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复位弹簧 轮系机构 钟表用机芯和机械式钟表的制作方法

复位弹簧 轮系机构 钟表用机芯和机械式钟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18-06-17 12:25:54

相关推荐

本发明涉及复位弹簧、轮系机构、钟表用机芯和机械式钟表。

背景技术:

在钟表用机芯中,已知如下的技术:通过使配置在第1轮与第2轮之间的摆动轮摆动,由此来切换允许第1轮与第2轮之间的动力(转矩)传递的模式、和将第1轮与第2轮之间的动力传递切断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摆动轮被配置成:在与第1轮啮合的状态下,能够在与第2轮啮合的啮合位置、和解除与第2轮的啮合的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在摆动轮位于啮合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从第1轮传递来的动力通过摆动轮传递至第2轮。与此相对,在摆动轮位于解除位置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从第1轮传递来的动力通过摆动轮传递至第2轮。

在使用这种摆动轮的情况下,已知如下的技术:利用横向抵靠弹簧,沿着机芯的面内方向对摆动轮从解除位置侧朝向啮合位置侧施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作为横向抵靠弹簧,能够列举出例如板簧、U字弹簧或线簧等。

另外,还知道这样的技术:使用摆动杆,将摆动轮保持成能够在啮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摆动,并且,在啮合位置对摆动轮进行定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

而且,还知道这样的技术:利用压簧或针座将摆动轮沿机芯的厚度方向压入,由此,将摆动轮以能够在啮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定位在啮合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1145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411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19236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的横向抵靠弹簧的情况下,如果对摆动轮施加的弹力(作用力)较大,则会导致摆动轮强力地抵靠于第2轮,因此容易对摆动轮施加大负荷,从而容易在例如啮合部分产生磨损等。而且,还会导致摆动轮难以从啮合位置侧朝向解除位置侧摆动,因此容易对摆动轮的恰当的摆动产生阻碍。

因此,在横向抵靠弹簧的情况下,希望减小对摆动轮施加的弹力。可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横向抵靠弹簧形成得较长以确保弹簧长度较长,从而需要确保用于设置横向抵靠弹簧的平面空间较大。可是,在密集地配置有许多钟表部件的机芯中,难以充分地确保用于设置横向抵靠弹簧的平面空间,因此存在改善的余地。

与此相对,在上述以往的摆动杆的情况下,与横向抵靠弹簧相比,能够减小所需的平面空间。可是,由于摆动杆不被朝向啮合位置侧施力,因此,在从啮合位置摆动到解除位置后,无法使摆动杆自动地朝向啮合位置侧复位,因此存在改善的余地。

例如,例如在第2轮是能够将收纳于条盒轮内部的发条卷紧的大钢轮、且摆动轮是将来自柄轴的转矩传递至大钢轮的摆动传动轮的情况下,如果摆动传动轮成为通过摆动杆而位于解除位置不动的状态,则会成为大钢轮与摆动传动轮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例如如果为了进行发条的开卷作业而解除棘爪相对于大钢轮的卡合,则可能会发生发条猛烈地开卷这样的不良情况。因此,如上所述,存在改善的余地。

而且,在上述以往的压簧或针座的情况下,与横向抵靠弹簧相比,能够与摆动杆的情况相同地减小所需的平面空间,但是,在摆动轮从啮合位置摆动到解除位置后,无法使摆动轮自动朝向啮合位置侧复位,因此存在改善的余地。

除此之外,由于还需要在机芯的厚度方向上对摆动轮装配压簧或针座,因此,例如在利用固定螺钉等进行正式紧固之前的临时装配的期间,各钟表部件因上浮而容易在机芯的厚度方向上分离。因此,装配性较差,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这样的复位弹簧、轮系机构、钟表用机芯和机械式钟表:所述复位弹簧无需大的平面空间就能够进行安装,并且能够在抑制了施加于摆动轮的负荷的状态下对摆动轮向一个方向施力。

(1)本发明的复位弹簧对摆动轮从第1位置侧朝向第2位置侧施力,所述摆动轮被配置成能够沿着摆动方向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其中,所述复位弹簧具备:固定框部;和能够弹性变形的悬臂状的弹簧主体,所述弹簧主体的基端部是与所述固定框部连结的连结端部,并且,所述弹簧主体的末端部是能够与所述摆动轮接触的自由端部,所述自由端部能够在对所述摆动轮朝向所述第2位置侧施力的状态下与所述摆动轮接触,所述弹簧主体形成为如下这样的曲线状:从所述摆动轮的轴向观察,在从所述自由端部至所述连结端部之间,具有至少2级以上的、在与所述摆动轮的中心轴交叉的径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的对置部。

根据本发明的复位弹簧,在摆动轮从第2位置侧朝向第1位置侧摆动时,弹簧主体与摆动轮的摆动相对应地在径向上弹性变形。此时,弹簧主体以隔开间隔地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部彼此在摆动方向上互相接近或远离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利用弹簧主体的弹性复原力,并通过自由端部从第1位置侧朝向第2位置侧对摆动轮施力,从而能够使摆动轮复位到第2位置。

特别是,由于弹簧主体形成为这样的曲线状:在从自由端部至连结端部之间,具有至少2级以上的、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的对置部,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从自由端部至连结端部的弹簧有效长度,同时能够使弹簧主体在平面上形成得较小。

由于能够充分地确保弹簧主体的弹簧有效长度,因此能够减小弹簧主体对摆动轮施加的作用力(利用了弹性复原力的弹力),并且能够在抑制了施加于摆动轮的负荷的状态下对使摆动轮在使其朝向第2位置侧的一个方向上施力。而且,由于能够在平面上较小地形成弹簧主体,因此,无需大的平面空间就能够安装复位弹簧。从而,能够以比以往的横向抵靠弹簧小的空间来安装复位弹簧。

(2)可以是,所述自由端部被配置得比所述摆动轮靠所述第1位置侧,并且能够从所述第1位置侧与所述摆动轮接触。

这种情况下,能够在使自由端部从第1位置侧与摆动轮接触的状态下对摆动轮朝向第2位置侧施力。从而,能够通过例如仅使自由端部从第1位置侧抵靠于摆动轮这样的简单结构,来针对摆动轮组合复位弹簧。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复位弹簧。

(3)可以是,所述弹簧主体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呈多级围绕所述摆动轮的涡卷状。

这种情况下,由于弹簧主体形成为涡卷状,因此,能够使弹簧主体的从自由端部至连结端部的弹簧有效长度更长,而且能够使弹簧主体在平面上形成得更小。

(4)可以是,关于所述弹簧主体,在比所述摆动轮的所述中心轴靠施力方向的相反侧处互相相邻的所述对置部彼此之间所形成的、沿着所述摆动方向的各间隔中的至少1处形成为,大于在比所述摆动轮的所述中心轴靠所述施力方向侧处互相相邻的所述对置部彼此之间所形成的、沿着所述摆动方向的各间隔。

这种情况下,弹簧主体并不是形成为互相相邻的对置部彼此的间隔例如同等这样的涡卷状,而是形成为如下这样的涡卷状:比摆动轮的中心轴靠施力方向的相反侧处的、对置部彼此的至少1处的间隔大于比摆动轮的中心轴靠施力方向侧处的对置部彼此的各间隔。

当摆动轮克服弹簧主体的弹力(即作用力)从第2位置侧朝向第1位置侧摆动时,弹簧主体随着摆动轮的摆动而以如下方式弹性变形:在比摆动轮的中心轴靠施力方向的相反侧处,对置部彼此互相接近,并且,在比摆动轮的中心轴靠施力方向侧处,对置部彼此互相远离。关于弹簧主体,如上述那样,比摆动轮的中心轴靠施力方向的相反侧处的至少1处间隔形成得较大,因此,能够相应地使对置部彼此互相难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弹簧主体中的对置部彼此接触,而且能够使弹簧主体更大地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进一步确保弹簧主体的弹簧有效长度,并且能够使弹簧主体在平面上形成得更小。

