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19-01-12 15:06:39

相关推荐

专利名称: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顺次连接构成的制冷剂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由旋转压气机(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节流装置(膨胀阀等)及蒸发器等顺次按照环状,通过连接配管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制冷剂回路)。制冷剂气体从旋转压气机的旋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口被吸入气缸的低压室侧,通过滚子和叶轮的动作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从高压室侧经排出口、排出消音室被排到气体冷却器。制冷剂气体在上述气体冷却器散热后,被节流装置节流并供给蒸发器。制冷剂在蒸发器处蒸发,同时通过从周围吸热,发挥制冷作用。

在此,近年来由于对地球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因此即使在上述制冷剂循环中也不使用现有的氟里昂,而使用天然制冷剂二氧化碳(CO2)作为制冷剂,使用将高压侧作为超临界压力进行运转的制冷剂循环的装置被加以开发。

对于这样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为了防止液体制冷剂返回压缩机内进行液压缩,可采用在蒸发器的出口侧和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的低压侧配置储液器的结构,在该储液器中储存液体制冷剂,仅使气体被吸入压缩机中。另外,为了防止储液器内的液体制冷剂返回压缩机,对节流装置进行调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7-18602号公报但是在制冷剂循环的低压侧设置储液器,就需要填充大量的制冷剂。另外,为了防止液体逆流,必须减小节流装置的开度,或者扩大储液器的容积,从而导致冷却能力的降低和设置空间的扩大。因此,为了不设置上述储液器,同时消除压缩机处的液压缩,申请人尝试了对现有的如图4所示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开发。

图4中,符号10表示内部中间压型多级(2级)压缩式旋转压气机,其结构为具有密闭容器12内作为驱动单元的电动单元14,和被上述电动单元14的旋转轴16驱动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34。

对上述情况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运作进行说明。被压缩机10的制冷剂导入管94吸入的低压的制冷剂被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成为中间压,然后被排到密闭容器12内。其后,进入制冷剂导入管92A,流入作为辅助冷却回路的中间冷却回路150A。上述中间冷却回路150A被设置成可以通过设置于热交换器154A内的中间冷却器,在该中间冷却器以空冷方式散热。在中间冷却回路150A处,中间压的制冷剂通过热交换器154A被吸热。其后,制冷剂从制冷剂导入管92B被吸入第2旋转压缩单元34进行第2级压缩,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由制冷剂排出管96排到外部。

制冷剂排出管96中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设置于热交换器154A内的气体冷却器,在气体冷却器处以空冷方式散热之后,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60。制冷剂在内部热交换器160处被蒸发器157中流出的低压侧的制冷剂吸热,从而再次被冷却。其后,制冷剂在膨胀阀156处被降压,并在上述过程中变成气体/液体混合状态,然后流入蒸发器157蒸发。从蒸发器157流出的制冷剂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60,在内部热交换器160处吸收上述高压侧的制冷剂的热量,从而被加热。

而且,被内部热交换器160加热的制冷剂重复进行从制冷剂导入管94被吸入旋转压气机10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内的循环。这样,通过在内部热交换器160处使用高压侧的制冷剂加热蒸发器157中流出的制冷剂,可以使制冷剂达到过热,从而不在低压侧设置储液器等,也可以很好地防止液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0的液体逆流,并可以避免压缩机10由于液压缩遭受损伤产生的问题。

另外,通过使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中间冷却回路150A,可以在热交换器154A的中间冷却器处有效的冷却制冷剂,并可以提高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压缩效率。

另一方面,上述热交换器154A由如上所述的气体冷却器和中间冷却回路150A的中间冷却器构成。对于热交换器154A,在制冷剂循环装置中例如使用了微型管热交换器154A的场合的构造,参照图5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热交换器154A的上侧配置了中间冷却器151A、下侧配置了气体冷却器155A。在中间冷却器151A入口的集管201连接有与压缩机10的密闭容器12内连接的制冷剂导入管92A。集管201与各个微型管204…的一端连接,用于将制冷剂分流到上述微型管204…中形成的多个微小制冷剂通路中。上述微型管204…略呈“コ”字状,上述“コ”字状部分中安装有多个散热片205…。另外,微型管204…的另一端与中间冷却器151A出口的集管202连接,在各个微小制冷剂通路流动的制冷剂在集管202处汇流。上述出口的集管202与连接压缩机10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制冷剂导入管92B连接。

