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唐璜作者 唐璜作者国籍

唐璜作者 唐璜作者国籍

时间:2024-05-06 23:31:59

相关推荐

754 年01月22日

鉴真东渡到达日本

1561 年01月22日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出生

1729 年01月22日

剧作家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出生

1788 年01月22日

英国诗人、《唐璜》的作者乔治·戈登·拜伦出生

1865 年01月22日

德国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帕邢出生

1901年01月22日

英国以及英国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维多利亚女王逝世

1908 年01月22日

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出生

1919 年01月22日

瑞典画家卡尔·拉森逝世

1924 年01月22日

拉姆齐·麦克唐纳就任英国首相

1928 年01月22日

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

1942年01月22日

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

1944 年01月22日

二战期间盟军在意大利安齐奥登陆

1963 年01月22日

法国、联邦德国合作条约签订

1972 年01月22日

英国、丹麦和挪威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1973年01月22日

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去世

年01月22日

中国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逝世

关于书画与书画家的价值量化

一度以来,有关当下书画的价格与书画家的价位,被频频充斥在兴趣问题中。为此,这里用文字相对正式地作以分析讨论,聊作备忘和共勉。有关于此,首先,笔者认为分析他的价值比讨论价格、价位更具普遍意义和实际意义。因为无论书画还是书画家,都不能排除历史性与现实性。从历史中客观其作,比较上下;在现实中免冠其人,比较左右。通过纵向和横向,会赏到底是刻鹤图龙,还是涂脂抹粉,是机器骡子还是汗血宝马,获得一个非物质干扰的基本的比较认识。再者,毋论时代如何,创作的价值在于菁华,价值与菁华程度应是遵循基本的正比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普遍共识和应有之义,但问题是究竟何者为菁华,实在只能是相对论:就书画作品而言,如将之以木质作比,则花梨木相对于杂木,即可谓菁华,红木相对于杨木、柳木,即可谓菁华。就书画家劳动而言,如将之比较于中国功夫,则其武力值(心血付出+实现强度+预见进度)的大小,或可谓菁华与否,菁华如何。综观合论,书画作品是结果论,书画家是进程论,结果菁华,价值显然;进程菁华,潜力巨大。当然,干扰结果和进程两个菁华的往往是,伪托造假与李鬼造次,制造鱼目混珠与三脚猫把式唬人的流行,当引以为鉴,引以为戒。其三,价值存在必然关联到价格价位,而价格价位无法回避时代经济和社会因素。与价值遵循菁华正比原则不同,书画作品与书画家的具体价格价位,受时代经济社会条件与意识潮流的扰动,势必存在较大差异或错位,甚至可能出现以丑为贵、皇帝新装的反价值现象。因此,与其唐璜价格与价位为作品与作者的标称值,倒不如辩证其为社会对文化价值辨识度的投射结果。总之,面对书画作品与书画家,尚以价值衡量,价格价位则以价值判断为本体和基础,倍乘以上下左右及其时代因素指数,得出相对科学公允的价值判断与货币量化,似是更合题意。

踏上了一条不归路,那就坚定走下去#阅读的温度# #慢生活# #生活方式#

今天算是完成了一件对自己来说的大事吧,把想要读的文学作品,按照作者、国籍、年代整理成表格做参考,从早晨8点开始,一直做到了下午2点。

下午整理店里的书的时候,随手翻看了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下一本顺手拿了鬼脚七的《做自己》,刚翻开就看到鬼脚七提到了《钝感力》这本书,两本书和我,神奇的相遇。

今天对着电脑屏幕,沉迷于这所需要一生的时间去建造的属于自己的文学小房子。这是迈出的第一步,搭建一个整体的、稳固的钢筋结构的框架,根据每个作家创作每本书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结合自己的喜好,再慢慢的往里添加水泥、砖瓦、家具... ...