而且,由于能够在防止弹簧主体中的对置部彼此接触的同时使弹簧主体更大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摆动轮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以更大的行程摆动,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摆动轮。

(5)可以是,所述弹簧主体形成为沿着所述弹簧主体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列有弯曲部和直线部的涡卷状,其中,所述弯曲部以沿着将所述摆动轮的所述中心轴作为中心的阿基米德曲线的方式弯曲,所述直线部沿着所述摆动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这种情况下,弹簧主体形成为具备沿着摆动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的涡卷状,因此,在摆动轮从第2位置侧向第1位置侧摆动时,容易使弹簧主体的整体在摆动方向上积极地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在沿着摆动方向从第1位置侧朝向第2位置侧的方向上对摆动轮有效地施力,即使在弹簧主体对摆动轮的作用力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摆动轮朝向第2位置恰当地施力。

(6)可以是,所述连结端部被配置在从假想轴线上偏移的位置,其中,所述假想轴线通过所述摆动轮的所述中心轴且沿着所述摆动方向延伸,所述弹簧主体能够以所述连结端部为基点而整体在所述摆动方向上弹性移位。

这种情况下,当摆动轮从第2位置侧向第1位置侧摆动时,能够使弹簧主体在径向上弹性变形,同时还能够使弹簧主体的整体以连结端部为基点而朝向沿着摆动方向的第1位置侧弹性移位。因此,即使在弹簧主体对摆动轮的作用力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摆动轮朝向第2位置有效地施力。

(7)可以是,所述自由端部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围绕所述摆动轮的轮轴的环状。

这种情况下,由于弹簧主体的自由端部形成为围绕摆动轮的轮轴的环状,因此,能够通过例如仅将轮轴贯穿插入于环状的自由端部的内侧这样的简便方法,可靠且容易地使自由端部与摆动轮接触,同时将摆动轮和复位弹簧组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安装复位弹簧。

而且,由于自由端部形成为环状,因此,例如与自由端部只不过形成为板片状或棒状等的情况相比,在装入复位弹簧时,难以发生自由端部与周边的结构体意外接触或钩挂等不良情况,而且还难以发生如下这样的不良情况:意外地将自由端部压溃等,例如发生弯曲变形。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容易地安装复位弹簧。

(8)可以是,所述固定框部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围绕所述弹簧主体的环状。

这种情况下,由于固定框部形成为环状,因此,能够晃动较少而稳定地以悬臂状支承弹簧主体,从而能够更加恰当地发挥出利用了弹簧主体的上述的作用效果。而且,由于固定框部围绕弹簧主体,因此,难以发生例如弹簧主体与其它钟表部件发生干涉等不良情况。从而,能够提高弹簧主体的动作的可靠性。

(9)本发明的轮系机构具备上述复位弹簧。

这种情况下,由于具备复位弹簧,因此能够利用小的平面空间来构成轮系机构。

(10)可以是,所述轮系机构具备:小钢轮,其借助柄轴的旋转操作而旋转;传动轮,其对大钢轮传递动力,所述大钢轮通过旋转而将条盒轮的内部的发条卷紧;以及所述摆动轮,其配置在所述小钢轮与所述传动轮之间,将所述动力从所述小钢轮传递至所述传动轮,并且所述摆动轮被所述复位弹簧施力,所述第1位置是如下这样的解除位置:所述摆动轮相对于所述传动轮的啮合被解除,并且,从所述小钢轮侧经由所述摆动轮朝向所述传动轮侧的所述动力的传递被切断,所述第2位置是如下这样的啮合位置:所述摆动轮与所述传动轮啮合,并且允许从所述小钢轮侧经由所述摆动轮向所述传动轮侧传递所述动力,所述摆动轮能够在所述解除位置与所述啮合位置之间沿着所述摆动方向摆动,并且被所述复位弹簧朝向所述啮合位置施力。

这种情况下,由于摆动轮被复位弹簧向与传动轮啮合的啮合位置施力,因此,通过对柄轴向预先决定的方向进行旋转操作,由此能够从小钢轮侧经由摆动轮向传动轮侧传递动力(转矩),由此,能够将该动力传递至大钢轮。其结果是,能够将收纳在条盒轮内部的发条卷紧。

与此相对,在发条卷紧时,例如在对柄轴向与预先决定的方向相反的反向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反方向的动力经由小钢轮作用于摆动轮。由于大钢轮被限制朝向发条的开卷方向旋转,因此,与此相对应,传动轮也被限制向发条的开卷方向旋转。因此,摆动轮无法将传递至自身的动力向传动轮传递,并且例如一边向与发条卷紧时相反的方向旋转,一边从啮合位置朝向解除位置摆动。由此,能够将从小钢轮侧经由摆动轮朝向传动轮侧的动力传递切断,从而能够防止该动力向大钢轮侧传递。然后,通过停止对柄轴向反方向进行旋转操作,由此,能够借助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使摆动轮从解除位置侧朝向啮合位置侧自动复位。

这样,能够形成适合于利用复位弹簧进行发条的上条的轮系机构。特别是,由于利用了复位弹簧,因此能够抑制摆动轮与传动轮强力抵靠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传动轮与摆动轮之间的啮合部分上的负荷。而且,由于能够减小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因此容易使摆动轮顺畅地摆动到解除位置。

(11)本发明的钟表用机芯具备上述轮系机构。

(12)本发明的机械式钟表具备上述钟表用机芯。

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利用小的平面空间来构成轮系机构自身,因此,能够形成易于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和薄型化的钟表用机芯和机械式钟表。

根据本发明,无需大的平面空间就能够安装,并且,能够在抑制了施加于摆动轮的负荷的状态下对摆动轮向一个方向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并且是钟表的外观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机芯中的上条轮系机构的周边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上条轮系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摆动轮从啮合位置摆动到解除位置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复位弹簧的俯视图,并且是摆动轮位于啮合位置的状态下的复位弹簧的俯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复位弹簧的俯视图,并且是摆动轮位于解除位置的状态下的复位弹簧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复位弹簧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复位弹簧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复位弹簧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复位弹簧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复位弹簧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并且是将上条轮系机构的周边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上条轮系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2所示的摆动轮从啮合位置摆动到解除位置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2所示的复位弹簧的俯视图,并且是摆动轮位于啮合位置的状态下的复位弹簧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5所示的状态下的复位弹簧的自然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4所示的复位弹簧的俯视图,并且是摆动轮位于解除位置的状态下的复位弹簧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L:摆动方向;

V:假想轴线;

O5:第5轴线(摆动轮的中心轴);

P1:解除位置(第1位置);

P2:啮合位置(第2位置);

1:机械式钟表;

10:机芯(钟表用机芯);

13:条盒轮;

14:发条;

15、130:上条轮系机构(轮系机构);

20:柄轴;

23:大钢轮;

30:小钢轮;

32:摆动轮;

33、80、90、100、110、120、140:复位弹簧;

35:第1传动轮(传动轮);

36:第2传动轮(传动轮);

70、81、91、121、141:固定框部;

71、101、142:弹簧主体;

72、145:连结端部;

73、146:自由端部;

75、150:最内周弹簧部(弹簧主体的对置部);

76、151:第1中间弹簧部(弹簧主体的对置部);

77、152:第2中间弹簧部(弹簧主体的对置部);

78、153:最外周弹簧部(弹簧主体的对置部);

