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中国传统村落·侗寨丨黎平县肇兴镇堂安村

中国传统村落·侗寨丨黎平县肇兴镇堂安村

时间:2023-11-12 11:32:56

相关推荐

-10-06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据统计,全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000个。其中,黔东南州共有民族传统村落276个,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本期带大家走进黎平县肇兴镇堂安村。

堂安村位于黎平县南部的肇兴镇境内,全村200余户,867人,村域面积4.84平方公里,堂安侗寨开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共有7个姓氏组成,居民散居于班柏、几定两山之间,形成独特的梯田文化,风光秀丽、民风古朴,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十分完整,被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堂安坐落于肇兴东边的“关对”山坳上,背靠“报弄”山,村寨脚下梯田层叠,周边树木环绕,森林覆盖率达57%。民居建筑基本采用传统的干阑建筑形式,多为2-3层,以木结构形式为主,依山就势,悬空吊脚,自然组合,井然有序。民居建筑与寨门、鼓楼、戏台、风雨桥等传统公共建筑协调呼应,石板村巷、石制瓢井,古意盎然,构成一个典型的侗族文化空间载体。村寨布局肌理清晰,空间形态、街巷格局、院落空间完整,历史传统建筑群、典型建筑物极其周边环境风貌基本保存完好。堂安侗寨的民居基本还保存了浓郁的侗家特色,一般底层架空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二层设宽廊、火塘和卧房,顶层阁楼存放粮食。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可以说侗寨的形成就是有鼓楼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堂安侗寨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村寨,寨中唯有一座鼓楼环绕泐个寨门,一此形成了单鼓楼的向心聚落空间格局,建筑、道路顺应地形肌理向外辐射形成蛛网式的网络格局。在这里,鼓楼不仅仅是一座物质载体可以用来集会、议事,更多的时候它是有血有魂的精神家园。相比其他侗寨的多鼓楼格局,堂安侗寨这种单鼓楼多姓氏聚居的村寨格局是很少见的,体现了侗族人民间的融合与和谐。鼓楼为木质结构,其顶层置一面大鼓,大鼓由族中的自然领袖执掌,遇到重大事件(如受外来攻击、火灾等)即攀登上去击鼓,一是召集族众,二是向邻近村寨传递信息,要求增援;楼,即是用木材建造的楼房,故称“鼓楼”。

侗族鼓楼雄伟壮观,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侗族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鼓楼有厅堂式、干栏式、密檐式等多种。无论何种鼓楼,一般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顶尖部,用一根长约3米的木柱或铁柱立于顶盖中央,并套上由大到小的5至7颗陶瓷宝珠,使顶尖部成葫芦型,犹如塔尖,凌空而立。顶盖是绚丽多彩的楼顶,多为伞形。顶盖形状有四角、六角或八角。顶盖下斜面的人字格斗拱,像蜂窝百孔窗,其周围木雕像燕窝垒泥点,工艺精巧,造型别致。中部是层层叠楼,形似宝塔楼身。楼檐一般都是六角,亦有简便的四角或复杂的八角。每方檐角均为翘角,层层叠叠,重檐而上。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楼身以四根粗大、笔直的长杉木为主柱,从地面直通楼顶,极为壮观。楼内或雕塑,或绘画,鱼虫鸟兽,栩栩如生。下面是坚固、宽敞、实用的楼底,多为正方形,四周有宽大而结实的长凳,可供人歇坐。中间是一个圆形大火塘,由各户轮流供柴生火,夏驱蚊虫,冬可取暖。

鼓楼建造不用一钉一铆,造型基本相同。底层中央用青石镶砌一个火塘,火塘四周设有固定的长板凳。每座鼓楼都有十二根柱子。火塘四角有四根称“金柱”的柱子为主承柱,代表四季;“金柱”四周又有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个月;紧靠一根金柱有一根柱子,3米以上每隔30公分安有踏步,供攀登击鼓之用,一直支撑到最高层,叫“命根柱”,代表一年。总的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康乐,事事如意。

(来源: 黔东南州民族宗教委员会)

如果觉得《中国传统村落·侗寨丨黎平县肇兴镇堂安村》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