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从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 坚持不化疗

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从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 坚持不化疗

时间:2019-08-25 10:15:20

相关推荐

你相信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通过自愈重获健康吗?

在普罗大众眼中,癌症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可有一个人,历经5年击退病魔,获得新生。

他就是中国时政文坛界的领军型作家、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凌志军,中国版的“威廉·曼切斯特”。

在被医生宣判只有3个月的生命后,凌志军积极寻求治疗方法,最终凭借自身的力量创造奇迹。

早年经历

凌志军,1953年出生于上海、长于北京,其父凌建华曾任《新华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等职。

受父亲的熏陶,凌志军自小便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立志要成为像父亲那样博学多才、远卓见识的能人。

可是一场十年浩荡,折断了凌志军的翅膀。

15岁时,刚刚初一的凌志军被下放到农场,当起了一名普通的电工。可即使梦想破灭,凌志军也从未放弃。

白天他将书揣在怀里,趁着午休的时间,来到一个四处无人的地方,聚精会神地看起书来。

18岁时,凌志军应征入伍。在新兵期间,凌志军依旧没有放弃读书的念头。

在战友熟睡后,他将被子蒙在头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后来这个情况被班长发现。

班长劝解道;你晚上不睡觉,白天哪有精神训练,等以后上战场,不说保家卫国,就连自己的安全你都不能保障。

凌志军沉思了一会回答道;班长,我明白了。至此,凌志军才暂时放下书本,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训练中。

25岁时,机缘巧合下,首长发现凌志军文笔不错,写的稿件也非常精彩,于是将部队日常稿件都交给他书写。

离开部队后,凌志军成为了一名记者,在新华社工作,由于工作突出,被调回北京区。

至此离家十年的凌志军,终于回到了父母身边。

回到家中的凌志军在亲人的帮助下,重拾课本,自学起中学、大学的内容。

1983年,已经30岁的凌志军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带着录取通知,凌志军激动地回到家中。

一进门,凌志军就看到母亲坐在父亲身旁垂泪,不解的凌志军上前询问父母怎么了,父母搪塞他只是突然伤感。

看着父母假装无事的样子,凌志军心生疑惑,可是无论他怎么追问,父母都一口咬定无事发生,父母的坚决让凌志军只能作罢。

直到有一天,父亲突然在家中昏倒,面对凌志军的再次追问,母亲自知无法隐瞒,眼含悲痛地对凌志军说;你父亲得了肺癌,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带着氧气罩,眼角含泪,似有无数的话无法说出口。父亲,永远留在了1985年的那个秋天。

在家中整理父亲遗物时,一个黑箱子引起了凌志军的注意,在打开箱子后,凌志军泣不成声。

箱子里面,是这么多年凌志军所写过得稿件,还有父亲留下得一句话;我这一生安分守己,个性内敛,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压在心底深处,所以希望我的儿子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看着父亲留下的殷切希望,凌志军在心底暗暗启示,一定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

在1998年,凌志军和同事马立城合著的《交锋》,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被读者评为“是记录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经典”。

在此后十年间,凌志军先后出版的九本著作,更是将他送上神坛,每一本都被引经据典。

凌志军因其写实考究的文笔,在国内外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粉丝。的《新中国革命》还被境内外的媒体评为“最值得记忆的好书”。

之后他被人民日报专门聘请,成为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

噩耗来袭

2月的一天,凌志军突然晕倒在家中,在送医就诊后,医生传达了一个噩耗。

你看你肺部、腿部、脑部的这些阴影,都是肿瘤。医生指着X光片和CT片道。

站在凌志军旁的妻子惊恐道;医生,这是什么病啊?肺癌,而且已经是晚期了,医生沉痛地回答。

凌志军待了一会才回神,随即不可置信地问道;不可能!我身体一直很好,怎么会是肺癌!医生,是不是看错了啊?

是啊,是啊,我丈夫身体一直很好的,怎么就肺癌晚期了呢!妻子焦急地询问道。

看着崩溃的两人,医生眼里闪过同情;检查的结果就是这样,你要是不相信也可以去别的医院检查一下。

拿着检查结果的凌志军和妻子浑浑噩噩地走出医院,第二天他们来到另一家医院,检查后的结果也是肺癌晚期,医生还告诉凌志军;你只剩下3个月的生命了。

听到此话的妻子,一下瘫倒在地。凌志军也是面如死灰。他们先后去了上海、北京、深圳等各大医院,所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时他们听说有一个老教授对癌症方面很有研究,几天后会在医院出诊,抓住希望的凌志军夫妻赶紧来到医院,可面诊却让凌志军失望至极,也让凌志军感叹,人与人的悲伤并不相同。

在面诊时,老教授眼皮一挑,拿起X光片,看向凌志军,语气平淡的说道;你这个肿瘤扩散得挺厉害啊。

我们实在是没办法了,您看看我们该怎么办吧。面对妻子焦急的话语,老教授没有作声,而是继续看着片子。

许久后,凌志军按捺不住,再次出声询问,老教授上下扫了扫凌志军;你这病……化疗吧。

除了化疗还有别的办法吗?凌志军问道。那你想用什么办法啊。老教授边电脑打字边询问凌志军。

妻子在一旁沉声询问;要是做了化疗,能有几分把握治愈,老教授笑了一下;这可不一定,看运气吧。

看着老教授闲散的表情,夫妻二人沉默了许久,便起身离开。

离开医院后的妻子,看着身旁沉默的凌志军,强忍悲痛安慰道;没事,这个医生不行,我们就在找找,一定会有办法的,我陪着你。

接下来的半个月,凌志军和妻子跑遍了所有大医院,得到的治疗结果都是化疗、放疗这些手段。

站在医院里,凌志军看着过往的病人一个个面色青白,瘦弱无力,顿感生活无望,自己正值壮年,还有远大的抱负、理想没有实现,就这样被宣判到了生命的终点,真是不甘心。

下有幼子,上有老人,夫妻恩爱、兄弟和睦,难道就这样放弃了?