102:弯曲部;

103:直线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通常,将包含有钟表的驱动部分的机械体称作“机芯”。将表盘、针安装于该机芯后放入钟表壳体中从而形成为完成品的状态被称作钟表的“成品”。将构成钟表的基板的底板的两侧中的存在钟表壳体的玻璃的一侧(即,存在表盘的一侧)称作机机芯的“背面侧”。另外,将底板的两侧中的存在钟表壳体的壳体后盖的一侧(即,与表盘相反的一侧)称作机芯的“正面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表盘朝向壳体后盖的方向作为上侧、并将上侧的相反侧作为下侧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械式钟表1在由未图示的壳体后盖和玻璃2构成的钟表壳体内具备:机芯(本发明的钟表用机芯)10;表盘3,其至少具有表示与小时相关的信息的刻度;以及指示刻度的指针(即表示小时的时针4、表示分钟的分针5、以及表示秒钟的秒针6)

如图2和图3所示,机芯10具备:构成基板的底板11;和配置得比底板11靠正面侧的轮系支承件12。并且,在图2中,省略了轮系支承件12的图示。

在底板11的背面侧配置有表盘3。在轮系支承件12与底板11之间,主要设置有正面侧轮系、对正面侧轮系的旋转进行控制的擒纵机、以及对擒纵机进行调速的调速器,并且,设置有将收纳于条盒轮13的内部的发条14卷紧的上条轮系机构15(本发明的轮系机构)。并且,在各图中,省略了正面侧轮系、擒纵机以及调速器的图示。

在底板11上形成有柄轴引导孔11a,柄轴20以能够绕第1轴线O1旋转的方式装入柄轴引导孔11a中。在柄轴20上连结有图1所示的柄头21。由此,能够通过柄头21对柄轴20绕第1轴线O1进行旋转操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手动使柄轴20旋转以将发条14卷紧的所谓手动上条的机械式钟表1为例来进行说明。

柄轴20通过具有拉档、离合杆、离合杆弹簧等的未图示的切换装置来决定轴向上的位置。在柄轴20的引导轴部,以能够相对于柄轴20旋转、且不能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安装有立轮22。在柄轴20的比立轮22靠末端侧的部分,以不能相对于柄轴20旋转、且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安装有未图示的离合轮。

例如在将柄轴20沿着轴向设置于最接近机芯10的柄轴位置(0级位置)时,立轮22和离合轮能够互相啮合。因此,通过在该状态下经由柄头21对柄轴20进行旋转操作,由此能够通过离合轮使立轮22绕与柄轴20同轴的第1轴线O1旋转。

通过使立轮22旋转,由此,能够通过上条轮系机构15使大钢轮23旋转。进而,通过使大钢轮23旋转,由此能够将收纳于条盒轮13的内部的、作为动力源的发条14卷紧。

并且,通过使柄轴20绕第1轴线O1向预先决定的第1旋转方向M1旋转,由此能够将发条14卷紧。另外,构成为:在使柄轴20绕第1轴线O1朝向与第1旋转方向M1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M2旋转的情况下,通过后述的摆动轮32的摆动,将从柄轴20朝向大钢轮23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

正面侧轮系主要具备条盒轮13、二号轮、三号轮和四号轮。并且,在各图中,省略了二号轮、三号轮和四号轮的图示。这些二号轮、三号轮和四号轮随着条盒轮13的旋转而依次旋转,其中,所述条盒轮13借助被卷紧的发条14的弹性复原力而旋转。

并且,图1所示的秒针6基于四号轮的旋转而旋转,并且按照被擒纵机和调速器进行了调速的旋转速度旋转、即1分钟旋转一圈。分针5基于二号轮的旋转、或未图示的分轮的旋转而旋转,并且按照被擒纵机和调速器进行了调速的旋转速度旋转、即1小时旋转一圈,其中,所述分轮随着二号轮的旋转而旋转。时针4通过未图示的跨轮并基于未图示的时轮的旋转而旋转,并且按照被擒纵机和调速器进行了调速的旋转速度旋转、即12小时或24小时旋转一圈,其中,所述时轮随着二号轮的旋转而旋转。

擒纵机具备:擒纵轮,其与四号轮啮合,并且借助从发条14传递的动力而旋转;和擒纵叉,其对擒纵轮进行擒纵而使擒纵轮以正确的规则旋转,擒纵机通过来自摆轮游丝机构的规则正确的振动来控制正面侧轮系。调速器具备摆轮游丝机构,所述摆轮游丝机构主要以未图示的游丝作为动力源,并以与条盒轮13的输出扭矩相对应的稳定振幅(摆角)往复旋转(正反旋转)。

如图3所示,条盒轮13具备:未图示的条轴,其被底板11和轮系支承件12轴支承成能够旋转;和条盒壳体13a,其相对于条轴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并在内部收纳发条14。在条盒壳体13a上形成有与二号轮啮合的条盒齿轮13b。

发条14在相对于条轴呈涡卷状卷绕的状态下被收纳于条盒壳体13a内。发条14通过条轴的旋转而被卷紧,并且借助开卷时的弹性复原力而使条盒壳体13a旋转,从而通过二号轮将动力(转矩)传递至正面侧轮系。

如图2和图3所示,大钢轮23被配置在条盒壳体13a与轮系支承件12之间,例如通过压入等而相对于条轴被固定。大钢轮23具有与后述的第2传动轮36的第2传动齿轮36d相啮合的大钢轮齿轮23a,并且能够随着第2传动轮36的旋转而向第3旋转方向M3与条轴一体旋转。由此,通过大钢轮23的向第3旋转方向M3的旋转,能够经由条轴将发条14卷紧。

如图2所示,为了防止卷紧的发条14开卷,对大钢轮23的反转进行限制的棘爪24与大钢轮23卡合。通过该棘爪24,允许大钢轮23向第3旋转方向M3旋转,并且限制其向相反的第4旋转方向M4旋转。并且,在图2中,简化了各齿轮的图示。

(上条轮系机构)

如图2和图3所示,上条轮系机构15具备:小钢轮30,其通过柄轴20的旋转而旋转;手动上条轮系31,其具有摆动轮32,将动力从小钢轮30传递至大钢轮23;以及复位弹簧33,其对摆动轮32向一个方向施力。

小钢轮30被配置在柄轴20与轮系支承件12之间,且通过引导环40以能够绕第2轴线O2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轮系支承件12。

在轮系支承件12上,形成有以上下贯通该轮系支承件12的方式形成的螺纹孔41,并且,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圆筒状的引导筒42。螺纹孔41和引导筒42与第2轴线O2同轴地形成。

引导环40与第2轴线O2同轴配置,且在从轮系支承件12的下方嵌入引导筒42的外侧的状态下通过连结螺钉43而一体地组合于轮系支承件12。

连结螺钉43具备从下方与引导环40接触的头部43a、和相对于螺纹孔41螺纹安装的螺纹轴部43b,并且在将引导环40夹入其与轮系支承件12之间的状态下与轮系支承件12连结。

小钢轮30以能够相对于引导环40绕第2轴线O2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引导环40的外侧。小钢轮30具有与立轮22啮合的小钢轮齿轮30a。由此,小钢轮30随着立轮22的旋转而能够绕第2轴线O2旋转。

并且,在发条14卷紧时,柄轴20和立轮22绕第1轴线O1向第1旋转方向M1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从上方(壳体后盖侧)观察,小钢轮30如图2所示的箭头那样沿着绕顺时针的方向(以下,仅称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在使柄轴20和立轮22朝向与第1旋转方向M1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M2绕第1轴线O1旋转的情况下,小钢轮30沿着绕逆时针的方向(以下,仅称为逆时针方向)旋转。

