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最新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模板17篇)

最新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模板17篇)

时间:2020-12-22 06:03:12

相关推荐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学会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思路和展现信息,下面介绍一下基本步骤。在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以下的范文,了解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一

7月28日晚21:30,央视《面对面》对话叶连平专访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7月15日-16日,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组走进和县乌江镇卜陈村,采访报道“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叶连平,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倩对叶连平老师进行了专访。

现年92岁的叶连平,1990年从和县卜陈学校退休后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他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来免费为千余名留守儿童做文化辅导,从未落下一堂课,从未收过一分钱,花光积蓄30余万元。

年,叶连平又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至今共发放奖学金10万多元,奖励资助留守儿童132名,叶连平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6月25日,92岁的叶连平老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并进行公示。

未向学生收过一分钱。

叶连平生活的卜陈村,位于和县乌江镇中东部,邻近省级公路,村里的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不仅孩子们的学习无人辅导,每到节假日,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另外,农村学校外语教学原本就薄弱,家长普遍没有能力辅导。

原本是语文老师的叶连平决定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为孩子们补习英语。他找来英语教材,系统地研究,还根据不同的英语水平,把孩子们分了班,更有针对性地上课。

为什么不收钱?

叶连平说,在物质生活上我是低水平,精神生活要高标准。“我拿着国家的工资,我吃着国家的粮,是人民的钱,我没有权利再跟国家、跟政府、跟组织要账。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吃零食。到外边买书,我自己带着干粮和火腿肠,一碗阳春面、一瓶矿泉水我都不买,省下来的钱,要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他说,教育就像种田,你播下种子它丰收了,用不着你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用生命影响生命。

近几年,在叶连平的感召下,每到暑假和节假日,都有大学生志愿者来为孩子们补习功课。今年暑假,叶连平教过的一名学生主动提出要给弟弟妹妹们补课。

因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不仅英语,孩子们的数学、物理等课程都可以得到辅导。叶连平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跟哥哥姐姐们多学些知识,更多了解外边的世界,树立远大志向。

叶连平说,我希望我最后的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我现在的口号就是那十六个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我不同意诸葛亮的话,他是死而后已,我是死而不已。我希望等到我走的时候,能够被组织上承认,我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心满意足了。”叶连平说。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二

叶连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来免费给千余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花光30余万元积蓄。年逾九旬的他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他重教书,更重育人。,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他生活极尽简朴,节衣缩食,却为留守孩子教育倾其所有。叶连平至今仍住着30多年前的老平房,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了省钱他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棉衣。“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站好最后一班岗……”叶连平用一生诠释了“初心”和“师德”的千斤重义。叶连平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殊荣。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三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河北沧州人,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自1978年从教,到1989年退休,再到鲐背之年,91岁高龄的叶连平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为乡村学生燃烧了40多年,被乡亲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他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辅导学生1000余名,不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荣获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事迹材料: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河北沧州人,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荣获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教师等称号。6月25日,叶连平成功入围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类候选人名单。

三尺讲台,一间教室,一间图书室,几十个留守儿童,这就是卜陈留守儿童之家,也是九十一岁退休教师叶连平的家。从教二十一载,退休后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是退而不休,不顾年高体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义务辅导学生二十载,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被人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条件差,叶连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头萦绕。20,他自掏腰包在自己家里开设留守儿童之家,从此他30平方米的老屋成了孩子们幸福的家。

这些留守儿童来自周边村庄,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都由爷爷奶奶在家看护,可他们没有文化,对功课帮不上一点忙。于是这些孩子一放学总爱往他家跑,喜欢在叶连平家做作业,有些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问他,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很快,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三五十个。不少孩子英语成绩很差。因为年轻时曾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做过勤杂工,英语很好,于是叶连平决定每逢双休日和寒暑假义务为孩子辅导英语。这一辅导就是十九年,他分文不收,连用电、用水、稿纸、图书等相关学习资料,都由叶老师自掏腰包购买。

每次上课,孩子们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他们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家离得很远,为方便孩子学习,叶连平就让他们免费食宿在自己家里。江明月和妹妹都是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又很拮据,叶连平就主动把她接到自己的留守儿童之家,不仅免费补课,而且免费提供吃住。在叶连平的精心辅导下,江明月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此后不久,叶连平又将江明月的妹妹江敏接到家中,为她免费“开小灶”补课并提供食宿。两年后,江敏考上了和县重点高中。姐妹俩每每谈起这些经历都很激动:“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该花的钱绝不小气”

