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电子设备 壳体组件及其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

电子设备 壳体组件及其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1-07-21 20:47:04

相关推荐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材料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壳体组件及其电致变色器件。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反光镜、智能调光窗、显示设备及摄像设备等各类产品中,然而现有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响应速度以及透过率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

框体,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框体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共同围设形成多个容纳空间;

电致变色材料,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分散设置于所述多个容纳空间以形成多个相互间隔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

所述多个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在外部电压控制下,可在着色态和透明态之间变化。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透明盖板以及贴设于所述透明盖板上的以上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光学器件以及以上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每一电致变色材料单元至少对应设置一光学器件;进而实现对所述光学器件与所述透明盖板之间光路的阻隔与透过。

本申请实施例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后置摄像头以及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壳体连接;

所述后盖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外观膜层以及电致变色器件;所述外观膜层设有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覆盖所述通孔设置;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设于所述后置摄像头和所述外观膜层的通孔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可实现对所述后置摄像头与所述通孔之间光路的阻隔或透过。

本申请实施例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屏幕及后盖,所述屏幕和后盖分别连接在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

所述后盖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外观膜层以及电致变色器件;所述外观膜层设有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覆盖所述通孔设置;

摄像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设于所述摄像头和所述外观膜层的通孔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可实现对所述摄像头与所述通孔之间光路的阻隔或透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后盖,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外观膜层以及电致变色器件;所述外观膜层设有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覆盖所述通孔设置;

摄像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设于所述摄像头和所述外观膜层的通孔之间;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使所述摄像头可透过所述后盖采集光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为非透明状态或者半透明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透明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设置多个相互间隔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的结构形式,多个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在外部电压控制下可在着色态和透明态之间变化,具有响应速度快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增透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增透膜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灌口设计方案示意图;

图14是图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另一灌口设计方案示意图;

图15是图11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灌口设计方案示意图;

图16是图12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灌口设计方案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1是图9中第一导电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9中第一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9中第二导电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9中第二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9中第二走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9中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9中第二导电基层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9中电致变色器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第一导电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0中第一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0中第二导电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0中第二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0中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38中的壳体组件的俯视面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的俯视面示意图;

图4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8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9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0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3是图50中的电子设备的俯视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以及可穿戴设备等等。

随着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与强大,其内部设置的光学器件(比如摄像头、传感器以及闪光灯等)也越来越多,使得电子设备的壳体的外观一致性越来越差。本申请通过利用电致变色技术对光学器件进行外观遮蔽,提高电子设备的壳体的外观一体性。

接下来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手机摄像头颗数越来越多,尤其是后置摄像头,后置三摄、四摄、五摄等等已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再加上手机的其他光学器件(比如传感器及闪光灯等),使得手机后盖的外观一体性受到严重影响。本申请通过利用电致变色技术对摄像头以及闪光灯等光学器件进行外观遮蔽,提高手机后盖的外观一体性。

具体的,以光学器件为摄像头进行说明,在与摄像头相对应的后盖区域设置电致变色器件,不使用摄像头的时候控制电致变色器件处于着色态,摄像头被遮挡,后盖呈现一体化效果;使用摄像头的时候控制电致变色器件处于透明态,允许光线通过,摄像头开启。

需要说明的是,电致变色器件的响应速度要足够快才能在需要开启摄像头时快速的从着色态变为透明态,若电致变色器件的相应速度过慢,摄像头迟迟无法正常工作,影响用户体验;电致变色器件的着色态透过率要足够低才能实现对摄像头的遮挡;电致变色器件的着色态透过率要足够高才能使光线顺利通过,摄像头正常工作。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响应速度、电致变色器件的透明态透过率、电致变色器件的走线设计、电致变色器件的分区控制以及电子设备的壳体结构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首先,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响应速度进行详细描述。由于电致变色器件由着色态变为透明态(褪色速度)要比由透明态变为着色态慢(着色速度),并且对于光学器件的遮挡一般是从遮挡状态切换透明状态需要更快的响应时间,所以电致变色器件的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其褪色速度。本申请实施例所主要提高的正是电致变色器件的褪色速度,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变色速度也指的是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褪色速度。

电致变色的变色机理是通过离子传导,与电子传导不同的是,离子的传输速度要相对慢得多,所以电致变色的响应速度的瓶颈在于离子传导的速度。离子在电解质内的传输快慢决定了整个器件的响应速度。影响电致变色器件的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1.离子移动的距离(盒厚t):盒厚t越薄,速度越快;

2.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浓度e:供电基团含量越高,变色速度会越快,但变色的稳定性会变差;

3.温度t:温度越高,离子移动速度越快,变色越快,反之,温度越低,变色速度越慢;

4.电解质的电导率c:电解质的体系决定了电导率,电导率越高,离子的移动速度越快,变色速度越快。

5.变色面积s:为了提高变色速度,需要将区域分为最小单位区域,且走线按照最小区域环形走线,尽量做到电场均匀。

本申请主要就是通过以上几个方向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响应速度,以上几个因素对电致变色器件变色速度的影响满足如下关系式:v=e*t*c/s。其中,离子移动的距离(盒厚t)、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浓度e以及电解质的电导率c不但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度有影响,对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透明态透过率与着色态透过率之间的差值)也有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先对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浓度e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影响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

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包括溶剂以及溶质,所述溶质包括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以及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1~1:2。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致变色介质材料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较好的兼顾变色速度、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

在外加电信号的作用下,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由于得失电子的能够呈现不同的颜色,使得电致变色器件具有两种不同的颜色状态,着色态和透明态,在外加电信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可以在着色态与透明态之间发生颜色变化。电致变色器件的着色态透过率、透明态透过率、对比度以及变色速度均为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具体的,着色态透过率越低、透明态透过率越高、对比度越高、变色速度越快,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越好。电致变色器件的着色态透过率、透明态透过率、对比度以及变色速度与所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以及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溶剂的具体种类不作限制,所述溶剂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比如,所述溶剂可以是碳酸丙烯酯、丁内酯、2-乙酰基丁内酯、γ-戊内酯、碳酸乙烯酯、环丁砜、3-甲基环丁砜、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乙腈、戊二腈、2-甲基戊二腈、3-羟基丙腈、四乙二醇二甲醚、二甲基亚砜、乙氧基乙醇和环戊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可以具有电致变色性能,也可以不具有电致变色性能。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可以包括苯胺类化合物、茂铁类化合物、吩噻嗪类化合物、噻嗯类化合物以及吩嗪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的,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为苯胺类化合物。本申请实施例中,苯胺类化合物的浓度不宜过高,苯胺类化合物能够吸收紫外光,容易发生变质,进而影响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电活性”被定义为在暴露于特定的电势差下时,经历氧化态的改变。

其中,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可以是有机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比如紫精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吩嗪类化合物、聚吡咯类化合物、聚噻吩类化合物、聚苯胺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也可以是无机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比如过渡金属氧化物。可选的,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为有机电致变色介质材料,具体为紫精类化合物。