手动上条轮系31除了摆动轮32之外还具备配置在底板11与轮系支承件12之间的第1传动轮(本发明的传动轮)35和第2传动轮(本发明的传动轮)36。第1传动轮35能够绕第3轴线O3旋转。第2传动轮36能够绕第4轴线O4旋转。

第1传动轮35被第1轴承45的第1榫眼45a轴支承,并且被第2轴承46的第2榫眼46a轴支承,其中,所述第1轴承45将下榫部35a保持于底板11,所述第2轴承46将上榫部35b保持于轮系支承件12。并且,作为第1轴承45和第2轴承46,可以列举出例如由红宝石等形成的通孔宝石轴承等。

第1传动轮35具备与摆动轮32的后述的摆动齿轮32c啮合的第1传动齿轮35c。由此,第1传动轮35能够随着摆动轮32的旋转而绕第3轴线O3旋转。

第2传动轮36被第3轴承47的第3榫眼47a轴支承,并且被第4轴承48的第4榫眼48a轴支承,其中,所述第3轴承47将下榫部36a保持于底板11,所述第4轴承48将上榫部36b保持于轮系支承件12。并且,作为第3轴承47和第4轴承48,可以列举出例如由红宝石等形成的通孔宝石轴承等。

第2传动轮36具备:与第1传动齿轮35c啮合的第2传动小齿轮36c;和与大钢轮23的大钢轮齿轮23a啮合的第2传动齿轮36d。由此,第2传动轮36能够随着第1传动轮35的旋转而绕第4轴线O4旋转,并且能够使大钢轮23旋转。

并且,在发条14卷紧时,小钢轮30绕第2轴线O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1传动轮35通过摆动轮32如图2所示的箭头那样绕第3轴线O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在发条14卷紧时,第2传动轮36如图2所示的箭头那样绕第4轴线O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发条14卷紧时,如前所述,能够随着第2传动轮36的旋转而使大钢轮23向第3旋转方向M3旋转,从而将发条14卷紧。

(摆动轮)

摆动轮32以位于小钢轮30与第1传动轮35之间的方式被配置在底板11与轮系支承件12之间,且能够绕第5轴线O5旋转。

摆动轮32能够沿着分别形成于底板11和轮系支承件12的、俯视时为长孔状的第1摆动孔50和第2摆动孔51,在图4所示的解除位置(本发明的第1位置)P1和图2所示的啮合位置(本发明的第2位置)P2之间摆动。

解除位置P1是如下这样的位置:摆动轮32相对于第1传动轮35的啮合被解除,并且,将从小钢轮30侧经由摆动轮32朝向第1传动轮35侧的动力传递切断。啮合位置P2是如下这样的位置:摆动轮32与第1传动轮35啮合,并且,允许从小钢轮30侧经由摆动轮32向第1传动轮35侧传递动力。

如图3和图5所示,第1摆动孔50以沿着小钢轮30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底板11。第2摆动孔51以与第1摆动孔50对应的方式形成于轮系支承件12,且沿着小钢轮30的周向延伸。因此,摆动轮32的沿着第1摆动孔50和第2摆动孔51的摆动方向L沿着小钢轮30的周向。并且,在包含图5在内的各图中,摆动轮32的摆动方向L的曲率很小,因此示意性地图示为直线状。

如图2和图3所示,摆动环55以能够沿着摆动方向L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入第1摆动孔50中。摆动轮32上的轮轴的下榫部32a以规定的过盈量通过例如钉入等被固定于摆动环55的内侧。而且,摆动轮32上的轮轴的上榫部32b以能够沿摆动方向L相对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在轮系支承件12上形成的第2摆动孔51的内侧。

因此,摆动轮32的轮轴和摆动环55能够成一体地沿着第1摆动孔50和第2摆动孔51在摆动方向L上移动。

而且,摆动轮32具备能够与小钢轮30的小钢轮齿轮30a和第1传动轮35的第1传动齿轮35c啮合的摆动齿轮32c。摆动齿轮32c相对于形成有下榫部32a和上榫部32b的轮轴以能够绕第5轴线O5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由此,在摆动齿轮32c能够绕第5轴线O5旋转的状态下,摆动轮32能够在沿着第1摆动孔50和第2摆动孔51的摆动方向L上摆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摆动齿轮32c的绕第5轴线O5的旋转仅称作摆动轮32的旋转。

如图2所示,在摆动轮32位于啮合位置P2时,摆动齿轮32c与第1传动齿轮35c啮合,如图4所示,在摆动轮32位于解除位置P1时,摆动齿轮32c从第1传动齿轮35c离开而使啮合脱开。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摆动齿轮32c与摆动轮32的摆动位置无关地始终与小钢轮齿轮30a啮合。

由此,摆动轮32能够在与小钢轮30啮合的状态下在解除位置P1与啮合位置P2之间沿着摆动方向L摆动。

因此,摆动轮32在位于啮合位置P2时能够将来自小钢轮30侧的动力向第1传动轮35侧传递,并且,在位于解除位置P1时能够将从小钢轮30侧朝向第1传动轮35侧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从而切断朝向第1传动轮35侧的动力传递。

并且,在发条14卷紧时,小钢轮30绕第2轴线O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摆动轮32如图2所示的箭头那样绕第5轴线O5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摆动轮32始终被图5所示的复位弹簧33从解除位置P1侧朝向啮合位置P2侧施力。

(复位弹簧)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复位弹簧33在被收纳于在底板11上形成的凹陷部60的内侧的状态下,隔着摆动环55对摆动轮32朝向啮合位置P2侧施力,从而将摆动轮32按压于第1传动轮35。第1摆动孔50形成于凹陷部60的底壁。

并且,在从作为摆动轮32的中心轴的第5轴线O5的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将与第5轴线O5交叉的方向称作径向,将绕第5轴线O5环绕的方向称作周向。

复位弹簧33具备:环状的固定框部70,其被固定于凹陷部60的内侧;能够弹性变形的弹簧主体71,其被配置在固定框部70的内侧,且相对于固定框部70被以悬臂状支承。

弹簧主体71例如是由铁或镍等金属构成的薄板弹簧,其基端部被作为与固定框部70连结的连结端部72,且其末端部被作为能够通过摆动环55与摆动轮32接触的自由端部73。

弹簧主体71形成为这样的曲线状:在从自由端部73至连结端部72之间,具有至少2级以上的、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的对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主体71形成为在以位于啮合位置P2的摆动轮32的第5轴线O5为中心(原点)的极坐标系中沿着阿基米德曲线的涡卷状。由此,弹簧主体71以沿径向大致等间隔地相邻的方式卷绕多个卷数。

具体来说,弹簧主体71形成为从径向外侧以4级(多级)围绕摆动轮32的涡卷状。

如图5所示,弹簧主体71具备:最内周弹簧部75,其包含自由端部73,且位于径向的最内侧;第1中间弹簧部76,其从径向外侧围绕最内周弹簧部75;第2中间弹簧部77,其从径向外侧围绕第1中间弹簧部76;以及最外周弹簧部78,其包含连结端部72,从径向外侧围绕第2中间弹簧部77,且位于径向的最外侧,并且弹簧主体71形成为使这些部分沿着阿基米德曲线连续地相连而成的涡卷状。

并且,最内周弹簧部75、第1中间弹簧部76、第2中间弹簧部77以及最外周弹簧部78分别作为上述的对置部发挥功能。从而,本实施方式的弹簧主体71形成为具有4级对置部的涡卷状。