6年前,镇政府出钱把叶连平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这里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为了让“小树”茁壮成长,叶连平不光教书,还要育人。他经常带孩子们外出参观,开阔视野。周边的省科技馆、名人馆、博物院、南京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等处都留下了叶连平和孩子们的足迹。为了把节省的钱用到孩子身上,叶老师异常节俭。他的家还是三十多年的老房子,没有装潢、没有卫生间、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他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老伴不理解,抱怨说家里的煤炉漏气封不紧,买个新的20块钱不到都不给买。他说,该花的钱绝不小气,不该花的,一分钱都不能花。

留守儿童每次外出,参观经费全由叶连平出。多年来,他义务办学购买桌椅文具,孩子们在他家吃、用、住,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省吃俭用资助困难学生,零零碎碎花了近30万元。

为了孩子们学习,他把从牙缝里挤出的钱,20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到目前为止,他已捐款7万元,不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

5年前,叶连平在一次家访中被电瓶车撞倒,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还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因担心手术失败再也不能站上讲台,就一直将就着。一天半夜,一不小心跌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查竟是脑出血加脑膜炎。本来住院需几个月,但住院第四天他就急着出院。“孩子们需要我,我必须回家。”医生拗不过他,让他在一张自愿提前出院的证明上签了字,才肯放人。出院时,叶连平的头上还缠着纱布,伤口缝合线还没拆,根本不能走路。孩子们看到佝偻着背,满头银发的老师头上扎着绷带,眼角上留着手术后的伤疤,忍不住放声大哭。老人却笑着说,不要哭,老师不是回来了吗!

“我再不干恐怕没时间了”

他把一周的辅导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周末两天上课,周一、周二改作业,周三印讲义、上书法课,周四、周五备课、家访,一天忙到晚,像个陀螺团团转。

有人劝他不能再这么劳累,身体吃不消。他说:“我再不干恐怕没时间了。”他感叹自己“在和时间赛跑”。

也有人问他:为什么退休不好好享清福?他笑言:“我已享清福,而且非常幸福。这样的工作比休息强多了!”

叶连平没有孩子,但他帮助过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学生满堂,桃李遍天下,是他最大的心愿。

“不管生命还有多长,我都会沿着当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当地人提到叶连平,无不敬佩,赞他为“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对此,叶连平笑着说:“我充其量不过是个萤火虫。”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四

叶志平的事迹,让我深悟。

其一是平凡的人生,同样能够成就伟大的人生。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绞尽脑汁跑关系,搞贿赂,为金钱为地位,从这个行业跳槽到那个行业,从相对较低的职位进步自认为高高在上的层次,从偏僻落后之地调往所谓发达、方便之地,总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然而,叶志平校长却在安县桑枣中学一干就是33年,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奉献在了众人眼中的偏远之地,而他就在那偏远之地成就了伟大的人生。

其二在微小的细节不能忽略,因为它是关乎学生的一切。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有了这颗心,你才有资格去教你的学生。教师爱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对学生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是有瑕疵的。用爱的火花去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心灯,相信每一个孩子。鼓励孩子不断地、自主地探究,使他们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有爱就有教育”,这句话说得多好啊!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让我们一起来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孩子吧!

我相信只要老师们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认真地对待自己所教的学生,相信几年之后会涌现出更多的叶志平,那时将是我们学生之福,也将是我们的家长之福,更是我们教育界最令人开心的事。而这些我想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工程,在这里真心祝愿让铜臭远离校园,多一些美好的元素,这样才能使校园达到真正的净化,才能办人民满意教育,才能办让家长们都放心的教育!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五

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如今91岁高龄的叶连平仍坚守在讲台上。

这就是叶连平在2000年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当时村里的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刚退休不久的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从自家30多平米的旧屋里挤出一间房子,挂起小黑板,办起了小课堂。

和时间赛跑为孩子倾尽所有。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受到大家欢迎,很快就由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村里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来这里学习,叶连平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叶连平:我要上四个课,我要备四个课,我要改四种作业。

暑期,叶连平突发意外,被撞伤腰椎住进了医院。然而已经90高龄的叶连平手术后仅仅4天,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学生身边。

