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如何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如何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时间:2021-05-30 14:27:09

相关推荐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饮食禁忌

一、饮食适宜: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宜吃营养心肌的食物;宜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

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荷兰豆。荷兰豆具有促进新陈代谢,抗菌消炎的作用,对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具有促进恢复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每天100-200克为宜。

葡萄干。葡萄干是具有营养神经作用的食物,对于心脏疾病的患者具有促进恢复,预防心脑疾病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每天50-100克为宜。

银耳。银耳是属于滋补性的食物,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每天50-100克为宜,炖汤喝为佳。

三、饮食禁忌: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忌吃兴奋交感神经的食物;如浓茶、咖啡;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蛋、咸鸡、咸鸭。

四、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花椒。花椒是属于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刺激心肌、导致心率加快,引起胸闷不适等症状,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宜吃清淡的食物。

咖啡。咖啡是含有咖啡碱的食物,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导致胸闷等不适症状、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宜吃安神助眠的食物。

咸鸭。咸鸭是属于腌制的食物,容易导致身体水肿,水钠储溜,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宜吃低盐低脂的食物。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病例起病缓慢,低热、乏力、疲倦,少数起病急,有寒战、高热或栓塞现象,部分患者起病前有口腔手术,呼吸道感染,流产或分娩的病史。SIE的临床表现大致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全身性感染

发热最常见,常呈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不规则低热,也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伴有乏力、盗汗、进行性贫血脾肿大,晚期可有杵状指。

(1)发热:有80%~88%病例有发热,热型多变,以不规则发热为多见,多在37.5 ℃-39℃之间,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不少病例表现为低热,可伴畏寒或多汗。近年来不少病人无发热,可能与早期使用抗生素有关,高龄患者可能与反应性差有关。

(2)其他与感染有关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进行性贫血,多汗和肌肉酸痛等。

(3)杵状指(趾):多在发病1~2个月以后出现,且无发绀,以往约见1/3病例,且作为IE的重要体征之一,但近年来已大大减少。肝、脾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增大,以往至少有半数病人有脾大,1/4病例有肝大,但近年来肝、脾肿大亦明显减少。

2、心脏表现

取决于原有心脏病的种类、病原体种类以及瓣膜或内膜损毁程度。由于赘生物的增长或脱落,瓣膜、腱索的破坏,杂音多变,或出现新的杂音。若无杂音时也不能除外心内膜炎存在,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当感染波及房室束或室间隔,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可有早搏或心房纤颤。心律失常在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中不少见,多数为室性期前收缩,其次为房颤和P-R间期延长,4%病例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已成为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3、栓塞现象及血管病损

1)皮肤及粘膜病损 由感染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而破裂出血,或微栓塞所引起。可在四肢以皮肤及眼硷结合膜、口腔粘膜成批出现瘀点,在手指、足趾末节掌面可出现稍高于表面的紫或红色的奥氏(Osler)结节,也可在手掌或足部有小结节状出血点(Janewey结节),无压痛。

2)脑血管病损 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脑膜脑炎 类似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增加,氯化物或糖定量正常。

②脑出血 有持续性头痛或脑膜刺激症状,系由于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

③脑栓塞 病人发热,突然出现瘫痪或失明。

④中心视网膜栓塞可引起突然失明。

3)肾栓塞 最常见,约占1/2病例,有肉眼或镜下血尿,严重肾功能不全常由于细菌感染后,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血管球内沉积,引起肾血管球性肾炎的结果。

4)肺栓塞 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例,赘生物多位于右心室或肺动脉内膜面,发病急,胸痛,呼吸困难,咳血,紫绀或休克。若梗塞面积小,也可无明显症状。

此外,还可有冠状动脉栓塞,表现为急性梗塞,脾栓塞有左上腹痛或左季肋部痛,有发热及局部摩擦音。肠系膜动脉栓塞,表现为急腹症,血便等。四肢动脉栓塞可有栓塞肢体苍白发冷,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缺血疼痛等。

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发病原因

几乎所有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如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与二叶主动脉瓣等器质性心脏病。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学方面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期以来,国内外公认草绿色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主要的致病菌,在抗生素问世前占90%~95%,近年已降至 20%~40%。有学者曾统计自1975~1985年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8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下同)中,血培养结果竟无1例是草绿色链球菌,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草绿色链球菌作为心内膜炎的病原菌的比例已逐渐下降。1958年、1964年、1982年国内学者报道分别占69%、49%、53%;日本胜正孝报道1963~1970年其国内323例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本菌占71.8%,1971~1978年679例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本菌降至56.7%,此期间收集国外836例IE中本菌占25.8%。1990~1995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54例SIE中,22例血培养阳性中,草绿色链球菌仅占3例(13.6%)。目前一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草绿色链球菌作为IE的病原菌的比例已降至25%~40%左右是可信的。