另外,被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后的制冷剂,从制冷剂导入管92A流入热交换器154A的中间冷却器151A入口的集管201内,然后被分流进入微型管204…内的微小制冷剂通路,在通过微小制冷剂通路的过程中,受到风扇211产生的通风,制冷剂散热。其后,制冷剂在出口的集管202处汇流,然后从热交换器154A流出,由制冷剂导入管92B被吸入第2旋转压缩单元34。

另外,气体冷却器155A入口的集管207与压缩机10的制冷剂排出管96连接。集管207与各个微型管210…的一端连接,用于将制冷剂分流到上述微型管210内形成的微小制冷剂通路中。上述微型管210形成S形,上述S形的部分中安装有多个散热片205…。另外,微型管210…的另一端与气体冷却器155A出口的集管208连接,流经微型管210…内的各个微小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在集管208处汇流。上述出口的集管208与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60的配管连接。

另外,压缩机10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中排出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排出管96流入热交换器154A的气体冷却器155A入口的集管207内,然后被分流进入微型管210…内的微小制冷剂通路,在通过微小制冷剂通路的过程中,受到风扇211产生的通风,制冷剂散热。其后,制冷剂在出口的集管208处汇流,然后从热交换器154A流出,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60。

这样,热交换器154A由气体冷却器155A和中间冷却回路150A的中间冷却器151A构成,由于没有必要分开形成制冷剂循环装置的气体冷却器155A和中间冷却器151A,因而可以缩小设置空间。

具备上述热交换器154A的制冷剂循环装置,需要根据使用条件改变热交换器154A的气体冷却器155A和中间冷却器151A的散热能力的比例。即,作为普通冷却装置使用的场合,即使制冷剂循环内的制冷剂循环量多的场合,也希望可以有效地冷却第2旋转压缩单元34中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提高蒸发器157的冷却效率(冷冻效率)。因此,需要将气体冷却器155A的散热能力设定得较高。

另一方面,在将制冷剂循环装置用作被冷却空间温度为-30℃或-30℃以下的超低温用的冷却装置的场合,由于膨胀阀156的流路阻力增大等,可以提高中间冷却回路150中制冷剂的散热能力,希望极力抑制第2旋转压缩单元34中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温度上升,希望可以在超低温区域下于蒸发器157蒸发制冷剂。因此,需要将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A的散热能力设定得较高。

虽然这样,但是对于现有的热交换器154A,由于热交换器154A内的气体冷却器155A和中间冷却器151A所使用的微型管204、210的形状不同,因而每次都需要改变设计。因此,产生增大生产成本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低成本即可使气体冷却器和辅助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的散热能力根据使用条件达到最佳的制冷剂循环装置。

即,本发明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设有用于使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一次散热后再返回上述压缩机的辅助冷却回路,和用于给上述辅助冷却回路及气体冷却器通风的风扇,由于辅助冷却回路和气体冷却器的通风面积大致相同,例如如技术方案2所述,若对应利用风扇进行通风在辅助冷却回路的上游一侧配置气体冷却器,通过空冷式通风可以有效地冷却气体冷却器。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压缩机具有第1及第2压缩单元,被第1压缩单元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经辅助冷却回路,被吸入第2压缩单元,然后经过压缩被送入气体冷却器,同时由于对应利用风扇进行通风,在气体冷却器的上流一侧配置辅助冷却回路,因此通过空冷式通风可以有效地冷却辅助冷却剂回路。