其中,所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可以为150-500mmol/l。可选的,所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可以为150mmol/l、200mmol/l、250mmol/l、300mmol/l、500mmol/l。

其中,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1~1:2。可选的,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可以为3:1、3:2、1:1、1:2。

当所述溶剂为二甲基乙酰胺,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为苯胺类化合物,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为紫精类化合物时,所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对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方案四和方案六为较佳方案:

方案四中,所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50mmol/l,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2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透明态透过率较高、着色态透过率较低、对比度较高、变色时间较短,能够较好的兼顾变色速度、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性能较佳。

下面将结合使用场景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致变色器件一般用于遮挡摄像头、闪光灯、传感器等。而对于遮挡摄像头来讲,要求电致变色器件所需要达到的指标一般包括:1、透过率(波长为450nm-650nm的可见光)需要达到86%以上(对电致变色器件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一透过率要求,则会对摄像头的工作状态,即拍摄时产生较大影响;2、着色态透过率(450nm-650nm平均)需要小于15%;低的着色态透过率可以在摄像头非工作状态下,实现对摄像头更好的遮挡隐藏效果;3、对比度△t%需要达到63%以上;4、变色速度(着色/褪色)需要在0.8s以内;这一参数则是主要考虑对摄像头拍摄所需的反应时间,过长则会出现延迟的情况,影响用户体验。

在结合参考以上指标之后,上述图表中的方案四(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50mmol/l,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2时),满足对摄像头遮挡的全部参数指标,且高于各项指标的参数要求。

以摄像头为例,当摄像头在非工作状态下,需要实现对摄像头的遮挡,此时需要后盖(可以包括玻璃盖板以及电致变色器件等结构)具有较低的着色态透过率(一般要求低于15%);当摄像头需要启动工作时,则需要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一般要求在0.8秒以内完成从着色态到完全透明态的转变)以及较高的透过率(一般要求大于86%)。当然,对于闪光灯以及传感器等光学器件,可能具有略微差异的性能要求,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并详述。

结合以上的使用场景以及性能指标要求,我们继续分析上述图表中的方案。在方案六中,所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00mmol/l,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时,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相比方案五而言,虽然着色态透过率较低,但透明态透过率损失严重,性能较方案四稍差。

方案一、二及三中的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着色态透过率较高、对比度较小,性能较差,不如方案四和方案六。

方案五、七中的电致变色介质材料变色时间过长,性能较差,不如方案四和方案六。

对比方案一至方案七可知,所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越高,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透明态透过率越低、着色态透过率越低、对比度越高、变色速度越慢。所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在150-300mmol/l之间时,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性能较佳,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兼顾变色速度、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所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50mmol/l时,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性能达到最佳,能够更好的兼顾变色速度、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

对比方案一至方案七可知,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1~1:1时,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性能较佳,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兼顾变色速度、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2时,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性能达到最佳,能够更好的兼顾变色速度、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

进一步地,对电解质的电导率c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影响进行说明。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添加在所述溶剂中的纳米导电颗粒,以提高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电导率,降低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着色态透过率,提高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对比度,提高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变色速度,使得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具有更佳的性能。所述纳米导电颗粒可以是纳米有机物颗粒,比如聚吡咯纳米粒子、聚苯胺纳米粒子等。所述纳米导电颗粒也可以是纳米无机物颗粒,比如纳米导电氧化锌、纳米导电石墨等等。

进一步地,对离子移动的距离(盒厚t)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影响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10,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包括由两个镀有导电材料的基底和框体15构成的容纳空间16,以及填充在所述容纳空间16内的以上所述的任一电致变色介质材料。

在外加电信号的作用下,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由于得失电子情况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颜色。由于所述基底是透明的,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颜色由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决定,因此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也具有两种不同的颜色状态,着色态和透明态,在外加电信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可以在着色态与透明态之间发生颜色变化。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着色态透过率、透明态透过率、对比度以及变色速度均为评价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性能的重要指标,与所述容纳空间16的厚度t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的,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11、第一导电层12、第二导电层13、第二基板14以及框体15,所述框体15用于粘合镀有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第一基板11和镀有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第二基板14,镀有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第一基板11和镀有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第二基板14作为基底与所述框体15共同围设形成所述容纳空间16,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填充在所述容纳空间16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11和所述第二基板14材质可以为玻璃或者具有一定硬度的透明树脂材料,第一基板11和所述第二基板14起到支撑的作用。譬如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或peit,俗称涤纶树脂,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缩聚物)、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又称做压克力、亚克力(英文acrylic)或有机玻璃)等。关于所述第一基板11和所述第二基板14的更多材料类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并详述。

所述第一导电层12以及第二导电层13的形成方法可以是物理气相沉积(pvd,physicalvapordeposition),具体包括真空蒸发、溅射、离子镀(空心阴极离子镀、热阴极离子镀、电弧离子镀、活性反应离子镀、射频离子镀、直流放电离子镀)等。

所述第一导电层12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厚度可是分别在100nm-300nm之间,具体可以为100nm、120nm、150nm、200nm、280nm以及300nm等。所述第一导电层1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材质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透明导电材料可以为铟锡氧化物(ito)、锌铝氧化物(azo)或者石墨烯薄膜等。

所述容纳空间16的厚度t范围可以为20~100um,可选的,所述容纳空间16的厚度t为20um、30um、50um、60um、100um。

当所述溶剂为二甲基乙酰胺,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为苯胺类化合物,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为紫精类化合物,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中所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50mmol,所述阳极电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2时,所述容纳空间16的厚度t对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性能的影响如下表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下表中的变色时间指的是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由着色态变为透明态所需要的时间。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方案四中,所述容纳空间16的厚度t为50um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透明态透过率较高、着色态透过率较低、对比度较高、变色时间较短,能够较好的兼顾变色速度、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性能较佳。

方案一、二及三中,着色态透过率较高、对比度较低,性能较差,不如方案四。

方案五、六及七中,变色速度较慢,性能较差,不如方案四。

对比方案一至七可知,所述容纳空间16的厚度t范围为30~60um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性能较佳,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兼顾变色速度、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所述容纳空间16的厚度t范围为45-55um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性能达到更佳,能够兼顾变色速度、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所述容纳空间16的厚度t为50um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性能达到最佳,能够更好的兼顾变色速度、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

可选地,苯胺可以作为本实施例的供电基团,紫精则可以作为受电基团,按照前面公式中提到,材料浓度越高,则变色速率应该会更快,但其实不然。如果供电基团含量越高,会使电致变色材料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会变差,原因是苯胺吸收紫外光容易发生变质,因此苯胺的浓度不应该太高。从前述的实验数据也可以得到证明,电致变色材料的浓度的范围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时,电致变色组件才能具有最佳的效果,另外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分析,供电基团与受电基团之间具有一定的配比关系。本实施例所提供电致变色器件10性能较佳,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兼顾变色速度、透明态透过率、着色态透过率以及对比度等指标参数。

