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年会召开

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年会召开

时间:2019-08-21 19:39:58

相关推荐

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将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战略目标,而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质控指标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有没有一种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转化切除率?复发卵巢癌是否还有手术的价值?除了传统的标准靶向药物治疗,是否还有更好的针对肝癌的免疫联合疗法?腹腔镜治疗早期甚至进展期胃癌是否安全可行?进展期食管鳞癌是否有更合理有效的多学科治疗方案?10月30日上午,在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年会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妇科肿瘤科、肝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团队分享了在各自肿瘤学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主任樊嘉表示,我国的肿瘤防治事业经过几代人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山医院长期致力于肿瘤综合性防治事业,近年来,随着对肿瘤整体综合治疗需求的提升,医院建立了肿瘤防治中心,全面提升肿瘤综合性诊疗的水平。随着中山医院三期工程的落成,以及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的规划落地,将在医疗质量、创新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不断突破,不断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努力争创国家肿瘤医学中心和国家医学中心,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智慧型现代化医院不懈奋斗。

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下设5个部门,对疾病的筛查与预防、临床诊疗、科学研究、基础医学转化及数据与信息等领域稳步推进。中心依托中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内镜中心、精准医学中心以及各慢病治疗科室,建立健康人群的科普防癌理念;依托多学科诊疗模式,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为宗旨,不断提升肿瘤患者满意度,并将该诊疗模式延伸推广至各医联体联盟单位;致力于抗肿瘤新型药物和新型技术的研究,不断创造和完善临床证据,填补、更新相关领域指南。建立以病理和检验学科为基础,多组学生物技术为推动力的“创新转化实验室”,通过对肿瘤机制的不断探索,创造发明有临床转化意义的新型产品;依托医院大数据平台,实现肿瘤数据的全程管理,逐步实现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包括专病库及专病随访平台的建立。

据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天舒介绍,今后,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将从预防-早诊-多学科诊治-舒缓疗护的全疾病周期综合管理模式出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推广应用。开展高质量的肿瘤临床研究,聚焦肿瘤临床研究设计,直击临床科研的痛点难点,依托国家肿瘤医学中心建设的契机,成为引领肿瘤学科发展方向、集肿瘤防治于一体的行业标杆。

开幕式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中国科学院郝捷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汪志明副院长、上海市卫生健康委陆韬宏副主任分别致辞,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朱畴文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阎作勤、顾建英、孙益红、钱菊英,党委副书记李耘参加会议。会上授予肝外科樊嘉院士团队,普外科孙益红教授团队、许剑民教授团队,妇科肿瘤科臧荣余教授团队,胸外科谭黎杰主任医师团队“突出研究贡献奖”;肝外科周俭教授团队、核医学科石洪成教授团队及肿瘤内科刘天舒主任医师团队荣获优秀团队奖;樊嘉院士团队还获得了“攀登科学高峰奖”。

在院士论坛环节,蒋华良院士、董晨院士及樊嘉院士分别就“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开发”、“免疫治疗创新——从基础到临床转化”、“医生科学家的成长之路”等作主题演讲。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山肿瘤防治联盟暨中山肿瘤医联体论坛,通过连线兰州、西藏和菲律宾的肿瘤学专家,深入讨论不同地域肿瘤防治的特点及对策。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分级诊疗以及区域肿瘤中心政策,持续开展中山肿瘤医联体及复旦中山“一带一路”肿瘤防治联盟建设工作,积极承担各项公益性任务,将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大肿瘤患者。

如果觉得《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年会召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