叶连平:我现在不得不分秒必争了,我都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说走就走了。

叶连平开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不仅分文不取,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教具以及组织孩子外出参观。对于离家比较远的学生,他还包吃包住。那么叶连平为什么要这样倾尽所有为孩子们奉献呢?他说这是源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经历坎坷对教育的热爱却始终不渝。

叶连平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新中国成立之前,他跟随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父亲生活,熟练掌握了英语阅读和书写。新中国成立之后,叶连平在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后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叶连平在和县又一次走上了讲台。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六

“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叶连平说。

叶连平拿出2.1万元退休金连同乌江镇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

基金成立8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又陆续投入5万元。至今共发放了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42名留守儿童。

每年叶连平还要自掏腰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学习。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遍印象都要深刻!”“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主要的!”叶连平说,走出去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孕育了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每年暑假,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吸引了从省内外来的大学生支教团,他们在此开展暑期课外辅导活动,将七彩课堂搬进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叶连平也自始至终全力为大学生支教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叶连平省吃俭用。前两年,他出行全靠自行车,每次都要骑车到离家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因为那里的菜便宜。到南京给孩子们买学习资料,他就把自行车骑到好几公里外的公交车站,再乘大巴赶往目的地。之所以这样做全都是为了节约开支,把省下的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叶连平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室内摆设陈旧,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穿着也极其朴素,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七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河北沧州人,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自1978年从教,到1989年退休,再到鲐背之年,91岁高龄的叶连平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为乡村学生燃烧了40多年,被乡亲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他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2000年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辅导学生1000余名,不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荣获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三尺讲台,一间教室,一间图书室,几十个留守儿童,这就是卜陈留守儿童之家,也是九十一岁退休教师叶连平的家。从教二十一载,退休后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是退而不休,不顾年高体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义务辅导学生二十载,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被人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八

整齐有力的粉笔字。

但你可能想象不到。

这拿着小小粉笔头的手。

是一双九旬老人的手。

今年已经92岁了。

他正在为第二天的英语课准备板书。

这样的生活。

他已经坚持了。

蜡烛光很亮,能照亮的地方也很大。我能照亮的地方很有限,充其量也就是一只闪烁微光的萤火虫。我现在最缺的是时间,我要跟时间赛跑。

——叶连平。

暑期伊始。

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卜陈村。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92岁的退休教师叶连平。

又开始了暑假的忙碌。

每天。

叶连平上午讲课三个小时。

下午讲课两个小时。

除了上课。

叶连平还要给孩子们打印教材。

批改、点评作业。

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

大概是叶老师选择坚持站在讲台上。

最大的动力吧!

原本是老师的叶连平决定创办。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为孩子们免费补习英语。

叶老师生活的卜陈村。

位于和县乌江镇中东部。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

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家长普遍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

一天的工作结束。

叶老师走出“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叶老师辛苦啦!

叶老师膝下无儿无女。

和老伴过着清贫的生活。

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平房里。

尽管如此。

在叶连平家吃住的孩子一直没有间断。

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

来回上下学不方便。

叶连平就让这些孩子住在自己家里。

包吃包住,不求回报。

来。

叶连平帮助过的孩子超过1000名!!

收到学生送给自己的折纸。

叶老师笑得和孩子一般可爱。

一般烂漫。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墙上。

除了琳琅满目的锦旗和奖状。

还写着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

那就是。

“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九

在那个“谈艾色变”的年代,面对巨大的监管压力、高传染性的监管风险和空白的监管经验,许多人望而却步,毛卓云却迎难而上,主动请缨,一干就是。

上任前,所里给他买了防护服,从牙齿武装到脚趾,毛卓云却一次都没用过。不仅如此,他还将艾滋病在押人员从装有玻璃墙隔绝的特殊监室搬到了普通监室,将谈话室搬进了艾滋病监区。