根据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辅助冷却回路及气体冷却器由微型管热交换器构成。

图1为本发明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使用的实施例的旋转压气机的纵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为微型管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4为现有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为现有的微型管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制冷剂循环装置所使用的压缩机的实施例的,具有第1旋转压缩单元(第1压缩单元)32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第2压缩单元)34的内部中间压型多级(2级)压缩式旋转压气机10的纵截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各图中,符号10是将二氧化碳(CO2)作为制冷剂使用的内部中间压型多级压缩式旋转压气机,上述压缩机10包括钢板形成的圆筒状密闭容器12、配置收放在上述密闭容器12的内部空间上侧的作为驱动单元的电动单元14以及配置在上述电动单元14下侧的由电动单元14的旋转轴16驱动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第1级)及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第2级)形成的旋转压缩机构部18。

密闭容器12由底部作为油槽的、收容电动单元14和旋转压缩机构部18的容器本体12A,和封闭上述容器本体12A上部开口的略呈碗状的端盖(盖体)12B构成,并且,上述端盖12B的上面中心形成圆形的安装孔12D,上述安装孔12D中安装有用于给电动单元14供电的接头(省略配线)20。

电动单元14为所谓的磁极同心绕组式的DC电动机,由沿着密闭容器12上部空间的内周面呈环状安装的定子22,和在上述定子22内侧设有若干间隔地插入设置的转子24形成。上述转子24固定于通过中心并在垂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16。定子22具有圈状的层压电磁钢板的层叠体26,和通过串绕(同心绕组)方式卷绕在上述层叠体26齿部的定子线圈28。而且,转子24与定子22一样由电磁钢板的层叠体30形成,并通过将永久磁铁MG插入上述层叠体30内构成。

在上述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34之间夹持有中间隔板36。即,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和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由中间隔板36;配置在上述中间隔板36上下的上气缸38、下气缸40;在上述上下气缸38、40内具有180°相位差的、通过设置于旋转轴16的上下偏心部42、44进行偏心旋转的上下滚子46、48;与上述上下滚子46、48接触并将上下气缸38、40内分别划分为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叶轮50和52;以及封闭上气缸38的上侧开口面及下气缸40的下侧开口面且兼作旋转轴16的轴承的作为支承构件的上部支承构件54及下部支承构件56构成。

另一方面,上部支承构件54及下部支承构件56中设有通过未图示的吸入口与上下气缸38、40内部分别连通的吸入通路60(上侧的吸入通路未图示);和一部分凹陷、通过用上部盖子66和下部盖子68封闭上述凹陷部而形成的排出消音室62、64。

排出消音室64和密闭容器12内通过贯通上下气缸38、40和中间隔板36的连通路连通,连通路的上端立设有中间排出管121,被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后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由上述中间排出管121排到密闭容器12内。

另外,作为制冷剂,考虑到对地球环境有利、易燃性及毒性等方面,使用了天然制冷剂,即,上述二氧化碳(CO2),作为润滑油的油使用了例如石油(矿物油)、烷基苯油、醚油、脂油、PAG(聚二醇)等现存的油。

在密闭容器12的容器本体12A的侧面,在与上部支承构件54和下部支承构件56的吸入通路60(上侧未图示)、排出消音室62、上部盖子66的上侧(大致对应电动单元14的下端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上,分别焊接固定了套筒141、142、143及144。而且,套筒141内插入连接有用于将制冷剂气体导入上气缸38的制冷剂导入管92B,上述制冷剂导入管92B的一端与上气缸38的未图示的吸入通路连通。上述制冷剂导入管92B的另一端与作为后述的辅助冷却回路的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的出口连接。中间冷却器151的入口与制冷剂导入管92A的一端连接,上述制冷剂导入管92A的另一端与密闭容器12内部连通。

用于将制冷剂气体导入下气缸40的制冷剂导入管94的一端插入连接到套筒142内,上述制冷剂导入管94的一端与下气缸40的吸入通路60连通。另外,制冷剂排出管96插入连接到套筒143内,上述制冷剂排出管96的一端与排出消音室62连通。

根据图2,上述压缩机10构成图2所示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即,压缩机10的制冷剂排出管96与热交换器154的入口连接。

在此,热交换器154由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和气体冷却器155构成,并设有用于给上述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和气体冷却器155通风的风扇111。而且,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54为微型管热交换器,对应利用风扇111进行通风,在上述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的上流一侧配置气体冷却器155。