进一步地,对温度t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影响进行说明。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与图1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4、框体15、电致变色介质材料与加热层17。所述第一基板11上设有第一导电层12;所述第二基板14上设有第二导电层13;所述框体15夹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3之间,并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3之间围设形成容纳空间16;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填充于所述容纳空间16内;加热层17,设于所述第一基板11的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基板14的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表面中的至少一处。

具体的,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11、第一导电层12、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第二导电层13以及第二基板14。关于所述第一基板11、所述第一导电层12、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所述第二导电层13以及所述第二基板14更详细的材质组成,前文已经有详细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层17可以为两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11的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基板14的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加热层17也可以为一层,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11的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14的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表面。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加热层17是透明的,至于其具体材质,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比如,所述加热层17为透明的石墨烯电加热薄膜。

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变色速度还与温度有关,适当的升高温度有利于加快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变色。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一基板11的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基板14的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表面中的至少一处设置加热层17,提高了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变色速度。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与图2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的不同之处在于,加热层17,设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2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基板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3之间的至少一处。

可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加热层17可以为两层,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2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基板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3之间。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加热层17也可以为一层,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2之间,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3之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加热层17是透明的,至于其具体材质,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比如,所述加热层17为透明的石墨烯电加热薄膜。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与图3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还进一步包括绝缘层18,所述绝缘层18设置在加热层17与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层12以及第二导电层13)之间。所述绝缘层18的加入,有利于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稳定性。

其次,对电致变色器件的透明态透过率进行详细描述。相关技术中电致变色器件的通过率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基板11+第一导电层12的透过率:第一基板11透过率约92%、增加方阻约为20欧姆第一导电层12的透过率约86%;考虑到除了光线透过材料的吸收,还需要考虑光线的反射,所以第一基板11+第一导电层12透过率大约在85%左右;

第二基板14+第二导电层13的透过率:由于只有光线吸收,反射可以考虑不计算,所以第二基板14+第二导电层13的透过率可以考虑为85%+7%(反射)=92%;

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透过率:只考虑光线吸收,吸收率根据材料的配方、浓度都会有差异,我们假定电质变色介质材料的吸收率为5%,也就是透过率约为95%;

器件总透过率为:(第一基板11+第一导电层12的透过率)*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透过率*(第二基板14+第二导电层13的透过率)=86%*95%*92%=75.2%左右。很显然,改善前的电致变色器件透过率没有达到文中最初对透过率指标(达到86%以上)的要求。

因此,在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透过率方面,可以至少从三个纬度进行改良:1.提升玻璃基板(包括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4)的透过率;2、选别透明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层12及第二导电层13)的厚度,匹配玻璃基板的厚度,或者说将透明导电层做薄;3、调整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电解质的配方,降低材料吸收率。

先对如何提升玻璃基板的透过率进行说明。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的结构示意图。图5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与图1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进一步包括增透膜(ar,anti-reflection)19,所述增透膜19设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2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层13与所述第二基板14之间、所述第一基板11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基板14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一侧表面中的至少一处。

如图5所示,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可以包括四层所述增透膜19,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2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层13与所述第二基板14之间、所述第一基板11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基板14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一侧表面。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也可以包括两层所述增透膜19,如图6所示,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的结构示意图,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2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基板11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一侧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图示只是给出了两种所述增透膜19的设置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增透膜19的层数以及具体设置位置不作限制。比如,所述增透膜19的层数可以为一层,设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2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层13与所述第二基板14之间、所述第一基板11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基板14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一侧表面中的任意一处;所述增透膜19的层数可以为两层,设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2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层13与所述第二基板14之间、所述第一基板11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12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基板14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一侧表面中的任意两处。

请参阅图7,图7是图5中增透膜19的结构示意图。可选的,所述增透膜19包括层叠设置的铌氧化物层192和硅氧化物层191,其中,铌氧化物层192和硅氧化物层191的厚度如下表所示:

请参阅图8,图8是图5中增透膜19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可选的,所述增透膜19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多层铌氧化物层192和硅氧化物层191。所述增透膜19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三层铌氧化物层192层和三层硅氧化物层191,具体请参阅下表:

请继续参阅图5,在玻璃基板的上下两面均增加增透膜19进一步降低反射率,可以将玻璃基板(包括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4)的透过率提升到99%以上。

进一步地,选别透明导电层(第一导电层12以及第二导电层13)的厚度,透明导电层的厚度匹配增透膜19厚度,另外还可以将透明导电层的厚度做薄,这样将玻璃基板+透明导电层的透过率提升到95%以上。而对于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电解质溶液吸收率降低,比如降低电解质浓度(这一点可能还要结合考虑变色速度的问题),将电致变色介质材料吸收降低到3%;综上所述,器件总透过率为:(第一基板11+第一导电层12的透过率)*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透过率*(第二基板14+第二导电层13的透过率)=95%*97%*95%=87.5%。如果继续做更高透过率,能够优化的空间是降低透明导电层的吸收率。譬如提高透明导电层的洁净程度以及提高透明导电层的工作温度等;如此可以将玻璃基板+透明导电层透过率提升到96%,器件整体在透明态的透过率就能提升到90%左右。

可选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透过率,可以使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2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13的折射率相同或者相近。

然后,对电致变色器件的走线设计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包括:第一基板11a、第二基板14a、框体15a及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所述第一基板11a上设有第一导电结构12a;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包括层叠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导电基层121a以及第一走线122a;所述第二基板14a上设有第二导电结构13a;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包括层叠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二导电基层131a以及第二走线132a;所述框体15a设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之间,其中,所述框体15a的图案、所述第一走线122a的图案以及所述第二走线132a的图案三者的图案在第一基板11a或者所述第二基板14a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里所说的第一基板11a或者所述第二基板14a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指的是三者的图案可以是相同或者部分相同,且相同的部分需要相对应设置。所述框体15a、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以及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共同围设形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容纳空间16a;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填充于所述容纳空间16a内以形成多个相互间隔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这些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在第一导电结构12a以及第二导电结构13a的驱动下,可在着色态和透明态之间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第一走线结构12a及第二走线结构13a的设计,将电致变色的区域划分为多个最小单位区域(在电致变色材料上表现为不同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每一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对应一最小单位区域,且第一走线结构12a及第二走线结构13a按照最小区域环形设置,尽量做到电场均匀,实现了较优的变色面积设计。有利于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响应速度。

如图9所示,可选的,第一导电结构12a设于第一基板11a靠近框体15a方向的表面上,第二导电结构13a设于所述第二基板14a靠近框体15a方向的表面上。所述框体15a可以是夹设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之间,并在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之间围设形成四个容纳空间16a。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容纳空间16a的个数不作限制,所述容纳空间16a的个数可以比四个少,也可以比四个多,举例而言,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容纳空间16a的数量为一个;如图11所示,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容纳空间16a的数量可以为二个;如图12所示,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容纳空间16a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本申请实施例的图示中只是给出了几种所述容纳空间16a的设置方式,所述容纳空间16a的个数还可以为五个、六个甚至更多。

