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怎么预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怎么预防

时间:2019-09-20 08:22:33

相关推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怎么预防,不知疲倦的牧羊的天坪今天给广大网友提供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经验,觉得有帮助的朋友就分享和收藏吧,觉得有不足的朋友,也可以留言指出,我们会不断的改进。努力做到最好,能够对广大朋友起到帮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哪些症状

一部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仅仅表现为心前区不适、心悸或乏力,或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某些患者可能没有疼痛,如老年和糖尿病患者。

一、症状

1、典型胸痛

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疼痛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胸痛放散的部位也可涉及颈部、下颌、牙齿、腹部等。胸痛也可出现在安静状态下或夜间,由冠脉痉挛所致,也称变异型心绞痛。如胸痛性质发生变化,如新近出现的进行性胸痛,痛阈逐步下降,以至稍事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甚至休息或熟睡时亦可发作。疼痛逐渐加剧、变频,持续时间延长,祛除诱因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此时往往怀疑不稳定心绞痛。心绞痛的分级国际上一般采用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法:

Ⅰ级:日常活动,如步行,爬梯,无心绞痛发作。

Ⅱ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而轻度受限。

Ⅲ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发作而明显受限。

Ⅳ级:任何体力活动均可导致心绞痛发作。

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常常超过半小时),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并可有恶心、呕吐、出汗、发热,甚至发绀、血压下降、休克、心衰。

2、猝死

约有1/3的患者首次发作冠心病表现为猝死。

3、其他

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出汗、惊恐、恶心、呕吐等。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出现

二、体征

心绞痛患者未发作时无特殊。患者可出现心音减弱,心包摩擦音。并发室间隔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者,可于相应部位听到杂音。心律失常时听诊心律不规则。

()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如何预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级预防针对未患冠心病的人群,对冠心病易患因素进行干预,防止冠心病的发生。这项工作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应着手冠心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父母、兄弟在55岁患确定的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吸烟(现吸纸烟≥10支/d)、高血压、糖尿病、HDL-C浓度经重复测定仍<0.9mmol/L(35mg/dl)、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外周血管阻塞的既往史、重度肥胖(超重≥30%)。在众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中,有的为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其他均为可改变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抽烟、饮食习惯、肥胖等。因此,为防止发生冠心病,应积极控制“可改变的因素”。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低脂低盐饮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是更为迫切的任务。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冠心病的发病率可显著降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针对已患冠心病的人群,防止病情发展和猝死。对于未发生心肌梗死者,应积极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对于心肌梗死病人的二级预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工作;对冠心病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继续进展;药物或手术防治心肌缺血、左室功能不全或严重心律失常;对有再梗或猝死高危险性者应尽量减少易患因素。近年提出的冠心病一、二级防治工作中的&方案&的含义可概括为:

A:Aspirine(阿司匹林),意即在冠心病的防治工作中应采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部分临床工作者认为也含有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之意;

B:Blocker(β受体阻滞药);

C:Cholesterol,即降低胆固醇之意。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应该如何预防?

1.一级预防 针对未患冠心病的人群,对冠心病易患因素进行干预,防止冠心病的发生。这项工作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应着手冠心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父母、兄弟在55岁患确定的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吸烟(现吸纸烟&ge;10支/d)、高血压、糖尿病、HDL-C浓度经重复测定仍<0.9mmol/L(35mg/dl)、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外周血管阻塞的既往史、重度肥胖(超重&ge;30%)。在众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中,有的为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其他均为可改变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抽烟、饮食习惯、肥胖等。因此,为防止发生冠心病,应积极控制&可改变的因素&。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低脂低盐饮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是更为迫切的任务。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冠心病的发病率可显著降低。

2.二级预防 针对已患冠心病的人群,防止病情发展和猝死。对于未发生心肌梗死者,应积极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对于心肌梗死病人的二级预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工作;对冠心病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继续进展;药物或手术防治心肌缺血、左室功能不全或严重心律失常;对有再梗或猝死高危险性者应尽量减少易患因素。