参照图3对热交换器154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由入口的集管101、出口的集管102、一根微型管104及多个散热片105构成。在上述入口的集管101连接有与压缩机10的密闭容器12内连通的制冷剂导入管92A的一端(图3中未图示)。集管101和微型管104的一端连接,用于将制冷剂分流到上述微型管104内形成的微小制冷剂通路中。上述微型管104形成为S形,上述S形的部分中安装有多个散热片105…。另外,微型管104的另一端与中间冷却器151出口的集管102连接,流经微型管104内的各个微小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在集管102汇流。该出口的集管102和与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吸入通路连通的制冷剂导入管92B的另一端连接(图3中未图示)这样,微型管104形成S形,通过在该S形的部分中安装有多个散热片105,可以确保紧凑且大的热交换面积,并可以在中间冷却器151处有效地冷却从压缩机10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流入中间冷却回路150的制冷剂气体。

另一方面,气体冷却器155由入口的集管107、出口的集管108、2根微型管110…及散热片105构成,上述入口的集管107与压缩机10的制冷剂排出管96连接(图3中未图示)。集管107与各个微型管110…的一端连接,用于将制冷剂分流到各个微型管110…内形成的微小制冷剂通路中。上述微型管110…与上述中间冷却器151的微型管104同样形成S形,该S形的部分中安装有多个散热片105…。在此,如上所述,中间冷却器151的微型管104及安装在微型管104中的散热片105和气体冷却器155的每个微型管110…·及安装在这些微型管110上的散热片105呈相同形状。也就是说,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和气体冷却器155的通风面积大致相同。另外,微型管110…的另一端与气体冷却器155出口的集管108连接,流经微型管110…内各个微小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在集管108汇流。上述出口的集管108与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60的配管连接。

这样,微型管110形成S形,通过在该S形的部分中安装有多个散热片105,可以确保紧凑且大的热交换面积,并可以在气体冷却器155处有效地冷却从压缩机10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流入热交换器154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

另外,由于如上所述的对应利用风扇111进行通风在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的上游一侧配置了气体冷却器155,因而可以提高气体冷却器155的散热能力。

而且,从上述热交换器154的气体冷却器155伸出的配管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60。上述内部热交换器160用于使热交换器154的气体冷却器155中流出的高压侧的制冷剂和蒸发器157中流出的低压侧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60的配管延伸至作为节流装置的膨胀阀156。而且,膨胀阀156的出口与蒸发器157的入口连接,伸出蒸发器157的配管经内部热交换器160与制冷剂导入管94连接。

另外,上述中间冷却回路150用于使从压缩机10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排出的制冷剂一次散热后,再返回压缩机10的第2旋转压缩单元34,上述中间冷却回路150由制冷剂导入管92A及制冷剂导入管92B和上述热交换器154的中间冷却器151构成。

通过以上构成,接着对本发明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运作进行说明。若通过接头20及未图示的配线给压缩机10的电动单元14的定子线圈28通电,则电动单元14起动,转子24旋转。通过上述旋转,嵌合在与旋转轴16一体设置的上下偏心部42、44上的上下滚子46、48,在上下气缸38、40内进行偏心旋转。

这样,经形成于制冷剂导入管94及下部支承构件56的吸入通路60,从未图示的吸入口被吸入气缸40的低压室侧的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滚子48和叶轮52的动作被压缩成为中间压,然后从下气缸40的高压室侧经未图示的连通路,由中间排出管121排到密闭容器12内。这样,密闭容器12内成为中间压。

另外,密闭容器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套筒144流出,进入制冷剂导入管92A,然后通过中间冷却回路150。而且,制冷剂在上述中间冷却回路150中通过热交换器154的中间冷却器151的过程中,通过热交换器154的风扇111产生的通风,以空冷方式散热。这样,通过使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后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中间冷却回路150,可以有效地冷却制冷剂,因此可以控制密闭容器12内的温度上升,并可以提高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压缩效率。