而且,弹簧主体71以自由端部73对摆动轮32朝向啮合位置P2侧施力的方式通过连结端部72与固定框部70连结。具体来说,弹簧主体71以如下方式通过连结端部72与固定框部70连结:自由端部73被配置在比摆动轮32靠解除位置P1侧的位置,且从解除位置P1侧通过摆动环55与摆动轮32接触。

而且,在从第5轴线O5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连结端部72被配置在从假想轴线V上偏移的位置,其中,所述假想轴线V通过第5轴线O5且沿着摆动方向L延伸。由此,弹簧主体71以如下方式与固定框部70连结:以连结端部72为基点,整体能够在摆动方向L上弹性变形。

固定框部70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围绕弹簧主体71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框部70以沿着侧壁部61的方式形成为环状,且配置在侧壁部61的内侧,所述侧壁部61划分出在底板11上形成的凹陷部60。

在固定框部70上,沿着固定框部70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朝向侧壁部61侧稍微鼓起的突起部79。多个突起部79与侧壁部61例如紧密接触。由此,固定框部70以通过多个突起部79嵌合于侧壁部61的内侧的状态配置在凹陷部60内。

(机械式钟表的作用)

接下来,对具备上条轮系机构15的机械式钟表1的作用进行说明,其中,所述上条轮系机构15包含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复位弹簧33。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械式钟表1中,在手动进行发条14的上条的情况下,通过柄头21使柄轴20在第1轴线O1方向上移动,将柄轴20设定在最接近机芯10侧的柄轴位置(0级位置)。由此,能够使立轮22和离合轮啮合。因此,如图2所示,通过在0级位置处对柄轴20绕第1轴线O1朝向第1旋转方向M1侧进行旋转操作,由此能够通过离合轮和立轮22对小钢轮30传递动力,从而能够使小钢轮30绕第2轴线O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摆动轮32由于被复位弹簧33向啮合位置P2施力,因此成为与小钢轮30和第1传动轮35双方啮合的状态。从而,随着小钢轮30旋转,能够使摆动轮32绕第5轴线O5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随着摆动轮32旋转,能够使第1传动轮35绕第3轴线O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能够将传递到小钢轮30的动力通过摆动轮32向第1传动轮35传递。

通过使第1传动轮35旋转,由此能够使第2传动轮36绕第4轴线O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随着第2传动轮36旋转,能够使大钢轮23向第3旋转方向M3旋转。这样,能够将传递到第1传动轮35的动力通过第2传动轮36向大钢轮23传递。

并且,通过使大钢轮23向第3旋转方向M3旋转,由此能够通过条轴将收纳于条盒轮13内部的发条14卷紧。

但是,在发条14卷紧时,如图4所示,在对柄轴20向与预先决定的第1旋转方向M1相反的方向、即第2旋转方向M2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通过离合轮和立轮22对小钢轮30作用与刚才相反的方向的动力。由此,小钢轮30如图4所示的箭头那样绕第2轴线O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从小钢轮30对摆动轮32作用与刚才相反的方向的动力。

在此,由于大钢轮23被棘爪24限制向发条14的开卷方向、即第4旋转方向M4旋转,因此,与此相对应,第1传动轮35和第2传动轮36也被限制向发条14的开卷方向旋转。即,第1传动轮35被限制绕第3轴线O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2传动轮36被限制绕第4轴线O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摆动轮32无法将从小钢轮30传递来的动力传递至第1传动轮35。另外,从小钢轮30传递到摆动轮32的动力朝向使摆动轮32离开第1传动轮35的方向起作用。

因此,摆动轮32一边沿着与发条14卷紧时相反的顺时针方向绕第5轴线O5旋转,一边沿着摆动方向L从啮合位置P2朝向解除位置P1摆动。由此,能够防止来自柄轴20的动力向大钢轮23侧传递。

然后,通过停止对柄轴20朝向第2旋转方向M2进行旋转操作,由此,能够借助复位弹簧33的作用力使摆动轮32从解除位置P1侧朝向啮合位置P2侧自动复位。从而,如图2所示,能够使摆动轮32恢复成再次与小钢轮30和第1传动轮35双方啮合的状态。

对复位弹簧33详细地进行说明。

当摆动轮32从图2和图5所示的啮合位置P2朝向图4和图6所示的解除位置P1摆动时,在自由端部73从解除位置P1侧通过摆动环55与摆动轮32接触的状态下,弹簧主体71与摆动轮32的摆动相对应地在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此时,弹簧主体71以隔开间隔地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部彼此(即,最内周弹簧部75、第1中间弹簧部76、第2中间弹簧部77、最外周弹簧部78)在摆动方向L上互相接近或远离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

由此,能够利用弹簧主体71的弹性复原力并通过自由端部73对摆动轮32从图4和图6所示的解除位置P1侧朝向图2和图5所示的啮合位置P2侧施力。

其结果是,能够使摆动轮32恢复到啮合位置P2。

特别是,弹簧主体71形成为在从自由端部73到连结端部72之间具有至少2级以上的、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的对置部的曲线状,具体来说,形成为具有最内周弹簧部75、第1中间弹簧部76、第2中间弹簧部77、最外周弹簧部78这4级对置部的涡卷状。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弹簧主体71的从自由端部73至连结端部72的弹簧有效长度,同时能够在平面上较小地形成弹簧主体71。

由于能够充分地确保弹簧主体71的弹簧有效长度,因此能够减小弹簧主体71对摆动轮32施加的作用力(利用了弹性复原力的弹力),并且能够在抑制了施加于摆动轮32的负荷的状态下对使摆动轮32在使其朝向啮合位置P2侧的一个方向上施力。

而且,由于能够在平面上较小地形成弹簧主体71,因此,无需大的平面空间就能够安装复位弹簧33。从而,能够以比以往的横向抵靠弹簧小的空间来安装复位弹簧33。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复位弹簧33,无需大的平面空间就能够安装,并且,能够在抑制了施加于摆动轮32的负荷的状态下对摆动轮32在使其朝向啮合位置P2的一个方向上施力。

特别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复位弹簧33,由于弹簧主体71形成为涡卷状,因此,能够使弹簧主体71的从自由端部73至连结端部72的弹簧有效长度更长,而且能够使弹簧主体在平面上形成得更小。

另外,如图5所示,连结端部72被配置在从假想轴线V上偏移的位置,弹簧主体71以连结端部72作为基点,整体能够在摆动方向L上弹性移位。因此,如图6所示,当摆动轮32向解除位置P1侧摆动时,能够使弹簧主体71在径向上弹性变形,同时还能够使弹簧主体71的整体以连结端部72为基点而朝向沿着摆动方向L的解除位置P1侧弹性移位。因此,即使在弹簧主体71对摆动轮32的作用力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摆动轮32朝向啮合位置P2有效地施力。

而且,由于固定框部70形成为环状,因此,能够晃动较少而稳定地以悬臂状支承弹簧主体71,从而能够更加恰当地发挥出利用了弹簧主体71的上述的作用效果。

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上条轮系机构15具备上述的复位弹簧33,因此,如图2所示,能够利用小平面空间来构成上条轮系机构15自身。另外,由于利用了复位弹簧33,因此能够抑制摆动轮32与第1传动轮35强力抵靠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第1传动轮35与摆动轮32之间的啮合部分上的负荷。而且,由于能够减小复位弹簧33的作用力,因此能够使摆动轮32顺畅地摆动到解除位置P1。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芯10和机械式钟表1,由于能够利用小的平面空间来构成上条轮系机构15自身,因此,因此能够形成可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及薄型化的机芯和机械式钟表。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通过将自由端部73配置得比摆动轮32靠解除位置P1侧,并使其从解除位置P1侧通过摆动环55与摆动轮32接触,由此对摆动轮32向啮合位置P2侧施力,但是并不限定于这种情况。