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的填充工艺可以为真空灌注工艺,也可以为液晶滴下工艺(odf)。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真空灌注工艺将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填充入所述容纳空间16a中。可选的,每一容纳空间16a均留有灌口161a,所述电致变色材料经所述灌口161a填充入所述容纳空间16a中。各个容纳空间16a的灌口161a可以分离设置;相邻容纳空间16a的灌口161a也可以邻近设置。

请参阅图13,图13是图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灌口161a设计方案示意图,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包括四个容纳空间16a时,可选的,每一容纳空间16a均留有灌口161a,各个容纳空间16a的灌口161a分离设置。这种灌口161a的设计导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封装难度大,所面临的失效风险高。如图14所示,图14是图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另一灌口161a设计方案示意图,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包括四个容纳空间16a时,可选的,每一容纳空间16a均留有灌口161a,相邻两个容纳空间16a的灌口161a邻近设置。此种灌口161a的设计使得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封装难度小,有利于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图示中只是给出了几种所述灌口161a的设置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灌口161a的位置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15,图15是图11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灌口161a设计方案示意图,当所述容纳空间16a的数量为两个时,可选的,每一容纳空间16a均留有灌口161a,两个容纳空间16a的灌口161a邻近设置。此种灌口161a的设计使得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封装难度小,有利于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稳定性。如图16所示,图16是图12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灌口161a设计方案示意图,当所述容纳空间16a的数量为三个时,可选的,每一容纳空间16a均留有灌口161a,相邻两个容纳空间16a的灌口161a邻近设置,剩余一个容纳空间16a的灌口161a分离设置。此种灌口161a的设计使得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封装难度小,有利于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图示中只是给出了几种所述灌口161a的设置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灌口161a的位置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17,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与图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容纳空间16a内还可以进一步设有支撑隔垫物162a。具体的,所述支撑隔垫物162a为支撑微珠,用以在所述容纳空间16a内形成支撑。为了保证所述支撑隔垫物162a其有一定的可压缩性,并达到更好的隐藏效果,目视不易发现,所述支撑微珠可以采用透明复合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图17中所示的支撑隔垫物162a仅仅用于示意,并不限制所述支撑隔垫物162a的形状及个数。

请参阅图18,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与图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还包括封装胶17a,所述封装胶17a环绕涂布于所述第一基板11a和所述第二基板14a之间的边沿,并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的侧边环周,用于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可靠性。

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9,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可以设于所述第一走线122a和所述第一基板11a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可以设于所述第二走线132a和所述第二基板14a之间,所述框体15a可以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之间,所述第一走线122a和所述第二走线132a可以均埋设于所述框体15a内。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9所示,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走线122a可以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和所述第一基板11a之间;所述第二走线132a可以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和所述第二基板14a之间;所述框体15a可以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之间。

请参阅图20,图20是图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第一基板11a上形成第一导电结构12a;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包括层叠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导电基层121a以及第一走线122a。

具体的,先在所述第一基板11a上形成第一导电基层121a,请参阅图21,图21是图9中第一导电基层121a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为一体的整面ito结构,其包括对应所述容纳空间16a的第一导电区域1211a以及与fpc绑定的第一引出区域1212a,所述第一导电区域1211a和所述第一引出区域1212a一体连接设置。

具体地,在第一基板11a上形成方阻范围为10-15欧的第一导电基层121a,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为ito层,结合透过率考虑,所述ito层的方阻范围可以为12-14欧,透过率在80%-90%。所述第一导电基的厚度在50-200nm,可选在100-170nm范围。可选的,还可以通过在第一基板11a的两侧设置增透膜,来进一步提高透过率。在第一基板11a为玻璃的情况下,考虑到强度的问题,以及后续减薄效率问题,第一基板11a可以采用厚度为0.4mm的无碱玻璃。

在形成ito层后,将不需要的ito图案位置的ito通过曝光显影黄光蚀刻工艺去掉,保留需要的ito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形成ito图案可以是在一块大面积的基板上同时形成多个ito图案,封装完成后再进行剪切形成一个个小的独立的电致变色模组。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图示只是以一个电致变色模组结构进行说明。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上形成第一走线122a,请参阅图22,图22是图9中第一走线122a的结构示意图。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走线122a为连续的走线结构,其包括第一驱动部1221a以及第一引出部1222a,所述第一驱动部1221a用于围设所述容纳空间16a,所述第一引出部1222a与所述第一驱动部1221a的侧边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1221a沿所述第一导电区域1211a的周围尽量布局最大,将区域分为四个最小单位区域,且走线按照最小区域环形走线,尽量做到电场均匀,以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响应速度;所述第一驱动部1221a还在预留所述灌口161a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防止电致变色介质材料与走线图案接触,对走线造成腐蚀。其中,所述第一引出部1222a沿所述第一引出区域1212a尽量布局最大。

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第一走线122a的具体材质不作限制,第一走线122a所采用的材质可以是印刷银、镀银、moalmo、铜、金等电导率比较低的材料,材料的阻抗当然是越小越好。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线122a的材质为moalmo,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所述第一走线122a的走线宽度可以为0.5-1.5mm,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线122a的走线宽度在1.0mm左右,阻抗在5欧以内。所述第一走线122a具体可以是通过设置金属膜然后蚀刻形成,或者是采用局部金属镀层的方式,即需要走线的位置做金属镀层。

s2:在第二基板14a上形成第二导电结构13a;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包括层叠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二导电基层131a以及第二走线132a;同样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走线132a也为连续的走线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走线122a与所述第二走线132a的图案可以为相同或者在第二基板14a上的投影有重叠。

具体的,先在所述第二基板14a上形成第二导电基层131a,请参阅图23,图23是图9中第二导电基层131a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对应设置,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包括对应所述容纳空间16a的第二导电区域1311a、与fpc绑定的第二引出区域1312a以及与fpc绑定的第三引出区域1313a。所述第二导电区域1311a和所述第二引出区域1312a一体连接设置;所述第二导电区域1311a和所述第三引出区域1313a相邻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引出区域1313a对应所述第一引出区域1212a设置。该步骤的材质要求以及工艺方法与在步骤s1中相似,此处亦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上形成第二走线132a,请参阅图24,图24是图9中第二走线132a的结构示意图。可选的,所述第二走线132a包括第二驱动部1321a、第三走线1323a以及第二引脚部1322a,所述第二驱动部1321a用于围设所述容纳空间16a,所述第二引脚部1322a与所述第二驱动部1321a的侧边连接,作为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的接线端;所述第三走线1323a与所述第二驱动部1321a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走线1323a与所述第一引出部1222a相互连通,所述第三走线1323a与所述第一引出部1222a共同作为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的接线端。该步骤的材质要求以及工艺方法与在步骤s1相似,此处亦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部1321a沿所述第二导电区域1311a的周围尽量布局最大,将区域分为四个最小单位区域,且走线按照最小区域环形走线,尽量做到电场均匀,以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响应速度;所述第二驱动部1321a还在预留所述灌口161a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防止电致变色介质材料与走线图案接触,对走线造成腐蚀。

