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我院牵头承办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山地文化与生态的空间解读”

我院牵头承办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山地文化与生态的空间解读”

时间:2019-12-15 21:50:17

相关推荐

导读

10月21日上午,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19“山地文化与生态的空间解读”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学术会议厅10举行。与会嘉宾作精彩发言。

本文字数:2980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10月21日上午,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十九“山地文化与生态的空间解读”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学术会议厅10举行。学术对话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办,主席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赵万民教授,学术召集人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李和平教授。与会嘉宾包括毛其智、邱建、柳肃、杨贵庆、张孝成、袁牧、朱炜宏、何波等多位行业知名专家。

学术对话现场

李和平

学会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秘书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李和平教授介绍了出席学术对话的专家,并阐述了会议主题的内涵,指出新时代新规划,文化与生态是山地人居科学的重要维度,不仅是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即将突破60%时所必需面对的规划技术难题,也是我国整体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必须正确对待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问题。在此背景下,山地文化与生态的空间特质如何挖掘?如何贯彻传导文化与生态的价值导向?如何推动文化与生态在技术层面落深、落细、落地?都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前沿探讨,并推动出台可推广、可操作、可学习的策略与标准。

赵万民

学会副理事长、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赵万民教授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正向山地深度推进,而生态性和文化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在平原地区,文化和生态可能相连,也可能分开解读;但在山地领域,文化和生态融为一体。在空间规划和形态规划的新时代,应从文化和生态两个维度解析山地城镇化,厘清两者联系,剖析其对社会、文化、生活、生态所产生的影响和贡献。这次学术对话,通过专家之间的交流发表学术观点,将用对话和提问的形式,与在座听众互动共鸣,让学术探讨深入问题本质,讨论将凝练成相应的学术观点,产生广阔和深远的学术影响。

毛其智

学会常务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毛其智教授认为山地与生态的空间应关注人居空间,关注人与自然结合的场所,即人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环境,而不是纯自然空间;也不仅仅是住房、街道和生产厂房,而是人类活动过程。人的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活动,从历史上看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寻找更好的人居环境,也由此产生出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有一些得以传承,有一些可能被遗弃或者消亡,也有一些被提炼、总结、推广和发展。山地人居空间应承担储存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这三个使命,留存历史记忆,传播地域特色,并与时俱进地创造。

邱 建

学会常务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

邱建教授认为对于规划而言,生态与文化这两个支点最为根本,其他问题可能有弥补机会,但这两个支点坚决不能出大问题。因而,需要加强山地领域的基础性科学研究。目前。实践成果多于理论成果,本属正常,但是理论不坚实,实践成果有点众说纷纭。另外,目前生态研究太泛化,没有搞清楚生态本体是什么,生态是什么?一些生态做法实际走到生态本意的反面。如果规划科学性不加强,不注重科学逻辑、科学方法,将会越来越举步维艰。

柳 肃

学会理事,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柳肃教授回顾了中国哲学中的生态文化,认为传统哲学在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所有观点是一致的,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阴阳家阴阳五行,甚至古代村规民约都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但是,今天已经没有这种概念、意识了,随意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主要还是需要各地的政府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而规划从业者们可以积极谋划和建言。

杨贵庆

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主任、教授

杨贵庆教授围绕“文化定桩、功能注入、创新发展”谈了四点:第一,山地文化与空间的特质具有对应性、一致性,难以分割,有品质的空间本身具有文化性。第二,文化要素与空间特质的体现是多元、多样的,应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以多样化为美”。第三,不能静止、僵化地对待山地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当作文物去保护、传承,而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四、文化的空间转译是实现两山论的重要途径,独特的山地乡村文化是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重要催化剂,也能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张孝成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张孝成院长重点提出了四点:第一,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挖掘各民族的山地文化,发扬地域特色和民族性;第二方面,文化与生态强相关,两者混合交叉,形成了各有特色、千姿百态的山地文化带;第三,可通过恰当的规划形式来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山地文化与生态空间;第四,应出台针对性技术标准和指标,例如,国土空间规划的监测需要确定哪些指标一年监测,哪些指标半年监测,从而监督并提升规划实施效果。

袁 牧

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袁牧副院长认为规划人的共同特点就是面向未来。我们刚经历3.0工业时代,生活在4.0的信息时代,如果有5.0时代,会是什么样,这需要思考几个问题。首先,山地环境不是单纯地资源问题,生活环境和聚落大小与自然需要协调,探讨尺度、布局等关键问题。第二,山地城市和平原城市区别在那儿?应以什么样的投入才能获得正常的山地公共服务?第三,新技术在山地城市会起多大的作用。第四,面对新的工业4.0的时代,山地城市有多大的可能性承接国家战略的产业布局。最后,山地城市一定不是山中孤立住所,一定需要面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逐步实现人类与生态的共同繁荣

朱炜宏

学会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学委会委员,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朱炜宏总规划师认为山地人居的文化生态首先是一个指标的问题,应该以人民群众的满意感、快乐感、价值感为依归,构建幸福指数。其次,空间形态应关注攻坚形态怎么构筑、传承、引导,也应注意,显山露水的设计容易做,实际操作却存在很多背向情形。再次,应通过文化自信提升,生成文化动力,激发原生的内在动力。最后,应转变观念,推动城乡双向反哺,让乡村可以生发出更加先进的文化和环境的自豪感、自信感,或者文化价值

何 波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何波副总规划师以中益乡为案例,解析了如何通过文化牌、生态牌解决资源富集的贫困山区发展问题,提出了三个路径,一是生态优先,尊重山水,划定三类空间,尽量维护本身的山水关系,延续传承,考虑留白;二是旅游牵引,完善旅游设施,在保护前提下做魅力小镇,整体谋划发展;三是文旅发展,把好山好水融入乡村文化建设,推动自然资本、文化资本为导向的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提升专项规划,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赵万民教授做会议总结,认为许多国家层面战略举措和重要行动,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以生态为第一目标,一带一路与西部大开发覆盖了许多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复兴已成为地方行动纲领,都跟山地研究、山地人才等直接相关,印证了山地研究的重要性。而生态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永恒,文化也永恒,将是山地研究的前沿。

此外,参会代表也积极提问发言,与专家们学术互动与观点碰撞,激发出许多有价值的思维火花,一些问题得以解答,一些共识得以形成,一些方向得以明确。

参会代表踊跃发问交流

部分专家嘉宾合影

投稿邮箱:cjmeitizhongxin@

欢迎关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如果觉得《我院牵头承办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山地文化与生态的空间解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