把一本书连接到其他几本书,从字里行间读出时间、空间,变得立体,从白纸黑字,进入到一个个有关联的世界。

好像才体会到把一本书慢慢读厚的感觉。

之前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读到与历史相关的故事情节,会直接略过,而现在,会把这部分补充的更丰满一些。这才是这所房子、这个骨架需要的血肉吧。

现阶段虽然还是在读文学小说,但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式。

看着这些古希腊、古罗马、春秋到现代的作家,时间从公元前9世纪跨越到现在,一切都好像静止了,任自己在时间的长河中穿梭。

在整理这些作家出生和逝世时间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个渺小而又伟大的人类的出生和逝去。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才发现不同国家的同一段时间,有哪些作家在同时用文字与世界进行交流,与未来的我们对话。

(虽然在谈逝者的生死,但没有任何冒犯之意!如有用词不当,还请谅解。非文学研究,初步整理资料,可能存在错误,请勿直接参考。)

和写《格林童话》的格林兄弟相比,《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唐璜》的作者乔治·戈登·拜伦、《夜莺颂》的作者约翰·济慈的寿命太短了。济慈才活了25岁!

写了《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雨果,被放逐国外,漂泊,也活到了83岁。在雨果出生7年后出生的写了《黑猫》、《怪诞故事集》的爱伦·坡和写了《死灵魂》的果戈理,才活到了40多岁。

毛姆、黑塞、鲁迅、乔伊斯、伍尔夫、卡夫卡、芥川龙之介、T.S.艾略特、阿加莎、J.R.R.托尔金算是同时代的作家吧,他们经历了芥川龙之介短短的一生35年。

英国的毛姆在写《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德国的黑塞在写《东方之旅》、《荒原狼》,鲁迅在写《狂人日记》、《朝花夕拾》的时候,爱尔兰的乔伊斯在写《尤利西斯》,英国的伍尔夫在写《到灯塔去》,阿加莎在写《东方快车谋杀案》,托尔金在写《魔戒》、《霍比特人》... ...

我真的是第一次意识到他们几乎是同时代的作家。

而其中,捷克的卡夫卡和日本的芥川龙之介,最早离开世界的。

茅盾和菲茨杰拉德同年生,菲茨杰拉德却比茅盾早了41年离世。

我喜欢的作家中,按照出生年月排,很自然的19出生的杨绛,排在了19出生的钱钟书先生下面,而杨绛先生在丈夫离开之后,又想念了丈夫。

昨天还跟男朋友确认了很多次,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在才离开我们,他竟然曾离我们那么近!《百年孤独》距离我们竟然还不到100年!

昨晚看了电影《天才捕手》,里面讲到的写了《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的托马斯·沃尔夫和冰心奶奶是同一年生的,但他只活到了38岁,电影里说是脑肿瘤离世,百度说是肺癌。而冰心奶奶是“世纪老人”。

老舍、美国的海明威、阿根廷的博尔赫斯都是1899年生。但我印象中写《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的老舍和写《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博尔赫斯很老,而写《老人与海》的海明威很年轻。

... ...

看着自己构建的这个阅读清单的大框架,坚定的认为这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好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想和这些作品,一本本“相遇”。

虽然一生短暂,但这些“作品”,让我的生命无限被拉长、被延展。

看着窗外买早餐的人、背着双肩包上班的人、遛狗的人、打乒乓球的老年姐妹,再低头看看自己手里刚打开的《神曲》,一切都无需再被怀疑。

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之前被很多评论说过——

要读经典,当时的自己认为,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想要看的书,对自己来说,都是好说,无所谓是否是“经典”;

要读历史,当时的自己认为,阅读不想要这么功利,不想要有目的,自己对历史没兴趣,就暂时先不打开;

要读真正的“书”,但不明白这个“真正的书”是个怎样的判断标准,只是随缘接收粉丝、出版社寄来的书;

... ...

现在,一切都在变化中,好像又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一段不知道终点的旅程。

#史图馆历史问答#.05.08

1.他是一位名臣,活跃于大一统王朝晚期的乱世。他的家族祖上也是名门望族,而他却曾在本属荆州的土地上务农躬耕,但同时他也用心学习。

2.在他还未有所作为之时就有人赏识他,此人对他的评价中有“龙”字。

3.一场由宗教领导的农民起义让天下走向大乱,他也逐渐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

4.他颇有谋略,军事能力出众,他曾准确地预测天气的改变,并借助有利天气使军队大破了敌军。这种能力之后也让他被当做神人看待。

5.他对书法也有所涉猎,还留下了一些文学作品。他对待下属士卒宽仁体贴,但同时军法严明,对军中有罪之人他曾经含着泪水亲自斩杀。

6.对敌国的征伐进行了几年后,在一处名字里带数字的战场上,他事业未竟便不幸去世,敌人还不知道他死了,曾因为以为他来了而惊慌失措。皇帝得知后痛苦流涕,给他的谥号中有“武”字,他死后有着不少的庙祠纪念他。

请问,他是谁?