其中,所述第二引脚部1322a与所述第二驱动部1321a一体连接设置,所述第二引脚部1322a沿所述第二引出区域1312a尽量布局最大。所述第二引脚部1322a包括第二绑定引脚部13221a以及第二测试引脚部13222a,为了可靠连接,所述第二绑定引脚部13221a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测试引脚部13222a用以检测功能用。

其中,所述第三走线1323a与所述第二驱动部1321a相邻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走线1323a沿所述第三引出区域1312a尽量布局最大,所述第三走线1323a包括第一绑定引脚部13231a以及第一测试引脚部13232a,为了可靠连接,所述第一绑定引脚部13231a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测试引脚部13232a用以检测功能用。

可选的,所述第二走线132a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基板14a上且邻近所述第三走线1323a和所述第二引脚部1322a设置的标记识别符,便于后期的连接。可选的,请参阅图25,图25是图9中第二走线132a的另一结构示意图,第三走线1323a和所述第二引脚部1322a的表面均涂覆有保护胶134a,所述保护胶134a可以为uv胶,对第三走线1323a和第二引脚部1322a进行保护,防止所述第三走线1323a和所述第二引脚部1322a被腐蚀。

s3:在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上沿所述第一走线122a涂布形成框体15a。

请参阅图26,图26是图9中框体15a的结构示意图。在该步骤中,所述框体15a可以是先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的一侧,还可以是先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的一侧。可选的,所述框体15a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的一侧,具体覆盖所述第一走线122a设置。可选的,所述框体15a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走线122a(所述第一走线122a埋设于所述框体15a),防止所述第一走线122a与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或者空气接触而被腐蚀。所述框体15a围设形成四个容纳空间16a,并且在预留所述灌口161a的位置预留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宽度可以为1-2mm。其中,框体15a宽度建议1.5-2.0mm;因为框体15a部分与所述第一走线122a进行了粘接,第一走线122a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进行粘接,为了保证粘接性,所述框体15a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的接触宽度建议大于1.0mm。

为了提高点胶效率,胶水的流动性30000-45000mpa.s。可以采用气动点胶机,精度偏差较小。另外,如果采用喷胶机,由于加入0.5/0.1mm支撑物,所以减少喷嘴的磨损,建议用直径0.2mm以上喷嘴。对于不同厚度,所述框体15a内还可以混入不同尺寸的支撑材料,间隙0.05mm采用直径0.05mm的支撑球,如果0.1mm则采用0.1直径mm的支撑球。为了保证间隙的稳定性,可以采用玻璃球、复合树脂等材料,但复合材料的硬度需要达到玻璃的50%以上。支撑物与胶水的混入质量比建议在0.2%-1%。

s4:将第二导电结构13a的第二走线132a与第一走线结构的第一走线122a对位贴合,以形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容纳空间16a。

具体的,请参阅图27,图27是图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每一容纳空间16a均留有灌口161a,所述电致变色材料经所述灌口161a填充入所述容纳空间16a中。各个容纳空间16a的灌口161a可以分离设置;相邻容纳空间16a的灌口161a也可以邻近设置。可选的,相邻容纳空间16a的灌口161a邻近设置,以降低封装的难度,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稳定性。

在该步骤中,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进行抓取组装,为了让胶水(框体15a)铺开,可以使用一定压力进行预压,带预压力进行烘烤。其中,这里所说的对位贴合表示为所述第一走线122a与所述第二走线132a形状相同的部分的正对或者说所述第一走线122a与所述第二走线132a形状大致相同的部分的正对。

具体的,将第二导电结构13a的第二走线132a与第一走线结构的第一走线122a对位贴合以后,所述第一走线122a及所述第二走线132a均包裹于框胶内,防止第一走线122a及第二走线132a与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或者空气接触而被腐蚀。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及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的外边缘也需要包裹在框胶内部,以免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及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接触灰层等异物,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及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之间出线导通短路。

s5:在所述容纳空间16a内填充电致变色介质材料。

该步骤具体是将容纳空间16a抽真空,然后将所述电致变色介质材料从所述灌口161a的位置灌入所述容纳空间16a。

可选的,在步骤s4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s31:在所述容纳空间16a内设置支撑隔垫物162a。

该步骤具体包括:首先在制备形成的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或者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上形成胶点,具体是在形成所述第一走线122a或所述第二走线132a的一侧。可选的,在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上形成胶点,其中,所述胶点的直径可以为0.03-0.05mm,相互距离1-3mm;如果间隙保持0.05mm,uv胶点的尺寸建议在0.03mm,如果间隙保持0.1mm,胶点的尺寸建议在0.05mm;为了良好印刷性能,uv胶水的流动性建议在5000-1000mpa.s。然后将支撑隔垫物162a粘设在所述胶点上,具体请参阅图28,图28是图9中第二导电基层131a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支撑隔垫物162a的种类不作限制,可选的,所述支撑隔垫物162a为支撑微珠,为了保证所述支撑隔垫物162a其有一定的压缩性,并达到更好的隐藏效果,目视不易发现,所述支撑微珠可以采用透明复合材料。

可选的,在步骤s5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s41:在所述第一基板11a和所述第二基板14a之间的边沿涂布封装胶17a;其中,所述封装胶17a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层131a的侧边环周。具体请参阅图18,所述封装胶17a用以提高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可靠性。

可选的,在步骤s5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51:封堵所有灌口161a。

具体的,请参阅图29,图29是图9中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所述灌口161a的封装深度建议在1.5mm以上;封口用的胶水(uv胶)流动性建议在2000-5000mpa.s,固化条件建议在200-400mw/cm2,约20s左右。

可以理解的是,图1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制备方法与图9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制备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在第一基板11a上形成第一导电结构12a的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一基板11a上形成第一走线122a,在所述第一走线122a上形成第一导电基层121a;所述在第二基板14a上形成第二导电结构13a的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二基板14a上形成第二走线132a,在所述第二走线132a上形成第二导电基层131a;所述在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上沿所述第一走线122a涂布形成框体15a的步骤中,所述框体15a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层121a上。

