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巷道支护设备的制作方法

巷道支护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0-03-27 04:16:38

相关推荐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山巷道支护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巷道支护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巷道支护是现实煤矿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煤矿支护关系到矿工安全与谐矿区的建设,是煤矿实现安全高效的前提和保障,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用于支护巷道的支架的个数有限,通常需要人工将位于后侧的支架转移、搬运至支护前侧,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支护效率,影响了挖掘效率,导致作业效率较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巷道支护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护效率较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巷道支护设备,包括:支架组件,包括沿巷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架,各支架包括顶梁和与顶梁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驱动顶梁沿巷道的高度方向进行伸缩运动;其中,支架具有顶梁处于伸长状态时的支护状态和顶梁处于收缩状态时的回缩状态;运架组件,包括行走模块、支撑模块及第二驱动装置,支撑模块通过第二驱动装置与行走模块连接,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支撑模块顶升支架,以使该支架由支护状态切换为回缩状态,支撑模块带动该支架运动至预设位置处,支架由回缩状态切换为支护状态,以对巷道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各支架还包括:伸缩臂,穿设在顶梁内;立柱,立柱与伸缩臂铰接,立柱通过伸缩臂与顶梁连接;第三驱动装置,伸缩臂通过第三驱动装置与顶梁连接;其中,第三驱动装置驱动伸缩臂沿顶梁运动,以调整支架的跨度。

进一步地,伸缩臂为两个,立柱为两个,两个立柱与两个伸缩臂一一对应地设置,第三驱动装置为两个,两个第三驱动装置与两个伸缩臂一一对应地设置,各第三驱动装置驱动与其相对应的伸缩臂沿顶梁运动。

进一步地,各支架还包括:侧支护板组件,包括侧支护板和与侧支护板连接的第四驱动装置,第四驱动装置驱动侧支护板沿预设方向转动,待侧支护板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处时,侧支护板对立柱的外侧进行遮挡。

进一步地,侧支护板与伸缩臂远离顶梁的一端铰接,第四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侧支护板铰接以驱动侧支护板沿预设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装置为液压缸、或电缸、或气缸;和/或第二驱动装置为液压缸、或电缸、或气缸;和/或第三驱动装置为液压缸、或电缸、或气缸;和/或第四驱动装置为液压缸、或电缸、或气缸。

进一步地,支撑模块包括:第一支撑架体;第二支撑架体,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体上,第二支撑架体通过第一支撑架体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其中,第二支撑架体具有用于容纳顶梁的支撑凹部。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架体为多个,各第一支撑架体221为直线模组,多个直线模组沿巷道的高度方向设置,各直线模组的延伸方向一致;其中,位于上方的直线模组设置在位于该直线模组下方的直线模组的滑动块上。

进一步地,行走模块包括:车体,支撑模块通过第二驱动装置与车体连接;履带式行走部,设置在车体的下方,以带动车体运动。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装置为两个,两个第二驱动装置同步动作。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支架具有顶梁处于伸长状态时的支护状态和顶梁处于收缩状态时的回缩状态。沿巷道施工方向,当需要对位于后侧的支架进行转移、搬运时,行走模块带动支撑模块和第二驱动装置运动至需要转移的支架所在位置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支撑模块顶升该支架,同时,该支架由支护状态切换为回缩状态,以便于运架组件进行搬运。之后,行走模块带动该支架运动至预设位置处,待该支架处于预设位置时,支架由回缩状态切换为支护状态,以对巷道进行支撑,进而完成该支架的转移及搬运。

与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转移、搬运相比,本申请中的巷道支护设备采用运架组件进行支架的转移、搬运,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护效率较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提升了挖掘效率,提高了作用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巷道支护设备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巷道支护设备的局部俯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巷道支护设备的支架的主视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1中的巷道支护设备的支撑模块和第二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支架组件;11、支架;111、顶梁;112、第一驱动装置;113、伸缩臂;114、立柱;116、侧支护板组件;116a、侧支护板;116b、第四驱动装置;117、控制阀;20、运架组件;21、行走模块;211、车体;212、履带式行走部;22、支撑模块;221、第一支撑架体;222、第二支撑架体;222a、支撑凹部;23、第二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护效率较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巷道支护设备。