20__年9月的一天,看守所里收押了一个浑身是血的年轻人阿明,他因吸毒产生幻觉,凌晨捅伤女友后,又用匕首刺中了追捕自己的巡逻民警。

一审宣判后,阿明像是彻底疯了,不断用头撞监室的铁门,有时蹲在地上像困兽一样呜咽,拳头紧握。

向领导请示后,毛卓云进入监室,准备和他谈谈。

他假装若无其事地检查内务,正思忖着怎么和阿明聊天,背上却突然重重地挨了一下。

千钧一发之际,旁边另两名在押人员,突然冲出来挡在了毛卓云面前,帮忙控制住了想要扑上来的阿明。

谁知阿明迟疑了一会,竟趴在毛卓云的肩头,像孩子似的哭了起来。

原来,庭审时阿明的父母并没有来,女友的出庭指证对他也很不利。他觉得自己是被所有人抛弃了,更觉得刑期漫漫,自己很可能就这样死在牢里。

过了几天,阿明意外收到了几张毛卓云抄写下来的短信,分别来自他的父母、女友还有表弟,家人都言辞恳切地劝他好好改造。阿明并不知道,毛卓云是如何辗转联系上自己家人的,也不知道他是如何说服他们,为自己写下那样的鼓励。

在阿明投牢的第二天,毛卓云如释重负,悄悄去医院做了一次体检。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十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叶连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来免费给千余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花光30余万元积蓄。年逾九旬的他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他重教书,更重育人。,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他生活极尽简朴,节衣缩食,却为留守孩子教育倾其所有。叶连平至今仍住着30多年前的老平房,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了省钱他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棉衣。“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站好最后一班岗……”叶连平用一生诠释了“初心”和“师德”的千斤重义。叶连平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殊荣。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十一

大大的“玩笑”

王娅特别喜欢养花养猫,热爱生活。“用我的话说,不光大家说的这个热爱生活,我跟我周围的人一直说享受生活。”王娅笑着说。让谁也没想到的是,命运和这个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人,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本打算出国旅游的王娅,立即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开始住院治疗。四个周期的化疗,半年的时间过去了,王娅逐渐产生了耐药。就在医生为她会诊,考虑下一步治疗方案的时候,王娅却萌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这并不是因为拮据,而是想要用生命里最后的时间,干更多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捐资助学。

20__年8月,就在被告知生命还有半年的时候,王娅选择跟随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基金会到甘肃家访,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想听从内心的声音,干点不一样的事。捐资助学,就是王娅现在最挂念、最想做的事情。

一直没结婚的王娅,最担心的是,一辈子的积攒,不能在自己去世后发挥更大的作用。她想要把房子捐赠出去,帮助更多贫困孩子上学。她办理了遗嘱公证,去世后要把自己最大的资产——70多平方米的这套商品房捐赠给助学基金会,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上学。王娅希望在她生命最后的时间里,自己的每一分钱都不浪费。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十二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独独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喜欢将心比心。她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在颓废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0xx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啥模样?两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难也要相携着手闯出一片天的心境,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亲姐妹还亲。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不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推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多了一个身份——师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还免收学费。20xx年来,已经有100余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就业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医师,你每培养一个徒弟,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何苦呢?”

听到这样的感叹,朱丽华很淡然:“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20xx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xx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朱丽华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xx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搬家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我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们一双“眼睛”、一缕阳光、一种希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拯救灵魂于黑暗之中!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十三

孙五一是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一位高级教师,他本人常年在教学一线岗位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身体力行探索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得“马鞍山市首席技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和市总工会还先后为其专门设立了“汽车技术教育孙五一工作室”“孙五一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孙五一劳模创新工作室”。“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干好工作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坚守岗位。叶老师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干一行爱一行,最为可贵的是坚守。”孙五一表示,底,在学校组织开展向叶连平老师学习活动中,他第一次看到了叶老师先进事迹介绍视频,“当时就非常受感动,一年多来,全社会关于叶老师的介绍逐渐增多,更增加了我对叶老师的了解,也有了一些感悟。”

孙五一说,叶老师今年已92岁高龄,退而不休,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尺讲台,义务为乡村留守儿童补课,一心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让他深受感动。“他的这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党员、每一名年轻人学习,我们要以叶老师为榜样,找差距、抓落实,把学习成效运用到工作中去。”

“叶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找到了自己还能为社会、为教育继续奉献力量的方式,并长年坚持。”孙五一认为,这不仅体现了叶老师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更体现了叶老师对下一代培养的关心和全身心的投入精神,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立教态度,为所有老师树立了标杆和方向,也值得他个人终身学习。