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均可引起急性、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近30年来本菌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有所升高,与国内外心脏外科手术、人工心瓣膜的广泛使用、介入性心脏诊疗技术开展,吸毒者经静脉注射药物成瘾者(IVDA)的增多等因素有关。1964年国内学者报道本菌占10%,20世纪80年代初增至35.7%。1985年报道的8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竟占55.8%。而1996年报道的5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占31.8%。肠球菌可侵犯正常和已受损的心瓣膜,并使瓣膜迅速损毁,且对药物治疗效果差,近年来其引起心内膜炎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国内占5%~7.6%,1996年报道的5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占9.1%。在国外比例更高,本菌是美国感染性心内膜炎三大病原菌之一,尤多见于年龄较高的男性和年轻女性。

革兰阴性杆菌近年来尤引人关注,其中包括大肠埃希杆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杆菌、沙雷菌、变形杆菌、产碱杆菌、人心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报道的5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约占9.1%,其中以大肠埃希杆菌、产碱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和肺炎杆菌多见。

其他如厌氧菌、嗜乳酸杆菌属和类白喉杆菌等也是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致病菌。

真菌已成为IE的重要病原体,这可能与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广泛应用,以及心血管创伤性检查技术和心血管外科的开展等因素有关。目前已知很多真菌均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且有不断增多趋势。临床上以念珠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隐球菌和曲菌最常见。在瓣膜换置术后2个月内发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例中,真菌占9.6%,2个月后的病例占4.0%。Kagan报道在心内修补术(尤其是瓣膜修补术)后发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例中,真菌占25%。由此可见,真菌性心内膜炎已成为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的疾病。

其他致病原如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尤其柯萨奇B病毒)、螺旋体等亦可成为心内膜炎的病因,应予重视。

四、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是本病首要的治疗措施。及早明确病原体,根据药敏结果早期联合使用足量、有效、杀菌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抗生素的应用:选择抗生素要根据致病菌培养结果或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1)一般用药原则:

①早期用药:除部分病情较轻的亚急性患者病情允许延迟2~4天等待血培养结果选择用药外,其余的急性和亚急性患者特别是在合并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情况下,应在患者入院当天连续做3~5次(每次间隔1h)血培养后,根据临床经验选药,立即开始治疗。

②足量用药:由于赘生物内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很高,其代谢和增殖相对低下,对机体的防御系统有很强抵抗力,而病原微生物隐藏于赘生物的纤维蛋白和血栓中,且赘生物中无血管分布,抗生素很难渗透进去。因此,应使用大剂量的抗菌药物,使其血清浓度达到体外试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8倍以上,才能保证有足量药物渗入赘生物内,以彻底杀灭深藏于赘生物内的病原微生物。

③联合用药:选择2~3种杀菌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不但有协同作用,还可减少耐药性,提高疗效。

④静脉用药:静脉注射给药可以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明显优于肌内注射和口服给药。分次静脉注射和快速静脉滴注因其血浆内药物高峰浓度较高且较恒定,可彻底杀灭赘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对患者的生活与活动影响较小,故可优先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目前多选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等静脉滴注用药。抗菌药物给药次数主要取决于病原微生物和抗生素的种类,原则上是应使病原微生物在两次给药之间不能进行增殖。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2h的抗生素后效应,即在使用以后,即使抗菌活性消失,病原微生物在2h内仍不能增殖。但以上药物对革兰阴性杆菌则没有抗生素后效应,因此,需每4小时给药1次。

⑤选用杀菌剂:根据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程度选用杀菌活性较强的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如万古霉素)等进行治疗,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而抑菌性药物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一般仅用于Q热立克次体、鹦鹉热衣原体、布氏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⑥长疗程用药:本病治疗疗程要长,一般应在体温降至正常后继续使用4~6周,有迁徙性脓肿、严重栓塞、真菌性心内膜炎和复发等情况时,疗程应适当延长。

⑦经验性用药:致病菌不明确者,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和氨基甙类抗菌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联合应用对大多数细菌有杀灭作用,故可首先选用。由于一些病原微生物生长缓慢,或患者在血培养检查之前已使用过抗生素,因此,在患者入院后数天内常常未能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此时可根据临床经验选择用药。一般来说,急性病例应选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或万古霉素等;对非静脉药瘾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应选用对耐药肠球菌有效的抗生素如大剂量青霉素G或氨苄西林加庆大霉素等治疗,然后再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2.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本病应先进行内科治疗,待病情稳定或治愈半年后,视病情程度再考虑手术治疗。下述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

①瓣膜穿孔,破裂,腱索离断,发生难治性急性心力衰竭。

②工人瓣膜置换术后感染,内科治疗不能控制。

③并发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或四肢大动脉栓塞。

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经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时,手术应在加强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控制下尽早进行。据统计,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单纯内科治疗的病死率高达50.0%~90.0%,死亡原因为急性心力衰竭、栓塞、肾功能衰竭、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和严重感染等。临床资料表明,早期联合外科治疗可大大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因此,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对于有手术指征者,应选择适当时机尽快行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如果觉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如何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