如图1至图4所示,巷道支护设备包括支架组件10和运架组件20。其中,支架组件10包括沿巷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架11,各支架11包括顶梁111和与顶梁111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112,第一驱动装置112驱动顶梁111沿巷道的高度方向进行伸缩运动。其中,支架11具有顶梁111处于伸长状态时的支护状态和顶梁111处于收缩状态时的回缩状态。运架组件20包括行走模块21、支撑模块22及第二驱动装置23,支撑模块22通过第二驱动装置23与行走模块21连接,第二驱动装置23驱动支撑模块22顶升一个支架11,以使该支架11由支护状态切换为回缩状态,支撑模块22带动该支架11运动至预设位置处,支架11由回缩状态切换为支护状态,以对巷道进行支撑。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支架11具有顶梁111处于伸长状态时的支护状态和顶梁111处于收缩状态时的回缩状态。沿巷道施工方向,当需要对位于后侧的支架11进行转移、搬运时,行走模块21带动支撑模块22和第二驱动装置23运动至需要转移的支架11所在位置处,第二驱动装置23驱动支撑模块22顶升该支架11,同时,该支架11由支护状态切换为回缩状态,以便于运架组件20进行搬运。之后,行走模块21带动该支架11运动至预设位置处,待该支架11处于预设位置时,支架11由回缩状态切换为支护状态,以对巷道进行支撑,进而完成该支架11的转移及搬运。

与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转移、搬运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巷道支护设备采用运架组件20进行支架11的转移、搬运,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护效率较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提升了挖掘效率,提高了作用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模块22顶升支架11的个数不限于此。可选地,支撑模块22顶升两个或三个支架11。

在本实施例中,巷道支护设备可实现连采机在支架11的临时支护下工作,保证工作人员安全,且支架11对巷道顶板无反复支撑。此外,通过运架组件20运输支架11的运输速度快,在提高安全等级的情况下,提升了工作效率。

如图3所示,各支架11还包括伸缩臂113、立柱114及第三驱动装置。其中,伸缩臂113穿设在顶梁111内。立柱114与伸缩臂113铰接,立柱114通过伸缩臂113与顶梁111连接。伸缩臂113通过第三驱动装置与顶梁111连接。其中,第三驱动装置驱动伸缩臂113沿顶梁111运动,以调整支架11的跨度。这样,当需要调整支架11的跨度时,第三驱动装置驱动伸缩臂113沿顶梁111运动,以实现支架11上部分的跨度的调整,进而使得工作人员对支架11的跨度的调整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具体地,立柱114为两个,两个立柱114与顶梁111形成支护空间。沿巷道施工方向,当需要对位于后侧的支架11进行转移、搬运时,行走模块21带动支撑模块22和第二驱动装置23运动至需要转移的支架11所在位置处,第二驱动装置23驱动支撑模块22顶升该支架11,同时,该支架11由支护状态切换为回缩状态(包括支架11的跨度的调整),进而便于该支架11从其他支架11的支护空间内穿过,以使支架11的搬运更加容易、简便。

在本实施例中,顶梁111为管状结构,伸缩臂113穿设在顶梁111内。其中,伸缩臂113的伸缩方向沿顶梁111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伸缩臂113为两个,立柱114为两个,两个立柱114与两个伸缩臂113一一对应地设置,第三驱动装置为两个,两个第三驱动装置与两个伸缩臂11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第三驱动装置驱动与其相对应的伸缩臂113沿顶梁111运动。这样,两个第三驱动装置可驱动与其相对应的伸缩臂113运动,进而使得支架11的跨度的调整更加容易、快捷,缩短调整时间,提升了作业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伸缩臂113的个数不限于此。可选地,伸缩臂113为一个,即支架11的一侧可运动,进而实现支架11的跨度的调整。

如图3所示,各支架11还包括侧支护板组件116。其中,侧支护板组件116包括侧支护板116a和与侧支护板116a连接的第四驱动装置116b,第四驱动装置116b驱动侧支护板116a沿预设方向转动,待侧支护板116a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处时,侧支护板116a对立柱114的外侧进行遮挡。这样,当支架11处于支护状态时,侧支护板组件116也能够对立柱114的外侧(支护空间外)进行遮挡,进而避免巷道内的碎石等通过立柱114的外侧掉落在支护空间内而砸伤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升了巷道支护设备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侧支护板组件116为两个,两个侧支护板组件116与两个立柱114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两个侧支护板组件116对两个立柱114的两侧的遮挡,以防止巷道内的碎石等砸伤工作人员。