近年提出的冠心病一、二级防治工作中的&ldquo;ABC方案&rdquo;的含义可概括为:A&mdash;&mdash;Aspirine(阿司匹林),意即在冠心病的防治工作中应采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部分临床工作者认为也含有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之意;B(beta)&mdash;&mdash;Blocker(&beta;受体阻滞药);C&mdash;&mdash;Cholesterol,即降低胆固醇之意。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冠心病的生化学检查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而不同,一般应做下列几项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常用的方法。尤其是患者症状发作时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还能够发现心律失常。不发作时多数无特异性。心绞痛发作时S-T段异常压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有明显的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表现:

①急性期有异常Q波、S-T段抬高。

②亚急性期仅有异常Q波和T波倒置(梗死后数天至数星期)。

③慢性或陈旧性期(3~6个月)仅有异常Q波。若S-T段抬高持续6个月以上,则有可能并发室壁瘤。若T波持久倒置,则称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冠脉缺血。

2、心电图负荷试验

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如潘生丁、异丙肾试验等)。对于安静状态下无症状或症状很短难以捕捉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或药物增加心脏的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记录到ST-T的变化而证实心肌缺血的存在。运动负荷试验最常用,结果阳性为异常。但是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禁忌。

3、动态心电图

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此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运用于监测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该方法可以观记录到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心电图的变化,如一过性心肌缺血导致的ST-T变化等。无创、方便,患者容易接受。

4、核素心肌显像

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以及某些患者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负荷试验,则可提高检出率。

5、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对心脏形态、结构、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是,其准确性与超声检查者的经验关系密切。

6、血液学检查

通常需要采血测定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中以心肌肌钙蛋白为主。

7、冠状动脉CT

多层螺旋CT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是一项无创、低危、快速的检查方法,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冠心病早期筛查和随访手段。适用于:

①不典型胸痛症状的患者,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或核素心肌灌注等辅助检查不能确诊。

②冠心病低风险患者的诊断。

③可疑冠心病,但不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④无症状的高危冠心病患者的筛查。

⑤已知冠心病或介入及手术治疗后的随访。

8、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成像技术

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成像技术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种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更好的观察血管腔和血管壁的变化。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为:

①对内科治疗下心绞痛仍较重者,明确动脉病变情况以考虑旁路移植手术。

②胸痛似心绞痛而不能确诊者。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本病分为五种临床类型。

1.无症状性冠心病 也称隐匿性冠心病,包括症状不典型、真正无症状以及有冠心病史但无症状者。人群中,无症状性冠心病的发生率不清。Framingham研究中,约1/4心肌梗死者发病前无临床症状。虽然这些病人无症状,但静息或负荷试验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病理学检查心肌无明显组织形态学改变。预后与症状性冠心病患者无明显区别,其预后取决于心肌缺血严重性及左室功能受累程度。

2.心绞痛型冠心病 患者临床上有心肌缺血引起的发作性心前区疼痛。病理学检查心肌无组织形态改变。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ldqu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法及诊断标准&rdquo;,结合临床特征,将心绞痛分为下列几型。

(1)劳累性心绞痛:常在运动、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增加心肌耗氧量时,发生心前区疼痛,而在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

①初发型心绞痛:亦称新近发生心绞痛,即在最近1个月内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也包括有稳定型心绞痛者,已数月不发作心前区疼痛,现再次发作,时间未到1个月。

②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劳累性心绞痛,且性质无明显变化,历时1~3个月。心绞痛的频率、程度、时限以及诱发疼痛的劳累程度无明显变化,且对硝酸甘油有明显反应。

③恶化型心绞痛:亦称增剧型心绞痛,即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最近3个月内心绞痛程度和发作频率增加、疼痛时间延长以及诱发因素经常变动,常在低心肌耗氧量时引起心绞痛,提示病情进行性恶化。

