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中外文明交流史:三国时期印度僧人来华加强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

中外文明交流史:三国时期印度僧人来华加强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

时间:2023-11-13 04:57:41

相关推荐

如果说东汉时中国的佛教信徒基本都是宫廷贵族、达官显贵的话,那么到了三国时,已经有许多平民百姓信了佛教。佛教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中逐步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于是,印度佛教徒来华传教的第一个高潮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

据《高僧传》,这一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主要有:

昙柯迦罗,中天竺人。出身于富有家庭,受到良好教育,加之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学识渊博。25开始学习佛法,并出家为僧。魏嘉平(249~254)中来华,在洛阳传播佛教,并翻译佛经。后不知所终。

僧伽跋澄,罽宾人,前秦建元十七年(381)来华,翻译佛经。

僧伽提婆,罽宾人,建元(365~384)中入长安,先后在长安、洛阳、庐山等地翻译佛经。

僧伽罗叉,罽宾人,晋时在华,曾与僧伽提婆一起在洛阳翻译佛经。

昙摩耶舍,罽宾人,晋隆安397~401)中到广州,义熙(405~418)中到长安,翻译佛经。南朝宋元嘉(424~453)中回西域,不知所终。

弗若多罗,罽宾人,5世纪初来华,曾在长安与鸠摩罗什共同翻译佛经。

卑摩罗叉,罽宾人,先到龟兹,后于后秦弘始八年(406)抵达长安,在龟兹时曾为鸠摩罗什之师,后曾一起翻译佛经。

佛陀耶舍,罽宾人,出身婆罗门种姓,少年时改信佛教,曾为鸠摩罗什之师,后辗转入华,曾与鸠摩罗什在长安共同译经。

佛驮什,罽宾人,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到达扬州,翻译佛经。

昙摩密多,罽宾人,幼年出家,博贯群经,特深禅法,在诸地游历,先到龟兹,又到敦煌、凉州,刘宋元嘉元年(424)辗转到蜀,又到荆州、浙江等地,元嘉十年在南京钟山住锡并建新寺,元嘉十九年卒。其所到之处常植树造林,或建筑寺院,宣教禅法,翻译经书。

求那跋摩,罽宾人,刹帝利种姓,祖上为宾王。年二十出家为僧,后到狮子国、爪哇。大约于元嘉初到广州,元嘉八年达建邺,译经说法,影响很大。

竺叔兰,本天竺人,随父来华,居河南,翻译佛经。

竺佛调,或云天竺人,事佛图澄为师,晋时在华传教,译经。

耆域,天竺人,自海路至广州,晋惠之末(306)到洛阳,擅长治病。

昙摩掘多,天竺人,5世纪初期在长安,曾与昙摩耶舍共同翻译佛经。

法度,天竺人,其父竺婆勒为天竺商人,常在广州经商。法度善梵汉,为昙摩耶舍弟子,共同翻译佛经。

鸠摩罗什,生于龟兹,父为天竺人。

昙无谶,中天竺人,幼年桑父,家贫,聪颖好学。后来到龟兹、姑臧、武威,翻译佛经。曾为寻找经文回国年余,返回后又翻译多种佛经。于公元433年被沮渠蒙逊所杀,终年49岁。

僧伽跋摩,天竺人,刘宋元嘉十年到洛阳,翻译佛经,宣讲佛法。元嘉十九年乘西域商人船回国。

僧伽达多,天竺人,深明禅学,刘宋元嘉年间来华,公元441年在广陵结夏,后居建邺。

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姓,幼学五明,后习大乘学,博通三藏。先到狮子国,后于公元435年乘船由海路到广州。宋太祖遣使迎入京师。曾翻译佛经,公元468年去世,终年75岁。求那毗地(Gunaviddhi),中天竺人,师事大乘师,而兼通大小乘和外典。南朝齐建元初(479)来到南京传教并翻译佛经。

《续高僧传》里主要有下列僧人:

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南朝梁大通元年(527)来华。另据《释氏稽古略》卷三,菩提达摩本为南天竺某国第三王子,后为西天佛教第二十八祖。梁普通元年(520)来华,先到广州,次年到建康,会见梁武帝,不投缘,北上,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后收门徒传教,成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勒那漫提,天竺人,约于6世纪前半来华,在洛阳传教。菩提流支(Boddhiruci),北天竺人,北魏永平(508~512)初来华,住洛阳永宁寺,翻译佛经。到东魏天平元年(534),他在20余年的时间里翻译佛经39部,127卷。

拘那罗陀,天竺人,又名波罗摩陀,意译真谛,而以真谛的名字享誉后世。南朝梁大同十二年(546)到南海,二年后到达南京。后在中国南方各地辗转传教,翻译佛经。陈光大二年(568)去世。间,共译出经论64部,278卷,是佛经翻译史上的大家。

那连提黎耶舍,北天竺人,21岁受戒,曾游历五印度。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来华,翻译佛经。后经朝代更替,于隋开皇九年(589)去世,享年百岁,为“开皇三大士”之一。翻译经论15部,80余卷。阇那崛多,北印度犍陀罗国人,西魏时来到东土,至隋开皇二十年去世,为“开皇三大士”之一。其间,他曾到西域收集佛经,往返历七载。还曾招收门徒,其中不乏达官贵胄。他翻译的佛经37部,176卷。《续高僧传》中提到的由天竺来华的僧人远不止这些,上面提到的仅仅是几位比较重要的僧人。

这些僧人来华,不仅翻译佛经、宣传佛法,而且他们中有许多人都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绘画、雕塑,等等。他们也把这些知识带进中国,传授开来,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僧人们来华的途径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北道和南海道基本上是通畅的。而且僧传中也提到当时广东经常有印度商人经商,如上面提到的法度的父亲就是。

如果觉得《中外文明交流史:三国时期印度僧人来华加强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