例如在图5中,也可以是,将自由端部73配置得比摆动轮32靠啮合位置P2侧,并通过焊接等以一体地固定或卡合等方式使自由端部73与摆动环55连结成一体。由此,能够通过自由端部73并经由摆动环55对摆动轮32以向啮合位置P2侧牵引的方式施力。从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无论如何,只要能够对摆动轮32向啮合位置P2侧施力,则可以适当地变更自由端部73相对于摆动轮32的相对位置关系。但是,在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构成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仅使自由端部73从解除位置P1侧抵靠于摆动轮32这样的简单结构,来针对摆动轮32组合复位弹簧33,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复位弹簧33。

而且,复位弹簧3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形状。

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这样的复位弹簧80:固定框部81的形状形成为在摆动方向L上较长的、俯视时的椭圆状。这种情况下,容易减小固定框部81自身的尺寸,因此,能够形成在平面上更小的形状的复位弹簧80。并且,固定框部81的形状例如可以形成为俯视时的圆形状、角形状。

而且,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那样不使固定框部91形成为环状,而是具有如下这样的固定框部91的复位弹簧90:该固定框部91从径向外侧部分地围绕弹簧主体71。

这样,在本发明中,固定框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形状,可以根据例如底板11的形状、或在底板11上形成的凹陷部60的形状等而适当地变更。

而且,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具备涡卷状的弹簧主体101的复位弹簧100,其中,弹簧主体101是以弯曲部102和直线部103交替地排列的方式形成的,所述弯曲部102以沿着将位于啮合位置P2的摆动轮32的第5轴线O5作为中心(原点)的阿基米德曲线的方式弯曲,所述直线部103沿着摆动方向L以直线状延伸。

这种情况下,最内周弹簧部75、第1中间弹簧部76、第2中间弹簧部77和最外周弹簧部78分别通过组合弯曲部102和直线部103而形成。

在这样构成的复位弹簧100的情况下,弹簧主体101形成为具备沿着摆动方向L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103的涡卷状,因此,在摆动轮32从啮合位置P2侧向解除位置P1侧摆动时,容易使弹簧主体101的整体在摆动方向L上积极地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在沿着摆动方向L从解除位置P1侧朝向啮合位置P2侧的方向上对摆动轮32有效地施力,即使在弹簧主体101对摆动轮32的作用力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摆动轮32朝向啮合位置P2恰当地施力。

而且,如图10所示,也可以是将图8所示的固定框部81和图9所示的弹簧主体101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复位弹簧110。

而且,如图11所示,也可以是如下这样形成的复位弹簧120:将使最外周弹簧部78延长而成的形状的固定框部121与图9所示的弹簧主体101组合在一起。

并且,在图11所示的复位弹簧120中,在第2中间弹簧部77与最外周弹簧部78之间具备第3中间弹簧部122,从而形成为弹簧主体101的卷数多1卷的复位弹簧120。在这样构成的复位弹簧120的情况下,能够使包含有固定框部121的复位弹簧120整体的形状形成为涡卷状,因此,能够形成为在平面上更小的形状的复位弹簧120。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摆动轮32被配置成位于小钢轮30与第1传动轮35之间,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轮32被配置成位于第1传动轮35与第2传动轮36之间。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列举了这样的复位弹簧33为例进行说明:弹簧主体71以沿径向大致等间隔地相邻的方式以多个卷数进行卷绕,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如下这样的复位弹簧进行说明:以互相相邻的对置部彼此的间隔不均等的方式形成弹簧主体。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条轮系机构(本发明的轮系机构)130构成为:摆动轮32被配置在第1传动轮35与第2传动轮36之间。第1传动轮35被配置成与小钢轮30啮合,第2传动轮36被配置成与大钢轮23啮合。

本实施方式的第1传动轮35的第1传动齿轮35c与小钢轮30的小钢轮齿轮30a啮合。由此,第1传动轮35随着小钢轮30的旋转而能够绕第3轴线O3旋转。并且,在发条14卷紧时,小钢轮30如图12所示的箭头那样绕第2轴线O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1传动轮35如图12所示的箭头那样绕第3轴线O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摆动轮32能够沿着在底板11和轮系支承件12上分别形成的第1摆动孔50和第2摆动孔51,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啮合位置P2、与图14所示的解除位置P1之间摆动。

如图14所示,解除位置P1是如下这样的位置:摆动轮32相对于第2传动轮36的啮合被解除,并且,将从小钢轮30侧经由第1传动轮35和摆动轮32朝向第2传动轮36侧的动力传递切断。如图12所示,啮合位置P2是如下这样的位置:摆动轮32与第2传动轮36啮合,并且,允许从小钢轮30侧经由第1传动轮35和摆动轮32向第2传动轮36侧传递动力。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摆动轮32的摆动齿轮32c分别与第1传动轮35的第1传动齿轮35c和第2传动轮36的第2传动小齿轮36c啮合。特别是,当摆动轮32位于啮合位置P2时,摆动齿轮32c与第2传动小齿轮36c啮合,当摆动轮32位于解除位置P1时,摆动齿轮32c从第2传动小齿轮36c离开而使啮合脱开。

但是,如图12和图14所示,摆动齿轮32c与摆动轮32的摆动位置无关地始终与第1传动齿轮35c啮合。

由此,摆动轮32能够在与第1传动轮35啮合的状态下在解除位置P1与啮合位置P2之间沿着摆动方向L摆动。

因此,摆动轮32在位于啮合位置P2时能够将从小钢轮30侧经由第1传动轮35传递来的动力向第2传动轮36侧传递,并且,在位于解除位置P1时能够将从小钢轮30侧经由第1传动轮35朝向第2传动轮36侧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从而切断朝向第2传动轮36侧的动力传递。

并且,在发条14卷紧时,第1传动轮35绕第3轴线O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摆动轮32如图12所示的箭头那样绕第5轴线O5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在发条14卷紧时,第2传动轮36如图12所示的箭头那样绕第4轴线O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发条14卷紧时,能够随着第2传动轮36的旋转而使大钢轮23向第3旋转方向M3旋转,从而将发条14卷紧。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摆动轮32始终被图12所示的复位弹簧140从解除位置P1侧朝向啮合位置P2侧施力。

(复位弹簧)

如图12、图13和图15所示,复位弹簧140被收纳于在底板11上形成的弹簧用凹部135的内侧。并且,复位弹簧140隔着摆动环55对摆动轮32朝向啮合位置P2侧施力,从而将摆动轮32按压于第2传动轮36。并且,第1摆动孔50形成于弹簧用凹部135的底壁。

并且,在底板11上,以与弹簧用凹部135连接设置的方式形成有其它多个收纳凹部。多个收纳凹部中的1个例如被作为如下这样的设置用凹部136:其形成得比弹簧用凹部135深,且在将复位弹簧140装入弹簧用凹部135内时、或者在从弹簧用凹部135取出复位弹簧140时被利用。

复位弹簧140具备:环状的固定框部141,其被固定于弹簧用凹部135的内侧;能够弹性变形的弹簧主体142,其被配置在固定框部141的内侧,且相对于固定框部141被以悬臂状支承。

固定框部141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围绕弹簧主体142的环状。固定框部141以沿着侧壁部135a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并且至少部分地嵌合于侧壁部135a的内侧,其中,所述侧壁部135a划分出弹簧用凹部135。由此,复位弹簧140被收纳成不会从弹簧用凹部135内脱落。