孙五一表示,做教师需要情怀、需要忘我、需要淡泊名利和甘为人梯的精神。他觉得,要把学习叶老师的精神贯彻到行动中,首先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领身边的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为党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十四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940年随父亲到上海进光夏中学读初中。18岁时,他随父亲到南京进入到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我的英语底子就是在美国大使馆打杂时磨出来的。”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零六个月里,叶连平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后来在江苏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已经50岁的他重回热爱的讲台。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他就把40个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个组,打着煤油灯,一个星期到村里五天辅导孩子学习。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11人考上中专,比另一个班多9个。发现孩子们成绩下滑,他就会上门家访。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那天,叶连平捧着教材、参考书,还有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久久没有走出来,“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不愿意离开他的学生。

退休后,他几乎一天没歇,附近小学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三年,哪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来不及补偿。整整啊。现在就想拼命干,能补一点是一点。”

长期的教学中,叶连平独创了“四步教学法”。“叶老师的授课方法,一般在黑板上分成四块,即病句、辨析、新单词、语法。”程雨秋今年读九年级,六年级时,她来这里补过英语。

程雨秋父亲早逝,母亲打工。今年9月,叶连平让程雨秋在他家里吃午饭。“我刚开始觉得很尴尬,但时间久了觉得叶老师就像爷爷一样,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现在,我开始有了家的感觉。”程雨秋告诉记者,“我六年级的时候,英语很差,经常不及格。妈妈把我送到叶老师的英语补习班来补课,因为叶老师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今年我初三了,英语考了139分。”

到卜陈村工作生活40年,连同退休后的27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名,村民们对他都有着说不出的喜爱和尊敬。57岁的村民曹法银一家三代都是叶连平的学生,“叶老师一毛钱都没收过。有时候我们感觉不过意,把家里鸡下的蛋给他,他都不肯收。”

曾有人问叶连平,为什么退休了不好好享福?“我这样就非常幸福。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是享福,都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十五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连平在南京美国大使馆当勤杂工。在这期间,他学会了英语。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美国大使馆关闭,叶连平暂时失业。1965年,经人介绍,叶连平到安徽和县石跋河,在生产队当了近的猪倌。1978年11月24日,公社党委决定,让叶连平到和县卜陈中学当民办教师。

上任半年,叶连平接手的班级共有51名学生,结果中考考取11个,创下当时县办中学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我省启动民办教师转正工程,叶连平老师被获准首批转正。从1987年被省政府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至今,叶连平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先进个人、巢湖市“最感动的人”“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好人”。

“我这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幸赶上这个辉煌的新时代。”叶连平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要把失去的追回来,为党和人民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孩子。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十六

在通往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路口,一块黑板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黑板报是叶连平前创办的,黑板报上书写的大都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国际新闻,从此经过的村民不时地停下脚步驻足阅读。

“从这块黑板报上,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天下大事,内容很丰富!”村民刘福林说,这要感谢叶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处了解外界的窗口!

采访中,乌江镇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介绍说,叶老师坚持为村民办黑板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我们身边最生动的教材,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来,叶连平在教学之余发挥余热,积极给有关单位作宣讲报告,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警营,乐此不疲给党员干部和企业员工宣讲党的奋斗历程,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宣传员”“战斗员”作用。

叶连平被上级评为“三感人物”获奖金1000元他把奖金全部用于“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购买课外读物。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严格按照新时代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叶连平说,“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篇十七

退休后,叶连平发现农村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孩子无人督促,他们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2000年7月,他拿出1000多元退休金,在家中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每逢双休日给孩子们辅导英语,从不收费。

江明月在南京市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她读七年级的时候,英语、数学等功课跟不上。叶连平不但免费给她补课,还提供吃住。,江明月考上大学,叶老师又把他的妹妹接来补课。回想起这些,这姐妹俩总会激动地说: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必须走出课堂,通过直观教育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每年叶连平都会带领孩子们参观省科技馆、安徽名人馆等。每次参观经费都是叶连平自己掏钱,而他却处处勤俭节约,身上的衣服还有窟窿和补丁。

,叶连平拿出部分退休金,在当地政府、爱心人士和企业共同捐资下,投入几十万元设立了“叶连平奖学金”,专门奖励周边中、高考成绩优异的留守学生。来,叶连平克己奉学,义务辅导未成年留守学生1000多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果觉得《最新推荐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通用(模板17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