接下来,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分区控制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30,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包括:第一基板11a、第二基板14a、框体15a及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所述第一基板11a的同一侧表面设有相互间隔的多个第一导电结构12a,每个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包括层叠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导电基层121a以及第一走线122a;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相当于第一导电基层121a包括多个第一子导电基层121b,第一走线122a包括多个第一子走线122b,所述第二基板14a的同一侧表面设有相互间隔的多个第二导电结构13a,每个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包括层叠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二导电基层131a以及第二走线132a;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相当于第二导电基层131a包括多个第二子导电基层131b,第二走线132a包括多个第二子走线132b,所述框体15a夹设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结构12a和第二导电结构13a之间,其中,所述框体15a的图案、所述第一走线122a以及所述第二走线132a三者的图案在第一基板11a或者第二基板14a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相互正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的第一子导电基层121b和第一子走线122b)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的第二子导电基层131b和第二子走线132b)与框体15a共同围设形成多个容纳空间16a,多个容纳空间16a内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可被导电结构独立驱动控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第一走线结构12a及第二走线结构13a的设计,使得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各个容纳空间16a可以被独立控制。如图30所示,本图示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结构12a包括四个第一子导电结构,每一第一子导电结构有分别包括第一子导电基层以及第一子走线;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包括四个第二子导电结构,每一第二子导电结构有分别包括第二子导电基层以及第二子走线;所述容纳空间16a的数量为四个,各个容纳空间16a彼此相互独立。每一对子导电结构都可以被独立驱动控制。举例而言,当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具有四个容纳空间16a时,可以控制其中的一个容纳空间16a内的电致变色介质材料处于透明态,控制另外三个容纳空间16a内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处于着色态,也可以控制其中的任两个处于透明态,控制剩余两个处于着色态。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列举了几种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控制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容纳空间16a的个数以及各个所述容纳空间16a的控制方式并不作限制。

下面结合使用场景进行说明,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手机具有四个光学器件,三个摄像头以及一个闪光灯,闪光灯与摄像头使用频率不同,且对透过率、透过速度等要求不同;每个摄像头以及闪光灯各自对应一个容纳空间16a设置。举例而言,假设用户仅需要使用闪光灯,则可以控制闪光灯所对应的区域处于透明态,其余三个摄像头所对应的区域处于着色态;再举一个例子,用户在光线较强的场景下进行拍照,仅需要开启两个摄像头,则可以控制这两个摄像头所对应的区域处于透明态,控制另外一个摄像头及闪光灯所对应的区域处于着色态。该分区控制的方案能够使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不同区域之间实现相互独立控制,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关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12a的具体形状,请参阅图31及32,图31是图30中第一导电基层121a的结构示意图,图32是图30中第一走线122a的结构示意图。各个第一导电基层121a之间相隔设置,所述第一走线122a沿所述第一导电区域1211a的周围尽量布局最大。

关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的具体形状,请参阅图33及34,图33是图30中第二导电基层131a的结构示意图,图34是图30中第二走线132a的结构示意图。各个第二导电基层131a之间相隔设置,所述第二走线132a沿所述第一导电区域1211a的周围尽量布局最大。

关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13a的具体形状,请参阅图35,图35是图30中框体15a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框体15a可以是一体式框体15a,也可以是分离设置的多个框体15a,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框体15a为一体式框体15a。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a的各个容纳空间16a之间距离较远时,所述框体15a可以是分离设置的多个框体15a,每一框体15a与相对应的第一导电结构12a及第二导电结构13a围设形成一容纳空间16a。

需要说明的是,前文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响应速度、电致变色器件的透明态透过率、电致变色器件的走线设计、电致变色器件的分区控制等方面的方案相互之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结合。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给出了两种导电结构的布局方式,一种是分别设置一体结构的第一导电结构(第一导电基层和第一走线均为连续的结构)以及第二导电结构(第二导电基层和第二走线也均为连续的结构),该种结构可以实现对多个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同时控制,走线圈出小区域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可以达到快速响应的目的;另外一种布局方式为在两基板之间设计多个独立的子导电结构(每个子导电结构圈出一个电致变色材料单元),每个子导电结构可以被单独控制,进而实现对多个电致变色材料单元独立。这里需要说明的,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每一个子导电结构均可以圈出多个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关于这部分的详细结构特征与前述实施例相类似,此处亦不再赘述。

最后,对电子设备的壳体结构设计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36,图36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壳体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100,所述壳体组件100包括透明盖板20以及贴设于所述透明盖板20上的任一以上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10及10a)。为了便于描述,在下文中,以电致变色器件10为例来进行说明。

具体的,所述透明盖板20可以为透明玻璃板,或者塑料板;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贴设于所述透明盖板20上的部分区域。可选地,所述透明盖板20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之间可以通过光学胶30粘接,如图37中所示,图37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光学胶30除了具备粘合作用,还具有缓冲作用,用于防止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跌落破坏。所述光学胶30的材质可以为ocr(opticalclearresi)液态光学胶30,该种类型的胶具有高透光率,低水汽透过率以及低离子浓度的特性。

请参阅图38及图39,图38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39是图38中的壳体组件100的俯视面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外一种壳体组件100。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夹设于所述透明盖板20和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之间的外观膜层40。

所述壳体组件100包括可视区域101与不可视区域102,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对应所述可视区域101设置。所述不可视区域102进一步包括走线区域1021与非走线区域1022,所述走线区域1021用于设置走线。可视区域101位于所述不可视区域102内;所述走线区域1021环绕所述可视区域101设置。

请参阅图40,图40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40的俯视面示意图,所述外观膜层40进一步包括透明区域401和颜色区域402,所述透明区域401与所述可视区域101对应,所述颜色区域402和所述不可视区域102对应。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对应所述透明区域401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透明区域401的形状不作具体设定,比如,所述透明区域401可以为方形或圆形。

如图38所示,可选的,所述透明区域401可以为一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覆盖所述通孔401。进一步的,所述通孔401内可以填充有光学胶30,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可以通过所述光学胶30与所述外观膜层40粘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透明区域401也可以是具有基材的透明区域,所述外观膜层40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之间可以通过光学胶30粘接,如图41所示,图4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光学胶30除了具备粘合作用,还具有缓冲作用,用于防止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跌落破坏。所述光学胶30的材质可以为ocr(opticalclearresi)液态光学胶30,该种类型的胶具有高透光率,低水汽透过率以及低离子浓度的特性。

请参阅图42,图42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40的结构示意图。可选的,所述外观膜层40可以为层叠设置于所述透明盖板20上的镀膜层。举例而言,所述外观膜层4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透明盖板20上的光学镀膜层41、油墨层42以及防爆膜层43。其中,所述光学镀膜层41可以包括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形成的一层或者多层具有光学增透作用的增透膜层、形成特定光学纹理的uv纹转印层、具有保护作用的树脂膜层、具有绝缘作用的ncvm层以及具有增加层与层连接性能的功能膜层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油墨层42可以是通过喷涂或者染色的方式形成;所述防爆层在所述透明盖板20因意外破碎时用于阻隔破碎产生的玻璃碎片。请参阅图43,图43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40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可选的,所述光学镀膜层41包括具有绝缘作用的ncvm层411、具有保护作用的树脂膜层412。

请参阅图44,图44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40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可选的,所述外观膜层40为一独立的外观膜片。所述外观膜片则可以包括承载板44以及层叠设于所述承载板44上的油墨层42以及光学镀膜层41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所述外观膜片包括承载板44、光学镀膜层41、以及油墨层42。