【本题作者】HLV韩燕离

【本题难度】普通

【上期答案】奥地利的唐·胡安

【上期易混】高长恭

【上期解析】

1.奥地利的唐胡安,本名赫罗尼莫(Jeronimo)。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有日耳曼人(南德意志人、弗莱芒人和勃艮第人)血统,对于西班牙来说日耳曼人是“北方蛮族”。且哈布斯堡王朝的部分君主因为近亲通婚及其他原因罹患有下颌突出等家族遗传病。

2.唐胡安相貌英俊。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西班牙花花公子“唐璜”的形象一说来源于奥地利的唐胡安。

3.哈布斯堡家族在唐胡安的祖父(美男子腓力)和父亲(查理五世,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时期完成了对特拉斯塔玛拉家族的篡夺。特拉斯塔玛拉家族的末代君主,也就是唐胡安的祖母“疯女”胡安娜先后被父亲和儿子囚禁,并被诬陷为疯子。

4.唐胡安是查理五世和一位德意志女子的私生子。他的父亲(查理五世)和叔父(斐迪南一世)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而他的祖父美男子腓力未加冕为神罗皇帝便去世了。(兰陵王父亲高澄没有当上皇帝。)

5.唐胡安曾担任西属尼德兰总督。勒班陀海战中率领神圣同盟以寡击众击败奥斯曼海军。

6.在哈布斯堡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和尼德兰独立战争中,唐胡安屡建战功,却因为功高盖主深受兄长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猜忌,于公元1578年含恨离世。时年31岁。腓力二世在位时期西班牙四面皆敌、债台高筑,已显衰败之相。有人认为若唐胡安健在,可避免数年后无敌舰队在格拉弗林海战中惨败于英格兰海军。

#历史#

作者把协和看的太高了,这就冲击清北的实力,你还是多研究一下清北和协和的多年入取分数线

魔法明月EN

给大家说一个吴啊萍的细节。他是高考,从江苏省考到的协和医学院。虽然护理学院在协和的分数线比临床低一些,但是绝对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微头条# #莫扎特#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年1月27日 ---

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现在的奥地利的萨尔兹堡 Salzburg.

),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兼演奏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后宫诱逃》 、《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其中《魔笛》是一部深具哲理意味的德国民族叙事歌剧,上演于1791年,作者莫扎特于同年逝世。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运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的神话剧的形式,体现了他的“乌托邦”的理想,即智慧终将战胜愚昧,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善良终将战胜邪恶。这部歌剧的剧情十分离奇和稚气,情节的发展也有不合逻辑之处,但歌剧上演后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无疑体现了当时的欧洲民众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故事的中心情节叙述了古埃及一个叫做埃米诺的王子,同他所爱慕的少女帕米娜的爱情经历,他们两人在捕鸟人帕帕杰诺和智慧与光明王国的祭司萨拉斯特罗的帮助之下,在紧急关头依靠魔笛的魔力,经受了种种严峻的考验,最后终成眷属;而代表邪恶势力的夜女王和摩尔人则仓惶地被赶走了。

就在这一年,莫扎特受人之托创作《安魂曲》,当时,他已经生命垂危。一天,一个身穿黑衣的神秘人突然来到莫扎特的寓所。他进门后就高声喊道:“准备好了吗?时间已经到了!”而莫扎特听了他的话后,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那么,这个神秘的黑衣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他是天国派来的使者,来向莫扎特宣布他的死期。也有人说,黑衣人是一个名叫“共济会”的组织派去的使者。莫扎特曾是共济会的成员,他在歌剧《魔笛》中将该组织的某些秘密泄露了出去,所以,这个组织的领导者便派来一个黑衣人用这个办法加害莫扎特。

据最新资料表明,当时有一位自诩为“伟大的作曲家”的维也纳贵族斯图尔巴赫,假装委托莫扎特为他死去的妻子写一首安魂曲,事实上却想把那首曲子据为己有。于是,他密谋派出了那个黑衣使者去恐吓莫扎特。那么,这些说法究竟谁是谁非呢?至今人们还没有定论。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每一部作品都自成一个世界。然而,世界上好书太多,我们终其一生,又能读完多少呢?