另外,被冷却后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制冷剂导入管92B经形成于上部支承构件54的未图示的吸入通路,从未图示的吸入口被吸入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上气缸38的低压室侧,通过滚子46和叶轮50的动作进行第2级压缩,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从高压室侧通过未图示的排出口,经形成于上部支承构件54的排出消音室62,被制冷剂排出管96排到外部。这时,制冷剂被压缩到适当的超临界压力。

由制冷剂排出管96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热交换器154的气体冷却器155,在气体冷却器155处通过风扇111以空冷方式散热之后,从热交换器154流出,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60。制冷剂在内部热交换器160处被低压侧的制冷剂吸热,从而再次被冷却。被内部热交换器160冷却后的高压侧的制冷剂气体流到膨胀阀156。而且,在膨胀阀156的入口处,制冷剂气体仍处于超临界状态。制冷剂通过在膨胀阀156的压力降低,变成气体/液体的两相混合体,并在上述状态下流入蒸发器157内。在蒸发器157处,制冷剂蒸发,通过从空气吸热,发挥冷却作用。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压缩后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流经具有中间冷却器151的中间冷却回路150进行散热,能够产生抑制密闭容器12内的温度上升的功效,从而可以提高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压缩效率,另外,通过使上述制冷剂气体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60,与低压侧的制冷剂气体进行热交换,可以提高蒸发器157的冷却能力(冷冻能力)。

另外,通过对应利用热交换器154的风扇111进行通风在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的上游一侧配置了气体冷却器155,可以有效地冷却第2旋转压缩单元34中排出的流经气体冷却器155内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

这样,可以提高气体冷却器155中制冷剂的散热能力。特别是,即使在制冷剂循环中制冷剂循环量多的场合,由于可以充分地冷却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因而可以提高蒸发器157的冷却效率。

其后,制冷剂从蒸发器157流出,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60。在内部热交换器160处从上述高压侧的制冷剂吸热,受到加热作用。这样,虽然在蒸发器157处蒸发变成低温并从蒸发器157中流出的制冷剂也有不完全是气体状态,而是混有液体的状态的情况,但是通过其经过内部热交换器160与高压侧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变成过热,完全成为气体。这样,不在低压侧设置储液器,也可以可靠地防止液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0的液体逆流,并避免压缩机10由于液压缩遭受损伤产生的问题。

而且,被内部热交换器160加热后的制冷剂,重复进行从制冷剂导入管94被吸入压缩机10的第1旋转压缩单元32内的循环。

这样,通过使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和气体冷却器155的通风面积大致相同,只生产同一形状的微型管就可用于双方,因此可以削减生产成本。

另外,和上述实施例一样,若对应利用风扇111进行通风在上述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的上游一侧配置气体冷却器155,可以有效地冷却第2旋转压缩单元34中排出的流经气体冷却器155内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

这样,即使在制冷剂循环中制冷剂循环量多的场合,由于可以充分地冷却压缩机10中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因此可以提高蒸发器157的冷却效率(冷冻效率)。

另一方面,若对应利用风扇111进行通风在气体冷却器155的上游一侧配置上述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可以有效地冷却第1旋转压缩单元32中排出的流经中间冷却器151的中间压的制冷剂。

这样,可以提高中间冷却器151中制冷剂的散热能力。特别是在将制冷剂循环装置作为冷冻机等超低温用的冷却装置的场合,膨胀阀156的流路阻力增大,蒸发器157中的制冷剂会在更低的低温区域蒸发,因此有必要降低流入蒸发器157的制冷剂的温度。

这时,通过冷却从中间冷却回路150被吸入第2旋转压缩单元34的制冷剂,可以提高压缩机10的运转性能,并且可以有效地抑制第2旋转压缩单元34中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因此,可以在-30℃或-30℃以下的超低温区域下于蒸发器157蒸发制冷剂,并可以提高上述制冷剂循环装置的性能。

这样,制冷剂循环装置的热交换器154的气体冷却器155和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的散热能力,根据使用条件可以简单的变成最佳。

因此,可以显著降低制冷剂循环装置的生产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制冷剂循环装置的通用性。