(2)自发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与心肌耗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疼痛程度较重和时间较长,且不易被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所缓解。心电图常出现一过性ST-T波改变,但不伴血清酶变化。

①卧位型心绞痛:常在半夜熟睡时发生,可能因做梦、夜间血压波动或平卧位使静脉回流增加,引起心功能不全,致使冠脉灌注不足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严重者可发展为心肌梗死或心性猝死。

②变异型心绞痛:通常在昼夜的某一固定时间自发性发作心前区疼痛,心绞痛程度重,发作时心电图示有关导联ST段抬高及相背导联ST段压低,常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房室传导阻滞。

③中间综合征:亦称冠脉功能不全心绞痛状态或梗死前心绞痛。患者常在休息或睡眠时自发性发作心绞痛,且疼痛严重,历时可长达30min以上,但无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和血清酶变化。

④梗死后心绞痛: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3个月内重新出现的自发性心绞痛。通常是梗死相关的冠脉发生再通(不完全阻塞)或侧支循环形成,致使&ldquo;不完全梗阻&rdquo;,尚存活但缺血的心肌导致心绞痛。也可由多支冠脉病变引起梗死后心绞痛。

初发型、恶化型和自发性心绞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3)混合性心绞痛:休息和劳累时均发生心绞痛,常由于冠脉一处或多处严重狭窄,使冠脉血流突然和短暂减少所致。后者可能是由于一大段心外膜冠脉过度敏感、内膜下粥样硬化斑块处张力增加、血小板血栓暂时阻塞血管、血管收缩和阻塞合并存在和小血管处血管张力变化。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为冠心病的严重临床表现类型。其基本病因是在冠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出血,血管痉挛,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参与,致血栓形成和血管腔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心前区剧烈疼痛,伴有典型心电图和血清酶浓度序列改变。根据心电图表现,可将急性心肌梗死分成穿壁性、Q波心梗和内膜下、非穿壁性、无Q波心梗。前者表现为异常、持久的病理性Q波或QS波以及ST段线性背向上抬高。后者表现为无病理性Q波但有ST段抬高或压低和T波倒置。有时心前区疼痛可很轻微甚至缺如,而以其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心衰、休克、晕厥、心律失常等。

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某些患者可呈现自发性胸痛,有时伴有心电图改变,如伴血清酶再度增高,则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扩展。如无新的血清酶变化,其中某些病例可诊断为梗死后综合征,某些为自发性心绞痛。其他方面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建立确切诊断。心梗急性期抬高的ST段迅速明显下降或恢复期病理性Q波自行消退,提示梗死有关冠状动脉再通,在心室功能受损较小。相反,急性心肌梗死2周后ST段抬高常示梗死区室壁活动严重异常或梗死区膨出、室壁瘤形成。

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 又称心肌硬化型冠心病。本型冠心病是由于心肌坏死或长期供血不足,使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增大,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通常被称为缺血性心肌病。必须指出,绝大多数缺血型心肌病患者有心梗史和心绞痛症状,说明这些患者存在严重冠脉病变。仅极少数患者可无明显的心绞痛症状或心梗史,对这些患者需冠脉造影确诊。

5.猝死型冠心病 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h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作者主张定为1h,但也有人主张发病后24h内死亡者也归于猝死之列。约半数以上心性猝死是由于冠心病所致。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冠状循环阻塞,导致急性心肌缺血,造成局部心电不稳定和一过性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由于本型病人经及时抢救可以存活,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将本型称为&ldquo;原发性心脏骤停冠心病&rdquo;为妥。

猝死型冠心病好发于冬季,患者年龄一般不大,可在多种场合突然发病。半数患者生前无症状,大多数病人发病前无前驱症状,部分病人有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