在固定框部141上,一体地形成有进入设置用凹部136内的凸缘部143。如前所述,由于设置用凹部136形成得比弹簧用凹部135深,因此在设置用凹部136的底壁与凸缘部143之间形成有沿着第5轴线O5方向的间隙。由此,能够利用该间隙使例如指尖或工具等进入到凸缘部143的下方,且能够通过凸缘部143将复位弹簧140向上方顶起。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弹簧用凹部135内卸下复位弹簧140。

弹簧主体142例如是由铁或镍等金属构成的薄板弹簧,其基端部被作为与固定框部141连结的连结端部145,且其末端部被作为能够通过摆动环55与摆动轮32接触的自由端部146。

弹簧主体142形成为这样的曲线状:在从自由端部146至连结端部145之间,具有至少2级以上的、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的对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主体142形成为从径向外侧以4级(多级)围绕摆动轮32的涡卷状。

自由端部146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围绕摆动轮32的轮轴的环状。具体来说,自由端部146形成为内径比摆动环55的外径稍大的环状,并隔着摆动环55围绕摆动轮32的轮轴。

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以自由端部146没有间隙地与摆动环55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进行了图示,但也可以在自由端部146与摆动环55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

如图15所示,弹簧主体142具备:最内周弹簧部150,其包含自由端部146,且位于径向的最内侧;第1中间弹簧部151,其从径向外侧围绕最内周弹簧部150;第2中间弹簧部152,其从径向外侧围绕第1中间弹簧部151;以及最外周弹簧部153,其包含连结端部145,从径向外侧围绕第2中间弹簧部152,且位于径向的最外侧,并且弹簧主体142形成为使这些部分连续地相连而成的涡卷状。

并且,最内周弹簧部150、第1中间弹簧部151、第2中间弹簧部152以及最外周弹簧部153分别作为上述的对置部发挥功能。从而,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弹簧主体142,自由端部146形成为环状这一情况也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为具有4级对置部的涡卷状。

弹簧主体142以自由端部146对摆动轮32朝向啮合位置P2侧施力的方式通过连结端部145与固定框部141连结。在从第5轴线O5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连结端部145被配置在从假想轴线V上偏移的位置,其中,所述假想轴线V通过第5轴线O5且沿着摆动方向L延伸。由此,弹簧主体142以如下方式与固定框部141连结:以连结端部145为基点,整体能够在摆动方向L上弹性变形。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弹簧主体142以互相相邻的对置部彼此的间隔不均等的方式形成。

具体来说,关于弹簧主体142,沿着摆动方向L的各间隔H1、H2、H3中的至少1处形成得比沿着摆动方向L的各间隔H4、H5、H6大,其中,各间隔H1、H2、H3在比摆动轮32的第5轴线O5靠施力方向的相反侧(即与从解除位置P1朝向啮合位置P2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处形成于互相相邻的对置部(最内周弹簧部150、第1中间弹簧部151、第2中间弹簧部152和最外周弹簧部153)彼此之间,各间隔H4、H5、H6在比摆动轮32的第5轴线O5靠施力方向(即从解除位置P1朝向啮合位置P2的方向)侧处形成于互相相邻的对置部(最内周弹簧部150、第1中间弹簧部151、第2中间弹簧部152和最外周弹簧部153)彼此之间。

并且,在最内周弹簧部150与第1中间弹簧部151之间的沿着摆动方向L的间隔中,位于比第5轴线O5靠施力方向的相反侧的位置处的部分的间隔为间隔H1,位于比第5轴线O5靠施力方向侧的位置处的部分的间隔为间隔H4。

在第1中间弹簧部151与第2中间弹簧部152之间的沿着摆动方向L的间隔中,位于比第5轴线O5靠施力方向的相反侧的位置处的部分的间隔为间隔H2,位于比第5轴线O5靠施力方向侧的位置处的部分的间隔为间隔H5。

在第2中间弹簧部152与最外周弹簧部153之间的沿着摆动方向L的间隔中,位于比第5轴线O5靠施力方向的相反侧的位置处的部分的间隔为间隔H3,位于比第5轴线O5靠施力方向侧的位置处的部分的间隔为间隔H6。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述间隔H1、H2、H3中的任意一方都比上述间隔H4、H5、H6大的方式形成弹簧主体142。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情况,只要以上述间隔H1、H2、H3中的至少1处比上述间隔H4、H5、H6大的方式形成即可。

并且,如图16所示,这些各间隔的关系当然是从对弹簧主体142组合摆动轮32之前的弹簧主体142的自然状态的阶段起就被维持的。并且,在自然状态下,弹簧主体142在比第1摆动孔50稍微靠施力方向侧的位置处静止。因此,如图15所示,通过组合弹簧主体142和摆动轮32,弹簧主体142能够在维持上述各间隔的关系的状态下对摆动轮32朝向啮合位置P2施力。

(机械式钟表的作用)

接着,即使在具备上条轮系机构130的机械式钟表1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其中,所述上条轮系机构130包含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复位弹簧140。

即,在手动进行发条14的上条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通过柄头21对柄轴20向第1旋转方向M1进行旋转操作,从而如图12所示那样使小钢轮30绕第2轴线O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摆动轮32由于被复位弹簧140向啮合位置P2施力,因此成为与第1传动轮35和第2传动轮36双方啮合的状态。从而,随着小钢轮30旋转,能够使第1传动轮35绕第3轴线O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能够使摆动轮32绕第5轴线O5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且随着该摆动轮32旋转,能够使第2传动轮36绕第4轴线O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随着第2传动轮36旋转,能够使大钢轮23向第3旋转方向M3旋转。

这样,能够将传递到小钢轮30的动力通过第1传动轮35和摆动轮32传递至第2传动轮36,并且,能够进而通过第2传动轮36传递至大钢轮23。并且,通过使大钢轮23向第3旋转方向M3旋转,由此能够通过条轴将收纳于条盒轮13内部的发条14卷紧。

另外,在发条14卷紧时,如图14所示,在对柄轴20向与预先决定的第1旋转方向M1相反的方向、即第2旋转方向M2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小钢轮30如图14所示的箭头那样绕第2轴线O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从小钢轮30对第1传动轮35作用与刚才相反的方向的动力,因此第1传动轮35如图14所示的箭头那样绕第3轴线O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由于大钢轮23被棘爪24限制向发条14的开卷方向、即第4旋转方向M4旋转,因此,与此相对应,第2传动轮36也被限制向发条14的开卷方向旋转。即,第2传动轮36被限制绕第4轴线O4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摆动轮32无法将从第1传动轮35传递来的动力传递至第2传动轮36。另外,从第1传动轮35传递到摆动轮32的动力朝向使摆动轮32离开第2传动轮36的方向起作用。

因此,摆动轮32一边沿着与发条14卷紧时相反的顺时针方向绕第5轴线O5旋转,一边沿着摆动方向L从啮合位置P2朝向图14和图17所示的解除位置P1摆动。由此,能够防止来自柄轴20的动力向大钢轮23侧传递。

然后,通过停止对柄轴20朝向第2旋转方向M2进行旋转操作,由此,能够借助复位弹簧140的作用力使摆动轮32从解除位置P1侧朝向啮合位置P2侧自动复位。从而,如图12所示,能够使摆动轮32恢复成再次与第1传动轮35和第2传动轮36双方啮合的状态。

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复位弹簧140,除了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外,还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当摆动轮32克服弹簧主体142的弹力(作用力)而从图12和图15所示的啮合位置P2朝向图14和图17所示的解除位置P1摆动时,弹簧主体142对应于摆动轮32的摆动而在径向上弹性变形。此时,弹簧主体142以隔开间隔地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部彼此(即,最内周弹簧部150、第1中间弹簧部151、第2中间弹簧部152、最外周弹簧部153)在摆动方向L上互相接近或远离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