对此,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约翰·梅西用《世界文学常识》一书,给出了令人惊喜的答案。这部书籍围绕西方文学的演变过程进行论述,全面呈现了文学史上那些最伟大、最值得读的经典作品。

整体来看,内容可以分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19世纪之前的欧洲文学、19世纪和当代文学四大部分,绝对称得上是入门级文学启蒙著作。

古代文学作品的保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一方面,口头语言往往比书面表达更受欢迎。

另一方面,印刷技术的落后、战火的蔓延以及各种意外的出现,也会使作品遭受灭顶之灾。在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学颇有并驾齐驱的趋势。

中世纪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丰富多样的。对于中世纪文学,作者建议通过种族和语言进行划分。其中,主要有德语文学、凯尔特语文学、法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意大利语文学。

在这一时期,以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为代表的传奇故事,以《玫瑰传奇》为代表的讽刺诗歌,以《神曲》为代表的智慧长诗,广为流传。

19世纪之前的中世纪文学,几乎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与莎士比亚的文字媲美。不过,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诗歌风格的形成,其实应该归功于整个时代的努力。

在这一时期,有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随笔集》,笛卡尔的《思想录》,伏尔泰的《社会契约论》,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弥尔顿的《失乐园》等。

19世纪和当代文学,相对来说,熟悉的作家及其作品更多。英国浪漫主义风格促进了诗歌、小说、散文和哲学的复兴,而美国文学作品也开始崭露头角,占据一席之地。

在这一时期,则有拜伦的《唐璜》,济慈的《假想对话录》,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梅里美的《卡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爱伦·坡的《阴影》……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在形容这些好书的时候,总喜欢用“伟大的”之类的字眼,用得多了也就滥了。然而,我想说的是,这些天才作家及其作品当得起这样的赞誉。

作为一部文学史作,《世界文学常识》用精辟独到的语言,引导人们认识文学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作为书单使用,值得收藏!

#打开眼界# #文学##头条品书团#

#我在岛屿读书#余华老师说,“读书让我知道自己是谁,让我知道自己内心还是很宽广的。”他说读书让他接纳了没有经历过的经历、没有感受过的情感,但前提是这本书一定要跟你相遇。

这是余华老师在《我在岛屿读书》中谈到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档节目由今日头条和江苏卫视联合制作。节目中,余华、苏童和西川老师在一座远方的岛屿上畅聊读书与文学。这种远离城市与人群的氛围很有感染力,一集下来让我想立即拿起手边一本书阅读。

的确如此,书就像寂静的岛屿,一踏上岸,我们的专属旅途就正式开始了。

每一座岛屿,都蕴藏着无价的宝藏,它们与我们内心深处紧密相连,试图唤醒真实的自我。

而岛屿的书屋,就是我们与他人分享书的“黄金屋”,在这里我们能跨越时空,与作者交流,与同好畅谈,和自己对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岛屿书屋,等待漂泊的心停留。萍水相逢,他乡遇故知,温两碗梅酒,畅聊阅读与人生。

我的书很多,但文学类书籍,却是一位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半卖送给我的。我在学校附近的旧书摊上认识他,或许老先生最近有事急需用钱,竟舍得把自己书柜里多年珍藏的旧书拿出来卖。

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下午在旧书摊畅聊文学的时光。秋风瑟瑟,但我们交谈得热火朝天,我在老先生的诉说中,仿佛看到了他电影般的大半生。

他自幼喜爱阅读,攒公分攒钱换书。年轻时被锤定知青身份下放到乡,三本书在牛棚里翻了几百遍。多年后回到城市居住,从考上大学到被大学应聘,努力收集年轻时不能买到的书籍,结果一场洪水淹了大半藏书。退休后家中有事,又把多年藏书卖给有缘人。

他说,小姑娘,好好读书,读点好书,生活会好的。

那是最后一次和他相遇,他收摊了,但我们在学校的图书馆附近的长椅上,聊了很久。他说,那些书托付给我了,人生决定不要太急,书要慢慢读。

我手里有了很好的文学译本,比如《唐璜》、《堂吉诃德》、《忏悔录》、《牛氓》、《乱世佳人》等;也有了很好的文学作品版本,比如《家》、《春》、《秋》、《雅舍小品》等。