其中,所述承载板44可以由玻璃或者具有一定硬度的透明树脂材料制成。所述光学镀膜层41则可以包括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形成的一层或者多层具有光学增透作用的增透膜层、形成特定光学纹理的uv纹转印层、具有保护作用的膜层、具有绝缘作用的ncvm层以及具有增加层与层连接性能的功能膜层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油墨层42可以是通过喷涂或者染色的方式形成。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5,图45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40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所述外观膜片可以包括承载板44以及依次设于所述承载板44上的uv转印层413、光学膜层414以及油墨层42。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6,图46是图38中的外观膜层40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所述外观膜片包括两个承载板44(第一承载板441以及第二承载板442)。具体地,第一承载板441和第二承载板442之间可以通过胶层440粘接。其中,第一承载板44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油墨层42,而第二承载板442的一侧则可以依次层叠设置uv转印层413、ncvm层411(可以用于形成特殊的光学效果,材料可以为金属或者合金等)、渐变色效果层415(可以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形成)以及光油保护层416等。

图46中的外观膜片的结构相较于图45来讲,通过设置第一承载板441和第二承载板442,并分别在两个承载板上做不同的外观效果图层结构,可以更加丰富外观膜片可呈现的效果,譬如形成呈现渐变的外观效果以及从不同侧面观察显示不同颜色的效果等。且不同功能层之间制造工艺的影响可以被进一步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图示中只是给出了几种外观膜片的层叠结构,而外观膜片在一些其他变形实施例中可以是在承载板44上只做光学镀膜层41,还可以是在承载板44上只做油墨层42,亦或是油墨层42做在光学镀膜层41与承载板44之间,还可以是油墨层42与光学镀膜层41分别做在承载板44的两侧;以及光学镀膜层41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光学功能层等。

请参阅图47,图47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47中的所述壳体组件100相比图38中的壳体组件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00进一步包括防指纹膜50,所述防指纹膜50设于所述透明盖板20的背离所述外观膜层40一侧。所述防指纹膜50通过自身工艺特性,起到淡化、分解指纹油脂的可见度,起到防指纹的作用。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防指纹保护膜的具体种类不作限制,比如,所述防指纹膜50可以是磨砂防指纹保护膜和高透af防指纹保护膜。

如图48所示,图48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20、外观膜层40以及电致变色器件10;所述外观膜层40设有通孔401,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覆盖所述通孔401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通孔401内填充有光学胶30,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通过所述光学胶30与所述外观膜层40粘接。

可选的,所述外观膜层40为一独立的外观膜片,关于所述外观膜片的具体结构,前文已有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可以进一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11、增透膜19、第一导电层12、第二导电层13、增透膜19、第二基板14、增透膜19以及框体15,所述框体夹设于第一导电层12及第二导电层13之间,所述框体15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2、所述第二导电层13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16,所述容纳空间16内填充有电致变色介质材料。

关于图48中的壳体组件的更详细的特征,如下表所示:

请参阅图49,图49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9中的壳体组件与图48中的壳体组件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外观膜层为为层叠设置于所述透明盖板20上的镀膜层。关于图49中的壳体组件的更详细的特征,如下表所示:

请参阅图50,图50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10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00,所述电子设备1000包括光学器件200以及以上所述的壳体组件100,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设于所述光学器件200和所述透明盖板20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可实现对所述光学器件200在透明盖板20一侧的遮挡。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0可以为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1000。

如图50所示,所述壳体组件100可以进一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20、外观膜层40以及电致变色器件10;所述外观膜层40设有通孔401,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覆盖所述通孔401设置;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设于所述光学器件200和所述外观膜层40的通孔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可实现对所述光学器件200与所述通孔401之间光路的遮挡。进一步的,所述通孔401内填充有光学胶30,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通过所述光学胶30与所述外观膜层40粘接。关于所述壳体组件100的更详细的结构,前文已经有详细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光学器件200可以包括摄像头、闪光灯以及光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所述光学器件200与所述光学胶30分别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相对两侧且对应所述通孔401设置。

所述光学器件200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当所述光学器件200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透明态,以便于光线的通过,所述光学器件200得以实现其功能;当所述光学器件200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着色态,以对所述光学器件200进行遮挡,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00呈现一体化的外观效果。

在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过程中,在所述光学器件200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透明态,并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透明态透过率较高,使得光线顺利通过,所述光学器件200能够较好的实现其功能;在所述光学器件200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着色态,并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着色态透过率较低,能够对所述光学器件200进行较好的遮挡,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00呈现一体化的外观效果;在所述光学器件200由开启状态转入关闭状态或者由关闭状态转入开启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能够在透明态与着色态之间快速的转变。

请参阅图51,图5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子设备1000的结构示意图,图51中的电子设备在图50中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壳体300,壳体组件100具体为电子设备的后盖100,光学器件200具体为电子设备的后置摄像头200。

请一并参阅图50及图51,所述电子设备1000包括壳体300、后置摄像头200、后盖100;所述后盖100与所述壳体300连接;所述后盖1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20、外观膜层40以及电致变色器件10;所述外观膜层40设有通孔401,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覆盖所述通孔401设置;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设于所述后置摄像头200和所述外观膜层40的通孔401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可实现对所述后置摄像头200与所述通孔401之间光路的遮挡。

其中,所述壳体300可以为电子设备1000的中框中板、承载板或者后壳等结构。后置摄像头200位于所述后盖100和所述壳体300之间的封闭空间1001内,后置摄像头200可透过所述后盖100进行采集图像。

后置摄像头200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当后置摄像头200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透明态,以便于后置摄像头200进行图像采集;当后置摄像头200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着色态,以对后置摄像头200进行遮挡,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00呈现一体化的外观效果。

在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过程中,在后置摄像头200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透明态,并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透明态透过率较高,使得光线顺利通过,后置摄像头200能够采集到更清晰的图像;在后置摄像头200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着色态,并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着色态透过率较低,能够对后置摄像头200进行较好的遮挡,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00呈现一体化的外观效果;在后置摄像头200由开启状态转入关闭状态或者由关闭状态转入开启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能够在透明态与着色态之间快速的转变。

请参阅图52,图5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电子设备1000的结构示意图。图52中的电子设备在图50中的电子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壳体300及屏幕400,壳体组件100具体为电子设备的后盖100,光学器件200具体为电子设备的摄像头200。

请一并参阅图50及图52,所述电子设备1000包括壳体300、屏幕400、后盖100及摄像头200;所述屏幕400和后盖100分别连接在所述壳体300的相对两侧;所述后盖100包括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20、外观膜层40以及电致变色器件10;所述外观膜层40设有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覆盖所述通孔401设置;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设于所述摄像头200和所述外观膜层40的通孔401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可实现对所述摄像头200与所述通孔401之间光路的遮挡。

其中,所述壳体300可以为电子设备1000的中框中板、承载板或者后壳等结构,所述屏幕400和后盖100分别连接在所述壳体300的相对两侧。摄像头200位于所述后盖100和所述壳体300之间的封闭空间1001内,后置摄像头200可透过所述后盖100进行采集图像。