本实施例中,使用了微型管热交换器154作为热交换器,但本发明不仅限于微型管热交换器,只要是由气体冷却器和中间冷却回路的中间冷却器构成的热交换器,都是有效的。

另外,本实施例中,作为制冷剂使用了二氧化碳,但制冷剂不仅限于二氧化碳,烃系的制冷剂和一氧化二氮等的各种制冷剂也都适用。

还有,本实施例中,对于压缩机10使用内部中间压型的多级(2级)压缩式旋转压气机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可使用的压缩机不仅限于内部中间压型的多级(2级)压缩式旋转压气机,也可以是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4的单级压缩机。但是,在该场合中,辅助冷却回路作为过热下降器使用。

另外,在技术方案3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压缩机也可以是具有2级以上的压缩单元的多级压缩式压缩机。

如以上详细所述,若根据本发明,制冷剂循环装置具有用于使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一次散热后再返回上述压缩机的辅助冷却回路,和用于给上述辅助冷却回路及气体冷却器通风的风扇;由于辅助冷却回路和气体冷却器的通风面积大致相同,例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若对应利用风扇进行通风在辅助冷却回路的上游一侧配置气体冷却器,可通过空冷式通风有效地冷却气体冷却器。

这样,即使制冷剂循环内的制冷剂循环量多的场合,由于可以充分地冷却由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因此也可以提高蒸发器的冷却效率。

根据上述各技术方案,对于技术方案3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压缩机具有第1及第2压缩单元,被第1压缩单元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经辅助冷却回路,被吸入第2压缩单元,然后经过压缩被排到气体冷却器,同时由于对应利用风扇进行通风,在气体冷却器的上游一侧配置了辅助冷却回路,因而通过空冷式通风可有效的冷却辅助制冷剂回路。

这样,即使将制冷剂循环装置作为冷冻机等超低温用的冷却装置使用的场合,通过冷却由辅助冷却回路被吸入第2压缩单元的制冷剂,可以提高压缩机的运转性能,并且可以有效地抑制第2压缩单元中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因此,可以在-30℃或-30℃以下的超低温区域中于蒸发器蒸发制冷剂,并可以提高上述制冷剂循环装置的性能。

这样,制冷剂循环装置的热交换器的气体冷却器和辅助冷却回路的散热能力,根据使用条件可以简单地具有更低成本、并且变成最佳。

根据上述各个技术方案,对于技术方案4的制冷剂循环装置,由于辅助冷却回路及气体冷却器在微型管热交换器处形成,因此可以将辅助冷却回路及气体冷却器小型化,并可以改善辅助冷却回路及气体冷却器的散热能力。

权利要求

1.一种由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顺次连接构成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使上述压缩机中排出的制冷剂一次散热后再返回该压缩机的辅助冷却回路,和用于给上述辅助冷却回路及上述气体冷却器通风的风扇;上述辅助冷却回路和上述气体冷却器的通风面积大致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利用上述风扇进行的通风,在上述辅助冷却回路的上游一侧配置上述气体冷却器。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缩机具有第1及第2压缩单元,被上述第1压缩单元压缩并排出的制冷剂经上述辅助冷却回路被吸入上述第2压缩单元,然后经过压缩被排到上述气体冷却器;同时,相对于利用上述风扇进行的通风,在上述气体冷却器的上游一侧配置上述辅助冷却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辅助冷却回路及上述气体冷却器由微型管热交换器构成。

全文摘要

一种根据使用条件可将气体冷却器和辅助热交换器中制冷剂的散热能力以低成本并且变成最佳的制冷剂循环装置。该制冷剂循环装置具有用于使压缩机10中排出的制冷剂一次散热后再返回上述压缩机10的作为辅助冷却回路的中间冷却回路150,和用于给上述中间冷却回路150的中间冷却器151及气体冷却器154通风的风扇111;其中,中间冷却器151及气体冷却器154的通风面积大致相同。

文档编号F04C18/356GK1534254SQ1012375

公开日10月6日 申请日期12月24日 优先权日3月27日

发明者山崎晴久, 山中正司, 藤原一昭, 汤本恒久, 石垣茂弥, 松本兼三, 三, 久, 司, 弥, 昭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如果觉得《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