具体来说,以如下方式发生弹性变形:在比摆动轮32的第5轴线O5靠施力方向的相反侧处,对置部(最内周弹簧部150、第1中间弹簧部151、第2中间弹簧部152、最外周弹簧部153)彼此互相接近,并且,在比摆动轮32的第5轴线O5靠施力方向侧处,对置部(最内周弹簧部150、第1中间弹簧部151、第2中间弹簧部152、最外周弹簧部153)彼此互相远离。

此时,如图15所示,关于弹簧主体142,由于在比摆动轮32的第5轴线O5靠施力方向的相反侧处,对置部(最内周弹簧部150、第1中间弹簧部151、第2中间弹簧部152、最外周弹簧部153)彼此的间隔H1、H2、H3形成得较大,因此,如图17所示,能够相应地使对置部(最内周弹簧部150、第1中间弹簧部151、第2中间弹簧部152、最外周弹簧部153)彼此互相难以接触。

因此,能够防止弹簧主体142中的对置部(最内周弹簧部150、第1中间弹簧部151、第2中间弹簧部152、最外周弹簧部153)彼此接触,而且能够使弹簧主体142更大地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进一步确保弹簧主体142的弹簧有效长度,并且能够使弹簧主体在平面上形成得更小。

而且,由于能够在防止弹簧主体142中的对置部(最内周弹簧部150、第1中间弹簧部151、第2中间弹簧部152、最外周弹簧部153)彼此接触的同时使弹簧主体142更大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摆动轮32以更大的行程摆动,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摆动轮32。

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弹簧主体142的自由端部146形成为隔着摆动环55围绕摆动轮32的轮轴的环状,因此,能够通过例如仅将轮轴贯穿插入于环状的自由端部146的内侧这样的简便方法,可靠且容易地使自由端部146与摆动轮32接触,同时将摆动轮32和复位弹簧140组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安装复位弹簧140。

而且,由于自由端部146形成为环状,因此,例如与自由端部146只不过形成为板片状或棒状等的情况相比,在装入复位弹簧140时,难以发生自由端部146与周边的结构体(例如第1摆动孔50等)意外接触或钩挂等不良情况,而且还难以发生如下这样的不良情况:意外地将自由端部146压溃等,例如发生弯曲变形。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容易地安装复位弹簧140。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被叙述的,并非有意限定发明的范围。关于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以及变更。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包含了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实质上相同的内容、以及均等的范围的内容等。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列举所谓的手动上条式的机械式钟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是应对手动上条和自动上条双方的机械式钟表。这种情况下,可以构成为:例如在利用摆锤的转矩自动上条时,摆动轮克服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从啮合位置侧向解除位置侧摆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列举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利用复位弹簧对构成上条轮系机构的摆动轮向一个方向施力,但并不限定于将复位弹簧用于上条轮系机构的情况。

作为复位弹簧,只要能够对沿着摆动方向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的摆动轮施力即可,能够用于各种轮系机构。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弹簧主体形成为涡卷状,但并不限定于涡卷状。例如,可以形成为这样的波纹状的弹簧主体:通过多次弯折,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有至少2级以上的对置部。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涡卷状相同的作用效果。

无论如何,只要弹簧主体形成为这样的曲线状即可:在从自由端部至连结端部之间,具有至少2级以上的、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的对置部。

技术特征:

1.一种复位弹簧,其对摆动轮从第1位置侧朝向第2位置侧施力,所述摆动轮被配置成能够沿着摆动方向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其中,

所述复位弹簧具备:

固定框部;和

能够弹性变形的悬臂状的弹簧主体,所述弹簧主体的基端部是与所述固定框部连结的连结端部,并且,所述弹簧主体的末端部是能够与所述摆动轮接触的自由端部,

所述自由端部能够在对所述摆动轮朝向所述第2位置侧施力的状态下与所述摆动轮接触,

所述弹簧主体形成为如下这样的曲线状:从所述摆动轮的轴向观察,在从所述自由端部至所述连结端部之间,具有至少2级以上的、在与所述摆动轮的中心轴交叉的径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的对置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位弹簧,其中,

所述自由端部被配置得比所述摆动轮靠所述第1位置侧,并且能够从所述第1位置侧与所述摆动轮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位弹簧,其中,

所述弹簧主体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呈多级围绕所述摆动轮的涡卷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位弹簧,其中,

关于所述弹簧主体,

在比所述摆动轮的所述中心轴靠施力方向的相反侧处互相相邻的所述对置部彼此之间所形成的、沿着所述摆动方向的各间隔中的至少1处形成为,大于在比所述摆动轮的所述中心轴靠所述施力方向侧处互相相邻的所述对置部彼此之间所形成的、沿着所述摆动方向的各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复位弹簧,其中,

所述弹簧主体形成为沿着所述弹簧主体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列有弯曲部和直线部的涡卷状,其中,所述弯曲部以沿着将所述摆动轮的所述中心轴作为中心的阿基米德曲线的方式弯曲,所述直线部沿着所述摆动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复位弹簧,其中,

所述连结端部被配置在从假想轴线上偏移的位置,其中,所述假想轴线通过所述摆动轮的所述中心轴且沿着所述摆动方向延伸,

所述弹簧主体能够以所述连结端部为基点而整体在所述摆动方向上弹性移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复位弹簧,其中,

所述自由端部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围绕所述摆动轮的轮轴的环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复位弹簧,其中,

所述固定框部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围绕所述弹簧主体的环状。

9.一种轮系机构,其中,

所述轮系机构具备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复位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系机构,其中,

所述轮系机构具备:

小钢轮,其借助柄轴的旋转操作而旋转;

传动轮,其对大钢轮传递动力,所述大钢轮通过旋转而将条盒轮的内部的发条卷紧;以及

所述摆动轮,其配置在所述小钢轮与所述传动轮之间,将所述动力从所述小钢轮传递至所述传动轮,并且所述摆动轮被所述复位弹簧施力,

所述第1位置是如下这样的解除位置:所述摆动轮相对于所述传动轮的啮合被解除,并且,从所述小钢轮侧经由所述摆动轮朝向所述传动轮侧的所述动力的传递被切断,

所述第2位置是如下这样的啮合位置:所述摆动轮与所述传动轮啮合,并且允许从所述小钢轮侧经由所述摆动轮向所述传动轮侧传递所述动力,

所述摆动轮能够在所述解除位置与所述啮合位置之间沿着所述摆动方向摆动,并且被所述复位弹簧朝向所述啮合位置施力。

11.一种钟表用机芯,其中,

所述钟表用机芯具备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轮系机构。

12.一种机械式钟表,其中,

所述机械式钟表具备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钟表用机芯。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复位弹簧、轮系机构、钟表用机芯和机械式钟表,复位弹簧无需大的平面空间就能够安装,能在抑制了施加于摆动轮的负荷的状态下对摆动轮向一个方向施力。复位弹簧对摆动轮从第1位置侧向第2位置侧施力,摆动轮被配置成能沿摆动方向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复位弹簧具备:固定框部;和能弹性变形的悬臂状的弹簧主体,弹簧主体的基端部是与固定框部连结的连结端部,弹簧主体的末端部是能与摆动轮接触的自由端部,自由端部能在对摆动轮朝向第2位置侧施力的状态下与摆动轮接触,弹簧主体形成为如下曲线状:从摆动轮的轴向观察,在从自由端部至连结端部之间,具有至少2级以上的在与摆动轮的中心轴交叉的径向上隔开间隔地相邻的对置部。

技术研发人员:伊东贤吾;藤枝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3.18

技术公布日:.10.08

如果觉得《复位弹簧 轮系机构 钟表用机芯和机械式钟表的制作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