在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过程中,在摄像头200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透明态,并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透明态透过率较高,使得光线顺利通过,摄像头200能够采集到更清晰的图像;在摄像头200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着色态,并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的着色态透过率较低,能够对摄像头200进行较好的遮挡,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00呈现一体化的外观效果;在摄像头200由开启状态转入关闭状态或者由关闭状态转入开启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能够在透明态与着色态之间快速的转变。

请继续参阅图50,壳体组件100具体为电子设备的后盖100,光学器件200具体为电子设备的摄像头200。所述电子设备1000包括后盖100和摄像头200;所述后盖100包括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20、外观膜层40以及电致变色器件10;所述外观膜层40设有通孔401,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覆盖所述通孔401设置;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设于所述摄像头200和所述外观膜层40的通孔401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使所述摄像头200可透过所述后盖100采集光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为非透明状态或者半透明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透明状态。

所述摄像头200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当摄像头200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第二状态(透明态),以便于摄像头200进行图像采集;当摄像头200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第一状态(着色态),以对摄像头200进行遮挡,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00呈现一体化的外观效果。

在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过程中,在摄像头200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第二状态,并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第二状态时的透过率较高,使得光线顺利通过,摄像头200能够采集到更清晰的图像;在摄像头200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第一状态,并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透过率较低,能够对摄像头200进行较好的遮挡,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00呈现一体化的外观效果;在摄像头200由开启状态转入关闭状态或者由关闭状态转入开启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能够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快速的切换。

可选的,请参阅图53,图53是图50中的电子设备1000的俯视面结构示意图。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包括独立控制的多个变色控制区域110;所述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闪光灯201,所述摄像头200和所述闪光灯201分别对应不同的变色控制区域110设置。

以图53为例来进行说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10包括独立控制的四个变色控制区域110(每一变色控制区域110对应一容纳空间);所述电子设备1000具有三个摄像头200以及一个闪光灯202;每个摄像头200以及闪光灯202各自对应一个变色控制区域110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电致变色器件所包括的变色控制区域110的个数不作限制,变色控制区域110的个数可以是两个、三个、五个、六个等等。

所述电子设备1000能够分别控制所述摄像头200和所述闪光灯202处于被遮挡的状态(对应的变色控制区域110处于着色态)或处于裸露的状态(对应的变色控制区域110处于透明态)。

举例而言,当所述摄像头200处于关闭状态,所述闪光灯201处于开启状态时,可以控制与所述摄像头200对应的变色控制区域110处于着色态,使得所述摄像头200被遮挡;与此同时,控制与所述闪光灯201对应的变色控制区域110处于透明态,使得所述闪光灯201所发的光能够通过所述后盖100发射出。当所述摄像头200中一个与所述闪光灯201处于开启状态,剩余另外两个摄像头200处于关闭状态时,可以控制与开启的摄像头200及闪光灯201所对应的变色控制区域110处于透明态,使得所述开启的摄像头200及闪光灯201相互配合通过所述后盖100进行图像采集;与此同时,控制处于关闭状态的摄像头200所对应的变色控制区域110处于着色态,使得处于关闭状态的摄像头200被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响应速度、电致变色器件的透明态透过率、电致变色器件的走线设计、电致变色器件的分区控制以及电子设备的壳体结构设计等几个方面中的方案可以相互结合。此外,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

框体,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框体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共同围设形成多个容纳空间;

电致变色材料,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分散设置于所述多个容纳空间以形成多个相互间隔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

所述多个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在外部电压控制下,可在着色态和透明态之间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电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基板靠近框体方向的表面上;

第二导电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框体方向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包括相互连通且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层以及第一走线;

所述第二导电结构包括相互连通且层叠设置第二导电基层以及第二走线;

所述框体设于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之间,其中,所述框体、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共同围设形成多个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基层包括多个第一子导电基层,多个第一子导电基层相互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走线包括多个第一子走线,多个第一子走线相互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导电基层包括多个第二子导电基层,多个第二子导电基层之间相互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走线包括多个第二子走线,多个第二子走线之间相互间隔设置;

所述框体、所述多个第一子走线以及多个第二子走线三者在所述第一基板或者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三走线,所述第三走线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层上,且与所述第二走线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走线与所述第一走线导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包括第一驱动部以及第一引出部,所述第一驱动部用于围设所述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引出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的侧边连接;所述第二走线包括第二驱动部以及第二引脚部,所述第二驱动部用于围设所述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引脚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侧边连接,作为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接线端;所述第三走线与所述第二驱动部间隔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引出部相互连通,所述第三走线作为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接线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走线和所述第二引脚部均包括绑定引脚部以及测试引脚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且邻近所述第三走线和所述第二引脚部设置的标记识别符。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层和所述第一基板之间;所述第二走线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层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框体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层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层设于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一基板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基层设于所述第二走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框体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层之间,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均埋设于所述框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层的材质均为ito。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为moalmo结构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容纳空间均留有灌口,灌口所在位置的第一走线、第二走线以及框体均断开设置,并通过灌口胶水进行封堵。

13.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封装胶,所述封装胶环绕涂布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边沿,并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基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层的侧边环周。

1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支撑隔垫物。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定引脚部涂覆有保护胶。

1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加热膜,所述加热膜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之间、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之间、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一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一侧表面中的至少一处。

17.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盖板以及贴设于所述透明盖板上的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夹设于所述透明盖板和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之间的外观膜层。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多个光学器件以及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每一电致变色材料单元至少对应设置一光学器件;进而实现对所述光学器件与所述透明盖板之间光路的阻隔与透过。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后置摄像头以及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壳体连接;

所述后盖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外观膜层以及电致变色器件;所述外观膜层设有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覆盖所述通孔设置;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设于所述后置摄像头和所述外观膜层的通孔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可实现对所述后置摄像头与所述通孔之间光路的阻隔或透过。

2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屏幕及后盖,所述屏幕和后盖分别连接在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

所述后盖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外观膜层以及电致变色器件;所述外观膜层设有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覆盖所述通孔设置;

摄像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设于所述摄像头和所述外观膜层的通孔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可实现对所述摄像头与所述通孔之间光路的阻隔或透过。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盖,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外观膜层以及电致变色器件;所述外观膜层设有通孔,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覆盖所述通孔设置;

摄像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设于所述摄像头和所述外观膜层的通孔之间;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使所述摄像头可透过所述后盖采集光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为非透明状态或者半透明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透明状态。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多个独立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多个独立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可被电致变色器件的导电结构同时或者异时驱动;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闪光灯,所述摄像头和所述闪光灯分别对应不同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设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框体以及电致变色介质材料,框体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框体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共同围设形成多个容纳空间;电致变色材料分散设置于所述多个容纳空间以形成多个相互间隔的电致变色材料单元;所述多个电致变色材料单元在外部电压控制下,可在着色态和透明态之间变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设置多个容纳空间或者变色控制区的结构形式,具有响应速度快的特点。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及其电子设备。

技术研发人员:杨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5.30

技术公布日:.01.17

如果觉得《电子设备 壳体组件及其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