它们都被我好好安置在房间里的书架上,正对我的床,有它们的陪伴,我感到非常安心。它们就是我的岛屿书屋,岛屿就在我的心中。

慢慢读,比较快。阅读书里的人生,照亮自己的人生。这是我自己的感悟。

因而观看《我与岛屿读书》这档节目,我深有感触,如余华老师所说,读书让我知道我是谁。

朋友,试试翻开一本书慢慢读吧,去探寻一座岛屿,去寻找你的岛屿书屋。

愿你终有收获,读书无悔。

我是唐秋天,喜欢秋天硕果累累,在坚持读书与写作。

《人间失格》:挤进世界文学画廊的日本“多余人”

太宰治是日本作家中的翘楚,曾被誉为战后作家中“无赖派”,也称新戏作派、反秩序派的代表,是“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列为二战后日本文学的巅峰人物。可惜,人生总是时光匆匆,需要读而且想读的书太多,需要做而又必须做的事也很多,对于太宰治,如果不是一位朋友聊天时提起了他,然后,又看了太宰治女儿对他的回忆文字,大约我还不可能在年近知天命时去读它。

在一篇访谈中,太宰治女儿说,父亲的名言“生而为人,很是抱歉”是从别人那儿借来的。这可谓惊天之言。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太宰治最后一部小说《人间失格》里,贯穿小说主人公阿叶一生的生活信念,正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如果说这一理念是拿来的,而在小说中丰富、生动、真诚而深切地诠释了这一理念的作家太宰治,原是在自己的绝笔之作中,奉行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可是,如果仅仅只是为文学而文学,拿他人理念来装点自己文字,太宰治犯得着在写完此部小说后自杀吗?究竟他是借他人言辞来浇心中块垒,还是写着写着陷入太深,抑或这早就是他的本意一一对于死亡,他已倾心太久?……

出于好奇,我浏览了有关太宰治生平的一些文章,才知他的一生确实也挺传奇、凄美,如用放浪、颓废、胡闹来形容也不为过。他曾多次与心爱的女人相约自杀,而且,每位爱上他的女人,似乎都难逃与他殉情的魔咒,虽然她们中多数死里逃生,但最终,还是有位女孩,在他的成功忽悠下,与他殉情。

出于好奇,我一口气读完了《人间失格》。因为听说,这部小说其实是他的自传,里面的主人公阿叶,其实是作者太宰治的真实写照。他之所以在写完此部小说后自杀,是因为他自认为看透了人生,也看透了世界。尽管他在这部小说结尾,给阿叶的人生涂抹了温暖的色彩,但这丝毫没改变他对人生的失望,所以,写完这本小说后,他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当然,令人可恶的是,他又毫无例外地拉了一位爱他的女人来垫背。这使我想起那位可憎的诗人顾城,他的诗写得那么干净、纯粹、透明,但他却要杀死妻子,然后殉情。莫非这些作家诗人都有另类的想法和有毒的爱,还是人生原本就不值得留恋和珍惜?……人生、人心、人性,是多么复杂的存在!莫非,《人间失格》里也藏有这一切奥妙?……

为了解开这份困惑,我们有必要谈谈阿叶的人生,因为在阿叶身上,寄托了太宰治对人世的所有态度。他虽然不想让主人公阿叶自杀,可他终究抵不过内心的绝望,于是,在留给主人公阿叶一抹亮色后,他却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就像海子在自杀前给世人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后卧轨自杀。这个世界总是让那些内心敏感、丰富却又无能为力改变它的人惊魂不定。而读了《人间失格》,我第一想说的是,噢,太宰治原是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多余人”,只是这个“多余人”,是日本的“多余人",二战后的“多余人”,怪不得他会自杀,怪不得他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因为他原本就是极具大和民族特色与二战后时代特征的“多余人”。

