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基于稀土纳米探针的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直接检测技术首次实现

基于稀土纳米探针的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直接检测技术首次实现

时间:2024-03-21 17:49:59

相关推荐

这项研究利用稀土纳米探针技术,成功地在全血样本中直接检测循环肿瘤细胞,为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稀土纳米探针具有高度灵敏性和选择性,能够准确识别肿瘤细胞并实现实时监测。相比传统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这一技术的突破意味着可以更早地发现肿瘤细胞的存在,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干预的机会。此次研究的成功突破为肿瘤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监测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为稀土纳米技术在临床肿瘤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范例,为肿瘤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意义。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是从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脱落并游离到外周血中的一类肿瘤细胞,其容易引发肿瘤复发或转移并显着增加肿瘤患者的治疗难度和死亡风险。因此,CTC的有效检测对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以及疗效监控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CTC在血液中含量极低,传统的基于“富集-检测”的两步分析法存在操作繁琐、灵敏度低、易产生假阴性等不足。如何实现全血中CTC的高灵敏直接检测是肿瘤诊疗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卓团队和中科院功能纳米结构设计与组装重点实验室陈学元团队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创新国际团队以及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等项目资助下,支持“率先行动”联合资助优秀博士后项目获得者宋晓荣博士郭晗晗硕士利用时间分辨稀土纳米荧光探针首次实现了全血中CTC的高灵敏直接检测。该稀土纳米荧光探针通过靶向上皮肿瘤细胞表面高度表达的表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实现对CTC的特异性高效识别。借助稀土纳米粒子(NaEuF4)的溶解增强荧光放大技术和长寿命的铕离子配合物红光荧光信号,该稀土纳米探针可有效克服复杂血液样品中短寿命背景荧光信号的干扰,极大地提高了CTC检测的灵敏度,其检测限低至1 CTC/well。同时,该检测策略具有优异的检测特异性和实用性。基于该检测策略,研究团队对不同临床分期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血液CTC水平分析,可实现93.9%的癌症阳性检出率(14/15),并且发现CTC检出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该工作为全血中CTC直接检测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思路,对实现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07605),物构所/福建农林大学联培生郭晗晗硕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卓研究员陈学元研究员宋晓荣博士为通讯作者。该工作与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外科雷雯医生团队及病理科何诚医生在患者样本采集、CTC商用肿瘤细胞尺寸分离法(ISET)检测进行合作。

基于稀土纳米探针的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直接检测技术首次实现

图1、a)NaEuF4纳米粒子电镜表征图;b)纳米粒子在磷酸盐缓冲液与增强液中的发射光谱与紫外灯照射下的发光照片;c)MCF-7乳腺癌细胞与纳米探针结合前后的流式细胞分析;d)时间分辨荧光信号与CTC浓度的线性关系;e)不同分期乳腺癌患者的血液CTC箱式统计分析图;f)基于稀土纳米探针与商用ISET检出的CTC水平比较。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此前,陈卓团队和陈学元团队合作,在基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例如,开发了基于上转换发光纳米探针的肿瘤标志物体外检测平台(Nanoscale,7, 4274-4290;封面文章)和深部抗菌抗真菌等光动力学治疗应用研究(Nanoscale,33, 15485-15495;内封面文章)。

本文转自CBG资讯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如果觉得《基于稀土纳米探针的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直接检测技术首次实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