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探险神秘之地巴丹吉林之三——一个人的“沙漠高速服务区”

探险神秘之地巴丹吉林之三——一个人的“沙漠高速服务区”

时间:2019-08-03 18:09:52

相关推荐

漫漫的巴丹吉林沙漠之中,道路蜿蜒崎岖,沙山高耸入云。行进间,突然一顶军绿色的帐篷孤单地矗立在路旁,那就是被大家戏称为“沙漠高速服务区”的电台中转站,守护它的是2172队的老杨、杨社会。

银额新区项目开工后,按照施工计划要先打通180测线,从最远端的测线上做试验,物探队小营地扎在469线与180线交点附近,距离大营地135公里,这个距离,已经超出了队上电台的呼叫极限距离,更况且,施工工地距小营地也有几十公里,电台传话呼叫更是望尘莫及。为了保证大营地与前方小营地,以及施工现场的通讯畅通,就需要在电台呼叫极限距离内设置一个中转电台。中转电台一般架设在两个营地中间的高大沙丘上,通常都是一个人值守。

守电台不需要干体力活,甚至也不需要动多少脑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了解这个工作的人都不否认,这既是个苦差事,更是个不简单的技术活。先说寂寞,一个人,一顶军绿帐篷,一架电台,外加一堆锅碗瓢勺,这就是值守者要面对几个月的伙伴。除了电台呼叫传话,只有往来于沙漠间的卡车司机停下来休息片刻,加杯热水,老杨才能见到个人影,说上两句话,平时就这么孤零零的面对沙山和天空。

老杨,名叫杨社会,今年54岁,沙丘上的帐篷是他的“家”。在这个“家”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电话,只有他自己一个人,陪伴他的有一部电台,一张床,一个自制的小桌,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个炉子。电台是联系大营地与沙漠小营地的唯一通讯方式,笔和本用来随时记录电台传话内容,老杨的工作就是时刻保持两个营地的通信联络。135公里的通道,油罐、水罐、货车常常都要走10多个小时,往返于前线与后勤的车辆都会在他这停留一会,赶上饭点,西北人老杨会热情的为他们做碗拉条子、揪片子,吃饱了就催他们赶紧赶路,司机们都夸老杨手艺精湛、服务周到、热情好客,称老杨是“服务区”的经理,老杨觉得这个称号还真非他莫属。

老杨比谁都清楚,睡不好、吃不好倒是次要,一个人孤零零的呆在沙漠中才是最害怕的,老杨胆小。出工前,老杨曾经红着脸主动找领导说情:“54了,过几年就该退休了,想留在后勤。”

但,小营地搬家那天,老杨还是卷着行李去了,临走前有人问他,你怎么又去守电台了,老杨说:“没有比我更合适的,还是我去吧”。的确如此,可不要小看了这个“传声筒”,可不是哪个人都能干得了的,若非在物探队干过多年的老职工,真是干不了这个活。什么车辆要什么件,什么型号的钻机要什么钻头,都要烂熟于心,一句也不能传错,因为多数材料要到700多公里外的银川或阿拉善采购,一耽误就是一周多,弄错了,谁也担当不起这个责任。

“服务区”的帐篷必须立在高坡上,利于信号传输。这可是苦了老杨,风大的时候会把整个帐篷欣翻,东西吹的到处跑。天冷的时候,处在风口的帐篷里冷得象冰窖。可是老杨从来没有说过苦,从来没有过抱怨,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想:把领导交给的工作干好,让过路的职工们喝口热水、热汤。其实抱怨又有何用,难道抱怨就能改变什么吗?已经接近退休年龄的他,还在为自己的后半生以及老婆孩子们打拼,要挣钱就只能上前线,后勤轻松,那是要文化,要技能的,老杨一辈子就跟队伍在沙漠戈壁跑,离开这他还真干不了别的。

到记者采访时为止,他已坚守了2个多月,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老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隔三差五地给家里通个电话,知道家里没事儿,告诉自己平安就好,但即使这么一个简单的欲望在沙漠中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没信号。

图文 李苒

如果觉得《探险神秘之地巴丹吉林之三——一个人的“沙漠高速服务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