这时,一通电话为凌志军带来一丝希望,他远在美国的朋友听闻凌志军的遭遇后深表痛心。

为了帮助凌志军,他找到美国肿瘤科的专家,将凌志军的情况向专家叙述后,专家讲出了这样一句话;癌症它不是一种绝症,而是一种慢性病,有三分之一的癌症通过治疗是可以长期生存的,另外的三分之二也可以预防和根治。

这个回答,让凌志军重新获得了信心和勇气。

他开始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面对医生不再焦虑痛苦,而是凭借医生的言语分析哪种治疗方式会对自己有效。

随着对病情的不断了解,凌志军发现癌症病人有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在确诊后,慌乱无措,一味地向医生求救却不会自救。

例如,他亲眼看见一个癌症病人,跪倒在医生面前,拽着医生的衣服哭诉道;你救救我,只要能救我,什么方法都可以。

医生为了安抚他,只能答应他的请求,然后将他送回病房。后来凌志军复诊时,又遇到那个病人两次,他一次比一次瘦。

据了解,那个病人在一个月内,试了好几种治疗药物,导致身体不堪重负,才会变成今天的模样。

深思熟虑后,凌志军决定放弃化疗等医疗手段。

他决定拼一次,就算最后失败了,也好过呆在那个压抑的病房,每天过着痛苦的生活。

他来到医院,通过手术切除了最严重的位于左肺的肿瘤,至于身体上其他微小肿瘤先不做打算,甚至连医院开的药都没有拿。

身心疗养

离开医院后的凌志军决定先从调养自身开始。

他向公司请了长假,带着家人四处游玩,最后决定在深圳东郊隐居。

没有了忙碌的生活,时间一下子慢了下来,好似蝴蝶飞舞,都有了清晰轨迹。

以前凌志军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以至于亏欠家庭太多。他想;正好趁着这段时间好好弥补家人。

他陪着妻子逛街买菜,陪着孩子上街玩电动,将身心完全放松下来。

他将以往的习惯全部打碎,重新定制新的生活。

在吃的方面,凌志军彻底舍弃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转而追求极致的自然,像山林的野菜,有机的粗粮、绿色的蔬果,而且一定要注重搭配,营养物质要全面。

他每天早睡早起,保证自己拥有充足睡眠;勤喝水,保证每天2500毫升的摄入量;养成排便的好习惯;每天都要出去晒太阳,去感受阳光的温暖。

站在阳光下,凌志军的心里充满平静,仿佛心底的阴郁被阳光抚慰,嗅着空气中鲜花的芳香与小草的青涩,感受微风从脸上拂过,痛苦仿佛从来没有存在。

妻子每天在身旁悉心照顾,孩子稚嫩的言语为自己加油打气,凌志军这才感悟到何为幸福,何为满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凌志军惊喜的发现,身体有所好转,以前的胸闷咳嗽,已经有了明显的缓解。

激动的凌志军赶紧来到医院复查,坐在凳子上,凌志军心中满是忐忑,似是不敢相信奇迹的出现,又怕只是自己的错觉。

拿着片子,凌志军敲开医生的门。看着医生拿着片子左看右看,凌志军的心好像要跳出来了,他紧握的双手已经满是汗水。

几分钟后,医生放下片子,抬头看向凌志军,此时凌志军就像是等待审判的刑徒。

恭喜你,病情有所好转,你真是一个奇迹。医生笑着祝贺道。真的吗!凌志军震惊的大声问道。

真的,你颅内的肿瘤已经有小幅度的回缩,其他部位也有好转,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医生肯定的答复。

得到肯定答复的凌志军,喜极而泣,没有什么比这一刻还让人惊喜,拿着诊断书,凌志军站在医院门口,与上次的伫立不同,这次他终于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

五个月后,凌志军的胸闷咳嗽已经完全好转。

迎接新生

5年后,凌志军的癌症彻底好转,他终于迎来了新生。

他用自己的坚持,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后来,他将自己抗癌一路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重生手记》里面有他抗癌这一路的过程与心得,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走出绝望。

同时他呼吁癌症病人,不要只专注于生理上的痛苦,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重建,将心态放平,沉下来、慢下来。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只要在保证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

对于抗癌,凌志军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他提出;癌症是用脑子救,不是钱包救。

凌志军觉得,当病人面对医生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有钱,给我用最好的药。

可最贵的并不等于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有些无良医院往往会因为患者的这句话,进行过度治疗的做法,这不仅是浪费资源,也是对生命的不负责。

如果觉得《 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从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 坚持不化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