“多余人”一词,源于19世纪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但若要往上追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其实是世界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拜伦的《唐璜》,也算较早的一位。当然,如果宽泛点儿说,哈姆雷特才是真正的第一人。所以,世界文学中的第一批多余人,诞生于文艺复兴,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觉醒了的贵族知识青年,有理想有抱负,但空有热血豪情,却无力改变现状,于是,在忧郁、彷徨、绝望中走完人生。因之无所作为,成为时代多余人。但这批多余人的最大特点是,虽然缺乏抗争的智慧与坚强,但他们较之于随后出现的多余人,还算是有热血有豪情,铁骨铮铮。而到了19世纪,俄国革命前夕,觉醒后的俄国贵族青年,他们中的多余人形象就要相对懦弱矮小些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的《罗亭》、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赫尔岑的《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他们虽然也谈论社会革命,谈论俄国出路,但从他们的胸怀、境界与格局上,已比哈姆雷特及维特他们缩小降低了一个层级一一哈姆雷特他们谈的是人类本身:人的理想、人的价值、人的天才、人的善恶及其遭遇……不过,也可反过来讲,罗亭他们又比哈姆雷特、维特们更务实、更切近生活,少了些假大空,但仍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到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个多余人,就变成性情乖僻,没有什么理想与抱负,只会一味沉溺于酒色的猥琐懦弱的多余人。他对人的世界充满恐惧,认为人是妖怪,他怕受到人的伤害,于是,自觉地扮起丑角,以迎合人类、讨他人开心。他一生的“滑稽表演”,渗透了屈辱的痛苦……如果联系到这是二战后的日本,你就能明白,作家其实是对军国主义的反省,对民族劣根性的警醒。

多余人并不多余,糊涂人最是清醒。圣愚是有原因的。在太宰治这儿,我们能听到卡夫卡的哭泣,当然,他刻意要做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穆旦诗歌赏读(一)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赏读】

《春》是现代诗人穆旦1942年2月创作的一首诗,首次发表1947年3月12日的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上,后收入《穆旦诗集(1939-1945)》。

这首诗写的是“春”,但通篇没有直观的描摹,诗人注重的是他的直觉。这种直觉又不同于意象派的“直接处理”,而是铸进了复杂玄奥的思辩智性。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实际上是写对春天的感觉。“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春草蓬勃摇荡,被诗人幻化为绿色的火焰,这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春草顽强的生命力与火焰的野性有着内在精神上的联系。春天万物苏醒,一切都汹涌着难以抑制的激情,春草被注入了诗人的激情,它的摇曳就成为一种渴求,—种原欲的喷薄,它是在呼唤花朵。花朵也是强悍的,受着春的召唤,它“反抗着土地”,露出自己的芽苞和蓓蕾,像一只只冲动的喇叭。“反抗”二字,准确而深刻地展开了春天的性质,它使我们联想到更广远的东西,冬天土地的寒冷僵硬、花朵在黑泥巴中不屈的抗争……这样,“绿草”是野火冲腾,“花朵”是反抗者,一个充满生机和竞争的春天就被诗人表现出来了。“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欲望”是个很抽象的名词,但在这里又具有高度的“具象的抽象”性质。因为前面已有春草——火焰、花朵——反抗者这两组意象,这里用“欲望”来把握,真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满园的欲望”,使你感到一派无羁的春意正轰轰地逼上来了!

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迷惑着”,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这是写青年人生命的勃发与阻遏。二十岁的灵与肉,在这充满欲望和创造活力的春天,更加骚动不宁。那“水远的谜”就是生命内部的冲突,青年人为它所“蛊惑”,他们要宣泄、要创造,因为他们的生命也燃着“绿色的火焰”,开着反抗的花朵!但人的生命意志并不能如自然那般恣肆,他还被“紧闭”着,像一只泥土做成的鸟儿,那歌声那翅膀是怎样地无望呵!他们徒有冲动,但“却无处归依”,他们被春天“点燃”,但只能“卷曲又卷曲”。这里出现了双声部写作,自然的春和人类的青春构成反差,人受到压抑,他在内部激烈地斗争着,积累着打破压抑的内在力量。这是四十年代初,有理想、有气节的青年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的一种心态。他们有欲望,但无可施展;有力量,又“无处归依”,就这样置身于仿惶、苦闷而又坚韧不屈的氛围中。但诗人意识到,“春”是一种必然,创造和反抗是一种必然,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昭示人们:“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人新的组合”。“痛苦着”;“等待”。这就是此诗的底层意蕴了!深刻的心理透视于此可见。这首诗,以自然充分释放的力来对比人被压抑的力,最后得出的结论却不是悲观。“新的组合”是什么?是人像自然一样健康、解放,以“春”的姿容加入这自然的合唱!以新的创造迎来人类的春天。

来源:陈超《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附: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九叶诗派”著名诗人、翻译家。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并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2月26日,穆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9岁。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如果觉得《唐璜作者 唐璜作者国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