如图3所示,侧支护板116a与伸缩臂113远离顶梁111的一端铰接,第四驱动装置116b的驱动端与侧支护板116a铰接以驱动侧支护板116a沿预设方向转动。具体地,第四驱动装置116b驱动侧支护板116a绕侧支护板116a与伸缩臂113的铰接端转动,以实现侧支护板116a对立柱114的外侧的遮挡,进而使得工作人员对侧支护板116a的操作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112、第二驱动装置23、第三驱动装置及第四驱动装置116b为液压油缸。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对支架11及运架组件20的操作更加容易、简便,也降低了巷道支护设备的加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装置112、第二驱动装置23、第三驱动装置及第四驱动装置116b的类型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驱动装置112为电缸、或气缸。可选地,第二驱动装置23为电缸、或气缸。可选地,第三驱动装置为电缸、或气缸。可选地,第四驱动装置116b为电缸、或气缸。

如图1所示,各支架11还包括控制阀117。其中,控制阀117设置在立柱114上,用于控制流入第一驱动装置112、第三驱动装置及第四驱动装置116b内的液压油,进而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12、第三驱动装置及第四驱动装置116b的驱动力。

如图4所示,支撑模块22包括第一支撑架体221和第二支撑架体222。其中,第二支撑架体222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体221上,第二支撑架体222通过第一支撑架体221与第二驱动装置23连接。其中,第二支撑架体222具有用于容纳顶梁111的支撑凹部222a。这样,第二支撑架体222的支撑凹部222a用于支撑支架11,第二支撑架体222通过第一支撑架体221与行走模块21连接。上述设置使得支撑模块22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可选地,第一支撑架体221为多个,各第一支撑架体221为直线模组,多个直线模组沿巷道的高度方向设置,各直线模组的延伸方向一致。其中,位于上方的直线模组设置在位于该直线模组下方的直线模组的滑动块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体221为三个,三个第一支撑架体221沿巷道的高度方向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架体221之间能够进行相对滑动,进而扩宽了第二支撑架体222的支撑幅度,便于第二支撑架体222对支架11进行顶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架体221的个数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支撑架体221为两个或三个或五个。

如图1所示,行走模块21包括车体211和履带式行走部212。其中,支撑模块22通过第二驱动装置23与车体211连接。履带式行走部212设置在车体211的下方,以带动车体211运动。这样,履带式行走部212带动车体211及设置在车体211上的支撑模块22和第二驱动装置23沿巷道施工方向行进,便于运架组件20对支架11进行转移及搬运。

如图4所示,第二驱动装置23为两个,两个第二驱动装置23同步动作。这样,上述设置能够保证第二驱动装置23对支撑模块22的顶升可靠性,进而保证运架组件20能够将支架11转移至预设位置处。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驱动装置23的个数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二驱动装置23为一个或三个或四个,只要能够将支撑模块22顶升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巷道支护设备还包括压力监测装置。其中,压力监测装置设置在至少一个支架11上,当支架11处于支护状态时,压力监测装置用于监测巷道表面向支架11施加的作用力。这样,压力监测装置可实现巷道顶板矿压实时监测,还具有来压监测、显示、报警、记录和分析的功能。若来压过大时进行报警,提示工作人员撤离。同时,还能够根据顶板压力,选择不同的支护方式。

具体地压力监测装置设置在支架11的两测,通过无线数据传送与主机相连。当压力监测装置检测到支架11上的顶梁111所受压力过大时,会产生声光报警。之后,两个第一驱动装置112中压力过大的那一边自动泄压,以保证巷道人机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巷道支护设备还包括防碰撞检测装置。其中,防碰撞检测装置设置在至少一个支架11上,当运架组件20与防碰撞检测装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距离时,防碰撞检测装置发出蜂鸣声和/或发出光线。这样,设置在支架11上的防碰撞检测装置能够获取连采机铲板的位置,当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进入非安全距离时,声光警示后停机,以保证人机安全。

具体地,巷道支护设备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开始工作时,运架组件20移动到最后一架支架11下,第二驱动装置23开始伸长,以使支撑模块22将该支架11顶起,该支架11的第一驱动装置112开始收缩、伸缩臂113开始收缩,达到可以通过其余展开支架11的空隙。之后,运架组件20带动该支架11向前移动到第一架支架11前,该支架11通过第一驱动装置112和伸缩臂113展开进行临时支护,侧支护板组件116也可展开进行支护,保障工作人员安全。与此同时,支架11后的专用十臂锚杆锚索台车进行锚杆、锚索施工,且专用连采机开始掘进工作,每工作一个循环,支架11向前移一架。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支架具有顶梁处于伸长状态时的支护状态和顶梁处于收缩状态时的回缩状态。沿巷道施工方向,当需要对位于后侧的支架进行转移、搬运时,行走模块带动支撑模块和第二驱动装置运动至需要转移的支架所在位置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支撑模块顶升该支架,同时,该支架由支护状态切换为回缩状态,以便于运架组件进行搬运。之后,行走模块带动该支架运动至预设位置处,待该支架处于预设位置时,支架由回缩状态切换为支护状态,以对巷道进行支撑,进而完成该支架的转移及搬运。

