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中外文化交流史: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的开通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的开通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

时间:2022-02-27 02:46:42

相关推荐

根据《史记·大宛传》记载,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最初的使命是要说服大月氏人与汉朝联合夹击匈奴,探索通往西域的道路只是他这次出使的副产品。一般认为,西域道的开通,在张骞通西域以后。其实,在张骞出使之前,汉朝也必然有通往西域的道路,只是“为匈奴所闭”而已。否则,月氏人怎么会由中国的西北迁徙到西亚,又由西亚而征服大半个印度?《汉书·张传》所谓“凿空”,意思是“开通”张骞两使西域,所行之路即西域道。其时,匈奴为汉朝西北大患,占据西域要冲,自武帝以降,经昭、宣、元、成等几代皇帝采取征伐、和亲、置郡、屯田等种种手段,基本上控制了西域道,使之成为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汉代的西域道分南北两道。《史记·大宛列传》中说:“初,贰师起敦煌西,道上国不能食,乃分为数军,从南北道。”《汉书》的《西域传》和《陈汤传》中也提到了南北道。

一般认为,从敦煌向西,出玉门关、阳关到鄯善,由鄯善沿塔里木盆地的北缘经焉耆、龟兹等地越过葱岭的路线为北道,而由鄯善沿塔里木盆地的南缘经于阗、莎车等地越过葱岭的路线为南道。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曰西域诸国,汉初开其道,时有三十六,后分为五十余从建武以来,更相吞灭,于今有二十道。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婼羌转西,越葱岭,经县度,入大月氏,为南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这里所说的“二十道”②应为“二十国”之误,而前面的“三十六”和“五十余”也都指国数。因为《汉书·西域传》说得清楚:“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所以,《魏略·西戎传》这段话的开头部分是依据前人记载写的,后面才是新的记载。它的意义在于指出了西域道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的变迁。

是根据当时人的“大西域”观念,自然把玉门关以外的地区也认为是西域的一部分,而实际上,不管是南北二道也好,还是南、中、新三道也好,都在现今的中国境内,对于更远的地方,并没有细致划分。当时,西域道也不是一向畅通的,特别是东汉时,情况比较糟,出现了时通时绝的局面,而且一绝就是数十年。《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王莽时,“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到明帝十七年(公元74年)又通,中间竟相隔65载。和帝之后,又因“西域反畔,乃绝”。

由于西域道的开通,汉朝派往印度的使节日益增多。《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时,曾在乌孙派副使到身毒。“自博望侯骞死后…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其后益习而衰少焉。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这样庞大的使团,这样频繁的出使,汉人对印度的了解自然会日益增多。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西域道时通时绝,中印交往也呈现时断时续的状况。根据《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从王莽朝到明帝十七年,中间断绝65年之久。“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从和帝之后,到桓帝时,中间大约又断绝了数十年往来,而且由陆路改为水路。

《后汉书·西域传》中还说:“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这段话开头虽然说得不够肯定,用了“世传”二字,而且明帝感梦的说法也不可靠,但对求法事件的经过描述清楚,基本可信。可以说佛教就在这一时期,通过西域道传入中国,在上层贵族中产生一定影响。《魏略·西戎传》还写道:“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佛教通过月氏人向汉地传播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印间在西域道上进行交往的证明。

其实,汉代中印间在西域道上的交往并非仅仅是使节们带些礼物来回走走,也不仅仅是佛教开始向中国内地传播,中间一定还有大量的商人往返奔波,一定还有大量的商品交互流动,这无疑是加强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如果觉得《中外文化交流史: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的开通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