1.世界卫生组织(WH0)的分型标准 过去,临床上有多种冠心病的分型方法,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是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标准。按其标准,冠心病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原发性心脏骤停:指由于心电不稳定引起的原发性心脏骤停,原发性心脏骤停多数为室颤,复苏失败可致猝死。以往的冠心病的诊断可有可无,若发生猝死时无目睹者,则诊断是臆测性的。

(2)心绞痛:

①劳力型心绞痛:指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的胸痛发作,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可以迅速缓解。劳力型心绞痛又分为3种类型:

A.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指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以内。

B.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指劳力型心绞痛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

C.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指同等程度劳力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②自发型心绞痛:其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力型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无酶的特征性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暂时性的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型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力型心绞痛合并存在。某些自发型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ST段抬高,称变异性心绞痛。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和自发型心绞痛常统称为&ldquo;不稳定性心绞痛&rdquo;。本报告则选用这些各自特异的名称。

(3)心肌梗死:

①急性心肌梗死:其临床诊断常根据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的变化而作出。

A.病史:典型的病史是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有时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轻微甚至没有,可以主要为其他系统的症状。例如表现为牙痛或右肋下疼痛等。

B.心电图:其肯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1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的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另一些病例,心电图学为不肯定性改变,包括:静止的损伤电流、T波对称性倒置、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传导障碍。

C.血清酶:肯定性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或开始升高和继后降低。这种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有密切联系。心脏特异性同工酶(CPK-MB)的升高亦认为是肯定性变化。不肯定性改变为开始时浓度升高,但不伴有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活力的曲线。

D.肯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如果出现肯定性心电图改变和(或)肯定性酶变化,即可诊断为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

E.可能的急性心肌梗死:当序列、不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持续超过24h以上,伴有或不伴有酶的不肯定性变化,均可诊断为可能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

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某些患者呈现自发性胸痛,有时可伴有心电图的改变,但无新的酶变化,其中某些病例可诊断为Dressler综合征,某些为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另一些则为急性心肌梗死复发或可能有扩展。其他的诊断措施可能有助于建立确切的诊断。

②陈旧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常根据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没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及酶变化而作出诊断。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根据以往肯定性血清酶改变而诊断。

(4)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多种原因而发生心力衰竭,它可以是急性心肌梗死或早先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或可由心绞痛发作或心律失常所诱发。在没有以往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或心电图证据的心力衰竭患者(排除其他原因),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乃属推测性。

(5)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惟一症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明冠状动脉阻塞,否则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也是推测性的。梗死前心绞痛和中间型冠状动脉综合征这两个名称不包括在本文内。因为根据本组的意见,前者的诊断是回忆诊断,仅在少数病例得到证实;而后一诊断的所有病例可归属于本报告所描述的缺血性心脏病分类中的一种。

2.冠心病的习用分型 除WHO的冠心病分型外,还有以下几种习用分型。

(1)隐性冠心病型:系指中年以上患者,无明显冠心病的症状和体征,但具有某些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50%以上固定性狭窄病变,但运动无缺血或心绞痛发作。

(2)无症状心肌缺血型:平时或运动时心电图常可记录到明确的心肌缺血表现,但患者无心绞痛症状。

(3)缺血性心肌病型:由于长期慢性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类似于扩张性心肌病晚期的表现。诊断此型前需排除以下两种情况:

①排除其他心肌病:如心肌病、高血压和瓣膜病等所致的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②排除因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脏机械性障碍:如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不全造成的心脏。

3.心绞痛的习用分型

(1)稳定型心绞痛:或称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指劳力型心绞痛有固定的诱发因素,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其病程稳定在2个月以上。

(2)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组心绞痛综合征,以前常使用过的一些心绞痛术语,如梗死前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和中间型综合征等均可归入此类型中。

(3)变异性心绞痛:与WHO规定的诊断变异型心绞痛的标准相同。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冠心病的如下分类: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力衰竭、骤死与无痛性心肌缺血。

点击查看全文

如果觉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怎么预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