?

邵玉龙:感谢记者朋友对漳州工业发展的关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提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基于漳州发展现状的考量。漳州工业化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1:47.8:41.1,一产过大、二产不强、三产较弱,工业规模总量小、质量效益不高,产业发展不够是当前漳州发展的主要矛盾、工业支撑不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加快工业发展。

二是基于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建设富美新漳州的考量。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工业是创新平台集聚的重要载体,当前漳州最有条件最有潜力突破的就是工业;高质量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它代表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个数字提高的关键在工业。我们要通过“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推动工业经济再提速,加快壮大实体经济,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作出漳州应有的贡献。

三是基于漳州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考量。目前,漳州发展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短板,又处在民生高投入的阶段,如果不把作为主体财源的工业做大做强,财政收入就难以增加,发展就难以为继。同时,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也需要工业的统领,通过抓二产促一产带三产,推动漳州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大抓工业,就是要旗帜鲜明抓工业,坚持不懈抓工业,久久为功抓工业;就是要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将人力物力财力往工业聚焦,资源匹配聚焦工业,实现工业投入产出最优化、最大化。抓大工业,就是要“抓大”工业,通过优化存量,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就是要抓“大工业”,抓龙头、铸链条,整合资源、引进资源,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大力发展体量大、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推进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能转换。今年1-8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9%,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工业投资增长34.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大抓工业、抓大工业”要转变思想理念,推动现有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要结合漳州的资源,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家、创新团队和新业态,把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真正落到实处。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漳州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有责任最有信心

香港商报记者:请问刘远市长,漳州是台湾同胞重要祖籍地,都说“两岸一家亲,漳台亲上亲”。请问漳州在深化漳台融合、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方面有哪些优势基础,主要做法和成效是什么?

刘远:感谢您对漳州在两岸发展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这个方面的关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历程中,漳州在两岸关系发展变化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有了可喜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漳州自身从过去的对台前线成为现在对台前沿的蜕变;二是台湾同胞从回乡寻根到现在来漳州扎根的蜕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这对漳州既是机遇、更是责任。我们要牢记嘱托,把打造“第一家园”的政治责任担当好。打造“第一家园”,我觉得漳州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有责任、最有信心。

首先,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漳州最有条件。漳台“本是同根生,本是一家人”。有个数据最能体现“一家人”的概念:台湾现有2300万人口中,祖籍漳州的约占40%,有1000万台胞的根在漳州。漳台两地大家讲同款的闽南话,唱同调的歌仔戏,吃着同味的“蚵仔煎”,拜祭同宗的神明。这种天然的亲缘纽带把两岸同胞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家园认同。

其次,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漳州最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两岸同胞携手打拼出来的“家产”。

1981年7月,台商张正光先生在漳州创办了大陆第一家台资企业“诏正水产联合公司”。此后,一系列的全国“第一”相继落地漳州:

台商李瑞河创办的“天福集团”成为大陆第一大台资农企;

东山县是最早获批实行对台小额贸易的地区之一;

1997年设立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是第一批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是第一个冠以“海峡两岸”的经贸盛会;

设立的“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第一批台湾农民创业园;

,漳州成立全国首个涉台案件审判庭;

设立大陆唯一的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

,漳州台商投资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

漳州农业利用台资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位。

这些“第一”,折射出漳台两地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和产业融合。全市累计批办台资项目3155个,合同台资168.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8亿美元,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第三,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我们深感漳州最有责任。省委于伟国书记对漳州提出了“当好新福建建设先锋”的要求。这个先锋,自然也包括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我们致力于从三方面打造台湾同胞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一是永远敞开“家门”。“两岸一家亲、漳台亲上亲”。现在每年都有超过十万人次的台胞来漳寻根谒祖、文化交流、经贸考察,我们还将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交流品牌、办好一批基层民间活动、建设一批青年交流基地,持续传承弘扬两岸文化,让家人常来,走得更亲。

二是继续做大“家业”。我们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新四通”要求,进一步发挥对台平台、载体作用,促进经济深度融合。特别对漳州来说,我们要重点推进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做好钢铁产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在两岸互有优势的产业对接,继续加大农业交流合作。

三是精心呵护“家人”。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要求。漳州市近两年先后出台“58条”和“22条”惠台措施,仅今年上半年就为在漳台企办理出口退(免)税5亿多元;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台胞台商服务中心,全力维护“家人”的合法权益。近三年来,共协调解决台胞台商诉求296件、办结率97%。我们将继续落实好“两个同等待遇”,让台湾同胞生活更舒心、工作更顺心、投资更放心。

我们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指示批示要求,坚定信心把漳州建成两岸往来最便捷、合作最紧密、政策最开放、服务最贴心、交流最活跃、情感最融合的“第一家园”,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打造“第一家园”作出漳州应有的贡献,交出漳州出色的答卷。谢谢!

☉本报记者苏奕斌张俊毅整理

如果觉得《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漳州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