与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转移、搬运相比,本申请中的巷道支护设备采用运架组件进行支架的转移、搬运,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护效率较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提升了挖掘效率,提高了作用效率。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巷道支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组件(10),包括沿巷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架(11),各所述支架(11)包括顶梁(111)和与所述顶梁(111)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112),所述第一驱动装置(112)驱动所述顶梁(111)沿所述巷道的高度方向进行伸缩运动;其中,所述支架(11)具有所述顶梁(111)处于伸长状态时的支护状态和所述顶梁(111)处于收缩状态时的回缩状态;

运架组件(20),包括行走模块(21)、支撑模块(22)及第二驱动装置(23),所述支撑模块(22)通过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3)与所述行走模块(21)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3)驱动所述支撑模块(22)顶升所述支架(11),以使该支架(11)由所述支护状态切换为所述回缩状态,所述支撑模块(22)带动该支架(11)运动至预设位置处,所述支架(11)由所述回缩状态切换为所述支护状态,以对所述巷道进行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支护设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架(11)还包括:

伸缩臂(113),穿设在所述顶梁(111)内;

立柱(114),所述立柱(114)与所述伸缩臂(113)铰接,所述立柱(114)通过所述伸缩臂(113)与所述顶梁(111)连接;

第三驱动装置,所述伸缩臂(113)通过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与所述顶梁(111)连接;其中,所述第三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伸缩臂(113)沿所述顶梁(111)运动,以调整所述支架(11)的跨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巷道支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臂(113)为两个,所述立柱(114)为两个,两个所述立柱(114)与两个所述伸缩臂(113)一一对应地设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与两个所述伸缩臂(11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所述第三驱动装置驱动与其相对应的所述伸缩臂(113)沿所述顶梁(111)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巷道支护设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架(11)还包括:

侧支护板组件(116),包括侧支护板(116a)和与所述侧支护板(116a)连接的第四驱动装置(116b),所述第四驱动装置(116b)驱动所述侧支护板(116a)沿预设方向转动,待所述侧支护板(116a)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处时,所述侧支护板(116a)对所述立柱(114)的外侧进行遮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巷道支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护板(116a)与所述伸缩臂(113)远离所述顶梁(111)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驱动装置(116b)的驱动端与所述侧支护板(116a)铰接以驱动所述侧支护板(116a)沿所述预设方向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巷道支护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112)为液压缸、或电缸、或气缸;和/或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3)为液压缸、或电缸、或气缸;和/或

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为液压缸、或电缸、或气缸;和/或

所述第四驱动装置(116b)为液压缸、或电缸、或气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支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模块(22)包括:

第一支撑架体(221);

第二支撑架体(222),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体(221)上,所述第二支撑架体(222)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架体(221)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3)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架体(222)具有用于容纳所述顶梁(111)的支撑凹部(222a)。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巷道支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体(221)为多个,各所述第一支撑架体(221)为直线模组,多个所述直线模组沿所述巷道的高度方向设置,各所述直线模组的延伸方向一致;其中,位于上方的所述直线模组设置在位于该直线模组下方的所述直线模组的滑动块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支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模块(21)包括:

车体(211),所述支撑模块(22)通过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3)与所述车体(211)连接;

履带式行走部(212),设置在所述车体(211)的下方,以带动所述车体(211)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支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3)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3)同步动作。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巷道支护设备。巷道支护设备包括:支架组件,包括沿巷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架,各支架包括顶梁和与顶梁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驱动顶梁沿巷道的高度方向伸缩运动;支架具有顶梁处于伸长状态时的支护状态和顶梁处于收缩状态时的回缩状态;运架组件,包括行走模块、支撑模块及第二驱动装置,支撑模块通过第二驱动装置与行走模块连接,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支撑模块顶升支架,以使该支架由支护状态切换为回缩状态,支撑模块带动该支架运动至预设位置处,支架切换为支护状态,以对巷道支撑。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护效率较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蒲长晏;武利民;景志国;范要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廊坊景隆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3.28

技术公布日:.01.03

如果觉得《巷道支护设备的制作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